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人人都有病

定价 ¥28.00

人人都有病

  一看就能立刻明白!
  近年来,在众多人之中最常见的症状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作者不仅特意抽出了大幅页面来介绍有关这两种人格障碍的知识。而且还很用心地将之解说得通俗易懂。这样一来,不仅可让为病状而烦恼不已的患者本人,也可让他们的家人明白了解。

人人都有病:图解人格障碍

作者:(日) 市桥秀夫 著,徐琳 译
出版: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2
页数:195字  数:130000
ISBN:9787511219923
包装:平装 195页130千字
定价:¥28.00

内容简介

遇到的一个挫折,或者是精神上的一次受挫,都可能成为患人格障碍的原因。患上人格障碍之后,行为个体的表情举止会变得奇怪,性格和行为上的问题也会逐渐变得极端。这样的情况一般被称为“人格障碍”。
  近年来,在众多人之中最常见的症状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作者不仅特意抽出了大幅页面来介绍有关这两种人格障碍的知识。而且还很用心地将之解说得通俗易懂。这样一来,不仅可让为病状而烦恼不已的患者本人,也可让他们的家人明白了解。

作者简介

市桥私立医院院长
  市桥秀夫
  毕业于东京医科牙科大学医学部神经精神医学专业,曾担任都立松泽医院精神科医生、东京都精神医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都立墨东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福岛大学障碍儿童病理学教授,后来建立了市桥私人医院。
  主要的著作有《让你清楚了解人格障碍的书》(监修?讲谈社)、《人格障碍?进食障碍(精神科临床新探讨)》(共同著作?MEDICAL VIEW社)、《心灵地图——理解心的障碍》(星和书店)、《从症状来看精神医学(精神科临床新探讨1)》等等。

