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人文科学认识论

定价 ¥16.40

人文科学认识论

  本书共有三章,这三章可以组成一个整体,尽管它们分别是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一部题为《人类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的广泛研究报告的第一 部分,即《社会科学》中的序言、第三章和第七章的重版。它们组成一个整体,这是因为它们中的每一章都主要是认识论的思考。
  本书是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一部题为《人类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的广泛研究报告的一部分,全书贯穿了认识论的思考,一方面力求标志出各种人文科学所共有的那种特殊认识的特征;另一方面作者试图以其发生结构主义的观点,去理解这些人文科学

在哪儿买《人文科学认识论》.....

卓越网:13.00  节省3.40
当当网:14.40  节省2.00
蔚蓝网:14.80  节省1.60

作 者:瑞士.皮亚杰 著 郑文彬 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1
ISBN:7801093143
定 价:16.4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人文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一、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类
二、正题法则科学史中的主要倾向
三、人文科学的特点及其认识论基础
四、实验方法与事实材料的分析
五、人文科学与哲学的或意识形态的大潮流
六、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科学体系
七、理论大方向:预见与解释
八、专门化与整体化:基础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 心理学
一、科学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
二、无结构主义的经验主义与心理学的解释需要
三、有机论倾向及心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四、物理主义倾向及知觉的不同阶段
五、社会心理学倾向、一般与社会二者间的相互作用
六、精神特性的心理分析研究
七、行为的特殊性与记忆的结构
八、心理发生结构主义(动物与儿童)与有关智力的理论
九、抽象模式
十、心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十一、心理学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实用”心理学

第三章 跨学科研究的一般性问题和共同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二、结构与规则(或规范)
三、机制与价值
四、意义及其系统
五、结论:认识的主体与人文科学

书摘

因此,问题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因为归根结蒂,这是科学是否是“开放”的或者是否有稳定的、最终的、按其性质本身就能把科学问题与哲学问题分开的边界问题。关于第二个问题即边界问题,解决办法曾是实证主义的办法。在孔德时代,实证主义把建立规律的使命留给科学,而把探求被认为是不可达到的原因这个任务从科学领域里排除了出去。在今天,实证主义企图把科学归结为对可观察事物的描述和对逻辑一数学“语言”的应用,而把其它被认为是“无意义”的问题交还给形而上学。与此相同但完全从另外一种观点出发,胡塞尔的现象学企图给科学保留研究空一时“世界”的任务,但在这一稳定的边界之外,也容许有形而上学的直觉提供的 “本相”认识或对形式与本质的认识。

然而,自从物理学革命以来我们某些最基本的直觉改变了。这对怀疑论相对主义没有好处,但对越发有效的关系客观性却确实有利。科学的总趋势是把自己视为“开放”的,也就是说,概念或原则以及问题本身都是永远可以重新检查的。在历史进程中科学没有一个基本概念是永远不变的,而这些变化甚至导致了逻辑本身的不断重建。因此试图在某组被认为是唯一科学的概念和另外某组只适宜于哲学的概念之间划定永恒不变的界线很可能是徒劳的。但是,如果真是徒劳的话,那么,企图在科学问题与哲学问题之间建立最终的或仅仅是稳定的界线也可能同样是徒劳的了——至少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这种看法。一个问题在它只是用思辩方式被处理时就是哲学问题;而正如人们在第二节中所看到的,一旦人们充分地把它限定,以便检验的方法——实验的、统计的或算术的——能在解决方面使各种思想通过规定的各项技术研究而非各种意见或信仰的汇合,获得某种一致时,它就变为科学问题了。

既然如是,一种如现象学这样的超科学哲学自然就有危险成为与它所批判的科学所考察的状态相关的东西。胡塞尔(继柏格森之后)曾经攻击本世纪初的心理学,也就是某种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心理学,并且很正确地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然而,他没有用心去纠正它,改进它,反而原封不动地接受下来,仅仅想给它划定界限,以便在界线之外建造只属于“意向”、意义和直觉的另一种形式的认识。可是,在这期间,心理学发展了,内容也大大地丰富了,以致今天问题的提法也大不相同了。其结果,一些问题如相对于空一时“世界”(现象学“还原”)而言的逻辑智力的解放问题,今天在发展心理学的领域里就可以用检验的方法来处理,同时现象学的直觉在逻辑学家看来比心理学家本人的论述更带有过去要打倒的“心理主义”色彩。总而言之,虽说具有现象学性质的哲学心理学曾经能够暂时影响某些个别学者(如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建者们,而且他们也朝着明显的自然主义方向前进),它却丝毫没有改变现代科学心理学的主要趋势。现代科学心理学自己发展了自己。

