三十岁的心理学

> 三十岁的心理学

塞利格曼 Seligman
万卷出版公司2010-8

8.彼得?潘热潮(1)

  进入21世纪后,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现代版彼得?潘。尤其在经历了金融风暴之后,人们中间开始流行“袋鼠族”这一说法。因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类人就像在妈妈肚袋里的小袋鼠一样,无法自食其力,一直依靠父母生活。最近,也有人把这样的一群人叫做“甲鱼族”,意思是说他们躲在父母这层保护壳里面。一般来说,那些选择去研修或为了获得学位而延期毕业的“学位猎人”们就属于这一类。时下,这样的“袋鼠族”和“甲鱼族”正在不断地增加。

在加拿大,人们把这类人叫做“飞镖族”,意思是说扔出去后还会回到手中;在英国,此类人被称做“鲶鱼族”;在德国,他们被叫做“赖巢族”;在意大利,他们是“妈妈的小孩”;在日本,他们被称为“飞特族”(Freeter)。最近在日本,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靠打点零工来挣取零花钱,把纳税和维持生计的责任推给父母,不想独立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人们把此类人称为“Freeter”(Free和Arbeiter的合成词)。在中国,人们习惯称这些人为“啃老族”。最近,关于此类人的叫法更是得到了进化,又有了新花样,人们称他们为“NEET(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Traning的缩写)”,说的是那些不打算就业,也不打算上学或接受职业教育的年轻人。

这些现代版的彼得?潘明明都已经成年,但是在思考问题的方式、言语举止和游戏的方式上,都和十几岁的人相差无几。他们把梦想和希望抛到脑后,不想组建自己的家庭,仅仅满足于父母提供的衣食住行,通常,他们不去找工作,即使找到了也一直固定不下来。仔细分析一下,这类人大体上有几个共同点——都畏惧成为大人;因自信心和责任心不足而无法适应这个社会;容易感到不安,无法忍受孤独;过份地追逐理想化的东西;对自己的把握不足,一直想依赖父母,面对现实时表现得很无力。下面我们来一一细谈一下这些特征。

(1)没有责任心

彼得?潘没有责任心。他一直自认为自己是“青春、喜悦,刚刚出生的小鸟”。

“听到爸爸和妈妈正在讨论我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立马从家里跑了出来。我不想成为大人。我要永远都留在童年,无忧无虑、开开心心地过一辈子。”

小孩子没有能力对自己负责,即使犯了错也不用承担法律责任,所有的责任都会由没能好好保护孩子的父母们承担。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彼得?潘带着温蒂跟她的弟弟们飞走时,根本没有在意这三个人的安全,直到孩子们瞌睡着快要掉进大海的那一刹那,他才赶紧转身去救他们。

“彼得?潘可能根本就不会在意一个生命,他更想展示一下自己敏捷的身手。彼得?潘还十分善变,就算是自己非常喜欢的游戏也会说不玩就不玩,他做事情完全从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出发,对任何事情都很容易感到厌倦,所以,如果再有第二个人掉下去的话,他很可能就不去理会了。”

事实上,长大成人的意思就是要承担责任,现代版“彼得?潘们”就是丧失或不具备负责任的能力、畏惧担负社会责任的人群。

(2)不安与孤独

彼得?潘虽然看起来十分快乐,但其实他一直都深受茫然、不安和孤独的困扰。他失去了影子后感到非常不安和茫然,因为害怕再次失去母爱,他就直接否认母亲的存在。事实上,他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什么人。就像约翰所说的,“在我告诉他真相之前,彼得?潘根本就不知道爸爸是什么样的人”。彼得?潘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简直就像是白纸一张。

  彼得?潘和一群迷路的孩子们住在一起。其实他自己也是迷路的孩子,是迷路后根本不想找路的孩子。为了隐瞒自己的无知,他还会对其他孩子表现得非常残忍。

患上“彼得?潘综合征”的人们认为其他人都不需要自己,但又非常恳切地希望别人能够真心实意地爱自己、帮助自己。不幸的是,这群人对真正的爱情经历浅,无法区分爱情、同情和照顾,又因畏惧再次遭到抛弃而无法真正跟他人结下亲密的关系,因此一直重复结识与逃避的行为。

