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 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马修•利伯曼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6

拥有一位随时可以见面的好友,相当于年收入增加10万美元

人人都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都希望自己健康快乐。社会也会致力增进民众的幸福和健康,因为快乐而健康的人更有效率,不容易陷入困境,也不会给社会带来太高的成本。这就引发了一个我们最想了解的问题——这也是人类自学会问问题以来就一直在问的一个问题:快乐而健康的生活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在其新书《社交天性》中,为人们介绍了提高幸福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为什么金钱买不到幸福?

“幸福研究专家”埃德•迪纳对数以千计的美国成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请他们报告自己的主观幸福感和收入水平。结果表明,人们赚多少钱与他们觉得有多幸福之间的相关性在统计上有显著意义;不过,总体来看,这种相关性仍然是非常微弱的:整个样本的幸福感的差异只有2% 左右可以用个人收入差距来解释,而且这种相关性基本上都与高于(或低于)贫困线有关。如果你的收入水平在贫困线以下,那么多赚1000美元就会大大改善你的幸福感。但是,在你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额外的收入就只能使你的幸福感增加一点点了。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类有一种倾向,他们总能适应新的环境(无论是更好的还是更坏的)。这就是所谓的享乐适应(hedonic adaptation)。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倾向能够保护我们,使得我们不会因负面事件一直闷闷不乐。然而不幸的是,同样的心理机制也让我们不会因正面事件一直心花怒放。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是,当那些幸运地中了彩票大奖的人在中奖一段时间后再接受访问时,他们报告的幸福水平并不高于没有中奖的同一社区中的其他人。

你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你的生活满意度

赚更多的钱会让我们更快乐的着这种直觉显然是错的,我们只能通过别的方法来拥抱幸福。试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了使你变得同样幸福,你需要付出多少钱?学者们将生活中的我们所做的一些事情的价值“换算成”美元价值,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论。

1 参加志愿服务可以带来更大的幸福,那些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活动的人,因此而增加的幸福感与他们的年收入从2 万美元提高到7.5 万美元所增加的幸福感大致相当。

2 在全世界100 多个国家中,慈善捐赠带来的幸福感的增加,相当于把一个人的工资提高一倍。

3 拥有一位随时可以见面的好友,对幸福感的影响相当于年收入增加了10 万美元(与没有这样的朋友时相比)。

4 结婚对幸福的贡献也相当于年收入增加10 万美元,而离婚则相当于年薪减少了9 万美元。

5 只要经常能看到你的邻居,就相当于每年额外多赚了6 万美元。

6 最有价值的非货币资产是“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与身体不好对幸福感的影响,相当于40 万美元的年收入差别。

这看起来似乎很疯狂,但事实证明,生活中的社会因素不但能直接决定幸福,而且能够间接地增进幸福,因为它们可以促进健康。

遗憾的是,从社会整体上看,我们已经做错了很多,种种迹象却表明,我们正在变得越来越不社会化,而不是更社会化。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几乎所有与社会有关的事物,都在走下坡路,社交媒体则是唯一的例外。今时今日,与50年前相比,人们显著地更加不愿意结婚;我们更少参加志愿活动,更少加入社会团体,也更少在自己的花园里招待客人了。

人们需要让更多“社会因素”进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社会化”的成本非常低(因此“性价比极高):和朋友喝一杯咖啡、跟邻居聊聊天、参加一些志愿活动,都不会使你的钱包瘪下来,但是却能显著改善你的生活。马修•利伯曼给人们提出了几点建议:

1 放弃电视节目

看电视节目是普通人的头号休闲活动,人们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超过了全部空余时间的一半。人们通常认为看电视节目可以使人放松,可以让我们暂时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虽然这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些社会需求,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不幸的是,它也很可能会导致一种“挤出效应”,即占据了能够为我们的社会幸福做出更大、更可持续贡献的其他活动的时间。我们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越多,就越不可能去参加志愿活动,越不可能去与人互动、构建社会网络。

2 巧用“社交替代品”

当我们陷入困境,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重重压力时,社会支持和社会连接可以发挥极大的缓冲作用。心理学家在一项研究中注意到,当女性被试承受疼痛刺激时,她们报告说,只要握着自己男朋友的手,痛苦的感觉就会减弱很多。这似乎不足为奇,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当这些女性被试只是拿着自己男朋友的照片时,疼痛的感觉反而会减弱更多。这一研究成果的启发下,尼康公司最近与红十字会合作,在德国展开了一个公益项目:为住院的患者提供数码相框,让他们在住院期间能够看到亲人的照片。

3 开设公共空间

很多人一定都还记得自己作为大学一年级新生住在同一个宿舍里的情形。刚来到一所学校的新生在社交上处于弱者的地位,因为他们在新学校里往往都没有本就熟识的朋友。与一般公寓相比,大学宿舍通常都会预留供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物理空间,有的大学生宿舍的每一层楼都有一个大约占整层面积20%的场地,可用于社交聚会。如果一般公寓也能采用这样的设计,人们更可能与自己的邻居成为朋友。

选文来自《社交天性》一书

作者:[美]马修•利伯曼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