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

> 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梅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1

第五节 “蒙氏教育”的启蒙者——蒙台梭利的

心理发展观

一、蒙台梭利简介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对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蒙台梭利26岁时,毕业于罗马大学并留校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师,专门研究儿童疾病,从临床实践中她发现教育训练比医疗更能起作用,智能不足的儿童可经由特殊教育而获益。蒙台梭利的教育活动,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在初期,蒙台梭利开展教育实验,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体系。蒙台梭利受法国医生伊他和塞贡(J-M. G. Itard & E. Seguin)利用身体动作、感觉活动去医治、教育身心有缺陷的儿童所采用的原则和方法的启发,认为这种将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的方法,不仅能医治儿童的身体,而且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使儿童的人格得到改变。从此,她进行了长期的实验研究,试图用实验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她坚信其方法可以用于正常儿童身上。同时她也发现人的许多缺陷,主要是由于在其生命的最重要时期即3~6岁时被忽视所致。她开办“儿童之家”,招收3~6岁儿童入学,进行教育实验,并逐步编制了整套的教材、教具和方法,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体系,撰写了《蒙台梭利法》。

在中期,蒙台梭利进一步观察、了解儿童,宣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天性”。 蒙台梭利在世界各地办学,进一步探索儿童的人格特征和发展规律。她认为教育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各阶段的教育必须适应不断发展的儿童人格,为此,必须要了解儿童“内在的潜能”,才能找到适合每个阶段发展的最好的教育途径。她公开出版了《发现儿童》、《童年的秘密》。她在《发现儿童》序言中指出,她的工作“不仅是创造了教育的新方法”,更重要的是“发现儿童”,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展。

在后期,蒙台梭利主要呼吁“通过教育的改造,促进世界的和平”。强调生命头几年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反对暴力革命,认为新教育是一种和平的革命。

二、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

(一)儿童心理发展主要在于内部自然发展

蒙台梭利根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哲学。她的教育哲学继承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思想以及柏格森的生命哲学、麦独孤的策动心理学,强调儿童天赋的潜能,认为控制人类行为的是本能的冲动,儿童在来自先天的自发的能动作用下,具有一种很强的、天赋的内在潜能和继续发展的力量。同时她主张让儿童在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下发展潜能,由此提出“心理(或精神)胚胎期”和吸收性心智。

1.心理(或精神)胚胎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早在出生之前,便具有一种精神开展的模式。她将儿童这种先天的本质称为“精神胚胎(spiritual embryo)”,儿童精神的成长也受到预定模式的指引,这些本能只短暂地存在于童年的早期,而且在6岁以后就不再有。蒙台梭利认为,这证明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并非偶然发生,而是上天设计好的。

2.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潜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这是一种自然的吸取和创造性的功能,是成人所没有的。儿童在生命的头几年通过与其周围人的交往和情感的联系,能依靠自身吸收性的心智,积极从周围环境中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从而成为其心理的一部分,形成自己的人格和行为模式。这种吸收功能是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进行的,具有明确的选择性,因此,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儿童的主动性。

(二)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儿童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和成人有本质的区别。她认为儿童处于不断成长和发展变化的状态;童年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儿童虽然必须依赖成人,但是成人也依赖儿童。“我们不应该将孩子与大人视为人生过程相连的阶段,而应该视之为人生中两个不同的形态。二者同时进行,并且相互影响对方”;正常儿童应该是独立、主动、自信、守秩序、爱工作、有能力和身心健康的。

(三)儿童具有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与生物现象类似,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过了特定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即在生活的某一时期,对一定的物体或练习活动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兴趣,学得较快,过了这个时期,积极性和兴趣就会消失。

1.感觉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敏感期是从出生到5岁,而2~2.5岁表现最明显。这时儿童能够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倾向感兴趣的活动,完善感觉的功能,感觉更敏锐、更精确。儿童可以较顺利地学习几何图形,辨别颜色、方向、声音的高低、字形等。

2.秩序的敏感期

秩序的敏感期是从l岁或l.5岁开始,持续到4岁左右。秩序不仅指把物品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还包括理解事物的关系和遵守生活的秩序等。蒙台梭利认为,如果儿童生活有秩序,就有安全感,这有助于儿童了解世界,养成秩序习惯,并形成自己的人格。

3.语言的敏感期

语言的敏感期是从出生后8个星期左右到8岁,这个时期的儿童有一种天赋的吸收语言的能力。3岁前的儿童,首先对声音感兴趣,然后对词,最后对语言的复杂结构产生兴趣。3岁后的儿童,开始更多地考虑学习新的语法形式,进而开始学习说话。到五六岁时,儿童已经学会说话。

