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茧居族:家族治疗实务指南

> 抢救茧居族:家族治疗实务指南

田村毅
心灵工坊 2015-10

【前言】何谓家族治疗?

──我的孩子长久以来都窝在家里,不肯出门。

不跟他交谈的话,可以度过平静的一天。但如果交谈了,只要聊到「以后有何打算?」的话题,他就会变得焦躁不安。

过去这几年都没跟他说过话。我该如何跟他相处才好?──

我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也非常推荐家族治疗,接受过众多茧居族家庭的谘商案件。

──孩子的问题困扰我很久了。期间我也尝试过各种方法,但是都没有效。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何孩子会成为茧居族。为人父母的我,真的不晓得如何做才好。因为无计可施,我放弃了。──

透过本书,我最想告诉各位的是,家人能做的事情很多,没有必要放弃。我会传授各位让家庭恢复活力,在亲子关系中重拾自信的方法。家庭本来就拥有极大的能量,善用这股能量,抱持积极正面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孩子也会变得积极进取,摆脱茧居族生活。

在在过去三十年里,我以精神科医师的身分,接触了许多茧居族及其家人。一开始还没有「茧居族」这个名称,由于患者多是十几岁的孩子,常用的名称为拒学、辍学、社交恐惧症等。当时,茧居族并没有被列为精神医疗对象。茧居族与旧有的精神疾病概念,有着显著的差异。我所隶属的大学研究团队抢先一步发现这个问题,历经一再的尝试及错误,走到了今天。

日本国内的年轻茧居族,约有七十万人至一百万人。回顾过去三十年,茧居族特征也不断地改变。以前是以十几岁的国中生、高中生为主,最近的茧居族年龄层有高龄化趋势,从二十几岁至三十几岁的都有,其中也有不少四十几岁的人。以前的茧居族,多是将脾气发泄在家人身上,对家人施以暴力,现在也有这样的年轻人,但数量减少了;而将脾气发泄在自己身上,做出割腕、大量服药等自伤行为或自杀的年轻人变多了。以前几乎都是母亲来接受谘商辅导,最近前来谘商的父亲也为数不少。

虽然产生了这些差异,但茧居族的基本特性是今昔皆同的。

茧居族会整天待在家里,想起床才起床,想睡就去睡,只做自己想做的事。看在旁人眼里,或许会觉得他们的生活自由随性,但其实,他们的内心一点都不自由。他们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自信,对于看不见的未来充满不安,而且相当苦恼。

家人的状态也一样。周遭的人会指责,是双亲的教育方式或是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不当,才会导致这样的局面,双亲也会自责或是彼此责怪。其实双亲是很伤心的,他们完全不知所措,也不晓得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结果,双亲丧失了与孩子相处的自信,孩子失去了与社会交流的自信,演变为双重的自信心丧失。要怎么做才能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家人和孩子该如何恢复活力?为了找到答案,我在伦敦学了三年的家族治疗。

世界各地都有茧居族的存在。不过,没有一个国家像当今的日本一样,茧居族人数如此众多,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在韩国,茧居族也是年轻族群的社会问题,但人数不如日本这么多。

社会风气也是造成茧居族的因素之一。相较于欧美社会的个人主义,日本是个团体意识强烈的社会。无论在学校里或出了社会,都得学会解读氛围、看对方的眼色行事,以求得自己的容身之处。日本人不喜欢只有自己与众不同,由于特立独行会惹人厌,必须懂得如何与周遭的气氛融为一体。尤其是中上阶层的家庭更重视教养,希望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些想法,都会形成青春期的压力,让孩子心神不宁。

此外,日本也是亲子羁绊相当深切的社会。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家庭美德可以说是其它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但如果走错一步,就会导致亲子之间的依存感太强烈。为了掩盖孩子的问题,双亲会立刻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使得孩子永远都不懂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便孩子长大成人,双亲依然继续照顾孩子,导致孩子茧居生活的长期化。相较于国外的家庭,日本的家庭通常具备了这样的特征。

我从英国归国后,在大学任教,也继续钻研青春期精神科的临床经验及研究。我也成了拥有三个孩子的父亲。现在我的孩子们将迎接青春期,跟孩子相处的喜悦与难处,我完全能体会。守护孩子成长的父母心情,正是我的心情写照。

三年前,我从执教十九年的大学教授生涯退休,目前在东京经营私人诊所,专门治疗茧居族。年轻时,因为渴望拥有大学教授的社会地位,才会至大学任教。大学教育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但是我发现,能够与人心深入接触的心理治疗工作,才得以让我的特质及能力发挥至最高境界。于是我决定提早十年退休,从事最想做的工作。

