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

> 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

歐文‧亞隆
心灵工坊 2018-1

亞隆醫師的四十段微電影

書序作者:黃龍杰 中崙諮商所臨床心理師

這本書的每一小節都是一段微電影,由歐文‧亞隆主演,從小,及壯,到老。亞隆醫師回憶數十年的親友、師生、醫病關係,雖然借用《一日浮生》的眼光來說,都像浮光掠影,但又如此回味無窮。甚至穿插了少數片段,他想像身為治療師,和徬徨少年時的自己對談。從這個角度看來,更像是時空穿越劇了。

但這本書不但是亞隆醫師的穿越劇,也是我的穿越劇,勾起我的一段回憶。兩年多以前,我接到一位久違十年的個案來電,想約我會面再續治療。一見面,我最意外的是,她居然從包包拿出一本黑色封面的書,《生命的禮物》,說是二○○三年我推薦的讀物。我確定她認真讀過,因為整本書夾著約四十處標籤的眉批,都是檢討我當年在諮商中「該做卻沒做好的事」──當然是以亞隆醫師為標準。我真是驚訝(該說是驚嚇)到說不出話來。回家後我一一拜讀了她的眉批三次,認真反省了自己。

慶幸十年後的重逢,我們都看到了彼此的成長和改變,也能釐清當年第一季的諮商為何硝煙瀰漫劍拔弩張,還好那兩年的療程對她大有功效。重逢後我們又進行了第二季兩年多的療程。新的對手戲,我們有如老友般以一個擁抱開始,也以一個擁抱結束,知道彼此受到亞隆醫師多大的啟迪,我們都變自在了。她從失落和創傷裡走了出來,我也從教條和拘謹裡走了出來。

在台灣的心理助人圈裏,亞隆醫師的粉絲眾多,每次在有關創傷性失落的「安心培訓」裡推薦他的書,尤其是心理治療小說,總有不少猛點頭的年輕臉孔。私下更是議論紛紛:「你有看過他的自傳影片嗎?」「我超喜歡《愛情劊子手》的!」我個人則是特別喜歡《診療椅上的謊言》。不但題材特殊,布局更是出人意表,根本是一流的懸疑小說,最後幾章真是過癮到捨不得讀完。

為了寫這篇序,我打電話給幾位二十多年前的老同事,想拼湊我對亞隆醫師最早的記憶。我模糊記得,一九九○年代在台北市立療養院任職的那十年,看過亞隆醫師的團體治療示範帶,也參加過他的著作的讀書會。我先找到了退休的葉玉汝護理長,她想起來和陳登義醫師在急診室的讀書會。我又找到了湯華盛醫務長,證實陳登義醫師在《生命的禮物》一書導讀中提到的,他一九八四年到洛杉磯進修,接觸到人際互動取向的團體治療回國後,就以亞隆醫師的書作為年輕醫師和心理師的教材。最後找到陳醫師本人,他則提到陳珠璋教授早他一年出國,也把亞隆模式帶回台大精神科的故事。

我當年就是這個訓練傳統的眾多受惠者之一,而且多年來向個案和同業推薦亞隆醫師一本又一本的的新作。撫今斯昔,這微妙的漣漪效應不知影響了多少人?事實上,在這段小小的考古過程中,我還想起一件遺忘已久的事,我也和謝珮玲、楊大和等十多位心理師合譯過《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這本巨作,我負責的是治療性因素那一章,真是幸何如之!

讀亞隆醫師的這本《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當然會想起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的經典之作《成為一個人》(On Becoming a Person)。雖然兩位都被視為人本關係學派的大師,但亞隆醫師喜歡透露自己的心思意念,以你我當下的互動就地取材,給個案參考。而羅傑斯博士儘管令人如沐春風,在我記憶所及的治療錄影帶和逐字稿裡,似乎只專注反映個案的心思意念,促進其悟性成熟,相對超然不少。這種有我和無我的差異,形成兩種最高水準的有趣對比。但恕我戲言,他們比起SOP控的認知行為治療,和情感禁慾如苦行僧的精神分析,都有人情味多了!

容我分享個人讀這本書的私家祕訣。亞隆醫師的成長和遊歷多在美國、歐洲,對華人讀者不免有所隔閡。如果您願意細嚼慢嚥,不妨一邊上網,神遊自傳中提及的地名和風景(感謝google!讚嘆google!),看看他出生的華府街頭、喬治華盛頓大學、他太太讀過的衛斯理學院,甚至石溪公園(真漂亮,就像台灣的溪頭!) 約翰‧霍普金斯、史丹佛大學醫院等。圖文並茂,隨作者娓娓道來的心靈導遊,讓我們如眼見親履,胸懷何止百十載、千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