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

定价 ¥22.00

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

  本书的大多数章节都有一个经精心安排的相似的结构:1)阐述主题的范畴和性质,并为其下定义2)介绍这个主题的主要理论;3)整合与该主题
  有关的研究资料,并为这些已经积累的知识做总结;4)介绍了几个如何在环境设计中应用这些知识的实例。
  为使心理学基础薄弱的建筑师、规划师和其他环境设计人员更好地阅读本书,我们尽可能用朴素的语言来解释一些关键词和术语。另外,本书经过合理的安排,做到了每个章节尽可能地独立与完整,当读者由于时间有限或是只对本书的一个部分感兴趣时,他就可以只阅读某可以只读某一章节的某一段落。譬如当他对理论不感兴趣时,便可以跳过理论部分而直接阅读有关的研究资料,以及面向环境设计的研究实例。
  本书保持了我们一贯坚持的实证主义的观点,并对其他非实证主义的研究持保留和警惕的态度,这可能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但也可能是自缚手脚,很多建筑学方向的资料就没有被考虑进去。另一方面,我们不是心理学家,心理学知识非常有限,尽管我们竭力避免,但书中肯定有许多不妥之处,敬请读者和有关专家指正,我们将深深以为幸。

在哪儿买《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城市规划专业教材》.....

卓越网:17.80  节省4.20
当当网:17.80  节省4.20
蔚蓝价:20.70  节省1.30

作 者:徐磊青,杨公侠 编著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6
ISBN:7560824161
定 价:22

简介

  作者在大量调研及统计的基础上,介绍当今世界正在不断扩展并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本书的第一篇“环境认知”,主要探讨人们感知和了解自己所处之实质环境的方式;第二篇“环境中的社会行为”概述了拥挤、秘密性、个人空间和领域性;第三篇“评价与环境”包括了环境评价和国内外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
  本书资料丰富,内容充实,文字简洁生动。为使心理学基础薄弱的建筑师、规划师和其他环境设计人员更好地阅读本书,本书尽量用朴素的语言来解释一些关键词和术语。
  适合层次:本科
  适合专业:城规专业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环境心理学导论
一 环境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 什么是环境心理学
三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发展
四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篇 环境认知
第二章 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一 环境知觉
二 空间认知
第三章 城市意象和空间指认
一 城市意象
二 邻里意象与孩子
三 寻路
四 认知距离
五 理论总结
第二篇 环境中的社会行为
第四章 城市生活与拥挤
一 大城市与小城镇
二 拥挤与密度
三 拥挤的影响
四 高密度环境与环境设计
第五章 私密性
一 私密性的性质
二 私密性的影响因素
三 私密性与环境设计
第六章 个人空间
一 个人空间的性质
二 个人空间的测试
三 个人空间的影响因素
四 个人空间与环境设计
第七章 领域性
一 领域性的性质
二 领域性的影响因素
三 领域性与环境设计
第三篇 评价与环境
第八章 环境评价
一 环境评价
二 用后评价
第九章 住宅与社区(一)——居住满意度
一 居住满意度
二 住房中的环境心理
三 社区中的环境心理
第十章 住宅与社区(二)——社区中的犯罪与居民安全感
一 可防卫空间
二 领域性行为
三 环境的文明程度
四 总结:迈向环境犯罪学
跋 环境心理学研究和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书摘

  一个人从起点到目的地,会做出很多与寻路有关的决定,譬如他到11号大楼1105室拜访一个朋友,从他到ll号大楼门前开始,他会做出诸如“上台阶”、“进大楼门”、“进电梯”、“在11层楼出电梯”、“在走道尽头右转弯”等一系列的决定。在一次寻路成功之后,他就会把 这些决定记录下来。如果他第二次来而且记忆良好的话,他就不需要把这些空间问题再解决一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大多数旅行实际上都是建立在这类被记录 下来的寻路决定基础上的。每一个寻路决定都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行为(上、进、出、转弯),二是行为的地点或场所(台阶、门、11层、走道尽头)。当人们在 寻路时,不仅记录了从起点到目的地的行为序列,也记录下与行为的发生相关联的环境信息,通过记录寻路决定,人们不仅能够组织和记忆从起点到目的地的行为序 列,也能够组织和记忆在空间情境中的环境信息。所以空间认知和空间表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人们的寻路决定提供支持。反过来通过解决空间问题,又可以把寻 路看成是空间认知的基础。
  寻路决定意味着在合适的场所会发生一个合适的行为。但寻路决定有时并不适合于执行,因为在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我们不可能获得所需的一切环境信息,而且已有的 环境信息也可能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如果找到了预料中的这个场所,接着寻路决定中的行为部分就执行了,如果预料中的场所没有找到或不合适,就会产生一个 新的寻路决定,所以执行寻路决定可以看成是一个“匹配一反馈”过程,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熟悉的地方旅行时,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在执行寻路决定 过程中人们不需要回忆场所的所有细节,他所要做的是再认相关的环境特征,即他只需要回忆他所面对的场所和物体,此种再认既有效率又可靠。这就是为什么环境 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很多研究发现人们描述大空间或是绘制大空间的认知地图不是很准确,但在其中寻路却相当出色的原因。

