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达人养成计划

> 幸福达人养成计划

郝宁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01

《幸福达人养成计划》 第3章 打造快乐基因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乐观是一种心理缺陷吗

自古以来,乐观一直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但直到19世纪70年代,人们都把乐观看做是一种心理缺陷,是不成熟的标志和个性的弱点。近100多年,人们开始逐渐认同乐观是心理健康、成熟和强大的标志。我们主要从心理学角度谈谈什么是乐观。当前,心理学对乐观的研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以及两种相应的测量方法。一种理论认为,乐观是一种人格特质,以普遍的乐观期望为特征;另一种理论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也就是说,心理学研究者区分了气质性乐观和乐观解释风格。

气质性乐观

气质性乐观理论认为,乐观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乐观的人对未来的总体期望是积极的,他们倾向于认为好事情比坏事情更有可能发生;在面对困难时,他们也会坚持追求其认为的有价值的目标,采用有效的应对策略,不断调整自我的状态,尽可能去实现目标。

气质性乐观的定义是目前乐观研究中得到最广泛认同和使用的概念。因为它认为乐观是人具有的稳定的人格特质,所以可以使用量表来测量一个人是否乐观。1985年,斯切尔(Scheier)等人编制了测量气质性乐观的工具“生活定向测验(LOT)”。LOT是一个自我报告的测验。1994年,LOT进行了修订(见表3-1),用于评价以个人未来期望为特点的人格特质。

表3-1 生活定向测验(修订版)

题目 非常 同意 同意 不确定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1.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我常常期望最好的结果。

2.对我来说,如果事情有出错的可能,那么实际上就会出差错。

3.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乐观。

4.我从不期望事情会朝我希望的方向发展。

5.我从不指望好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

6.总体来说,我更期望好的事情而不是坏事情发生在我身上。

评分方法:1、3、6题正向计分,2、4、5题反向计分。得分越高,气质性乐观越显著。

乐观解释风格

塞里格曼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而不是普遍的人格特质。乐观的人把消极事件或体验归因于外部的、暂时的和特殊的原因,如环境、运气等;而悲观的人则把消极事件或体验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如个人的能力等。

例如,一门课没有考好,乐观的人会说,考试没考好是因为题目看错了,或者考场空气不新鲜所以我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者身心状态不好影响了发挥等;而悲观的人则会说自己的专业课没有学好,或者自己很笨根本就学不好。

再如,一个人开车撞了你停放的小轿车,悲观的人会自责自己怎么这么笨,把车停在了一个“愚蠢”的地方;而乐观者则会把这次麻烦视为意外的小插曲,一笑了之,或是告诉自己:“这次运气不好,下次我要把车子停放在车辆稀少的地方。”因为悲观者倾向于把问题的原因解释为内部的、稳定的、不变的原因,所以,他们会有一种“做一切都不会起作用”的想法,这就阻碍了悲观者去另作尝试,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就会认命。

某些研究者赞同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因此他们采用归因风格问卷(ASQ)和言语解释的内容分析(CAVE)来测量乐观。在ASQ中,首先给被试一系列假定的事件,包括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要求被试回答如果同样的事件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在三个分量表上对原因进行评价,包括外部-内部、稳定-暂时、普遍-独特;最后求出乐观解释风格和悲观解释风格的指标分数。

CAVE是一种定性评估方法,由彼得森(Peterson)等人在1985年提出。CAVE评估技术主要有两个步骤:首先,抽取出对消极事件和积极事件的归因解释,材料主要来源于个体平时的演讲、谈话记录、日记、信函等;其次,对这些原因在三个维度上进行评价:外部-内部、稳定-暂时、普遍-特殊,从而确定个人的解释风格。研究表明,这种测量方法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但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事实上,气质性乐观和乐观解释风格是从不同角度来定义乐观的两个平行概念,不能说谁对谁错。前者代表的是乐观的直觉含义,而解释风格中的乐观本质上表示解释风格的结果是乐观抑或悲观的,它与乐观是一种更间接的关系,二者并不矛盾。

乐观从何而来

有人说,乐观是一种天性,有人认为,乐观是一种通过后天学习造成的个体差异。乐观到底从何而来呢?

