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人格——恋爱心理成长分析

> 爱情与人格——恋爱心理成长分析

肖三蓉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1

序言

“爱情的故事对我,就像一场空白等候;爱情的故事对我,就像一场没有开始的梦……”每当听到方季惟的这首经典老歌《爱情的故事》,我总想起许多在生活中所看到、听到的悲喜交加的爱情故事。莎士比亚曾说过:“世界是个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故事。爱情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于是我想写也有必要写点这方面的题材了。

的确,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是一种生命之火,一种最微妙的亲密关系。爱情是影视作品、文学、歌曲等艺术中不变的一种主题和旋律,也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人类感情中最美妙的一种情感体验,那就是爱情。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最基本、最精彩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那就是爱情生活。我们总会受到一些人的吸引、喜欢或者爱上一些人,爱情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浪漫的关系或性关系,爱情生活或完满或凄婉或……爱情究竟是什么?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心灵和生命去体验。

世事纷繁复杂多变,同样,“爱情”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网恋、同性恋、婚外情、一夜情、婚前性行为、同居、离婚等诸多社会现象如雨后春笋日渐增多。这一切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以及其他各行各业的理论家和实践家,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我们的爱情之路与童年的成长经历有关吗?爱情与人格之间有哪些关联?爱情到底有哪些类型?在恋爱心理中存在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吗?当我们在爱情生活中面对危机时,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将在本书中一一作出解答。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爱情与人格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试图从文化、心理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爱情与人格的关系,并综合国内外这一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和最新进展,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观点,以帮助人们思考。同时,这一部分提供了一些目前在爱情心理学的研究中可信度和有效度都较好的相关量表,通过这些量表,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诸如爱情态度和婚姻质量等爱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自我检测;第二部分是对爱情与人格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这些案例分析是我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工作中积累起来的一笔重要财富。在个案中,本着尊重当事入的隐私权和恪守职业道德与伦理操守,一一对当事入的真实姓名作了处理。每个案例都是一部生动的教材,故事中展示了某些具有人格缺陷者在爱情生活中的困惑,也有人格发展过渡期的女孩情感世界的迷途之路,“女同性恋者”、婚外恋者及“围城”中的“地狱冤家”的情感和婚恋历程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第三部分根据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早恋故事进行人格心理分析,揭示了青春期的爱情经历与人格成长的相互影响。

本书稿定稿之际,我的爱人王挺博士进行了全面的校订,为本书润色不少。海南医学院心理学系2008级的本科生刘颖、郑荣花、张婧、薛千荐、李逸、周佳玮、刘倩倩和何慧为本书的第三部分提供了早恋故事的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编辑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笔者谨在此一并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当爱情来敲门,让我们去爱吧!

阅读本书,相信读者能在爱情的旅途中主动地获得人格成长,并积极完善自己的人格,造就美丽圆满的爱情之路。

爱,重在成长。

肖三蓉

2010年深秋

 

1.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又译为伊菜克特拉情结,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由于女孩子的异性爱本能倾向,使得女孩子恋父而妒母。这种“恋父妒母”就产生了“恋父情结”。相传古希腊神话里,伊莱克特拉公主是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和克吕泰涅斯特拉的女儿。其母亲克吕泰涅斯特拉由于有了“外遇”,并与她的情夫把阿伽门农杀害了,伊莱克特拉在父亲被母亲杀害后,就把弟弟俄瑞斯特托付给父亲的好友收留抚养,待弟弟长大以后,她就和弟弟共同谋杀了母亲及其奸夫,为父亲报了仇。伊莱克特拉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认为母亲做得不对,做了不光彩的事情,对不起父亲。弗洛伊德借此来说明儿童性心理的特征,认为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潜意识中有一种取代母亲位置的愿望,即“恋父妒母”的潜在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女孩心中的“恋父情结”是在与母亲争夺父亲的爱情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女孩最初对母亲有一种依赖情绪,随着对两性差别的认知加深,女孩对母亲的依赖减退甚至开始敌视,而对父亲的依恋却成倍增长。这样,女孩既面临对母亲的冲突体验,还有对父亲的争夺。为了解决这种冲突,女孩寻求认同母亲。

具有恋父情结的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结果,与母亲的关系变得疏远,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恋也常常会受到严重影响。有人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这样的女孩总在有意无意寻找父亲式的恋人,但即使找到了,相处也会成为问题,因为具有恋父情结的女孩性格大多内向、娇气、任性,而且往往出现性的阻抗。

具有恋父情结的女孩通常在幼年时过早地失去父爱,于是,寻找一种幼年时的关爱,成为她们的一个追求目标,因为这种爱会让她们感到安全和舒适。所以在生活中常常会将对于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人物的身上,这个人物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于父亲。在父亲的光环效应下,“他”的形象往往更加高大起来,成为无可替代的“情圣”,供奉在女孩记忆的深处。有恋父情结的女孩在感情上更多地依赖男人。

以下是两个女孩的真实感受:

他那样高大,那样睿智,好像世间的一切无所不能。他为我遮风挡雨,陪伴我的成长。父亲竞这样吸引我的目光。可是父亲的眼中永远还有一个母亲。可是母亲,同样关怀着我的人生。为什么我还会怪母亲夺走了父亲一部分的关心?为什么我会这么想?

