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和世界相处

> 这样和世界相处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6
9787539993157
45.00

人生就是所有问题的集合,寻找人生的意义也是一种问题。

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解释也不一样,因为它是测量思想、感情以及行动的基本依据。不过,真正的人生意义这张底片,是在个人犯错或遇到障碍时,才会显影出来的。

我们之所以会选择咨询、教育或治疗这一类工作,就是要缩小人生意义与个人错误行为间的差距。

举个例子来说明:许多古老民族的历史传说、个人创作,包括荷马、普鲁塔克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基督教经典、英勇冒险故事、童话、寓言、神话,都对人的性格做了深刻的描写。长久以来,在解读人类生活风格方面,都是诗人做得最成功。诗人们能够把个人的生活、行动、死亡在与时代的紧密关系中,用高超的手法整体性地表现出来,这是令人赞叹的。毫无疑问,在各个民族里面,也有许多不知名的人士,对人性有着超乎常人的了解,并且把他们的经验传给子孙。很明显,诗人以及那些对人性有超然了解的伟大天才,都对人与人的互动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也因此显露出他们的不凡。这种才华主要来自他们对于人类的兴趣,他们超然的经验、非比寻常的知识与洞见,是社会兴趣带给他们的报酬。

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通特性,是人们一定会留意到的,那就是:能够预测人性的改变及其在行为上的表现。也就是说,他们用推测的办法,看到了隐藏在外在表现背后的东西,也就是他们看到了个人行为的“惯性律”。许多人称这种天赋为“直觉”,认为只有高人才能拥有这样的能力。然而事实上,这种天赋是最常见的,无论在错综复杂的生活里,或是在面对茫然莫测的未来时,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使用它。

所有我们遇到的问题,对我们来说都是全新的经验,因为它们总会有些不同。因此,如果我们只用单一方法,例如“条件反射”来解决,就很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因为人生的每个问题都不同,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这让我们必须重新检视所有可以采用的行为模式。

心理学在脱离哲学范畴之前,一直是种对人不会有害的学问,当时一般民众对人性的认知,起源于哲学家的人类学研究。然而,即使在当时学风主要还是在找寻一些适用于大众的普遍法则,当然,也没忽视单一个体的人性。由于哲学家把掌控世事的法则转移到人性里去,学者们对人的研究有了许多不同的观点。然而,人心里面那个深不可测又不为人知的强大力量究竟是什么?康德、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哈特曼、尼采以及其他人,都在道德律、意志、权力、意志或是“下意识”等名词中寻找答案。而强调内省的功夫,也在这时期开始流传开来。透过这个方法,人们应该就能预言心理意向以及相关的行为。不过,这个方法并没有流传下来,人们也因此不再相信它。的确,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从内省得到的东西具有客观的意义。

到了科学发达时代后,实验方法获得普遍的认同,并且被采用。人们利用逻辑和机器,谨慎选择问题及安排测验,希望对人的感官,对智能、个性、人格有更多了解。不幸的是,用这种科学方法来研究人性后,人格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就逐渐丧失了。后来出现的遗传学理论,又把整个人性都放弃了,事实上,遗传学也只能证明某人拥有的生物能力,而不是具有使用这个基因的能力。内分泌腺影响理论也指向同一方向,他们把力量集中在自卑的一些病患案例上,以及在器官有缺陷时,人们的心理补偿问题。

接着出现了精神分析学派,这让心理学经历了一次“文艺复兴”。无所不能的人类(命运主宰者)在性欲 (libido)的名义下复活了,在地狱中痛苦,在潜意识中得到巨细靡遗的描述,“原罪”也在罪恶感中得到同样的表现。这时,天堂没有列在精神分析的清单中,但是日后创造的“理想自我”概念,也就是“个体心理学”的完美“理想”理论,支持了这个观念。尽管如此,这个创新的理论是往生活风格、个人的惯性运动路线上,以及向人生意义的新方向迈出了一大步。尽管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沉迷于他的性隐喻,因而无法觉察到在人类前面盘旋的这个目标。此外,精神分析学说“被骄纵儿童”的世界拖累得太厉害了,使其总是把这一型人格看作是心理结构的永恒样式,也使其看不到人类进化中较深层的精神生活。其暂时成功,是无数骄纵放肆者支持的缘故,这些人很高兴地接受了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这是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规则,也因此更强化了他们自己的“生活风格”。

那些使用精神分析技巧的人,投入很大的能量和耐心,想借着这个理论来证明:人的表现行为、症状是和性欲连在一起的。

这个结论,使得人类的行为,在本质上看上去都像是一个虐待狂所表现出的冲动。

然而,“个体心理学”首先就很清楚地指出:“所有的失常行为,都是起源于骄纵儿童对世界的不满。”不过,精神分析也有一条认识进化冲动的途径——对冲动的暂时适应。可是这一努力没有成功,它以常见的悲观态度,把死亡意愿这一观念看成是人们最终要完成的目标。但这并非是积极且健康的适应策略,仅是期待终会到来的死亡而已。

因此,个体心理学坚决地站在进化的立场,而且从进化的观点把所有人的奋斗看作是个人追求完美的奋斗。对生命的渴求,不论物质的、精神的层面,都是和这种奋斗意志连在一起的。因此,到目前为止,当每个人的心理形式出现时,都是由负面向正面的状态前进。每个人在他生命初始时,都为自己设计了一些惯性定律,为了顺应这些定律,他会利用他内在的能力、缺陷,以及他对周围环境的最初印象,来设定他自己的行为法则和思考逻辑。惯性律人人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拍、旋律、方向。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把自己和那些无法达到的完美理想做比较,因此总是会受到自卑感的压迫,但也会因为它的驱策而向前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