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兒童分析的故事 克萊恩全集4

定价 ¥

兒童分析的故事 克萊恩全集4

《兒童精神分析》是梅蘭妮.克萊恩早期著作中的巔峰,堪稱兒童精神分析的經典作品,奠定了克萊恩所創的精神分析遊戲技巧之基礎。

在哪儿买《兒童精神分析》.....

作 者:梅蘭妮.克萊恩 林玉華
出版社:心灵工坊2005/6/1
ISBN:9867574435
丛 书:克萊恩全集4
定 价:450.00

全集2《兒童精神分析》目录


第一章 兒童分析的心理學基礎
第二章 早期分析技巧
第三章 六歲女孩的強迫式精神官能癥
第四章 潛伏期兒童的分析技巧
第五章 青春期兒童的分析技巧
第六章 兒童精神官能癥
第七章 兒童的性活動

全集3《嫉羨和感恩》目录

(1946)第一章   對某些分裂機制的評論
         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
(1948)第二章   關于焦慮與罪惡的理論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Anxiety and Guilt
(1950)第三章   關于精神-分析結案的標準
         On the Criteria for the Termination of a Psycho-Analysis
(1952)第四章   移情的根源
         The Origins of Transference
(1952)第五章   自我與本我在發展上的相互關系
         The Mutual Influ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go and Id
(1952)第六章   關于嬰兒情緒生活的一些理論性結論
(1955)第七章   嬰兒行為觀察
(1955)第八章   精神分析游戲技術:其歷史與重要性
(1957)第九章   論認同
(1958)第十章  嫉羨與感恩
(1958)第十一章 論心智功能的發展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Functioning
(1960)第十二章 我們成人的世界及其嬰孩的根源
(1960)第十三章 關于精神分裂中憂郁癥狀之短評
         Symposium on 'Depressive Illness'-V. a Note on Depression in the Schizophrenic
(1963)第十四章 論心智健康
(1963)第十五章 《奧瑞斯提亞》的某些省思
(1963)第十六章 論孤獨的感受

简介

在本書的第一部份,克萊恩以豐富的臨床實務經驗,鉅細靡遺地描述孩童的精神官能症症狀、導因與對客體的施虐衝動所引發的焦慮和罪惡感。她認為兒童的遊戲、 夢、繪畫及故事,就像成人的自由聯想,都是傳達潛意識幻想及焦慮的媒介。藉由詮釋兒童的潛意識幻想,可以降低、釋放兒童的焦慮,減少其內在恐懼。

克 萊恩並詳述早期、潛伏期及青春期兒童的不同特質,進而描繪在各發展階段分析技巧上的異同。

第二部分略述克萊恩奠基於佛洛伊德之思路,所延 展出之理論架構。包括原慾與伊底帕斯衝突的早期階段對於超我形成的影響;口腔施虐階段與肛門施虐階段如何引發早期焦慮情境、防衛機制等。並對於男孩與女孩 的性發展,提出簇新而複雜的論點。

前言

書序作者:艾略特.賈克(Elliot Jaques)

  《兒童分析的故事》在克萊恩女士的著作中佔有相當特殊的地位。
  本書是以逐日記錄的方式,呈現一位十歲小男孩接受為期四個月的分析過程。克萊恩女士於每次晤談記錄隨後的註記中,依據她後來建構的理論來評鑑自己的分析技巧與個案的素材。這些註記遠比任何編輯評論來得完整,也更具權威性,因此本書中並未收錄這些評論。

  承蒙克萊恩女士的邀請,我有幸能協助她編輯素材,並且整理長年累積下來的記錄,也藉此從中獲悉她對這本著作的看法,實屬難得的機緣。我知道她一心希望能夠根據她過去為兒童個案做的逐日晤談記錄,撰寫一本兒童分析的個案研究。然而,要將完整的分析過程以最適當的方式描述出來,卻是一項過於艱鉅的浩大工程。