日本的精神科医疗领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为仔细聆听患者心声的诊疗时间不足,并不是采取交谈治疗(谘商)为主,而是以药物治疗为主。我在年轻时期也曾有过这样的精神科医疗经验,如今到了这个年纪,不想再这么做。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倾听患者心声,我毅然决然采取没有健保的自费门诊方式,诚心地面对每位患者,深入询问与患者家庭有关的事。最近在都会区,自费门诊的精神科诊所数量有在增加,但与美国相比,还落后很多。在日本,谘商治疗的文化尚未深化。

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精神科药物无法治疗茧居族症状。茧居族支持辅导对于医疗的贡献,便是能发现会与茧居族的特征混淆,而可能遭到隐蔽的思觉失调症或发展障碍等疾病,并且清楚地加以区分。可是,对于不属于上述障碍或疾病的茧居族,既有的精神科药物完全无效。反之,综合了心理谘商、就职及就学等的社会支持、以及家庭支持的治疗方法,才是真正的重点。

在过去十年中,社会对于茧居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许多机构也展开了茧居族的支持业务。关于这个部分,我会于Part4详细介绍,包括学校辅导、教育谘商等教育机构、医院等医疗机构、保健所或精神保健福利中心等行政机关、NPO法人等民间机构等,若能善用这些支持资源,茧居族一定能够重生。

不过,如果已寻求上述支持,却仍然解决不了问题的个案,就会来到我的谘商室。因为茧居族本人拒绝与人来往,甚至也会拒绝接受支持,家人也可能不愿意面对孩子的问题,因为觉得可耻而不想让外面的人知道;基于这些想法,会让茧居族本人及其家人,不愿意到支持机构寻求协助。

透过本书,我会介绍家族治疗的思考模式。在内文中,将「家族治疗」及「家庭谘商」视为意思相同的名词用语。

家族治疗是一种新的心理治疗(谘商)技巧,自一九七○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始流传,但在日本尚未十分普及。在一般谘商中,谘商师面对的是一位个案,在家族治疗中,则需要同时面对多位个案,这对谘商师而言属于高难度技巧。而且对个案的家人而言,也会觉得家族治疗的门坎比较高。「家族治疗」给人的印象不是很好,明明是茧居族自己的个人问题,为何家人也得接受治疗?难道是因为家庭有问题,所以需要治疗家庭缺陷吗?「家族治疗」四个字容易让人有这样的误解。

其实,意义正好相反。家族治疗并不是要追究家人的责任,也不是为了治好家庭的问题。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完美家庭。每个家庭都存在着各种大小不一的问题,然后配合人情事理、为了弥补缺失而生活着。家庭当然都会有问题,家族治疗的目的并不是要去掉问题。家庭除了带有存在着各种问题的负面印象,同时也拥有克服难题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家庭恢复力(Resilience)。家族治疗的焦点不在于家庭的负面印象,而是要强化家庭所潜藏的正面恢复力,并协助家人凭自己的力量克服问题。

家庭疗法的支持焦点不以个人为主,而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如果从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个人中心治疗等的既有谘商理论出发,其支持焦点当然是茧居族本人,治疗者会从当事人是否潜藏了精神性疾病、思考程序是否偏颇、是否为过往的心理创伤所困、自信心及自立心是否培养完善等观点来视察,纯粹是以支持当事人为主。家族治疗不会像这样探索个人的内心世界,而是将焦点锁定于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人,无法离群索居。不论是喜是悲,都是人际关系的产物。茧居族就是处于丧失了与人交往的那股活力的状态,他的家人也失去了与他和睦相处的活力。当家人能与当事人和睦相处,当事人就能重拾与社会众人交际的活力。

亲子关系尤其被视为重点。茧居族的发生,就是在从孩童成长为大人的青春期时,在孩提时代依赖家庭的心理状态,没有顺利转换为自立自信的成人心理状态,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家庭是有生命的个体,是由每位家族成员适时往来,所形成的一个有机体。结婚后会有新成员诞生,然后父母予以养育,当孩子从婴幼儿期朝着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逐步成长而自立,也就是一个家庭的成长历程。如果家庭这个复杂结构的某个环节「僵住」了,无法顺利运作,所有的家族成员都会遭受波及。家族治疗的作法就是协助找出隐藏的「僵硬点」,然后予以搓揉变软,让家庭功能再度顺利地运作。

人的一生中会有好几种家庭经验。孩提时代与双亲及手足一起生活的家庭(原生家庭)、结婚后扮演父母角色的家庭。也有人离婚后再婚,有人没有结婚,也有不生育孩子的顶客族夫妻,现在的家庭类型相当多样化。哪个好、哪个坏,并不是问题所在。总而言之,对每个人的人生而言,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这件事亘古不变。