他们不会像童话里的彼得?潘那样感到孤单,反而会自我暗示:“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很羡慕我,向往我的生活。”尽管他们很擅长自我欺骗,但孤独和空虚感还是会不时地袭来。在这种感情基调下,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对他人抱任何期待。所以,在温蒂想回家时彼得?潘就毫不在乎地把温蒂送了回去。虽然心里也觉得舍不得,但他否认了自己痛苦的感情,而且认为这一切都是“大人的错”,用大人都将一个个死去的空想来安慰自己。

现代版的“彼得?潘们”也习惯用愤怒来代替伤心,认为自己身上的不幸全都是他人的过错所致。

(3)性观念上的不成熟

彼得?潘在对待性问题上同样十分不成熟。他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想成为他的母亲,所以,无法理解温蒂或亭格对他的那种男女之间的爱情。

现代版的彼得?潘们也在性观念上表现出很多不成熟。他们一直都在努力地找女朋友,但女人们都无法忍受他们的幼稚,最终纷纷离他们而去。他们非常畏惧被他人拒绝,所以就假装自己是毫无人情味的冷酷之人。虽然畏惧与女人发生性关系,但经历后就十分想炫耀自己的性能力,也因此在性生活方面变得十分混乱。

(4)自我陶醉

希腊神话中很多女神都爱上了美少年纳西索斯。但是纳西索斯身为牧童,只埋头苦干自己的工作,对其他的事情根本不理不睬。有一位女神对无心的纳西索斯十分愤恨,就去找复仇女神给纳西索斯下了诅咒。不久之后,纳西索斯赶着羊群来到了湖边,看到了湖水中倒映着的自己的脸,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自己。纳西索斯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爱上的竟是自己。他天天都守在那里,看着湖水中倒映着的脸,最终死在了湖边。现代版的“彼得?潘们”也像纳西索斯一样,深深地迷恋着自己,有着病态的自恋。

虽然温蒂给彼得?潘做了个影子,但彼得?潘完全忘记了这是温蒂的功劳。他开心地蹦来蹦去,喊道:“我简直太聪明了!哦,彼得太聪明了!”在与霍克船长打架的危险情势下,彼得?潘也会不时地被自己的帅气举止迷住。甚至去救被霍克船长抓走的温蒂和孩子们的时候,彼得?潘心里惦记的也不是孩子们的安危,他满脑子都是这次一定要战胜霍克船长的好胜欲望。

在梦幻岛,孩子们都必须听从彼得?潘的命令,而且他们不许知道彼得?潘不懂的东西。彼得?潘希望自己成为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最可爱的人,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压制别人,不惜变成冷酷的独裁者。

(5)无法分辨幻想与现实

彼得?潘在小时候就已经停止了成长,所以,他认为只要是自己想象的东西就一定会实现,因此缺乏分辨幻想与现实的能力。

“彼得?潘无法分清自己真正做过的事情和在幻想中做过的事情,就算他假装吃东西,肚子也会变得鼓鼓的。”

  彼得?潘沉浸在不安和残忍的空想当中时,就像在现实中真的遭遇了这些一样感到恐惧。就像被妈妈打骂后,生气的小孩子会想“要是妈妈能死就好了……”,但接着,他们就会担心妈妈要是真的死掉自己该怎么办。他们非常担心自己内心里存在的愤怒会伤害到自己爱的人,所以无法与其他人变得更亲密,更无法分辨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更加不幸的是,他们失去了享受现实带给人们的多样性与美妙感觉的能力。他们在自己的内心里积压了太多的能量,以至于对外表现出的能量明显不足。

(6)盲目追求理想化

“女孩子要聪明多了,她们从来都不会从童车上掉下来。”

“温蒂,我认为一个女孩子能顶得上二十多个男孩子。”