乐观是一种天性

天性乐观论认为乐观是人的一种天性,是与生俱来的,社会环境或文化只是助长或限制了这种天性的发展。这种天性论的支持者有苏格拉底、尼采、弗洛伊德,以及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

天性乐观论的坚定支持者、心理学家泰格(Tiger,1979)在其著作《乐观:希望的生物学基础》(Optimism: The Biology of Hope)中明确指出,乐观是人类物种进化的重要特征,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应对未来的一种能力。换句话说,乐观将帮助人类生存下来。因为,采用悲观的态度去应对未来和不可避免的危险、疾病以及死亡的人,缺乏生存的动机,而乐观的人相信事情总会有好转的时候,他们具有更强烈的生存下来的信念,从而获得生存下来的机会。

泰格还认为,乐观除了帮助人类生存下来之外,还推动了人类自身的进化。因为,人为了保持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种族的存在,他就不得不去考虑将来、主动追求将来。同时,人类在考虑将来时必定会想到一些可怕的事情,比如死亡等,因此人类不得不发展一些机制来对抗这种恐惧和不安,而这种机制就是乐观。气质性乐观理论就是基于乐观的天性论而提出的。

乐观来自于后天学习

当一些心理学家从天性论的角度对乐观进行分析时,另一些心理学家则认为乐观是后天学习造成的一种个体差异。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大部分是行为主义的拥护者,他们把后天学习看做是乐观形成的根本条件。

按照这种观点,乐观是人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一种特定的条件反射,是反应与强化之间的暂时的联结。社会学习理论的支持者也认为乐观是由学习而来,但他们认为,这种学习过程不是单向的S-R(刺激-反应)过程,而是一种相依作用的结果,个体在这一过程中会对S-R之间的因果关系或意义做出探究,并在探究的基础上决定是否产生学习。

例如,每次面对英语考试(刺激),你都能取得很好的分数(强化),并认为是自己的努力使然,那么,你以后面对英语考试时就会非常乐观,对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有着较高的预期。而如果你每次英语考试的成绩都很糟糕,并认为是自己能力太差导致,那么你以后面对英语考试就会非常悲观。

从这一角度看来,乐观是一种基于经验导致的学习结果,而不是一种天性。乐观解释风格的主要理论基础便是乐观的学习论。

乐观的催化剂

在儿童阶段,乐观的发展受到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父母期望塑造的角色类型、父母对乐观的鼓励和奖励等因素的影响。

乐观的人多来自于父母双方都很乐观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以父母为榜样,学习如何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为积极的因素,从而养成乐观的解释风格。那些经历过重大创伤(如父母失业、家庭贫穷、亲人去世、意外事故)的儿童,如果他们的父母能从不幸中走出来,并鼓励孩子采用乐观的方式应对挫折,并不断强化孩子的乐观和坚韧性,那么这个孩子就更可能乐观。

同样,悲观的人多来自于父母抑郁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是悲观解释风格的学习榜样,他们经常批评孩子或把他们的失败归因为消极的因素,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发展成为悲观主义者,并且这种悲观的解释风格会不断得到强化。此外,那些在家庭中常被虐待、被忽略的孩子也比较容易产生悲观的解释风格和抑郁。

在成人阶段,乐观与良好的学业成绩、工作绩效、职业适应、体育成绩和家庭生活等密切相关。学业成绩良好,受到同学的羡慕和赞扬;工作绩效高,得到领导和上司的赏识;对工作极为适应,同事关系融洽和睦;善于运动,多才多艺;家庭生活幸福,家庭成员彼此信任支持等,都会让人更加乐观。

乐观是健康的守护神

罗兰说:“一个人如能让自己维持像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用乐观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乐观不仅让你身体健康,也会让你心理健康,还可以使你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首先,乐观有利于身体健康。研究发现,那些对癌症抱有悲观的宿命论的人,他患有癌症的风险也会增加,因为他们懒得采取任何预防措施,例如多吃蔬菜、多运动、戒烟等。与之相反,乐观的人会更加注意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降低罹患癌症的可能性。塞里格曼测试了70个心脏病人,17个被测试为最悲观的病人中,有16个没有经受住第二次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了;而19个被测试为最乐观的人中,只有一个人被第二次心脏病发作夺去了生命。另一项针对999名老年人的研究表明,乐观明显降低了人们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见,乐观是抵抗疾病的一道防线,能够帮助你维持身体健康。

