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圆:一个心理学家的红学探秘

> 红楼梦圆:一个心理学家的红学探秘

朱建军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9

二、疑作者画像

我们寻找这个未知的《红楼梦》作者的过程,颇像一个破案的过程。我个人曾经在政法大学的犯罪心理教研室工作过,稍微研究了一点“心理画像”的技术。那个技术就是借助心理学的知识,通过作案现场所发现的线索和物证,来分析判断罪犯的人格以及外貌行动等特征。所以,我打算用一点点这个技术,来对《红楼梦》作者做一点分析。

作者留下的作品以及其他有关的材料,就是我们的线索和物证。我们需要通过这些东西,首先画出他的一个大略的“画像”——当然这不是面貌的画像,而是一个心理、行为和身份的画像。也就是说,我们要大致勾画出,这可能是一个什么人?什么身份?什么时代?什么年龄?他有什么性格和行为特点……根据我们所勾画的这些,我们就可以找到谁有可能是他。在破案时,我们说我们要找的人是“疑犯”或者“疑凶”,在这里我们不能叫作“疑犯”,因为他没有犯罪;也不能叫作“疑凶”,因为看起来这个人并不凶,相反很有爱心,或者我们可以叫他“疑爱”更合适一点。最后我还是决定叫他做“疑作者”。找到“疑作者”后,我们就可以进行证据比对,如果有的证据能够“证伪”,也就是说,证明这个人不可能是作者,那么我们就可以排除。如果有的证据能够“证实”,那我们就确定了这个人是作者。如果证据不够充分,我们不可能得到绝对可靠的结论,那么我们至少可以根据证据得到一个相对可靠的结论。

让我们还是从楔子里,对作者的介绍开始。按照作者的说法,此书最早是贾宝玉的原型“石头兄”的自传,石头说:“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石头:《红楼梦》,甲戌本。而后,有其他人改名、题名或增删。那么,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先找出这个“石头兄”是谁,也就是此书最早的稿本的作者。当然,最好也能找到是不是有修改者或改编者,如果有可能有几个?从而尽可能还原本书形成的全部过程。

此书是自传性质的,这一点我们可以相信。并且,《红楼梦》的写作风格是写实的,而不是《西游记》那种神怪小说,书中有大量的生活细节。亲身经历的人,可以很详尽清楚地描写,而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很难写出这些细节来。古代和现代还有一个不同,那就是现代资讯发达,下层社会的人如果有心,也有机会了解一些上层社会的生活细节。比如他可以阅读描述上层社会生活的时尚杂志,或者上网看上层社会人物的博客,或者做一个记者去采访上层社会的人物;而古代对上层社会生活的细节,其他人是几乎完全没有机会了解的。而且女子的生活环境更是隐秘,一般人要了解上层社会女性的日常生活,那简直完全是不可能的。

借助阅读上层社会的写作,是不是可以间接了解他们的生活呢?似乎也不可能,上层社会成员的写作固然可以有对生活方式的描写,但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主要写作题材不是小说,而是诗词。我们不可能通过诗词,清楚地知道衣食住行的细节。比如诗词中可以把美女的服装称为“霓裳”,你知道很美但是你不知道这个“霓裳”是什么式样。《红楼梦》中,写衣服“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 薛宝钗穿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邢岫烟仍是家常旧衣,并无避雪之衣。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 头上戴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黛玉先笑道: ‘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来。’湘云笑道:‘你们瞧瞧我里头打扮的。’一面说,一面脱了褂子。只见他里头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裉小袖掩衿银鼠短袄, 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装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鹿皮小靴,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这样详细的服饰描述,不是亲历过的,怎么可能写。而且即使是诗词,女性的作品也很少会传播出来。非亲历者,试图用写实手法描写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女性的生活,我认为这可以说完全不可能。

所以中国老百姓想象皇帝的富贵生活时,也只能想象成“猪肉炖粉条可劲造”。穷文人也顶多说是“肴列山珍”,而不知道这些山珍是什么和是怎么烹制的。中国古代诗词之外,戏曲也并不够写实,所以并不能提供这些信息。正如《红楼梦》中老太太所说:“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 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 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服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分析原因时,她也说:“……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老太太的话说明,“疑作者”不可能通过阅读而知道仕宦读书家的生活细节。那么,《红楼梦》“疑作者”却显然非常熟悉这些细节,那么,我们相信他极大可能是自己经历过这样的生活。至少,他也应当听一个亲历者非常详细转述过——虽然只是听转述能不能写得这样惟妙惟肖也是让我们很怀疑,况且作者强调自己是“亲睹亲闻”。所以合理的说法,应该说“疑作者”是亲历了这样的生活而不是听别人转述。

