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在屋里: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实录

> 大象在屋里: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实录

葛莫利
上海三联书店 2014-2
9787542643797
78.00

序言

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的著作,始于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女士于1964年出版的《联合家族治疗》(Conjoint Family Thera—Py)。1983年,萨提亚女士与其学生合著《萨提亚治疗实录》(Satir step by step:a guide to creating change in families),书中第一部分“家庭会谈实录”,是萨提亚女士家庭治疗的逐字稿。萨提亚过世以后,台湾似乎不再有关于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的书籍出版。而玛莉亚这本关于“家庭治疗”的书,对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者而言,可说是承先启后之作。

玛莉亚自四十九岁起开始追随萨提亚女士学习,如今已届94岁高龄,仍以孜孜石乞石乞的精神,在每年春、秋两季,自加拿大远赴亚洲地区教导与带领萨提亚模式工作坊。本书即是她2010年6月在上海、2011年3月在南京,以及2011年11月在上海举办三阶“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专业训练的成果。

本书的出版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它一开始并不存在“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专业训练的预期成果。第二阶段的训练即将结束时,为了学习,译者建议誊写玛莉亚工作的逐字稿,供学员互相讨论与学习。没想到此一建议的影响如雪球般愈滚愈大,其中的过程译者并未参与,但是竟从誊写中文逐字稿而演变成一本书的出版。在此,一并谢谢那些家庭同意他们的故事出版,才有这本书之问世。其间的过程相当艰辛:由专人在保密协议条件下誊写这些案例的中英文逐字稿,经玛莉亚的修改、增补、删订后,再翻译为中文。接着又把译稿寄给大陆的治疗师过目、确认、修改或重写。“治疗师的说明”即治疗师介绍案例的部分,有些是重写,而不是现场提案的修改。

本书是玛莉亚在台湾出版的第三本书。前两本书先有英文版,再翻译为中文,本书却只有中文版,直接由英文稿翻译而成。玛莉亚期待台湾繁体、大陆简体版可以同步出版。

本书内容含括八个家庭、十次会谈,并非是以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的方式来介绍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的教科书,而是呈现玛莉亚现场工作的内涵,看她如何多元运用萨提亚模式为家庭工作。每次会谈,由“治疗师说明”开场,治疗师介绍自己与个案工作的重点;中间是玛莉亚与家庭的会谈;最后则是小组讨论的回馈、提问和玛莉亚的教导。

唯一的例外,是本书中的《舍与不舍——想离家独立做自己的儿子》是首次会谈。换言之,玛莉亚见这个家庭前,并没有治疗师和这个家庭工作过,而是玛莉亚直接和家庭进行首次会谈,所以没有“治疗师说明”这部分。其后,因为时间限制,没有进行小组讨论,所以也没有“回馈、提问和教导”。

本书内容除了呈现现场工作的过程外,玛莉亚为了本书的出版,还新增了一些文稿,除了导论,她增补一段“当我见家庭之前,我的内在发

项目组注:在南京的课前工作会议上,赖杞丰、夏倩等助教们反映,学员希望有一本教材。玛莉亚回应说,如果逐字稿能转录,就可以写出教材来,大家涌跃响应,并于二阶课结束时专门开会分工。自此,开始了中英文逐字稿的同时转录工作,并于三阶逐个征得愿意参加的家庭的同意,其中也有选定的精彩个案家庭因害怕暴露而最终婉拒。

第一本是玛莉亚的自传《爱与自由》;第二本是介绍“家庭重塑”的专业著作《心灵的淬炼》,皆由易之新译,张老师文化出版。生了什么?”这份珍贵资料,放在本书《由“心结”至“连结”——四个女人之间的爱与痛(1)》第四部分“答客问”里。从中可以管窥玛莉亚在工作时的内在历程。

本书之译文在大陆治疗师过目、确认时,为了照顾个案特定需求或其他因素,删除了一些重要、敏感的语句。这些删除,对于要完全看到玛莉亚现场工作的读者而言,虽有遗憾,但也是不得不的妥协。这是对案主需要之尊重,后来我心也从“不得不”转化为“愿意”妥协。