美国的家族治疗专家肯.哈迪(Ken Hardy)留下了这么一句名言:「家是幸福的园地。」(Home is an incubator forhope)。对我们而言,家就是幸福的泉源。家赋予了我们生存的喜悦以及生存的意义。可是,不是只有这样而已。家同时也是不幸的来源。拥有无法解决问题的家庭会相当苦恼,进而失去希望。「希望」乃是对于将来感到肯定的预期心理。任何人都无法确实预测将来会如何,但总期待着在未来会有好事发生,这样的期待,赐给我们继续活下去的意愿。一旦失去这样的意愿,就等于处于绝望的状态。无法预测未来会有好事发生,就会丧失活下去的意愿,心也会走向死亡。

茧居族的家庭看不到孩子的未来,因而丧失了希望。若追根究底,其中仍存在着极为深厚的家庭之爱。所有的家庭在夫妻刚结婚时,以及后来孩子出生时,都抱持着极大的幸福感及希望,可是,为何最后会失去这份喜悦的感觉呢?因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孩子幸福,父母就会感到幸福;而当这些期待无法达成时,就会让人陷入极大的苦恼中。如果一开始没有期待,也不会有烦恼。

没有家庭之爱,就不用为家人烦恼。其实这就是隐藏在最深处、可以解决问题的那条线索。我们要诚心面对为家人好,而深陷苦恼的父母心情。这项工作会伴随着莫大的痛苦,一个人去完成当然会筋疲力尽而累倒,家族治疗就是大家一起执行这份工作,并且小心翼翼地解开绳索。

在希腊神话里,潘多拉盒子是绝对不能打开的珠宝盒。一旦打开这个珠宝盒,疾病、窃盗、嫉妒、憎恨等所有的恶都会跑出来。然而,当所有不好的东西都跑出来以后,藏在最底下的「希望」就会出现。

一旦长期看不见希望,想要把它从最底层取出并不容易。唯有面对家人、面对自己,才能彻底回顾过去发生的点点滴滴。因此,绝对需要勇气及信任。

家族治疗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家人与谘商师之间建立起深厚的信赖关系。与人相处会有负担,但同时也存在着喜悦。在谘商过程中,慢慢打开家庭这个盒子,将塞在盒子里的不安及烦恼全部赶出去,引导出藏在最里面的希望。当家人再度发现彼此联系交流的那份喜悦时,就能够与孩子和睦相处。然后,孩子也能再次找到与人交往的喜悦。

那么,说明本书的阅读方法。

本书以回答茧居族家庭问题的形式,让大家认识茧居族,并说明孩子与双亲的相处方式。有的地方会改变底色,插入专栏单元,在问题的部分,会有简洁的要点解说。我也尽量使用比喻的方式,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在序章,将以茧居族「太郎同学」的五次家庭谘商为例,让大家了解家庭谘商是如何开始、会经历哪些情况、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让大家抓住其中的要点。

Part1针对孩子心灵成长的状况予以概要说明,让大家了解茧居族的成因。孩子在儿童时期的心理有什么样的特征?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会如何转换为成人心理?并说明如果心理状态无法顺利转换,会让孩子成为茧居族的原因。

Part2将从「家庭僵硬点」(心结)的观点来说明家庭会失去活力的原因。虽然每位家族成员都没有错,可是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影响所及将波及整个家庭。在此单元会说明情况。

Part3会具体说明让家庭恢复活力的方法。让大家了解家庭的力量是什么,以及家庭力量明明非常强大,却消失不见的原因。

Part4将概要说明茧居族的支持管道。现在的社会准备了哪些援助资源,有何特色,以及妥善利用的窍门为何。尤其会针对家庭谘商的思考模式及具体作法加以说明。还会提及近年来茧居族年龄层高龄化的现象。

Part5的焦点在于父亲的力量。父亲握有解决茧居问题的关键之钥。青春期是母亲世界转换为父亲世界的时期,但日本家庭从来不懂如何善用父亲所拥有的这份力量。这是我深入研究的中心主题,我是一名父亲,也为人夫、为人子,我依循着这些经验,探寻该如何活化父亲力量的方法。

不管从哪个部分开始阅读本书,都能马上进入情况。想了解具体对策的人,请从Part4开始阅读。想从根本了解茧居族的人,建议从Part1开始依序阅读。

此外,关于本书中列举的所有问题及范例,乃是将我常碰到的临床案例加以组合,再重新撰写,所以在此声明,并没有触及到特定对象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