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精神医学(第2版)

> 文化与精神医学(第2版)

李洁
华夏出版社 201708

导言二

1913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和精神医学家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精神医学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因为它探索人类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不仅是自然的结果,亦是文化的产物。”①

2013年,整整一百年过去了,对世界精神医学颇有影响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在万众瞩目中问世。它增添了“文化陈述访谈”等有关文化精神医学的新内容,②紧接着次年,在英国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众多学者指出,文化因素对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③美国学者贝克尔和凯博文也说道:“正如没有精神健康就谈不上健康一样,撇开文化因素,则算不上真正的精神医学(或医学)。”④或者按照加拿大学者吉尔玛雅和施瓦兹的观点:“认识到文化在精神卫生中的重要性,对精神卫生的研究、培训和实践有重要意义。”⑤以上这些表明,文化对健康尤其是对精神健康与精神障碍的影响日显重要。因此,在精神医学领域,文化精神医学作为一个分支学科也逐渐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⑥⑦⑧⑨

然而,遗憾的是,在对精神医学的哲学思考中,很大程度上仍以实证主义的纯生物学观点为主,强调学科的普适性,而后现代主义不仅注意到生物属性,还考虑到当地文化的特性,注重学科的特殊性。⑩,11,12在精神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很大程度上仍以生物精神医学、精神药理学为主,13,14使得不少精神科医师的思路与能力变得过于狭窄。甚至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与文化精神医学家凯博文在《重新审视精神医学》一书的序言中尖锐地写道:“当今我们处在一个生物精神医学的霸权时代,这似乎非常适合于美国医疗保健体系,该体系中效率与成本削减已经取代了品质质量,拥有广泛能力的精神科医师成为最狭窄的精神药理学工作者。犹如海水涨潮一样,它冲走了很多心理社会与临床研究,取而代之的是,对神经科学乌托邦式(视为圣杯)的浪漫追求,而这些追求与临床实践者的工作联系甚少。”15也就是说,研究精神医学离不开文化因素,离不开人文学科。16而文化精神医学则面对的不仅是脑,还有心灵和文化。有学者形象地把脑,心灵和文化三者联系在一起,即如果说心灵的硬件是脑,那么,心灵的软件则是由文化来提供,17这表明在精神医学看来“没有无心灵的脑,也没有无脑的心灵”,而无处不在的文化则充满其中。诚如美国加州大学斯卡尔教授(Scull,2015)在其《文明中的疯狂》一书中所言:18精神障碍的社会和文化维度成为人类数千年文明有关疯狂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亦即疯狂有其含义,构筑了文明中的一部分。

我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30余载,尽管“精神障碍病因不清,机理不明”的事实与我形影不离,令人颇有挫折感,但让我欣慰的是,在临床工作中除了认真聆听精神障碍患者的感受(主要归功于心理学),并能将精神药理学的相关知识深入浅出地告诉给患者及其家属(主要归功于美国加州大学斯特教授(注一)的图解精神药理学书籍)之外,还能让他们面对“残酷的”现实,降低其病耻感,试图启发他们寻找某种精神力量,从而勇敢、顽强地活着,并走完其一生。在这一方面,我觉得精神科医师不仅需要给患者提供精神药物和心理治疗,还要向他们传递精神上、灵性上的正能量,这才是真正的“精神”科医师。这也正是当代著名的文化精神医学家阿拉孔所倡导的:“所有的精神科医师都应该努力(致力于)培养患者的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灵性健康。”19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仅拥有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远远不够,还需要汲取哲学、历史学、人类学和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中的充足养分。

于是,在21世纪世界精神医学全面发展的形势下,在前辈、同僚和友人的鼎力支持下,《文化与精神医学》(第二版)悄然问世。它试图简介、整合与文化精神医学领域相关的历史发展和学术成果;试图在“两种文化”——人文学科与精神医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试图让精神卫生工作者既懂“脑”(brain),又知“心”(mind)。本书内容主要涵盖:(1)文化的定义;(2)文化的分类及比较;(3)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影响;(4)跨文化精神医学简史;(5)文化与常见精神障碍;(6)文化与心理治疗。

我相信,通过这些内容介绍与相关阐释,一来可以帮助精神卫生工作者了解文化精神医学的内涵,树立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医学整体观;二来可以帮助精神卫生工作者弥补医学知识的局限性,因为“医学之外,一个医师也需要人文的熏陶,以免流于褊狭。”20

最后,通过我的各种努力,希望这本属于交叉学科的读物能够对国内的精神卫生工作者以及探索“疯狂”的人文学者有所帮助与启迪,进而造福于患者和来访者,造福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