  戰爭開打後,突然出現了一絲轉機,為這項艱鉅任務帶來了解決之道。克萊恩女士準備開始為理查分析,但是分析時間只能夠維持短短的四個月。分析師與患者自一開始就知道有這樣的限制。克萊恩女士因此能夠將這個短暫分析的晤談記錄集結成一本書。她並不否認這個個案與一般個案截然不同的事實,她尤其認為她沒有機會修通個案的焦慮,然後看到同樣的焦慮以不同形式表現,再更進一步地加以修通。經過這樣的修通過程,才能夠讓其他形式的焦慮與精神歷程顯露出來。然而,僅管此案有著種種限制,她仍然覺得它具備了完整分析的基本要素,也足以刻劃出患者的人格特質與她的分析工作。

  十五年之後,她開始致力於本書的出版工作。她細讀每次晤談的記錄,並且審慎地編輯文字風格,但沒有更動內容,希望能夠盡量保留原來分析的樣貌。隨後,她開始針對每次晤談做自我評鑑,仔細審看每一個聯想與詮釋,並且將新的想法以及思考模式的轉變都詳盡地記錄在晤談過後的註記中,目的就是要盡可能地說明她的分析工作。

  她在《兒童分析的故事》這本書上投注了大量心力。直到她去世前幾天,當她躺在醫院病床上的時候,都還在校閱內容並且編輯索引。她希望能夠盡可能忠實地呈現其實務工作與理論觀點。就這一點而言,我認為她辦到了。這是一本富含生命力的著作,除了如實地描繪出她的分析技巧之外,透過晤談之後的註記,讀者也得以窺見她的思考方式。這本書也說明了她在分析當時的理論概念。她在〈以早期焦慮的眼光看伊底帕斯情結〉(The Oedipus Complex in the Light of Early Anxieties, 1945)《克萊恩全集Ⅰ》中提出的許多論述,都是根據理查的素材發展出來的。文中也揭露許多嶄新的想法,而且是直覺式的觀點,尚未發展完全或概念化。她最後這部著作,可以說是深具創造性的一部代表作。

序言

書序作者:梅蘭妮.克萊恩

  我在本書中所呈現的個案史主要有幾個目的。首先,我希望能夠更詳盡地闡述我的分析技巧。透過大量的分析記錄,讀者能夠觀察到我的詮釋在之後的素材中如何獲得印證,也得以窺見分析過程中的每日變化與延續性。再者,分析的細節也能夠釐清並支持我所提出的概念。在每次晤談記錄的結尾,讀者都可以看到我對於理論與技巧的評論。

  我在《兒童精神分析》一書中僅能摘錄部分觀察和詮釋。由於該書的主要目的,是針對未被探究的焦慮內容和防衛提出一些假設,所以未能完整地呈現我所使用的分析技巧,特別是我一貫使用的移情詮釋。不過,我認為《兒童精神分析》一書中所提到的主要原則依然是有根據的。

  本書中描述的分析個案雖然只進行了九十三次晤談,而且僅僅為期約四個月,但由於這個孩子的態度出奇地配合,使我得以進行深入的分析。

  我做了相當大量的記錄,但當然無法完全確定記錄的先後順序,亦無法逐字逐句地將病人的聯想及我的詮釋抄錄下來。在敘述個案素材時,通常都會遇到這樣的困難。要提供逐字逐句的記錄,分析師就必須在晤談過程中做筆記,然而,這麼做會嚴重干擾個案、打斷自由聯想的流暢度,也會讓分析師分心。取得逐字記錄的另外一種方式是使用錄音機;不論錄音機是不是隱藏式的,我都認為這個方法完全違背了精神分析的基本原則,也就是在分析過程中不得有任何聽眾的存在。我相信,一旦個案開始懷疑有錄音的情事(潛意識的洞察力是相當驚人的),他的言語和行為絕對會與和分析師獨處的情況不同;而分析師在有聽眾的情況下,也不會像與個案獨處那樣以自然而直覺的方式詮釋。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我確信在每次晤談過後立即做筆記的方式,最能夠完整地呈現逐日變化以及分析的歷程。因此,即使在上述提及的各項限制之下,我仍在本書中忠實地敘述我的分析技巧及素材。