如果本书是自传性质,那么我们就有一个对“疑作者”性格——至少是他早年的性格——的很清晰的“画像”。他就是一个像贾宝玉一样,性情温和、善良、聪慧、极为喜欢女孩子的人。对了,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他的文学修养应该非常高,要不然也不可能写出这样好的小说来。

如果本书是自传性质,他应该生活在一个上层社会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身边应当有许多非常美丽、有才华的女孩子。他家的社会地位很高。

如果本书是自传性质,《红楼梦》中的事件,应该在“疑作者”的生活中有原型。而且《红楼梦》中的各个细节,都可以成为我们破案的线索。其主要内容,应当和“疑作者”的生活一致。不过,其中部分内容可以是后来的改编者所加入的,允许不符合“疑作者”的生活。正如清裕瑞《枣窗闲笔》中所说:曹雪芹“乃以近时之人情谚语,夹写而润色之”。因此,《红楼梦》中出现部分曹雪芹生活时期的人情谚语,是合理的。但是,故事的主体中的种种细节应当符合早于曹雪芹时期的、原作者生活时期的特点。

当然,此书也不是完全写实,因为作者说过,他要把“真事隐去”。但是此书有不可能不是写实,因为作者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这是这本书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作者又想完全写实,又把真事隐去,看起来颇为矛盾——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是一个线索,说明有特别的原因,使得他想写真事而又不能。《红楼梦》写作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就是好像作者用“谜”一样的方法隐去真事而又写了真事,什么原因让他这样做呢?对此,我们也需要一个解释。

以这个画像看,曹雪芹再次被排除出原作者。虽然曹雪芹性格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考证者现在都同意,曹雪芹很小的时候,他家就被抄家。他自己其实并没有过过几年富贵的日子。当他到了青春期,会喜欢女孩子的时候,家庭早已破落。因此,他完全不可能有贾宝玉那种住在大观园,和几十个“异样女子”相处的经历。退一万步说,如果说曹雪芹能幻想出这样的富贵生活,他也幻想不出那么多饮食服饰建筑,如果说他能幻想出和女性交往,他也幻想不出这样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真正的原作者,人生经历必定和曹雪芹不同,至少十几岁之前原作者必定是在大富大贵的家庭中生活的,并且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家庭,这个家庭中他可以和很多女孩子一起生活。

许多人从不同角度出发,给出了不少“疑作者”,据某位不知名的整理者总结,大致有这样一些:

(一)“无名”

《石头记》从传抄开始到正式刻本,都未在封面上暑“作者”的,直到20世纪20年代洋博士胡适之“胡考证”,才有了封面上暑了——“作者”——这一惯例的。

(二)王夫之及其弟子

此说由大陆学者漫步廊桥提出。

(三)曹雪芹

此说始于清末,民国后由洋博士胡适“考证”并得到许多学者附和。

(四)朱明末系隐王

此说由大陆学者颜也之提出。

(五)洪昇

此说由大陆学者土默热提出。

(六)洪昇、曹寅、曹雪芹合著

此说由大陆、港、台等数人提出 。

(七)吴梅村、冒辟疆、董小宛原创

此说由大陆学者一赵子提出:“作者(与)吴梅村(有关)说”,于清末及民国间,已有多人提出,如邓狂言、杜世杰等;一赵子著有“石学”破译专著《石裂:红楼梦谜团》。 

(八)查继佐

此说由旅美学者李(明鸟)及大陆学者隋邦森、隋海鹰提出。

(九) 曹頫

此说由大陆高校教师陈琳提出。

(十)吴梅村独创

此说由大陆学者烛影摇红、斯园幽兰、傅波、钟长山等提出;烛影摇红、斯园幽兰出书在先。

(十一)脂砚斋

此说由大陆、港、台等多人提出。

(十二)曹雪芹恋人

此说由大陆学者周汝昌提出。

(十三)作者不止一人

此说清末即有人(如曾朴等)提出;台湾植物学家潘富俊也提出此说。

(十四)墨香

此说由大陆学者张放提出。

(十五)明崇祯朝皇子朱慈烺

此说由大陆鞍山市房产局退休干部俎永湘提出。俎永湘自称俎家是皇太子朱慈烺的后代。

(十六)朱本铉、吴梅村、吴禄

此说由大陆学者隋邦森提出。

(十七)八大山人兄弟

此说由台湾学者首先提出 。

这些人中,谁是真正的作者?

或者说,真正的作者是不是这个“疑作者”名单之外的某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