其次,乐观有利于心理健康。研究发现,乐观与心理疾病(如抑郁、焦虑)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即越乐观的人越不会得这些心理疾病。目前心理学研究证实,乐观是预测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乐观的人自我报告的健康水平更高、对医疗措施有着更积极的反应、主观幸福感更高、所具有积极情绪更强烈、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等等。例如,面对压力事件,乐观的人会采用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如重新评价压力事件、尝试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援等,去主动避免一些生活压力事件,从而保持健康的心态。

最后,乐观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乐观会让你的头脑更加灵活,增强认知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从而使你的学习和工作更加高效。塞里格曼从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15 000名员工中筛选出1 100人作为观察对象,对他们进行了5年的长期追踪,结果发现:乐观的经纪人的业绩比常表现出悲观情绪的经纪人高出88%,而悲观者的离职率是乐观者的三倍。另有研究表明,乐观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预测作用非常显著,乐观者的学习成绩更好。而在运动领域,研究者也发现乐观能预测个体和团体所能取得的好成绩。

乐观是可以培养的

你是否想拥有乐观的心态?请你乐观地相信,即便你已经养成了悲观的习惯,那也是可以改变的。你不妨把乐观看做是一种技巧,相信人人都可以掌握它。以下是帮助你获得乐观心态的四种方法。

向消极思想挑战

假如你上班迟到了,不要过分自责而应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先想想可能的最坏结果,然后再想象最好的情况。你可能会悲叹道:“我要被解雇了”,但你要认识到,情况也许并没有这么糟,可能老板本人也受阻于交通,到得比你还晚呢。接着,你不妨想象一下最有可能发生的情景:当你急步走向自己的办公桌时,老板怒目而视。这种情境虽然让你感到很窘迫,但你要认识到自己并非是走投无路了。最后,你可以寻找一种挽救的办法,比如在午餐时加班,或者以后提前几分钟离家以对付难以预料的交通延误。就像塞里格曼所说:“要把失败看做行动错误的结果,而不是性格上存在缺陷。然后,不要感到无助,而是采取行动。”

想象自己成为胜者

很多世界级的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前,都会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整个竞赛过程模拟一遍,并想象自己获胜后接受万人欢呼的场景。这种做法被许多运动员认为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迈克尔发现,在实验中,那些想象自己成为胜者的人往往比那些等待失败的人表现更佳。所以,当你正面临挑战时,你头脑中对于成功的预演将会增加你的信心和毅力,让你更加乐观。

赞扬自己的成功

尽管我们总是说,要忘掉过去的成绩,一切从零开始,但理智地承认自己过去的成绩,对你的乐观很有帮助。你要对那些落在自己头上的好事进行分析,把它看做自己努力的结果。例如,你在度假时拍的那些照片好极了,这并不是因为照相机是为“傻瓜”设计的,而是因为你在用光和取景方面技巧娴熟;你的社交聚会非常成功,那不是因为天气好,而是你准备充分,社交能力强。要学会欣赏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这会有助于树立你的自我价值感,让你更加乐观。

建立自己的目标

你要明智地选择目标,而且,确定都是自己选定的,这会使你感觉良好。如果你父亲要你学习金融专业,而你却更爱文学,那么,即便学金融可能挣更多的钱,但去做一个三流的网络写手也可能带给你更多快乐。另外,你的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像“多做好人好事”这样的“含糊计划”比起“一个星期去儿童福利院做一次志愿者”来说,其成功的机会就少得多。你可以将远大的目标进行分解,以免因计划过于庞大而遭流产。

培养乐观的孩子

? 勿对孩子控制过严。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只有从小能享受选择权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自在。

?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不善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为时时可能遭受孤独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不妨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同龄朋友。本身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适宜多交一些开朗乐观的朋友。

? 教会孩子与人融洽相处。和他人相处融洽者的内心世界较为光明美好。父母不妨带孩子接触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让他们学会和不同类型的人融洽相处。当然,孩子首先得学会跟父母、亲戚朋友融洽相处。

? 物质生活避免奢华。物质生活的奢华会使得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的心理,而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获得自我满足,这就是为何贪婪者大多并不快乐的根本原因。相反,那些过着简单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就会玩得十分高兴。

