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创伤心理学

定价 ¥21.00

创伤心理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创伤心理不的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包括创伤心理学的研究历史、定义及最新疗断技术等。

创伤心理学

主编:施琪嘉
校编:盛晓春 童慧琦
参编:谭红 周娟 王海峰 熊亚敏 陈静 黄晶晶 吴江
出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11
ISBN:750673501
开本:16
页数:560
原价:21.00
从书: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

目录

第一章 心理创伤研究的历史
第二章 心理创伤的定义 
第三章 特殊意识状态--分离状态
第四章 创伤的精神分析理解
第五章 心理创伤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第六章 创伤治疗的准备
第七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暴露疗法
第八章 眼动脱敏再处理
第九章 儿童时期的创伤及其处理
第十章 创伤与危机干预

曾奇峰序

心灵注定要在创伤中前行

在高倍显微镜下,人类受精卵形成的那一瞬间极其壮观。精子仿佛是一条巨龙,用头部穿破卵子的外壁,并且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创口。在精子进入之后,这个创口自动愈合,一个伟大的生命就开始慢慢生长了。

我们无法得知精子给卵子造成的“创伤”会对每一个个体的心理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只知道,不管从事实还是从象征层面上来说,这一过程都显示,生命是从创伤开始的。

但大多数人认为生命是从出生开始的,因为他们会在每一年的生日庆祝,而不会去纪念阴阳之精华相遇的那个事件。即使是这样,生命也是从创伤开始的,因为生产对母体和胎儿都是巨大的创伤,子宫壁上的创面、婴儿腹部上的伤疤和殷红的鲜血就是明证。某些心理学派用特殊的方法可以让人回忆起出生时经过狭窄产道的挤压感和恐惧感,这更是纯粹的心理的创伤了。

这还仅仅是开始。从子宫温暖、安全的环境中来到这个冷暖不定、灾祸莫测的世界上,创伤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成长的每一步都是由创伤伴随的。或者说,没有创伤就不会有成长。

生命从创伤开始,也会以创伤结束。在肉体的生命的灰烬上,精神的生命也化为一缕青烟而去,世界又回到了没有这一生命出现过的从前;当然也不完全是这样,这一生命也许并没有真正离去,因为他或者她至少部分地会以创伤的形式永远地留在亲友的心中。

与成长伴随的心理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的命运,是所有想以生命的形式在这个世界上走上一遭的所有的生物的共同命运。这些创伤本身不一定会制造疾病,我们甚至可以说,经历这些创伤还是形成健康心灵的必要条件。无法想像,完全没有经历创伤的生命会是多么地幼稚、软弱和变态。

但还有一些创伤却是应该被消除和避免的。因为那些创伤会制造疾病。比如人格上不成熟的父母无意中对孩子的伤害,这样的伤害会在家族的系列中制造一代又一代的不幸;还比如不恰当的社会规则对个体的伤害,这样的伤害直接制造了集体的悲剧。生命本身注定的创伤倒也罢了,命运之外的额外创伤竟然可以更加地无情和惨烈,直教人生不如死甚至不如不生。

能够减少和修复人类命运之外的创伤的良方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知识,关于创伤的知识,或者说关于在创伤中成长的知识,或者说关于减少创伤的不良后果的知识。当然,说到底,是关于爱的知识。因为真正的爱不仅不会制造创伤,而且还是疗伤的妙药。爱的知识会教会我们如何去爱。

这本《创伤心理学》教科书,是施琪嘉、盛晓春、童慧琦与其他参编人员怀着博大的悲天悯人的情怀编写而成的。编书的艰辛本身就可以是创伤,更何况是编创伤的书。在书写了如此之多的关于创伤的文字之后,编写者的心灵该会有很多的成长吧。

而读这本书的人呢?相信读这本书的人会是以人的心灵为工作对象的人。读完之后,他们该会更懂得如何保护和修复一颗颗破碎的心灵。

我是在电脑上读完这本书的电子文档的。读完之后我关掉了WORD编辑器的窗口,露出了台式电脑的桌面。桌面上是一幅童话般美丽的图画,整个画面白雪皑皑。一个少女身着冬装,牵着一只狗向前走着,在她们身后的雪地上,留下了两串如创伤般刺眼的深深的脚印。