  在此必須強調的是,精神分析師所能夠提出的證據和物理科學的要求全然不同,這是由於精神分析本來就具有不同的性質。我認為,在精神分析的領域中,任何想提出完全精確且可供比對之資料的嘗試,不啻是一種偽科學的做法,因為潛意識的運作方式以及精神分析師給與潛意識的回應不僅無法測量,亦不能加以分類。舉例而言,錄音機只能夠複製所述說的話語,但沒有辦法呈現述說者的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這些無形的因素以及分析師的直覺在分析過程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由於精神分析的過程是提出一些假設,從而在個案所提供的素材中進行驗證,所以它仍然是一項科學程序,而精神分析的技巧也符合科學原則。分析師對於個案素材的衡鑑與詮釋奠基於一致的理論架構。然而,將習得的理論知識與對每位個案之個別差異的深入觀察結合在一起,則是分析師必須做的工作。在分析中的某個時間點,我們所面對的是焦慮、情緒和客體關係的某一種主導傾向,而個案素材中所呈現的象徵內容則具有與這個主導傾向相關的明確意義。

  本書的目的即是描述精神分析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選出素材中最迫切需要分析的層面,並做出精確的詮釋。個案的反應以及隨後的聯想會帶來更多的素材,而這些素材也應依循相同的原則進一步分析。

  修通是佛洛伊德認為分析所必須達到的要求之一。修通的重要性在我們的分析經驗中一再獲得證實,例如:我們會看到個案在某個階段獲得領悟後,在接下來的晤談中又否定自己的領悟,有時候甚至忘了他自己曾經有過這樣的領悟。

  當同樣的素材在不同的情境下一再出現,我們唯有從這些素材中推論,並且依其不同情境詮釋,才能夠循序漸進地幫助個案獲得能夠長久維持的領悟。完整的修通過程包括使人格產生轉變、減弱分裂過程的強度(甚至在患有精神官能症的個案身上也可以看到),並且持續分析偏執焦慮及憂鬱焦慮。修通的最終目的就是促進人格整合。

  我在本書中所呈現的分析過程縱使不完整,卻相當具有啟發作用。從我的描述中可以看見我得以進入心智的深層,藉此幫助個案釋放他的潛意識幻想,並且意識到自己的焦慮與防衛。可惜這個修通的過程無法持續下去。

  儘管分析時間過短造成了許多困難,我仍堅持不去修改分析技巧,甚至也以一貫的方式詮釋深層的焦慮情境以及與其相對應的防衛機制。即使修通的過程不完全,個案只要能夠對我的詮釋有所理解,分析就有價值。雖然分裂與潛抑必定會再度運作,但在心智基本層面所形成的改變有時候是永久的。

  我堅信,不論我們的分析技巧如何精進,也不會導致分析時間的縮短。相反的,過去的經驗告訴我,治療的時間愈充裕,就愈能夠減少個案的被害焦慮及憂鬱焦慮,並且幫助他們達到人格的整合。

引言

  理查十歲那年開始接受我的分析。他八歲的時候,時值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促使他的焦慮加劇,症狀已經嚴重到無法上學的地步。他非常懼怕其他小孩,因而愈來愈不敢獨自出門。而且,從四五歲開始,理查各方面的能力以及對事物的興趣逐漸產生抑制(inhibition)的現象,這個情況讓他的父母相當擔憂。除此之外,他極度慮病(hypochondriacal),也經常陷入憂鬱的情緒之中。這些都能從他鬱鬱寡歡的面容看出來;不過,有時候——特別是在分析過程中最明顯,他的憂鬱會一下子煙消雲散,眼神又出現生氣和光芒,面容煥然一新。

  理查在很多方面都很早熟,而且天賦異稟。他從小就有音樂天分,對大自然的喜愛更是明顯,不過只喜愛大自然美好的一面。從他對話時的用字與生動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他的藝術天分。理查與其他小孩相處不來,倒是和大人相處得比較好,尤其是和女性。他會試圖展現對話能力,讓人對他印象深刻,也會以早熟的方式迎合別人。

