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与教育入门

> 脑科学与教育入门

小泉英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

“大脑开发”概念的起源

  最早拥有“大脑开发”这一思路的人,我认为是日本爱育医院院长内藤寿七郎先生和东京大学医学院教授时实利彦先生,那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事情。当时我与今年 ① 已98岁高龄的内藤先生谈话时听到了这个想法。说起育儿,以往都是凭经验去做的,市面上各种各样的育儿书也是流行来流行去,父母们头脑混乱,根本无法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正确理解孩子的发育和成长问题。据说,内藤寿七郎先生还邀请当时有“神经科学第一人”之称的时实利彦先生在他的院长室举行过学习讨论会。时实先生于1973年去世后,他的学生们对他写的研究原稿进行了归纳整理,于第二年出版了名为《大脑与保育》的专著。已经过去30年了,现在这本书仍是以神经科学为基础的保育学方面的名著。

  不过,一直以来,因为没有办法观测婴儿的大脑活动,所以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就一直停留在某一部分研究者之间,没有很大的进展。随着1992年核磁共振功能性测试仪(f-MRI)的研制成功和1995年利用近红外线的光导脑地图仪(OT)的问世,这种研究状况得以大大改观。1992年,核磁共振仪检测到的研究数据成为医学杂志的封面内容,我把杂志拿给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伊藤正男先生看,他对此表示出强烈的兴趣,并给予了我很多受益匪浅的指教。其中他说到一点:有了这些仪器,今后能够安全地对大脑进行测试和图像扫描了,将可能带来脑科学的巨大发展。而且,研究对象可以从猴子转向人类本身了,这能够带来神经科学家与心理学家的本质性合作。教授先生的这些指教我至今难忘,他还帮我联系了他的继任教授——宫下保司先生,我与宫下先生立即开始了共同研究。

  1995年,日立中央研究所举行了“脑科学基础与应用”的会议,会上提出了今后脑科学应用领域最有希望发展的四个方向:

  1. 医疗与福利;

  2. 信息技术;

  3. 机器人研究;

  4. 教育。

  这四个方向是按最接近实用化的顺序排序的,但事实上未必按照这个排序来发展。

  1996年,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主办了一个为期四天的有关环境计量与观测的国际会议,会上召开了“大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讨会。虽然叫做研讨会,其实只是我与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久保田竞先生两个人的会议。但是通过交流我们明确了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在21世纪将要到来的2000年12月我们举办了以“大脑开发:学习的科学”为题的国际会议。通过这次会议,启动了一个大项目,就是从2001年开始的“脑科学与教育”课题的募集工作。以此为契机,2002年,日本文部科学省举办了“脑科学与教育研讨会”,从而启动了更多相关的新项目。

  我认为,要进行真正的脑研究和形成真正的“脑科学与教育”概念就必须测量活体大脑的自然状态,这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研究“脑科学与教育”和“大脑开发”却不测量活体大脑就等于是无本之木,这是我的研究信条。许多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都是伴随着新的测量方法理论的诞生而诞生的。所以我们一直努力开发新的测量方法,希望能够直接测量人类大脑,并且尽可能简便,尽可能得出正确的数据。随着普及开发工作的进展,只有研制出能够极其普遍性地推广和安全使用的、即使文科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也能够实际使用的测量装置,“脑科学与教育”和“大脑开发”的概念才能够成为现实。我们正在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