这是彼得?潘想要讨好温蒂而说的话。温蒂是彼得?潘想象中的最为理想的母亲形象,他非常喜欢跟随温蒂,这是他对自己想象中的理想母亲形象的盲目信任。

在自己的心里,彼得?潘还把母亲理想化,下面一句话就能够看出彼得?潘将自己的母亲理想化到何种程度。

“那位是温蒂的妈妈。她是位美丽的淑女,但她没我妈妈漂亮。”

现代版“彼得?潘们”也在不停地寻找着自己理想中的父母,只要见到自己认为最好的人,他们就会盲目地去跟随。

(7)无法把握自己的性质

彼得?潘综合征的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无法把握自己的性质。童话《彼得?潘》中,无法把握自己性质的最典型的人物就是霍克船长。

霍克经常会陷入沉思之中,还经常会叹气。他会因为没人听他说话,没人理解他而感到孤独。他和彼得?潘一样,非常需要能够照顾自己和部下的一位妈妈。而且他出身名门,在贵族学校学过的行为准则和好习惯一直都铭刻在他的心里,所以,每次做坏事的时候他都会有一种负罪感。当“每天都要做好事”的儿时记忆与想占有“名誉和金钱”的成人欲望互相矛盾时,他就会变得十分痛苦。

霍克的精神发育已经停止,所以他会不断地迷茫、矛盾和彷徨,他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也十分不确定。霍克被彼得?潘捉弄的场景让部下们看到了,受到了部下的轻蔑,这时霍克就立即失去了自信,因为他无法相信自己,因而只能通过别人来确信自己。

对自己不可动摇的信任对我们所有人都非常重要。当对自己有所怀疑,或面临无数艰难的考验时,自我信任会帮助我们坚强地走下去。但是像霍克这样无法相信自己的人们,在面对其他人的评价时会不可避免地有所动摇。现代版“彼得?潘们”一直需要通过外部来确认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他们会对他人的话语或评价做出非常敏感的反应。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出现了无法融入到成人社会的“大孩子”群体,同时彼得?潘综合征也开始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可以说,激烈的生存竞争造成了无法互相信任的社会风气,不确定的未来带来了恐惧和无力感,这种现代社会特性全部掺杂到一起后,就形成了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彼得?潘综合征正在日益扩散。

因为全世界的青年就业市场正在萎缩,招聘单位日益减少,大学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的年轻人也在日益增多。为了摆脱绝望的境地,这些人便重新回到了父母的怀里。尽管已经成年,但是这些人不想承担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他们不想从父母的怀里走出来。就像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孩子们一样。

作为推销员,主人公威利?洛曼除了“博得好感”以外,对人生别无他求。对子女的过分期待与保护,使得他的子女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直到35岁还要依赖父母,他甚至会以自杀的方式让子女们得到保险金。

现代版“彼得?潘们”也是在父母用汗水换来的物质丰饶中成长的一代。这类人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依赖父母,父母当然也会为子女的事情奋不顾身,甚至会去子女的单位找那些曾经教训自己子女的领导理论一番。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自食其力、无法承受失败、丧失人生目标的“彼得?潘们”的出现也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彼得?潘综合征的扩散,也可以用英国的动物学博士布罗姆?海尔的“幼形成熟”假设来解释。按照他的主张,人类不是从猿人经历数百万年的进化后继续进化,而是正在向猿人的幼儿形态或胎儿形态进行逆进化,即进化成为彼得?潘。这是人类开始集体生活后,随着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给予他人好感就可以得到他人照顾的幼儿特性得到进化的一个科学性假设。

根据这个假设,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中长大的人,会比其他人成熟得更快。因此,被迫要自食其力的人群与幼儿化距离较远。相反,社会更加富裕的话,成员们的幼儿化程度也会更加严重。社会保障制度越健全,国家对公民生活的负责程度越高,该国家公民就越无法感受到变得更加成熟的必要性。像彼得?潘一样可爱,或像灰姑娘一样刺激他人的保护本能,以及在他?眼里变得更加可爱、更加幼小,博取他人好感将会成为这些人的生存战略。

在现实中,彼得?潘的生存也离不开他人的牺牲与保护。随着年龄的增加,现代版“彼得?潘们”会患上忧郁症,这是因为他们将会失去青春,不再惹人喜爱,必须接受只能自食其力的冷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