  理查的母親哺餵母乳的情況不佳,可能維持不到幾星期就結束了。他自出生之後身體一直很虛弱,也飽受感冒與種種疾病之苦。理查的母親說他動過兩次手術(一次是三歲時割包皮,另一次是六歲時切除扁桃腺)。他有一個大他八歲的哥哥。臨床上,理查的母親雖不至於到患有憂鬱症的地步,卻有憂鬱的傾向。理查只要有任何不適她都十分擔心,這樣的態度讓多少影響了他的慮病恐懼。理查對她而言顯然是個麻煩,即使她努力掩飾,還是看得出來她偏愛哥哥,哥哥在學校表現一直很好,也從不讓她操心。縱使理查深愛母親,他還是一個相當不好帶的孩子:他沒有什麼嗜好、過度焦慮,而且太黏母親;由於他一步也離不開母親,所以到哪都黏著她,讓她精疲力竭;還有他的慮病恐懼會受他母親和自己的健康狀況影響。

  母親相當溺愛理查,某方面來說寵壞了他,可是她似乎沒有察覺到理查與生俱來的愛與仁慈的特質,對他的未來也不抱希望。然而她也相當有耐性,譬如,她不會勉強理查與其他小孩相處,也不會強迫他上學。

  理查的父親很疼愛他,也相當和藹可親,不過他似乎將扶養孩子的重責大任都交由另一半來擔。理查的哥哥對他很友善,但是兄弟倆沒有什麼共通點。整個家算是和樂融融。

  二次大戰的爆發使理查陷入更深的困境。他們舉家搬到鄉下,哥哥跟著學校一起遷到他處。我當時住在威爾斯的X地,為了方便進行分析,理查和母親被安排住在該村的一間旅館內,離他們在戰爭期間的安頓之處Y地不遠。理查每逢星期六就會回家過週末。離開家鄉Z地讓理查非常不開心,戰爭引發了他所有的焦慮,他特別害怕空襲和轟炸,總是密切注意任何有關戰爭的消息,也十分關注戰爭情勢的變化。他在分析過程中一再表現出對戰爭的擔憂。

  我為兒童另外租了一間遊戲室,因為我原來用來治療成人的住所,並不適合分析兒童。這間遊戲室有兩扇門,空間相當寬敞,旁邊還連著一間廚房和廁所。理查將遊戲室視為是我本人和分析的代表,所以也對這個房間有了個人的情感。不過,這間遊戲室還是有一些缺點:有時候會有女童軍來使用這個房間,所以我不能把一些書、圖片或是地圖等物品移走;另外,這裡沒有等候室,也沒有人會應門。每一次與兒童晤談時我都必須去領鑰匙、開門、鎖門。理查如果早到,偶然會來迎接我,晤談結束後,他也會等我把門鎖上,再跟著我走到轉角(離遊戲室只有一百公尺左右的距離)。如果我要到村裡去採買,理查就會跟著我多走一段路,這時,雖然我免不了要跟他對話,我也不會再做任何詮釋,或是談論任何私人的話題。事實上,我會盡量讓每一次晤談都控制在五十分鐘左右,成人或是兒童都一樣。

  治療過程中,理查畫了一系列的圖畫。他畫圖的方式很值得注意:沒有任何預先的構想就開始畫,而最後的完成品往往讓他大吃一驚。我提供各種不同的遊戲素材,也提供鉛筆和蠟筆讓理查畫畫。玩遊戲的時候,他會把這些鉛筆和蠟筆拿來當人,自己也有帶一些玩具船。理查想把畫帶回家的時候,我會跟他說,把畫留下來跟玩具放在一起比較好,我們可能還會想再看一看這些畫。我從分析中一再證實,他知道這些圖畫對我很重要,所以就把它們當作是給我的禮物。我對這些「禮物」的接納與重視,讓他獲得了一些肯定,並視此為修復的路徑。凡此種種,我皆於分析中做了詮釋。分析師企圖保留兒童的畫作所產生的肯定效果,是兒童分析師經常面臨的問題;成人則多半希望能夠在分析情境之外對分析師有所回饋,這跟兒童想給分析師禮物是類似的情況。我發現要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分析這些情感。