大自然制造的季节在给我们启示:既然创伤不可避免,那就把它们留在身后。读这本《创伤心理学》,我们就有可能把创伤留在书中提到的理论和操作之后。

是为序。



曾奇峰

2004年冬于武汉

书摘


创伤历史
欧洲创伤研究历史:1896年5月14日,《维也纳临床周刊》在其九年进程的第20期的420页写到:神经精神病协会主席埃宾(Hofrath v. Krafft Ebing)于1896年4月21日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秘书斯塔林格博士(Starlinger)描述那晚的第三场报告时说,弗洛伊德教授关于癔症的病因学打破常规的报告缺少总结和讨论。关于这场报告的唯一反馈来自弗洛伊德自己,在他报告后的第五天,即1896年4月26日,弗洛伊德给其密友弗利斯(Wilhelm Flie?)写信提到:“关于癔症病因学的报告在精神协会的会议上受到了冷遇,埃宾只给予了奇特的评论,说它的成功将会是个科学童话……。


癔症病因的发现很快将弗洛伊德推入到社会舆论的漩涡之中。1896年4月4日,在与弗利斯的书信中,他这样写到:“你早就知道,我是个固执的人。现在,到处都是诋毁我的言论,难道周围的人都要孤立我吗?”弗洛伊德不听朋友的劝告,仍坚持在1896年的5月6月的《维也纳临床展望》第22期26期中发表了他的报告(1896,1952;439页): “我坚持我的主张,以每个癔症病人的情况为基础可以发现--通过分析可以重现,尽管相隔十年--这些人在早期的时候都有一次或多次的性经历。”

弗洛伊德的报告和他将癔症病因归结为儿童所受到的性创伤的结果,在今天被视为精神创伤的起源,即精神方面的症状可能代表着创伤性经历的结果。其实,在弗洛伊德之前已经有人提出过这种说法早在18世纪中期,就有以下命题的讨论:
1、躯体疾病还是心灵的创伤?
2、器质性疾病还是诈病?


心理创伤的定义
一般定义:心理创伤在既往常指日常生活中的与精神状态相关的负性影响,常由躯体伤害或精神事件所导致,它可以事件的当事人为载体,但也可能因目睹事件而诱发。在分类上大致可将这些来源区别为危及生命的“天灾”与“人祸”。前者如自然灾害(洪灾、火灾、旱灾、飓风、地震等),后者如空难、交通事故或战争等。研究发现暴力侵犯、被监禁、被折磨、持久被虐待的经历常常遗留心理创伤。

目前十分强调那些看似微小、却持续存在的来自家庭内部的对儿童的情感虐待(忽视、照顾不当――如溺爱)所带来的创伤。根据创伤事件的性质和种类不同,其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大部分受害者(50-75%)可以自己痊愈(一年内),约有10-15%的人则多少会遗留心理问题。这主要取决于其过去的经历,同时也与个体的生物特性有关。
与躯体创伤相对应,引起心理创伤的各种因素称为应激源。而当事人在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各种障碍和健康问题则可以理解为经历应激所导致的后果(Post 1997,Fischer & Riedesser 1998)。这一过程常常被描述为某种慢性疾病。这种创伤的进程与顽固的伤口感染相似,它既可以通过受伤者的免疫力和外源性帮助而得以愈合,也可能因为这些因素太弱而转变成慢性感染、化脓,挛缩,并由此引发许多其他症状。创口可以出血、化脓、伴发多种病原体感染。它也可能表面上似乎已经愈合,而在深层形成一个感染灶。即使创伤本身可以很好地愈合,但遭受严重创伤病人的远期并发症显然要多得多。因此,一个老练的外科医生不仅会关注创伤后的各种外部表现,同时不会忽视原发的创伤过程。这一创伤过程既是产生一系列突出症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它是既可能促进,也可以阻碍愈合和康复的决定性因素。在精神创伤学里,创伤过程这一概念具有相通的意味。心理创伤的病人“创口”在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严重心理创伤病人的主要诊断在不同的时期,也是可以变化的(Arne Hofmann)。

标签

创伤心理学 施琪嘉

评论0

最新评论

创伤治疗 » 创伤治疗PTSDEM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