目录

第1章 什么是人格障碍
 你的反应生病了
 你变得无法自控
 看见你的“人格障碍”
 患病与否只有一线之差
 庞杂的病因
 最佳治疗机会稍纵即逝
 “安心感”和“安全感”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爱或者溺爱
 战胜患病的自己
 三类十种“人格障碍”
 无法与他人融洽相处的A
 A的软肋:“为何” 、“为什么”
 爱表现、爱出风头,这就是B
 无视社会规则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逃避、依赖、强迫的C
 由家长过度干涉引起的“逃避型人格障碍”
 专栏 这个人也患有人格障碍吗?
 伟大的名侦探福尔摩斯也曾出现自恋的病症
第2章 边缘型人格障碍
 女性易患的“边缘型”
 七种负面情绪大爆发
 寻找“被抛弃的不安”
 “好的自己”和“坏的自己”——这就是你的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让“优秀的你”瞬间转变为“糟糕透顶的人”
 “非黑即白”就是错误
 他们的眼里“非好即坏”
 无意识冲动控制了坏的自己
 四大特征确定你有“边缘型人格障碍”
 积极的治疗情绪
 治愈“边缘型人格障碍”
 一般的治疗流程,从明确具体目标开始
 本能的爱
 “人格障碍”有可能“遗传”
 事先说明“不行”、“忍耐”、“没关系”
 切忌“去医院看看”、“你能做到吗?”
 如果太过在意患病原因,反而会陷入恶性循环
 三个关键词——“温暖”、“道歉”、“打招呼”
 距离,平等,独立
 朋友和周围的人也应该注意与病人保持一定距离
 自杀倾向,你该怎么办
 其他问题的应对方法
 2-3年的精神疗法
 专栏 这个人也患有人格障碍吗?
 不断向父母索爱的萨尔瓦多?达利
第3章 自恋型人格障碍
 强烈的自尊心导致人际关系乱七八糟
 你就是这样的人,被自恋愚弄
 双重构造——看上去自信,受挫就自卑
 自我陶醉也有成功的事例
 一旦人际关系开始“摩擦”,就是危险信号
 受诊契机——“极度的愤怒”、“暴力”
 受诊契机——与抑郁症的不同之处在于责怪他人
 “边缘型”和“自恋型”
 孩提时代与父母缺乏共鸣
 国王般的万能感
 “万能的自己”
 竞争激烈的社会所引起的烦恼也是原因
 家庭环境和遗传因素
 丧失感、孤独感,有时也会导致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实例
 中考失败成为导火线,开始轻视学习和努力
 探讨1 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夸大版自我最终破裂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实例除了自己以外,所有人都是笨蛋。虚无感、空虚感不断涌现
 探讨2 随处可见的自恋型症状, 然后与边缘型结合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实例公司人事上的缘故导致干劲丧失,说上司的坏话,最后在公司的价值降低
 探讨3 在自尊心受伤的时候,开始推卸责任、怨天尤人
 消除病人的病态应对心理
 学会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重建家庭环境才是关键所在
 为了让对方改变,自己也要发生变化
 专栏 这个人也患有人格障碍吗?
 在年幼时期,父母就离异了
第4章 其他的人格障碍
 可以根据精神体验以及行为举动来分类
 胡乱猜疑他人的“妄想型人格障碍”
 拒绝上学和五月忧郁症
 “逃避型人格障碍”实例
 威严父亲的存在导致子女丧失自信心
 “逃避型人格障碍”实例
 背负着父母期待的孩童时代 避开眼前的困难向前进
 演绎悲情主人公的“表演型人格障碍”
 希望备受关注的“表演型人格障碍”
 违法也毫不在意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父母过度干涉引起的思考
 信念遭到否定,会引起“闭门不出”
 只想依赖某人
 被动消极地表示抵抗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实例 不平不满转变为消极怠工
 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充分发挥自己独特性格的优势
第5章 引起人格障碍的社会背景
 找出隐藏在暗处的问题
 “成功”和“失败”这两部分
 家庭共同体的崩溃
 “少子化”导致孩子们的孤独
 改变自己的“性格”,缩短距离与人相处
 充满希望地重新振作
第6章 人格障碍的医疗?咨询机构
 与医生交谈的要点
 前往公共机构咨询求助
 要相信医生,认真地投入治疗