少女的梦,总是浪漫又矛盾。对父亲的爱啊,像心头不能言的哀愁,幽幽散发着诱惑的香。将它压抑吧,这不应该崇尚,却像顽疾,时不时侵袭。父亲是第一个走进女性生命的异性,在女孩的眼里,除了崇拜还有爱慕的眼神。累了,有这样一个温暖的怀抱;痛了,有这样一个时刻关心着自己的人,不同于母亲的宠,父亲的眼里总是有更多能吸引自己的神情。一位年近不惑之年的女士也奏出了心曲:

我的女儿今年12岁,小学就要毕业,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好,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老师说她很懂事,可是,她在家里却不时出现一些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就拿上星期她爸出门的事来说吧,她不让她爸离家,她爸刚一走,她就失魂落魄,坐立不安,茶饭不思。我关心她,她冲我喊“讨厌”。她爸一回来,她一切恢复正常。她爸给她买了东西,她高兴得跳了起来,搂着她爸亲个没完。当她发现她爸爸也给我买了东西,而且比给她的贵重时,她竞歇斯底里般地哭嚷,弄得我们夫妻俩目瞪口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是精神上出问题了?

据研究,女孩这种对母亲的埋怨与妒忌的交织情绪,发展成为反母亲父的“恋父情结”,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家庭里阳盛阴衰;二是父女相依为命,或父女亲近超过母女的亲近;三是女孩个性内向,心理稚嫩,富含“嗲”气。“恋父情结”是性心理障碍,亦称性心理倒错,即生理上进入“潜伏期”或“成熟期”,而性心理却严重滞后,仍停留在“性蕾期”,犹若蝌蚪变青蛙,变成青蛙却仍留下蝌蚪时代的尾巴,不成熟。

“恋父情结”的要害,是可能阻碍长大后走近异性,走向婚恋。由于某种原因,即使走进婚恋,亦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婚姻生活,因为她仍在深深地依恋着父亲,无法实现把感情从父亲身上转移到丈夫身上。

正如陈栋墀在《灰色的浪漫:婚外恋心态揭秘》中描述的片断:

母亲这时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不知该对女儿说什么,便开车出去,到丈夫的公司,找到了他:“你为什么要害我的女儿?”一句话把丈夫说愣了。

“我每天晚上都不在家,你对她干了些什么?”

“没有,除了她问我功课,我辅导一下她之外,绝对没有什么。她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孩,也很聪明,每一个问题,我一点她就明白了。她从小没有父亲,我尽可能多给她一点父爱,不对吗?”

小雨的母亲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她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她向丈夫说了声:“对不起。”

之后,小雨的母亲换了工作,白天与丈夫一起去上班,晚上几乎同时回来。一次,小雨借着问继父问题时,问他:“你最爱的女人是谁?,,继父回答说:“和你母亲是我第二次结婚,她的温柔,是我前妻所无法比的。我当然最爱的是你母亲了。”

听了继父的话,小雨非常伤心,她强忍住自己的泪。第二天,就通知母亲,她在外边租了房子,不想再回家住了。

我认识小雨是在此事发生了5年之后。在这5年中,她先后爱上了两个已婚男人,大致与她父亲的年龄都差不多。明知对方有妻子,她偏偏就是要去爱,而且对对方的配偶表现出明显的挑战性。似乎把对母亲那种又恨而又不能恨的心情全部都发泄到了情人的配偶身上。正因为此,第一个情人离开了她。很快,她就又第二次进入了婚外情场。其实她自己也非常苦恼,她希望我能帮助她,战胜这个情人的妻子,而与他永远在一起。

我告诉她,这一切都是因为恋父情结所致,对有妇之夫产生的这种感情,表面似乎是一种爱,实际上是在寻找失去了的父爱,以及发泄对母亲想发泄而不敢发泄的不满,从而达到一种心理平衡。但这种平衡既会伤害他人,也会伤害自己。我让她冷静想想,她的继父,还有这两个已婚的男人,是不是真的就那么可爱。

她说,离开家是迫于无奈,因为,毕竟对方所爱的人是她的母亲。她不敢再闹下去。离家后的第一个情人,完全是她犯的一个错误。只是因为心里空虚,所以,跌进了他关怀的陷阱。事后才觉得,那个男人其实是不值得她爱的。但现在这个男人的的确确打动了她的心,和他在一起,总让她想起自己的父亲,她尤其喜欢躺在他的怀里,或是被他抱起来的感觉。

她说:“你知道吗?小时候每当我不高兴时,父亲总是抱着我摇呀,哄呀。那时,我的感觉是多么的好呀!”

文中的主人公并不是真的想固着在这样的状态里,但是爱情似乎打了结,总也理不顺,更不消说婚姻。要想“破茧而出”,只有先解开情结。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