  我盡可能地在每次晤談結束後寫下詳細的記錄,不過每次記錄的詳細程度仍有所不同,特別是在治療初期,有幾次的記錄並不完整。我會以引號表示患者的部份口述內容,而除此之外,我無法將他的聯想及我的詮釋逐字逐句地重現出來,也沒有辦法全部記錄下來。有時候焦慮會讓理查沉默好一段時間,可分析的素材也因此減少。患者的行為、姿勢及臉部表情的細微變化,還有聯想之間停頓的時間長短,都是記錄當中無法描述的,而這些細節在分析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詮釋的時候,我一貫的原則是盡量避免使用任何明喻、暗喻或引述來解釋我的觀點(分析成人或兒童都不例外)。在本書中,當我要回溯前幾次晤談的細節時,為達到簡潔的目的,有時候會使用一些專業術語。然而在實務上,即使是要幫助患者患者回顧先前的素材,我也從不使用專業術語,不管是成人或是兒童都一樣。我認為盡量使用患者曾經說過的字詞是很重要的,這樣不僅可以減低患者的阻抗,還可以幫助他完整地回想起我提及的素材。在分析理查的過程中,我必須要提到幾個他原本不懂的詞彙,例如「性器官」、「有性能力」、「性關係」或是「性交」。從某個時候開始,理查稱這個分析為「這個治療」。詮釋時,我會盡量使用理查的語言,但是在記錄時,我只能夠大略摘要,而且有時候會把好幾個詮釋都整合在一起,所以看起來比較長,實際上這些詮釋中間還有穿插一些遊戲,或是理查自己的評論。
 
  另外,在素材以及詮釋中要定義某些概念時,我認為有必要採用學術詞彙。不過當然,對兒童說話的時候我不會使用這些理論概念,而是在記錄時把這些專業術語放在[ ]裡。
 
  基於保密原則,患者的背景細節做了部份更動。我在本書的描述中也盡量避免任何人物或外在環境的指涉。如我在序言中所述,即使是在這麼多的限制下,我確信透過本書的描述,我已忠實地呈現此案例的分析歷程及我的分析技巧。
  
  從一開始,我就得知整個分析只能維持四個月。經過深思熟慮後,我仍然決定接下這個工作,因為理查讓我覺得縱使分析成效有限,我還是能夠讓他的情況有所改善。理查深知自己的困境,而且極度希望能獲得幫助,所以我確信他一定會十分配合分析的進行。我也知道往後幾年他沒有機會再接受分析。當他知道有一個他認識、而且年紀比他大的男孩也是我的病人之後,就更渴望能接受我的治療。

  自始至終,我都保持一貫的治療技巧和原則,不過在重讀這份記錄之後,我發現我在這個案例中回答的問題比其他案例多。理查一開始就知道他的分析只能維持四個月,不過漸漸地,他開始了解自己需要更多的分析,整個治療愈接近尾聲,他愈害怕失去治療。我也意識到自己的正向反移情(positive counter-transference),不過我很小心謹慎地秉持基本原則,也就是持續地分析我所面對的正向、負向移情以及深層焦慮。
我認為,不論情況多麼艱難,分析理查因恐懼戰爭所引發的焦慮,是唯一能夠幫助他的方式。我相信,我已經避免了因同情病患所受的苦及正向反移情所可能導致的問題。

  如我所預期,此案例的分析成效確實有限,可是對理查往後的發展仍然有影響。他後來可以去學校上課了,上了一段時間之後,家裡就請了家教,最後還完成了大學教育。他與同儕的關係改善了,對母親的依賴也減少了。後來還培養出對科學的興趣,也有一些工作的機會。我在戰後還有見到理查幾次,但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機會繼續幫他分析。

第八十九次晤談

  這次晤談的紀錄相當簡短,絕大部分的原因是理查帶來的素材太少。晤談過程中有許多很長的停頓。理查顯然因為即將與我道別而陷入極度的憂鬱。當然,我在上次晤談時表示不贊同他和我一起到倫敦,更加深了他對於我即將離開所感到的憂鬱和焦慮。外面下著傾盆大雨也是使理查憂鬱的原因之一,不過在這個階段,下雨的影響已經沒那麼大了。K太太戴了一頂雨帽。