4.动作的敏感期

动作敏感期是从出生到6岁。儿童首先由爬发展到抓握物体。1.5~3岁儿童喜欢打开、关闭物体,将其放进、拿出,并喜欢堆积东西。4岁儿童喜欢闭眼摸东西,做复杂动作。依此,蒙台梭利研制各种教具、用具,训练儿童动作,以促进儿童肌肉发展,使其动作更加协调。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主要在于内部的自然发展,这种发展具有阶段性;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特点都和前一阶段有所不同;上一阶段为下一阶段打基础。她将儿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1.儿童人格建设阶段(0~6岁)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人格建设阶段分为胚胎期和人格形成期。

1) 胚胎期(0~3岁)

儿童最初借助于吸收性心智,依靠敏感性,潜意识地感受环境中各种事物的特征,以获得感性印象,逐渐形成不同的心理和能力。这阶段末期,儿童已获得一定的保护自己的能力,如再受到成人的控制,就要反抗,其目的是发展自己的能力。

2) 人格形成期(3~6岁)

人格形成期的心理发展包括通过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发展意识以及充实与完善已形成的能力两个方面,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时期。这时期的儿童不仅仅凭借感觉,而且能够有意识地用双手做事,在成人的帮助下,通过各种活动,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对社会和文化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受成人影响,于是儿童的人格就在其内在敏感性的作用下,渐渐得以形成。

2.儿童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阶段(6~12岁)

这时期儿童能够有意识地学习,其主要特征为:要求离开过去那种狭小的生活圈子;开始具有抽象的思维能力;产生道德意识和社会感。蒙台梭利认为,这个阶段所有其他的因素都让位于满足饥渴的求知欲和打开广阔的知识领域,以满足探索的欲望。

3.青春期阶段(12~18岁)

这个阶段是社交关系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已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探索事物,已有了理想、爱国心和荣誉感。蒙台梭利认为,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和同伴相处,参与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了解社会。

(五)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蒙台梭利依据她的儿童观,主张自由教育,十分强调儿童的自选自导的学习和自动的教育。

1.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成长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在环境、教师与孩子之间必定要有一个紧密的连接。儿童的身心是个体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在一定环境中儿童才能找到适合自己自然发展的东西。儿童成长的环境,必须由一个具备相当知识而且敏锐的成人来筹划,成人必须参与儿童生活与成长的环境。环境有六个要素,包括:①自由观念;②结构与秩序;③真实与自然;④美感与气氛;⑤蒙台梭利教材;⑥群体生活的发展。

2.自由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要建立一种合乎科学的教育,其基本原则必须是使儿童获得自由,在保证自由的前提下,应注意:①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②通过独立达到自由;③在自由的练习活动中发展意志;④在自由的活动中培养社会性。

3.蒙台梭利式的教师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必须深刻地认识自己,而且具有能够客观地行事与表达自己的能力;教师必须发展自己对儿童的观察能力。

三、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学思想冲击了传统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将人类的儿童教育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1.对教师提出要求

重视教师建立正确的儿童心理发展观与教育观,而不是单纯地掌握技巧技能。教师要尊重儿童,使儿童人格获得充分发展。教师要认清自己的次要地位,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观察儿童,真正把儿童当做活生生的独一无二的人来看待;努力去掉自我本位而专制的态度,以比较平易的态度去接近他们。

2.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即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以及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蒙台梭利强调环境设置必须为儿童发展自我、激发儿童创造性提供机会,以集体、小组、个人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形式取代传统单一的集体教育形式,以成人作为儿童与环境的沟通者引导儿童独立地探索取代传统的一言堂,以混龄班为儿童独立探索建立人际关系取代以成人为中心而建立的被动的人际关系。

3.根据儿童个别差异施教

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心灵,有一定的需要、潜能和敏感期,要因人施教。蒙台梭利把儿童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只看成是儿童自己的内部力量的自然表现,这实际上减弱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可取。

心海畅游2-2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特点

蒙台梭利相信,没有一个人是由别人教育出来的,他必须自己教育自己。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即使在结束蒙台梭利教室的课程之后很久,仍能持续不断地学习:因为他具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对于知识的好奇及热爱,不断激发他的学习动机。蒙台梭利博士觉得,童年早期教育的目的应该不是将一些经过选择的事实塞给小孩,而是培养其自发的学习欲望。

在蒙台梭利教室中,这个目的可通过两个途径达到:第一,容许小孩去经验他们自己选择的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而非被迫学习;第二,帮助小孩改善他们原来的学习工具,如此,在未来的学习环境中,他们的能力将能发挥到极致。蒙台梭利教材除能达到“给小孩明确的信息”这个立即目标之外,也具有上述的双重长期目标。

其教育方法有自己的特色,具体如下。

(1) 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 不教的教育: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0~6岁的幼儿,会表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发展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 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的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给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 完全人格的培养:蒙氏科学幼教的最大目的就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通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 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7) 混龄教学。

(8) 丰富的教材与教具:蒙台梭利教具繁多,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 摒除奖惩制度:蒙氏科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 爆发的教学成果:蒙氏科学幼教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成长。

(资料来源:[意]玛丽亚•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