 自由诊疗的过程既耗时又费钱
 严重病人,也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好转
 帮助大家培养平衡感的“家人治疗法”
 相信自己,专心接受治疗吧!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人人都有病
  割腕的冲动、自杀的暗示、难以抑制的愤怒、极度的失落、闭居不出、过量饮食、性依存症、人格交替、购物依赖症、大量服药……
  让病人烦恼痛苦的症状涉及许多方面。即使是病患本人,大多数时候也不知道患病的原因以及病名。
  最近,我渐渐明白了精神上的烦恼其实就是被称为“人格障碍”的一种病,而它以前是包含在神经病或是精神病范围内的。
  谁都不可能拥有十全十美的人格,但是否达到必须要接受治疗的状态,也就是说是否属于人格障碍,还要根据自己所拥有的人格是“让自己烦恼痛苦”还是“让别人烦恼痛苦”来判断。
  让他人烦恼痛苦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暴力”、“偏执”、“跟踪狂”、“自杀倾向”、“说谎”、“拒绝上学”等问题行为。面对这些问题行为,旁人又不能完全置之不理,因此常常会被卷入其中,苦不堪言。患者本人也觉得痛苦难受,周围的人也会辛苦不堪,让人不知该如何是好,最后往往都会陷入最恶劣的状态之中。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我们逐步发现“人格障碍”主要是起因于孩童时代的不当教育方法。如果在孩子幼儿时期,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有问题的话,往往会妨碍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
  遗憾的是,也许有很多患者的父母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有的父母会自信满满地说“我们好好地教育他了”,“我们严格教育他了”。
  以1985年为分界线,日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结果比过程更重要的价值观,用分数来评价一切的评价主义。研究表明,这些都是引起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
  尽管关于“人格障碍”的问题,相关情况非常复杂,而且社会原因早已根深蒂固,但我希望大家能记住一点,那就是“人格障碍是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有时候甚至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得以恢复到健康状态。或者是,听从专业医生的医嘱,最后完全康复。这样的病例在报告书中为数不少。最重要的是患者要带着希望,勇敢面对自己。
  本书将焦点集中在“人格障碍”中数量最多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上,详细解说了这两种人格障碍的产生背景和治疗方法。
  为了不仅让为病症烦恼不已的患者本人,也让他们的家人能轻松理解,我特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我衷心地希望大家能参考本书,从此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第1章 什么是人格障碍
  你的反应生病了
  近年来,我们经常会听到“人格障碍”这个词。它以前是被称为“人格异常”,原本在英语中的说法为“Personality Disorder”。为了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我决定在本书中采用英语说法的对应译文。
  但是,我们听到“人格障碍”这个词,往往很难立刻联想到其症状内容。即使我们觉得好像在哪儿听过,也难以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地方有问题。
  我们自己在与外界交流的时候,基本上都有既定的模式。有的人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或是激动不已,或是失落郁闷,或是躲在家里不出门,而其他人也许会很平静或者很冷静地面对处理。每个人的应对方式基本上都是有一定模式的。
  当这样的应对反应呈现出病态特征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人格障碍”。
  