? 让孩子爱好广泛。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就很难保持长久的快乐感觉。试想,如果孩子只爱看动画片,那么,一旦没有合适的节目时,就会郁郁寡欢。相反,如果孩子除了爱看动画片还喜欢读书、看报或做游戏,那么,即便没有合适的节目,他也可从其他活动中找到快乐。

? 引导孩子学会摆脱困境。即便是天性乐观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也不可能“永远快乐”。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时就着意培养他们应付困境、逆境的能力。要是孩子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还可以教育孩子学会忍耐,或在逆境降临时寻求其他的精神寄托,如运动、游戏、聊天,等等。

? 拥有适度的自信。拥有自信与乐观的形成息息相关。对一个因智力或能力有限而充满自卑的孩子,家长务必发现其长处,并审时度势地多作表扬和鼓励。来自家长和亲友的正面肯定无疑有助于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 创建快乐的家庭气氛。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学语之前就能感觉到周围的情绪和氛围,尽管当时他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可以想象,一个充满了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绝对培养不出开朗乐观的孩子。

打造快乐基因 希望万岁

有希望就有未来。只要你内心充满希望,那么你就会拥有勇气和力量,会以积极的姿态直面未来的挑战,不退缩、不畏惧,希望的光芒会消除你内心的阴霾!

希望之光

希望是一个和乐观密切相关的概念,但是希望和乐观又有所差异。如前所述,乐观指一种人格特质,也可指一种解释风格;而希望是指为达到预期目标、排除障碍而设计相应途径的能力,以及利用这些途径的方式和动机。斯奈德(Snyder,1997)认为,希望包括能力和动机两个因素,能力负责规划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动机则负责沿着途径推进。希望就是这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你自己为例,想想以下问题:当你认为一个目标有价值,具有挑战性,并且实现目标的障碍也是可以克服的时候,是否你的希望是最强烈的?当你认为目标有价值,但可以轻松达到,则希望是否是不必要的?当你确定目标是你的能力所不可及的,那么你是否会感到无望?

我相信你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基于上述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理解斯奈德的希望理论模型。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是由以下三方面因素决定的。

第一,对结果或目标的价值评定。如果目标不具备价值,你也不会想着去实现它,也便不会对实现该目标抱有希望。

(本文来自:博锐) |/darticle3/list.asp?id=159119 | 31

第二,对达到目标的所有可能路径的思考及相应的期望。如果你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方法一无所知,或者尽管知道有哪些方法可用,但自认为无力应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那么你也不会对实现目标抱有希望。

第三,对个人动机的思考,以及对这些目标路径的功效评价。如果你没有实现目标的动机,或你认为实现目标的方法可能是无效或低效的,你也不会对实现目标抱有希望。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希望是由我们对目标的价值、达到目标的方法及其功效,以及自我能否执行方法等因素的主观评价所决定的。而这种主观的评价,是以我们以往经验为基础的,即我们以自己的相关和因果关系的经验为基础,思考实现目标的路径或方法;以自我作为事件因果链主角和推动者的经验为基础,思考实现目标的动机。

斯奈德等人编制了一系列量表,用以测量希望的各个方面。例如,成人气质性希望量表和状态性希望量表,用于测量成人的特质-状态希望;儿童希望量表适用于学龄儿童,幼儿希望量表适用于学前儿童;成人、儿童和学前儿童希望量表的他评版,是由研究者、父母和老师来完成的;特殊领域的成人希望量表,用来测量一些具体领域的希望水平,如社会、学业、家庭、恋爱、职业和娱乐活动等。这些希望量表都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一步一步迈向希望

希望是人类适应环境、应对未来的一种重要特征。在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希望是以特定的方式发展的。

0~12个月。在这一阶段,儿童的主体和客体开始分化,客体恒常性得以出现,因果关系初步形成,这使得婴幼儿产生了探索实现目标之路径的想法。而指示技能的完善(如用手指、眼睛看、发出哦哦的声音等)使婴幼儿能够表现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例如,这个月份,有的婴儿会用手指奶瓶,表示要吃奶。