  理查在遊戲室外面遇到K太太時說她看起來很漂亮。他還說,雖然她很漂亮,但不是年輕小姐那種美,而是上了年紀的女士那種美。但他也立刻問她介不介意他這麼說,會不會覺得受傷。他問K太太晤談結束後要不要到村裡去。(這對他特別重要,因為這天他要自己坐公車回家。K太太購物完後就會經過公車站,這時他也已經上了公車,他就能對K太太揮揮手。)……理查說他不想看見可怕的雨,並且要K太太幫他拉上窗簾。他打開燈和暖爐,然後說現在的遊戲室很棒、很舒服。

  K太太提醒說,昨天他把有毒的爸爸性器官(罌粟)丟掉,而「討厭的雨」往往會讓他聯想到爸爸的性器官所製造的壞尿液。他不想讓壞性器官接近他和K太太的內在,如此一來他就能夠跟她在一起,而且不受壞的內在希特勒干擾。他想獨占媽媽,而不讓她和她內在的爸爸混在一起,這樣他才能完全信賴她(註記Ⅰ)。

  理查說,他知道K太太昨晚有打電話給媽媽。他問她們討論了什麼。(他母親一如往常地把所有談話內容都告訴他了。)

  K太太回答說,她們談到他想儘快繼續接受分析的想法,也贊同他這樣的想法。媽媽和K太太一致認為他的分析不可能在這個冬天繼續下去。

  理查顯然相當失望,但聽到K太太以如此肯定的語氣表明這件事,也讓他寬心許多。他一直不確定這麼做是對是錯,而現在他顯然不需要再懷疑了。K太太跟他解釋這件事時,理查拿著鉛筆在昨天畫的那張地圖上點出英國艦隊演習的路線,而他稍早前已經把地圖畫得更大了。過程中,有一艘從德國來的戰艦想趁夜晚偷偷通過直布羅陀海峽,結果在地中海被水雷炸沈。理查在這此晤談中有大部分的時候都在描述艦隊的演習。

  K太太詮釋說,地中海現在代表倫敦,也表示理查相當憂心她在倫敦可能遭遇的情況。她也提到最近的素材:理查不斷地轟炸她要搭乘的火車,還讓大球(代表壞的史密斯先生)跟隨代表她的火車的小球。

  理查提到他做的一個夢:他和K太太上了一輛公車,然後發現車上沒有車掌小姐,而且空無一人。另外有一輛車裡頭坐了一些人,座位上還有個小女孩躺著。那輛車很平坦。

  K太太問了許多問題,但理查並沒有對這個夢境做出任何聯想。她詮釋說,那輛空盪盪而且沒有車掌小姐的公車,就代表沒有接受分析、也沒有內在好媽媽的理查,所以沒有人引導他。

第八十九次晤談註記:

I. 我在《兒童精神分析》一書中不斷提到,聯合父母意象在伊底帕斯情結的早期階段(約四至六個月大)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我在該書中(以及其他論文中)所得出的結論是,如果這個聯合父母意象深深烙印在嬰兒心裡,就會影響兒童的性能力與整體發展。其中一個幻想的意象即是含有一個或許多父親陰莖的母親。進一步的觀察顯示,非常年幼的孩子甚至會幻想母親的乳房含有父親的陰莖,而這種幻想往往會干擾他對乳房的愛,也會讓他不再相信乳房的好。或許有人會認為這個與部分客體有關的潛意識幻想,是在伊底帕斯情結最早期階段的一個步驟。後來我的結論是,嬰兒會在一個短暫的時期中(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感覺母親及她的乳房專屬於他,而沒有任何第三個客體介入,而這個短暫的時期對於客體關係的穩定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尤其是愛情與友誼(參見《精神分析之發展》(Developments in Psycho-Analysis),第十二章)。

查看目录

标签

Klein klein 克萊恩

评论1

最新评论


买书
很想买到这套书,求助那里可以买到 ?

精神分析 » 梅兰妮·克萊茵

亚马逊购买
兒童分析的故事 克萊恩全集4

作者:梅蘭妮·克萊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