2.空间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设计一条新的路径他就需要回忆以前记录下来的寻路决定。他必须再现以前的寻路经验并把行为和环境信息组织到一个新的合适的结构中,也就是在环境 的测量型表象中把分散的目的地联系起来并形成路线型表象。影响人们迷路的因素很多,譬如人们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对目的地的态度,在路径中所发生事件的密 度,以及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等,但实质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Surrey大学的研究生就迷路问题调查了该大学中的一些大楼,他们把想得到的迷路的各个方面组织成一张包括21个项目的问卷,并请在这些大楼走道上的 178人回答(Agabani和weaver,1974)。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存在着一个可解释40%方差的共同因子,这些因子所涉及的是大楼中的混乱感 觉、大楼中的方向感、大楼中的迷路感和大楼中找路所耗费的时间等方面,另外在大楼里向人问路和为他人指路也在这个维度上有很高的荷载。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 大楼在这个维度上的均值有很大差异,这说明有的大楼不易使人迷路,而有的大楼经常使人晕头转向。研究发现最不容易迷路的是那些平面开放、总体结构简洁的大 楼,而那些有很多短小且曲折迂回走道的大楼最容易导致迷路,而有的楼经常使人晕头转向.研究发现最不容易迷路的是那些平面开放、总体结构简洁的大楼,而那 些有很多短小且曲折迂回走道的大楼最容易导致迷路。
  迷路的原因可能是人们被迫在环境中做过多的选择.Best(1970)用他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他在英国的一个市政厅里,考察人们迷路的程度与在该市政厅 行走过程中人们需要做选择的地点数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只要减少这些地点的数目,人们就不容易迷路,所以他就设计了一个指路系统放置在这些地点上给予人们必 要的提示,这样人们在该市政厅的行走中不仅减少了须做选择的地点,也使人们的选择很容易做出.通过这一措施。Best成功地减少了人们的迷路感。这种指路 信息需要精心设计及合理布置,否则过多的指路标志很可能成为新的视觉噪声.
  获得可靠的指路信息以及建筑空间组织简洁是不容易迷路的重要原因.Weiseman(1981)用问卷调查了密西根大学的72名大学生在校园里十幢大楼内 的迷路情况。由于学生们对环境比较熱悉,总体上迷路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其中有三四幢大楼使学生们经常迷路和失去方向,平面图形复杂和空间不简洁是这 些大楼的共同特点。
  居住区里也普遍存在迷路问題.除了以上两点外,道路系统、门牌编号系统、地标系统以及邻里布置、立面设计等对此都有重要的影响.特别在我国常年以来都采/U标准化设计和行列式布局.地区没有识别性.也很少有地标,缺少方向感.尤其糟糕的是其中见缝插针的某些新建居住楼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编号,这给居民及访客带来很大的困扰.居民们难以向他的朋友描述怎样找到他们住的地方.建筑设计也未能赋予杜区和邻里以特性.
  在城市中寻路情况就更复杂一些,一般认为.具有固定结构模式的城市最容易识别因而也最容易寻路.地理学家Wood(1971)0h情探讨了墨西哥的一个城 市San Christobal.该城具有独特的模式.而且在不问的规模上重现这个模式,每幢住宅中央有一个院落.周围则是房间,许多这样的住宅围绕一个吋.心广场 形成邻皿.而这些邻里又围绕城市的主)sf广场形成了城市。儿童游戏主QP在住宅院落。青少年活动主要在邻里的中心广.场,成年人的公共活动则在城市的主要广场.同时这些不同规模的场所都进行类似的政治、宗教和节日活动.在每个层次卜都有娱乐的机会.该城居民不仅对城市有清晰的意象,而且对环境的满意度也较高.在此分析基础上Wood建立了“城市复制理论”.
  一般来说,如果城市的道路系统比较规则.那么寻路也就方便一些.譬如在北京寻路就比较方便,在上海就相对困难一些.因为北京具有明显的城市结构模式。长达 10公里的城市中轴线成为全城的骨干.东单和西单两条大街形成的次轴线贯穿南北,再配以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次要干遭,基本上形成了正交的方格网子面布局.左 右对称,主次分明,方向明确,既有助于形成清晰的城市意象,定向与寻路也比较容易.
  除了道路的组织形式以外,地标的作用也举足轻重.有特征的地标.特别是那些被安排在人们做寻路决定点上的地标会影响人们的寻路策略。寻路调查无论是针对室 内的还是室外的空间,关注的无论是小尺度的还是大规模的环境,研究所使用的无论是定量实验还是画认知地图等的内容分析,都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地标既可以帮助 孩子们也可以帮助不熟悉环境的人们定向和寻路。人们最容易回忆和再认的建筑是那些使用频繁和有重要象征功能的大楼。轮廓鲜明、色彩明亮与周围环境形成显著 的尺度对比等特征也有助于人们的记忆。如果这些大楼在交叉路口附近那就更好了。
……