1~2岁。婴幼儿学会了做出目标定向行为,开始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期望的目标。此外,他们也开始认识到,克服障碍的路径和方法可以由自己计划和主动实施。在这个阶段,婴幼儿克服障碍和不幸获得的心理弹性,儿童对照料者形成的安全依恋,以及应对困难时的人际支持等,将帮助儿童形成坚韧和充满希望的品质。

3~6岁。儿童的言语能力、前运算思维能力、预测因果关系的能力获得迅速发展,这些均有利于儿童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他们的身体也开始发育,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各种技能,以便把计划付诸实施。在学前末期,儿童还拥有了共情能力,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对目标的追求有时会帮助或阻碍其他人对目标的追求;他们也开始采用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这被称为“角色采择”,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技能),这将帮助儿童在自己的计划中也考虑到别人的愿望和想法。

中学和青年前期。除了直觉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和高级的社会角色采择能力外,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获得快速发展。这些能力都有利于增强青少年谋划的复杂程度,以及紧随目标路径向前推进的能力,并在一个有父母、兄弟姐妹、同伴、老师支持的社会关系背景中实现目标。

青春期。青少年的抽象推理能力不断增强,这有利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同时,青少年自主性的发展、亲密友谊的形成、职业计划的发展,也都给计划的过程,以及如何克服困难实施计划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在整个希望的发展过程中,父母的影响至关重要。那些总是充满希望的儿童,他们的父母一般都是充满希望的榜样,这些父母会训练儿童形成和执行计划以克服困难达到目标。这些父母也会提供给孩子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环境,从而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安全依恋。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儿童的行为是稳定的、可预测的,矛盾冲突的解决方式也是可预测的、公平的。这种父母教养和家庭环境最有利于儿童发展出充满希望的特质。

当希望照进现实

那些对未来无望甚至绝望的人,无疑是异常痛苦的。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个体对未来的希望水平对其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希望水平影响个体的生活意义感。费尔德曼(Feldman,2005)调查了139 名大学生的生活意义感、希望水平和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个体的希望水平与其生活意义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即高希望水平带来高生活意义感;同时,希望水平和生活意义感同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也即高希望水平和高生活意义感会降低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由此可见,对未来充满希望将有利于缓解消极情绪,维护心理健康。

其次,希望水平影响个体的生活满意度。瓦勒(Valle,2006)在一项纵向研究中调查了青少年的希望水平,退缩和攻击性等问题行为,生活事件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希望水平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即便是一年前所测得的希望水平,对一年后的生活满意度仍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说明,希望是帮助青少年应对各种情境的有效的心理能力。在面对不利的生活事件时,希望水平高的青少年表现出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更少的问题行为,他们的心理更为健康。

最后,希望水平还直接影响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研究者(Chang, 2001)也调查了个体的希望水平、情绪唤醒、应对方式和躁狂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希望水平对躁狂抑郁情绪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希望水平通过影响被试的情绪唤醒来影响抑郁情绪水平,这是间接影响;同时,希望水平对被试的抑郁情绪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希望水平越高抑郁情绪水平越低。在另一项研究中(Arnau, 2007),研究者以一个月为间隔,分三次调查了522名大学生的希望水平和焦虑抑郁水平,结果表明, 早期的希望水平能够显著预测后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而早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不能预测后期的希望水平。这说明,希望决定了个体的焦虑抑郁水平而焦虑抑郁水平则无法影响希望水平。

综上所述,对未来的希望和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内心充满希望,会让我们觉得生活有意义,提升我们的生活满意度,并且能降低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影响,让我们的心理更加健康。

让心灵充满希望

当你对未来充满希望时,积极情绪就会相伴而生;而你对未来感到无望时,消极情绪则会不请自来。

让自己充满希望

充满希望的成人具有以下一些特征。首先,满怀希望的成人虽然也像其他人一样会经历很多的挫折,但他们形成了自己能够应对挑战和不幸的信念,并坚持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做到”,“我不会放弃”等。其次,充满希望的成人关注成功而不是失败,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他们较少体验到消极情绪,而是创造性地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或灵活地选择其他更容易达到的目标。第三,当遇到困难时,满怀希望的成人倾向于把大的、模糊的问题,分解为小的、确切的、可控制的问题;而那些缺乏希望的成人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就会怨天尤人,他们的情绪变化遵循一个固定的发展曲线,即从希望到愤怒、从愤怒到失望、从失望到绝望。