六、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科学体系

受意识形态有时甚至受民族影响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就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二者的关系问题。在那些最不倾向于形而上学思辩的国度,如盎格鲁-撒克逊诸国和诸人民共和国(尽管经验主义倾向与辩证倾向有种种差别),该问题不存在或者以一种极和缓的形式出现。比如,心理学在这些国家自然被认为是同时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反,在那些对形而上学倾向敏感的国度,如日耳曼国家(维也纳传统的实证主义除外)或拉丁国家,许多学说都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而且一般都把心理学附属于哲学。颇值得指出的是,自从社会病袭击德国直至纳粹主义灭亡,在这段时间内,这二种科学的对立达到了最高峰,而且在整个法西斯时期,德国和意大利都取消了科学心理学和科学社会学讲座(在后一个国家,尽管有过帕尔多那种非常接近的政治思想),只是到了后来这两门学科才又繁荣昌盛起来。

A.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这首先当然可以从认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困难这个观点来加以拥护。关于这些困难,我们已在第三、四节中谈过。但是,一方面,如上所述,这些困难中有许多并非人文科学所独有,而且实验客观性的问题并非按照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我们这一级的物质实体或是社会中的人而只有两种极端的解决方法,这个问题根据物理现象在不同等级上的研究,尤其根据人们从物理一化学到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从而到纯粹生物学学科,再到心理学,最后才到以人类社会作为整体来研究的科学的这种情况,导致一整套逐次逼近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这一点尤其重要——各种运用的方法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交换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了.关于这一点,下文即将谈到。

这两组科学对立的主要原因在于“主体”的作用与属性,所以它们的对立随人文科学发展的文化环境对形而上学魅力的感受之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些人坚定不移地把人文科学设想为独特的科学,对他们来说,“主体”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自然的旁观者,有时甚至是创造者。在主张连续性的人们看来,人是主体,这是一个自然现象,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但这并不妨碍主体去控制自然、改造自然,也不能阻止他表现出传统哲学赋予“主体”的各种活动。这就是问题的要害所在了。

自从人们企图把主体与自然对立起来,并把主体作为专供精神科学研究的领域——精神科学更接近形而上学而不接近所谓的“精确的与自然的”科学——从那个时代起,在科学总的演进中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以致目前的趋势是在强调各种问题在实在的各个层次都具有其特殊性的同时,远远地离开了简单的二分法。

第一个需要指出的、基本的事实是生物学的演变,它当前的贡献对解释“主体”的形成具有极大重要性。本世纪初的新达尔文主义把有机体的进化看作是两个基本因素的结果,在这两个因素中,作为主体的动物是不起任何作用的:一方面是偶然变化或突变(与今天人们越来越强调的、种群基因库的重组相对立);另一方面是环境所强加的选择,但把选择设想为保存最有适应能力的、淘汰其它无适应能力的这种简单的挑选。因此动物的行为只被看作极为次要的因素,在生命的延续中起的作用很小,没有任何本质的因果关系。今天人们则相反认为选择基本上是对现象型变化的选择,而现象型变化本身则被解释为配子染色体团对环境压力的“回答”(多布然斯基、瓦丁顿等)。但是,现象型已经包含了行为,因为这两者都是属于适应性质的,此外,今天人们按反馈、返身行为的模式来设想选择,因为有机体选择环境,改变环境,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但对环境的选择和改变还取决于行为这个在进化行为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在原始进化论的过度乐观之后被古典新达尔文主义排除的“进步”概念,又引起了一些客观的研究(赫胥黎、温彻等),其所用标准自然也是参照行为。基于所有这些原因,当植物学家越来越强调反应过程时,动物心理或动物生态在动物生物学中正起着越来越主要的作用。然而,这种动物心理学今天已提供了一份已经给人以相当深刻印象的从昆虫或头足纲到人类的学习和智力的各阶段图表,洛伦兹还在一项极有启发性的研究中说明了现代有关本能的理论如何可以延伸为对人类思想主要范畴的一种先验解释(洛伦兹是康德派!)。今天,根本无须采用最后这一办法,无论如何人们都不会再把“主体”看作是与自然无关的了。因为动物学和动物生态学的最普遍倾向是把行为和有机生命看作是紧密相联的并且把动物作为主体来研究。
……