书中有关萨提亚模式专有名词之中译。自1983年萨提亚来台,萨提亚模式就在台湾落地、散播,其间相关书籍不断地被翻译、出版。近十余年来,萨提亚模式也在大陆心理治疗教育、精神医学等领域大量传播,翻译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而专有名词因理解上的差异,出现许多不同的中译词,如congrueiqt被译为一致型、一致、表里一致、一致性等。中文的“一致”,意指“我希求,我和你‘相同”’,而这忽略了“我和你可以是有差异的”。此外,“一致性”除了求“表里一致”外,有时因应不同的情境,可以有“一致性的不一致”。所以在本书里,“congrueDt”均译为“一致性”。

另外,“self—esteem”常被译为自我价值(感)、自尊等。中文的自尊有时会与自尊心相连在一起,但自尊心强的人,其自我价值感有时可能很低,因此本书将“self-esteem”译为“自我价值(感)”。

萨提亚模式某些基本名词如plaeating、blaming、super—reasona—ble、irrelevant,经常被翻译为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因为“型”易有暗指僵化、不变之义,但萨提亚模式相信,“人有改变的可能性”,所以在本书译文里,这些都被翻译为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

从传入、散播至今,在前人基础上,后学者对萨提亚模式的理解与时俱增。笔者有感于学习者在学习中有关语汇本身的使用与诠释,对于了解萨提亚模式的意义相当重要,为使文本能适当地被诠释,可以为读者提供学习的服务,译者对于译词有其选择,但非定论,之中尚有讨论、发展的空间。

翻译以信、雅、达为原则,但本书是现场工作之结集,使用的是口语的文字。若要修饰成典雅的文字,则会丧失玛莉亚现场工作的精华。故译文以信为首要原则,再辅以达。

谨慎起见,我希望中文能无误地传递玛莉亚的意思,所以每篇译稿至少都经过沈明莹、杨志贤、郑怡君等人对“英翻中”文义的审阅。他们除了核对“中、英文义”无误外,还会再修稿,尤其沈明莹本人是现场的翻译者,更能掌握文句的前后脉络,经其修订之处,更见文本之流畅、生动。在此,对沈明莹之参与和协助,致上一份我的敬意与谢意,她是我翻译此套书的英语老师。翻译初期,时间较为充裕,译稿经过审阅,再经译者修订后,还会请第三者帮忙润稿,这部分则要谢谢李婉如的耐心修润。

因为翻译过程极为复杂,本书出版实是众志成城,而非译者本人单力可为。过程中有许多英文书信的往来:玛莉亚每修订完一个案例,即邮寄给我翻译,我的英文程度虽然可以英译中,但回信联络时的中译英则无把握,需要沈明莹、李岛凤的帮忙。对于沈明莹之大力鼎助及李岛凤之临危救急,我不胜感激。

案例都是中国家庭,用的是中文,但在英文逐字稿里,玛莉亚见到的是“中翻英”的语汇。我再“英翻中”,如果直接依英文翻译而成,实难以抓到案例使用中文语汇的语感,这样的译文将展现出不中不西的风格。为使译文能流畅、生动,我急需对照中文逐字稿,以了解家庭成员使用的语汇为何。说到这里,我由衷感谢张瑶华,她是我的“救火队”。尤其在翻译后期,时间急迫时,我很感谢她的无私、慷慨,愿意从事这样繁琐的誊写工作,解我燃眉之急。

回首来时路,真觉不可思议。我明了自己个人特质,年少轻狂时的选择是宁可写论文也不要从事翻译,没想到为了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的承先启后,我竟然走过十三个月的翻译生涯,这岂不又印证了萨提亚模式的治疗信念:人有改变的可能性。

这段时日对我来说不只是工作,也是心性的磨练:磨我的不耐烦,要定下心来一字一句地琢磨、翻译;磨合我的焦虑与不安,译程中有太多的变数,太多的不按部就班,太多的介入……我需要接纳那随之而来、不停舞动的焦虑与不安,才能又按下性子慢慢地推敲、翻译,完成任务。

总之,庆幸生命当中有这段与我本性不合的翻译生涯,因为我的抉择,我需要决定、调整、修炼我的心性。一切滋味,尽在不言中,有不耐烦、枯燥、索然无味的日子,但也有专注、会心一笑的时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对生命里冥冥之中的安排,我又再一次臣服。

释见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