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希望,让“满心希望”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设定的目标一定是恰当的。目标应该有价值,有一定挑战性,且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这样当一次又一次地成功达到目标之后,对未来目标的满心希望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应切记,千万不可好高骛远,目标过高过难,失败的几率就更大,而如果失败变成一种习惯,那么对未来也就不会有什么希望了。第二,详细地规划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认真评估每种途径或方法的可行性、效用、自己能否胜任等,以确保所制定的目标能够实现。“不打无准备之仗”,规划越细致、越可行,则对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就越确信,希望也就越强烈。第三,不怕失败,保持追求成功的动力,失败提供了反思的机会,给予了发展的机遇,要善于从失败中汲取教训,重新规划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或方法。要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要牢记“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

培养孩子充满希望

作为父母来说,为培养孩子希望的品质,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父母本身应该充满希望,从而作为孩子的榜样,要让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会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依据社会模仿学习理论,如果父母在面对困难和不幸时惊慌失措,表现出对未来的恐惧和绝望,将会直接影响孩子如何看待困难和不幸,孩子极有可能会像家长一样消极地面对未来的困难和挑战。

其次,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积极的充满希望的环境。即便情况真的很糟糕,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绝望。

最后,家长应该教会孩子设定目标、制定和执行计划的技能,帮助训练孩子坚定执行计划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意志品质。尤其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失败时,要鼓励他,指导他自己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设定目标或找到实现目标的新方法;当孩子成功时,要给予他适当的强化,帮助他保持努力前进的惯性。总之,要让孩子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希望疗法

根据希望理论,心理学家发展出了一套提高希望水平的干预模式。整个干预过程可分为灌输希望、确立目标、加强路径思维、加强动力思维四个方面。

1.灌输希望

灌输希望是指咨询师通过特定的方法让来访者对希望疗法的效果和未来生活的改善产生积极的预期。叙事疗法是希望灌输中常用的技术。叙事疗法认为,个人叙事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了解和自我整合的过程,个人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将过去零散的经验予以整合,对事件赋予意义,确立自我概念。在希望干预的初期,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讲述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来访者一起探讨来访者过去曾经拥有过的希望,这些希望是如何产生和消退的,是什么阻碍了希望的实现等。咨询师用希望理论对来访者的故事进行重新解释, 以帮助来访者发现个人的希望特质是如何发展、成长和停滞的,存在哪些习惯性减损个人希望特质的思维和行为,又存在哪些积极的动力和路径思维。通过对过去经验的整合,让来访者对改变未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预期。

2.确立目标

目标的性质和特点会影响希望水平。希望疗法需要帮助来访者发现和制定符合自己价值的、积极的、清晰的目标。首先,探索和了解来访者的兴趣和价值观。只有当目标设立真正符合来访者的兴趣和价值观时,才能激发他的希望。因此,咨询者需要和来访者一起探索他们的价值和兴趣所在。其次,选择积极的趋向目标而不是消极的回避目标。第三,设置具体清晰的目标。生活幸福,事业有成,这些目标虽然积极正面,但是过于模糊和抽象。人们很难对抽象目标的进程进行监控,也很难从抽象目标中得到积极的正面的反馈。

3.加强路径思维

加强来访者的路径思维,就是要提高来访者找到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预料到可能的困难,并在原先方法受阻时想到替代方法的能力。加强路径思维的基本原则是目标分解和寻找替代方法。首先,目标分解。希望疗法借用了行为塑造技术中的小步子原理,把一个大的、时间跨度很长的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小的、相互之间有逻辑联系的目标。这些小目标的设立同样遵循积极正面的、具体可操作的和难度适当的原则。其次,寻找替代方法。高希望者通常具有多种达到目标的途径。目标受阻时,高希望者能够通过学习新技能、寻求他人帮助或者适当调整目标等方式来寻求新的问题解决方案。

4.加强动力思维

动力思维提供了目标追求所需要的动力。希望疗法中,回顾过去成功的经验、发展积极思维和选择难度适当的子目标都是加强动力思维的有效手段。首先,回顾成功经验。咨询者让来访者讲述过去生活中成功的故事,尤其是逆境中的成功故事。如果来访者没有成功的故事,就让来访者讲述生活中有过的积极因素。回顾成功经验或积极因素有利于来访者把注意力转向积极方面,从而加强动力思维。其次,发展积极思维。希望水平低的来访者常常有一些消极的思维方式。通过归因方式的训练可以改善来访者消极的思维方式。第三,选择难度适当的子目标。当学习任务高于来访者现有的知识水平,又能通过努力达到时,该学习任务最能激发来访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资料来源: 陈海贤,陈洁.希望疗法:一种积极的心理疗法[N].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121-125(有改动).