书评

前言

本书共有三章,这三章可以组成一个整体,尽管它们分别是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一部题为《人类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的广泛研究报告的第一部分,即《社会科学》中的序言、第三章和第七章的重版。

它们组成一个整体,这是因为它们中的每一章都主要是认识论的思考。思考的目的一方面是标志出各种人文科学所共有的那种特殊认识的特征,另一方面是试图以我们认为是普遍的或必将成为普遍的观点去理解这些人文科学。而这一观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发生结构主义”(此外还把这一解释方式看作是从生物学分析开始就在起作用的。不管是现实的还是潜在的,生物学分析对于一切人文科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关于人文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第一章),还是关于在跨学科研究中所反映出来的共同机制(第三章),甚至是关于心理学本身(第二章),人们都会注意到这些同样的考虑,因为心理学只不过是将要在第一章和第三章讨论的,一切科学所具有的其他可能的共同认识方式的一个例子罢了。

然而,为了使我们能得到理解,有必要先确定一下术语。因为术语这个小问题看起来可能无关紧要,但若不明确提出的话,也可以导致许多误解。出于一些我们自然只能认为是明智的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含有我们这本书在内的大部头报告标以这样的副题:《第一部分:社会科学》,尽管心理学一词毋庸置疑还包含其他许多非社会性含义。另一方面,报告的《第二部分》目前尚无标题,它将涉及法学、历史学以及哲学等科学。但是显而易见,这两部分中的“科学”一词所指的意义是不同的。我们在这里探讨的科学包括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等等,还有心理学。但实际上它们只是一些可以称之为“正题法则”的科学,仅就其同自然科学一样,寻求和发现“规律”而言。而对于教科文组织汇编的(第二部分)将要涉及的那些学科(而且它们差不多也都是社会科学)来说,却不是这么回事。我们作这样的说明,丝毫不是为了暗示某种保留或维护某种个人立场,而是因为既然我们所著述的章节远在教科文组织选择这个出乎我们预料的术语之前,所以在下文中将对我们一般称之为“人文科学”的“社会特征”与“人类特征”不作任何区别,但始终而且专门把“科学”这个名词留给正题法则学科(也就是教科文组织嫌这个名称太繁长,终于统称为“社会科学”的那些学科)。

作了以上的说明之后,还要说明的是,以下的章节始终是在某种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e的启发下撰写的。但在这些章节写出之后,我们已经大大地发展了结构主义(请参阅我们的小册子《我知道什么》中的《结构主义》,1970年第4版,法国大学出版社)。而且在我们看来,结构主义是人文科学以及被人们经常称之为“精神的与自然的”科学所共有的。在逻辑数学与物理化学领域里,涉及的主要是运算结构,可是这些结构总是同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e紧密相联的,因为脱离了建构主义,运算结构就失去其解释意义。从生物学直至所有人文科学,结构还具有控制论这一术语所指的自动调节特征。我们习惯于把这种有关自动调节结构的研究称为“发生结构主义”。已故的戈尔德曼在他的《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科学》(加利玛出版社,1971年出版)一书中声明说:“我们……用这样一个词……(我们是从皮亚杰那里借来的)即‘发生结构主义’来定义人文科学的实证方法,更确切地说,即马克思主义方法”(第246页)。我们提出这句话只是想说明:一旦人们不再把结构与结构运转及发生分开,那么建构主义方法,辩证法与结构主义方法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血缘关系。如果这样,那是因为在某些辩证法形式中存在的实证特征来自它们明显地或隐蔽地依赖作为一切形成性发展的组成要素的这种自动调节过程,是因为这些调节本身就与自动调节有血缘关系。而自动调节无论在其逻辑数学建构中,还是在其解释或因果模式中。都是人的全部运算活动的特征。



标签

皮亚杰 人文科学 认知心理学 心理学

评论0

最新评论

发展心理学 » 皮亚杰pia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