书评

前言

  这是一本讨论人与实质环境相互关系的书。本书的目的就是把有关行为和环境的相关研究编织在一起。
  我们感兴趣的是人们如何去了解他所处的实质环境,这些实质环境对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并且作为结果,人们对所处的环境又做了些什么。所以本书隐含的目标 是理解与揭示怎样的环境设计是适合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学习的,在创造人工环境时应注意哪些方面,以及帮助人们如何利用环境中的各项线索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并藉此促进人与环境之间良性的互动过程。

环境的三个方面
  面对如此崇高的目标,建筑师、规划师等环境设计人员和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不得不联起手来,他们无任何模式可以参照,他们甘冒这样做的风险,也接受如此的机遇。对任何人而言这都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环境心理学首先是一门应用的学科。几十年来,环境心理学家在最有挑战性的领域中从事着最艰难的任务,由于他们关注并希望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这就使得“环境 心理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譬如,他们探讨城市居民是如何看待和记忆城市的;怎样才能提升城市的视觉质量;人们是如何分享公共空间的;如何藉建筑中公共部 分的设计来促进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教室应如何布置才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并有益于学习;办公室的大小、它的开放与封闭程度对工作效能有什么影响;危害 人们心理健康,并使人烦恼的噪声的特征和声级是多少;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人们所青睐的住房和社区有哪些特征;如何才能提升居民在社区和邻里中社会生活 的品质,怎样的环境设计有助于减少犯罪等等。
  这些问题并无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而且,在开始的时候各个研究也是支离破碎的。与建筑师和规划师相比,更注重方法论的心理学家在从事这些应用研究时,很自 然地会想到经典的实验设计和传统的测量仪器,遗憾的是这些从实验心理学借来的方法和工具,在应付日常生活中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显得捉襟见肘,很不适 用。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可以完全控制的变量,而且在研究人与实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必须同时考虑到社会的和文化的环境,以及个体之间和组群之间的 巨大差别,后者对心理学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从来就不存在脱离当时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实质环境,实质环境的每个变化不仅具有文化上的意义,也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影响。尽管环境与行为研究并不特别针对社 会方面的议题,但它无法回避环境中的社会性,因为它是连接人与环境的纽带。人们在环境中生活,而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的。在这个建成的 世界中,无论是一所学校、一家医院、一幢住宅或是一条公路,都仅仅是社会体系中的一分子,任何实质环境中都包含了实质因素和社会因素。所以,“行为”在实 际上是对实质环境和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反应。\
从建筑决定论到相互作用论
  我们并没有把人仅仅置于是环境的反应者这样一个角色,很显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是单向的。
……

标签

环境心理学

评论0

最新评论

应用心理学 » 环境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