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约翰•戈特曼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1

后记

“给你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你还想要什么?”看见儿子闷闷不乐,一位父亲反问道。

一位妈妈接上小学的儿子回家,一路上都在大声呵斥儿子。当听到儿子哭诉着说“老师骂我”时,这位妈妈反问道:“你做了什么坏事,让老师骂你的?”

一个男人在35岁时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他对女儿宠爱有加,但他也知道,爱孩子不等于溺爱孩子。因此,当女儿因愿望被拒绝而哭闹时,他严肃地对孩子说道:“不许哭,不许着急!”

邻居家的小孩依依上小学五年级了。妈妈一直想让她赢在起跑线上。依依每天写作业到夜里10点以后;每个周末要上3个辅导班。尽管学业一直保持在中上水平,但小女孩却变得很内向,不爱表达。

……

面对身边这么多鲜活的例子,作为女儿刚出生不久的新手妈妈,我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最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牺牲所有的业余时间,陪孩子上兴趣班、强化班?还是,仅仅给她百分百的爱就足够了?

很多父母都把为孩子提供优质的物质保障,当作衡量自己的父母角色是否合格的标准。对于孩子的情感世界,他们很少去触碰。对于孩子的情绪,父母大都采取回避、转移、贬低、缩小的方式——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承诺给孩子一个新玩具,要么说孩子没骨气,要么对孩子说“那没什么好难过的”。你一定也听过这样的话“打是亲,骂是爱”。的确,在中国,打骂教育盛行了几千年。也正因如此,才有了现代版的“虎妈”“狼爸”的出现。

令人惊喜的是,约翰•戈特曼的这本《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考维度。原来,孩子可以这样养。我怀着极大的热情阅读并翻译了这本书。作者的专业性和深刻的见解令我大开眼界。每一段文字,都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可以让父母评估自己养育方式的测试。当我发现自己属于作者笔下的“忽视型父母”时,我很意外。的确,在孩子顺从、可爱时,我很享受和她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但一旦孩子开始哭闹、发脾气时,我真想让时间加速,让她尽快恢复原本的可爱模样。我想,生活中有很多人像我一样,迫切地想知道该如何在情绪上引导孩子,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情商与智商兼具的人。

丹尼尔•戈尔曼在他的《情商》一书中谈到,有7种能力对人极为重要,它们分别是:激励自己的能力、不畏挫折的能力、推迟满足感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怀有希望的能力、同情的能力、克制冲动的能力。

这7种能力交织在一起,成就了一个人的高情商。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孩子就极易成为问题青年,甚至是对社会有害的人。教给孩子这7种能力,对父母而言任重而道远。我想,戈特曼在本书中或许给了我们一个切实可行的情商养育策略。

戈特曼博士独创的情绪管理训练,教我们通过5个简单可行的步骤,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教孩子通过认识、接纳这些情绪,最终知道如何应对和调控情绪。作者还针对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量身打造了不同的养育策略,从孩子呱呱坠地,到叛逆的青春期,让父母在各个阶段智慧从容地应对。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还花了不小的篇幅讲述夫妻如何通过使用情绪管理训练,保护孩子免受婚姻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婚姻矛盾是每对夫妻都会遇到的问题。哪怕是一对幸福的夫妻,也难免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口角。那么,这些争论应当尽量避免吗?作者给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夫妻间的争论,如果建立在对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将让孩子学会如何在日后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夫妻间最终达成和解,重归于好,将让孩子懂得如何化解冲突。这样的见解真的令人心服口服,让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受益。

最后,感谢我的母亲在我翻译本书的过程中给我的鼓励和督促。感谢我的爱人郭宇新,是他的爱、支持和善意,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本书的内涵。感谢我的女儿小昕宝儿,有了你的陪伴,让我能带着丰富情感翻译这本书。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好朋友马艳玲、付伟娟、马贝贝、郭宇明;在我翻译的过程中,他们给了我热心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