打造快乐基因 畅游幻想王国

当我们身陷困难和不幸的时候,不妨想想自己战胜困难摆脱不幸后的风光景象。例如,现在很贫困,不妨想想自己通过创业功成名就后的场景,鲜花、掌声、房子、车子……越详细形象越好。我们会发现,尽管这种幻想不一定成为现实,但它确实能给我们提供面对困难的勇气。这就是积极幻想,它也是人类向上的一种积极力量。

走进幻想王国

泰勒(Taylor)在《积极幻想》一书中提出:“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尤其是健康的人,倾向于采用积极的方式而不是消极的或现实的方式进行思考,因此大部分人都采用积极的方式认识自己、世界和未来。这正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的特征之一。”

与对客观环境的认识或他人对此环境的认识相比,人们倾向于采用更积极的方式认识自己,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第一,人们采用拔高的方式认识和评价自己过去的行为、个人品质和自我,也就是说,人们有着自我拔高的幻想;第二,人们对自己的控制力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会毫无根据地相信可以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也相信自己不用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坏事情负责;第三,人们有对未来乐观的感觉,认为未来比现在更美好,也就是说,人们相信未来好的事情比灾难、压力和混乱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有研究者认为积极幻想对人的发展和心理健康不利,是一种不成熟的逃避的表现。而另一些研究者认为,积极幻想是人类处理负面信息从而对未来保持信心的合理的应对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比如当我们身陷贫困时,想象将来自己摆脱了贫困,物质条件应有尽有,自己心情愉快,家庭和睦幸福,这种积极幻想确实能够给我们提供战胜不幸的力量。

健康良药——积极幻想

本文发表于博锐管理在线| http://www.boraid.com/darticle3/list.asp?id=159120 | 33

如上所述,有些研究者认为,积极幻想是人们对负面信息的合理应对方式。生活中,我们面对着方方面面的负面信息。面对这些负面信息,有些人采用否认和压抑的方式进行处理,即不承认这些坏的事情会发生或已经发生,或者压抑自己对这些负面信息的恐惧或焦虑。心理学的研究已证明,否认和压抑是有缺陷的应对方式,会导致人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相比而言,积极幻想是一种适应性的应对方式,因为它允许人们用最好的一种可能性来解释现实,保持对未来的信心。研究表明,积极幻想是通过选择性注意、良性遗忘、给予劣势合理化的解释、形成消极自我图式等认知加工过程得以实现的。

选择性注意和良性遗忘

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会对有关自身的积极事件加以关注,而对消极事件作以忽略。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即人们采用一种有偏好的方式过滤信息,只对积极的信息进行登记和编码。

良性遗忘是指人们对有关自我的消极信息很难提取或回忆出来,而对有关自我的积极信息记忆深刻,有时连细节都能栩栩如生地回忆起来。良性遗忘的理论来自于精神分析学派,有时也被称为动机性遗忘。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负面事件转入潜意识之中,使意识“忘记”这些负面事件,从而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例如,在很多车祸事件中,当事人在康复后很难回忆起车祸发生当时的场景,而车祸前或车祸后的事件却记得很清楚,这就一种良性遗忘。想想看,如果他总是记起一辆大卡车向自己冲过来是多么令人恐惧的一件事!

