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少年:从荣格观点探讨拒绝长大

> 永恒少年:从荣格观点探讨拒绝长大

卡尔谢
本站原创
9789863571339

从黑暗涟漪到终极光明:一条永恒少年的不归之路

书序作者:洪素珍(IAAP 荣格分析师)

当我们将眼光投向未知,乍始之初,举目所及,无非黑暗。继而深入,黑不仅是黑,有流动、变化、升降起落……,森然罗列、隐隐成形,如一出谜剧,说着我们似乎知晓,却未能及时明了的故事。

当源自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理性传统在近现代被简化成为科学主义,其方法论甚至扩及人文领域,发展出所谓的社会科学,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此时人们对宇宙从敬畏而骄慢,唯「科学」至上,滥用奥卡姆剃刀原则,大胆恣意地操作机械因果论,有意无意地忽略人类的感性与灵性。在现实的世界里,尊崇人性贪婪的能量,鼓励自由竞争,藉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间的矛盾斗争,引爆积累财富的动能,促成启蒙运动,人取代了神,自由、平等、博爱成为普世价值。然而这伟大神圣的历史进程,却开花结果成恐怖的法国大革命。支持启蒙、试图废除农奴制度、对非天主教徒宽容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与其它七万多个人的人头,贵贱无别地在巴黎协和广场被无情的理性思维刀切斧砍,毫不迟疑。

理性的非理性结果,引发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感性反动潮流,一方面以如《科学怪人》(Frankenstein)的小说,对科学展示疑惧;另一方面则勇敢走进心灵暗处,由古老黑森林里的精灵、巫师、骑士、王子、公主等浪漫传奇的隐喻与线索里,找寻欧洲日耳曼先祖狂野血液中的力量源头。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影响了精神医学,酝酿出精神分析,在心理活动即为神经系统生化运作的理论基础上,试图再建立另一套新的解释系统。于是,佛洛伊德将神话、梦境等「象征」素材,都纳为有效的科学数据进行研究归纳,认为它们都带有心理活动传达的象征性讯息,可能是欲望或者心灵创伤的补偿。针对人生的精神症状、苦痛或者疑惑等进行化约、还原的分析(deduction),认为到底来说,都跟人类本能的性驱力脱离不了关系。这样的新心理学模型,联系起理性与感性的人类心灵断层,给世界带来了震撼,虽不乏支持者,唯科学主义者却难以欣然信服。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将黑暗心灵中的潜意识涟漪扬出意识层面,并于个人层次上还原了苦痛的原貌,让人获得现实感,回到「正常」生活。然而这就是人生的「答案」了吗?对此,荣格并不满意。他认为不仅于此,那些暗黑涟漪诉说的,可能比个人还古老,波动更深远。千古以来,在每个人心中反复宣讲,希望人们继续深入而「听懂」,不仅于「知道」就好。那是人类独有的灵性,涵括感性,但范围却更广阔,不止于个人,且及于人类全体。古典荣格学派分析师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Marie-Louise von Franz)在《永恒少年》(The Problem of the PUER AETERNUS)书中有个简洁的例子,便说明了「听懂」与「知道」的不同。

冯.法兰兹有个幻想成为作家,却全然不采取实际行动的年轻个案,远从美国来找她进行分析;另一位与之同行、带着类似茫然远赴欧洲的朋友,求助的对象则是佛洛伊德学派分析师。一段时间后,分析暂告一个段落。冯.法兰兹的个案觉得毫无得到疗愈,但坚信自己会成为作家;而接受佛洛伊德学派分析的朋友则认为自己完全获得释放,脱离了母亲情结的控制,充满能量地准备回归生活、投入人生的战场。

对荣格与佛洛伊德学派的精神分析手法熟悉者明白,两位年轻人对分析反应不同的关键在于:一个处理的是集体无意识里的古老原型,另者则针对个人潜意识中的情结。这也可说是两个学派对人类心灵理解、或者设定处理范畴不同所致。荣格认为无意识发出的痛苦讯号是具有能量的,把症状还原到个人经验的终极背后,一定还有其它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荣格学派想看的是黑暗中的实相,所以在临床上采取的是有别于化约、还原的合成或建构法(Synthetic or Constructive method);而佛洛伊德学派则理解「症状」之意义,让黑暗湖面激起的情结涟漪恢复平静,帮助人们平安重返人生。所以,个人潜意识仅为集体的部分展现,荣格心理学更关注集体无意识,至要之处在于原型理论。原型是心灵的重要主宰,急于表现、不容妥协,症状仅为警讯,无法「处理」,只能整合。

「永恒少年」是荣格理论中重要、常见的原型,表现为孩童、青少年的理想化样貌,青春不老、活力十足、精灵古怪、放荡不羁,让人又爱又恨;创意无限、敢爱敢恨、勇往直前、历险挑衅,叫人既妒且惧。冯.法兰兹所长者为童话分析,永恒少年正是她最关注的题材之一。本书中她以法国小说《小王子》(The LittlePrince)与德国小说《无空间王国》(Das Reich ohne Raum)为分析文本,详细说明永恒少年的来龙去脉,就此原型的诠释而言,几乎就是古典荣格学派的经典。

《小王子》与《无空间王国》,前者流传全球,已成经典;后者在德文世界外较鲜为所知,但经冯.法兰兹介绍分析后,读者也莫不心有戚戚。这两部作品能引发共鸣,部分因文笔结构、情节意感效果奇佳,阅者心湖莫不泛起共感的涟漪。大多数人向往那些单纯的友谊、悲伤、失落、神秘以及爱恋,一方面怜惜自己的心灵也拥有那些美好,但亦伤感终究已经丧失或者未能值遇那些美好,虽向往之,却无以为之。

不过若只是「心有所感」,那还只伫留在个人潜意识被唤起涟漪之处而已。冯.法兰兹提醒我们,在故事的心灵背后的永恒少年原型,隐藏着人类亘古以来的神秘母题。看似浪漫的故事情节里,其实充满死亡、母亲情结、拒绝平凡、抗议人生等议题。从古老的神话传奇,一直到故事情节,到创作者,甚至是所有的读者,都被神秘的原型牵引着,一起在同一条脉络中迷惘、耽溺。因此我们同时爱上了小王子,他从广袤的外星而来,死在神秘的沙漠里;甚至作者圣‧修伯里本身还驾机高升飞扬,亲身实践永恒少年,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代替我们年轻、追寻、惆怅,然后神秘死亡。而无空间王国里的三个探求魔法世界的年轻人,虽然个别付出不同的死亡代价,但终究「永入光明,你那白色形貌召唤着。一波波的浪潮,我们永远都不老。」这是他们共同的选择,永恒少年的宿命。

永恒的少年,美丽的死亡代价,两部传奇作品,经冯.法兰兹的诠释,令已开卷者不忍片刻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