  与外界的交流出现问题
  你变得无法自控
  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人格=性格”。
  但是,对那些与外界之间的交流模式呈现病态的人来说,如此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变得很难。
  “恋人说我啰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浇了一头冷水。我本来还觉得自己开朗的性格是我的优点所在,如今觉得这一点遭到了恋人的否定。若在平时,对这样一件小事,我肯定很快就能释怀。现在却一直耿耿于怀,甚至觉得失落郁闷,还会一味地认定是自己不好,最后心情陷入绝望的低谷,觉得恋人不会再继续和自己交往了,甚至还想一死了之。”
  患者情绪非常低落,然而,从恋人的角度来看,也许只是当时工作太过繁忙,不太想说话而已。
  就这样,身处社会之中,原本自然而然就掌握了的稳定的应答模式就此崩溃。个性中原本属于自己的优点,最后却被否定了,为此常常与家人和朋友发生摩擦,就连对原本十分喜欢的恋人,也变得无法信任。这就是“人格障碍”。
  开朗的自己和没用的自己
  一向十分开朗温柔的自己,因为某一件事的发生,变得失落消沉,从此躲进自己的世界不愿出来,给周围的人带来种种麻烦。这就是“人格障碍”的典型症状。
  看见你的“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自己处于一种无法与周围的人融洽相处的状态。它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首先,自己与外界的应答模式,会出现不顺利的情况。病人自身也会因此觉得痛苦难受,别人也会因此而觉得苦恼。这种症状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会动不动就发火,也有的人会表现得十分冷静。问题的关键在于总会有人因为这样的情况感到痛苦烦恼。
  接下来,随着这样的症状的渐趋明显化,病人就会开始出现抑郁症的症状。而家庭是与我们最密不可分的小社会,因此病人对家人产生影响的情况非常之多。最终导致病人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感到痛苦。这就是人格障碍的问题点。
  此外,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人格障碍没有特定的形成原因,容易发生于从青春期到青年期的年轻时期。有时候,随着病人年龄的不断增加,症状也会逐渐消失。
  人格障碍的三大特征
  患病与否只有一线之差
  “人格障碍”的麻烦之处在于,难以界定从哪里开始就属于人格障碍的范畴。
  仔细想想的话,在与恋人或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受伤,感到失落消沉,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如果只是感到失落,不想去上班的话,那就算不上是人格障碍;如果症状升级到容易与社会发生摩擦的程度,那就可以说是人格障碍了。
  诊断的标准在于是否出现“难以生存”的症状,如:“本人是否感到痛苦”、“与周围的人之间的摩擦是不是很大”等等。即使别人认为你是特别“难以相处的人”,即使他人评价你是“与众不同的人”,只要你可以毫无问题地在社会中生存下去,那就不能说你患上了“人格障碍”。
  在“健康”与“人格障碍”之间,没有可以通过数字来评判的标准。然而糟糕的是,有时候,那些根本不需要接受治疗的人,却被盖上了“人格障碍”的烙印。
  不能通过数字评判的严重症状
  庞杂的病因
  “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我们一般都认为是“环境?培育方式”出了问题,其实原因绝不仅在于此。以下的这些原因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最终导致人格障碍的产生:
  1.天生的原因
  2.大脑的发育障碍
  3.环境?教育方式
  4.社会状况?时代背景
  5.激烈的变化
  在这些因素之中,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的是“社会状况?时代背景”。社会竞争愈演愈烈,核心家庭化不断发展,每个人心中在乎的人也越来越少。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我们想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小孩也变得越来越难了。
  但是,从治疗的角度来说,追究原因并不重要。有时候,家人会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从而烦恼不堪,其实这也是没有必要的。与其如此,不如积极地集中注意力接受治疗。
  引起人格障碍的病因包含各个方面
  最佳治疗机会稍纵即逝
  没有人会主动对医生说“我得了人格障碍”,然后开始接受治疗。一般都是直到病人无法抑制住莫名其妙的愤怒和不安,最终出现具体的行为举动,苦恼的家人再也忍受不了了之时,家人才会将病人带到医院来就诊。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一般模式。
  那么,所谓的“具体行为”指的是什么呢?
  从精神学角度来说,指的是“无法通过语言途径来解释的行为”。病人们感到痛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还没有学会说话之前的幼儿时期。因此,即使你问他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呢?”,他们也无法回答。
  关于“具体行为”,可以列出来的有服药过量、割腕、饮食过量和催吐、自杀的暗示、自残行为、性依赖等等。
  有些时候,被卷进痛苦漩涡的人并不仅仅只有家人,患者们所依赖的朋友有时也会因为患者的某些行为感到苦恼痛苦。
  将周围的人都卷进痛苦漩涡的行为成为就诊的契机
   “安心感”和“安全感”
  刚出生的小孩是不会说话的,他们总是以各种方式想要将自己的欲求传达给大人们,比方说“肚子饿了”、“困了”、“想尿尿了”等等。当他们的要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安心感”。对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拥有与母亲共享的“安心感”是非常重要的。
  再过一段时间,等到他们学会站起来走路的时候,孩子们的世界一下子就宽广了起来。按年龄来说的话,大概在1到2岁。这一时期在专业用语中被称为“分离期”,对孩子人格形成来说也是重要时期。
  当孩子们在不断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感到害怕,感到不安寂寞的时候,孩子们会自然地把一直保护自己的父母当做避风港。这就是“安全感”。这可以让他们觉得“就算失败了,还有地方可以回去”。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安下心来,重新去挑战外面的世界。就这样,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了。
  幼儿时期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在三岁之前,孩子们一般都是过着小皇帝一般的生活,不管有什么事情,周围的人都会为他们安排得好好的。到三岁之后,他们就要开始学习“教养”、“忍耐”、“撒娇”。在这个阶段中,他们要开始变得坚强,以求日后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比方说要学会配合他人、该让步的时候就要让步等等。
  这样一来,孩子们也渐渐地能忍耐一些小小的伤痛。
  等他们再长大一点,开始上学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认识到父亲以及身边的人们都是“拥有力量的存在”,也会开始了解规则、理想等概念。在这一时期,父亲既是他们身边最亲近的大人,也是他们通往社会的入口。
  再过不久,等孩子们进入青春期,他们就会发现其实大人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曾经英雄般的父亲看上去也开始逐渐褪色。他们也会渐渐弄清楚什么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这样,孩子们的心灵得以健康地成长,也会在社会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

标签

人格障碍 市桥秀夫

评论0

最新评论

心理咨询治疗 » 各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