给予劣势合理化的解释

认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接受自己在某方面或在某领域缺乏技能的事实,但认为这些不足和劣势并不起到主要作用,以此来应对有关自我的消极信息,是积极幻想产生的重要原因。例如:我不擅长数学,承认自己的数学能力不强,但坚信自己智商比较高,把数学看做是智力的次要方面,认为自己具有主要的积极特质,这就是给予劣势合理化解释的过程。

鲁迅笔下的阿Q是最精于此道的。虽然阿Q知道自己被打败了,但他从来不用自己的劣势(如打架失败)来评价自己,而是认为儿子打了老子,自己虽然被打还是占了便宜,以此来维护自尊。虽然这种做法似乎有些自欺欺人,但绝对是有利于阿Q的心理健康的。

形成消极自我图式

形成消极自我图式也是应对关于自我的消极信息的一种策略。消极自我图式有时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把对自我的消极信息归结为消极图式中的消极特征,从而维护自尊,避免对未来失去信心。例如,考试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害羞,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只有那些回答问题的人才能考出好成绩,我将来多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也能考出好成绩。这样就避免了对未来失去信心。

总之,通过上述选择性注意、良性遗忘、给予劣势合理化的解释、形成消极自我图式等认知过程,我们可以用最好的一种可能性来解释现实,适应性地应对负面信息,产生对未来的积极幻想,保持对未来的信心。

养成幻想的好习惯

积极幻想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不仅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而且与人的创造性思维有关。列宁把幻想誉为“极其可贵的品质”。因此,应从儿童时期开始养成孩子的积极幻想,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积极幻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如果孩子生活在温暖安全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会积极地鼓励孩子自主选择,并明确规定孩子的行为规范,这样孩子就容易形成积极幻想。而消极和专制的养育风格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

幻想。

其次,家长应在孩子的儿童早期让其形成积极的自我知觉。如果孩子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受欢迎的,那么这种积极的自我认识会持续一生。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尝试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直到成功实现自己对未来的幻想。这也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

最后,教师对儿童积极幻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对儿童的积极幻想应给予充分的肯定,热情地爱护、扶植,积极地培养、引导,决不能轻视,更不能指责或讥讽。

乐观和希望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我们很想了解乐观和希望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但很遗憾,目前尚没有对此问题的专门研究。但是,有三个领域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与之相关。

1.悲观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目前的研究发现,抑郁和焦虑可能与大脑边缘系统(尤其是杏仁核)、旁边缘系统和侧前额皮层的机能异常有关。对于抑郁来说,某些特定神经递质的缺失(尤其是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或者某些脑区系统功效的降低,都可能造成抑郁。抑郁也可能与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机能异常而导致的皮质醇过多、分泌物的缺失及免疫力的抑制有关。对于焦虑来说,焦虑与伽马氨基丁酸(GABA)的异常有关。GABA在生理唤醒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释放,它与兴奋的神经元上的受体相结合,产生抑制过程,从而降低唤醒水平和焦虑体验。因此,采用一些药物治疗,可以降低抑郁和焦虑。

2.乐观目标定向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斯奈德的希望理论涉及到动因和路径,所以有关诱因-驱动、目标-定向行为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可能有利于理解希望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康奈尔大学的迪皮尤(Richard Depue)教授提出行为促进系统(behavioral facilitation system, BFS )这一概念。BFS包括: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它产生于中脑腹侧背盖区,投射到边缘系统的杏仁核、海马、依伏神经核;还包括中脑皮层的多巴胺通路,它产生于中脑腹侧背盖区,投射到皮层的所有区域。BFS被认为是奖励神经系统,它被奖赏信号激活,可以解释人类和动物的许多激励探索行为,它控制着关于食物安全、性伴侣、住所等方面的诱因-驱动或目标-定向的行为和活动。BFS活跃的人具有强烈的动机,易于受到激励去追求目标。

3.乐观社会关系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大量关于妇女在社会支持背景下的乐观研究都集中在催产素和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上。催产素是生完孩子后脑垂体后叶所释放的一种肽,在哺乳期间,它促进乳汁的分泌和子宫收缩,有利于妇女面对压力时加强母婴关系和寻求社会支持。催产素还可以降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活动,以此降低压力反应,诱使人们积极地寻求社会支持。此外,低水平的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也可以成为积极寻求社会联系的诱因,它所起到的作用和催产素类似。

总之,乐观和希望可能与以下神经生物基础有关,包括神经递质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有效性;免疫系统的功能有效性;GABA的增强;行为促进系统,包括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和中脑皮层多巴胺通路的功能正常;对妇女来说,寻求社会支持的希望与以催产素和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为基础的神经系统密切有关。

资料来源: [美] Alan Carr.积极心理学[M].郑雪等译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90-91(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