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定价 ¥38.00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熟悉中国现代化史的人都知道。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性格特征的关注,很大程度上起因于面对强大的西方现代文明而产生的自尊和自卑交织的复杂情感。由于摹仿西方文明(包括器物和制度、文化)而产生的对于自身固有文明的理智和情感冲突。构成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观念世界发展的主旋律。
  在种种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议论中,有一种视角值得我们关注,即海外和港台地区的华裔或中国学者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中国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看法。
  这种视角之所以值得我们注意,其一是由于特殊的政治、社会原因和教育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分析中国人和中国问题的独特切入点,与纯粹的西方学者相比,他们与中国存在着不可割裂的情感纽带,因此他们既置身事外又身在其中,别有深意。其二是台湾和香港地区又是东亚现代化奇迹的创造者。它们的成功丰富着现代化的模式,在丈化上和民族心理上更具意义。

在哪儿买《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卓越网:27.20  节省10.80
当当网:25.80  节省12.20
蔚蓝网:32.30  节省5.70

作 者:(美)孙隆基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
ISBN:7563344942
定 价:38

简介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于1983年面世以来,一直获得各方面的反应,但是有深度的批评还没有看到过。因此,这个批评还得由我自己去进行。同时,在书出版了之后,我的一些看法也有改变,借此修订的机会将它们包括进书内。
  对这本书较常见的反应是:“它如何去救中国?”关于这一点,我确实没有答案,书也没有一个结束语。在有机会与读者面谈的场合中,我的答复总是:“这本书是 我个人的陈词。”换而言之,“救国”原非写此书之目的,它只是表达了一个人与其原生文化之间的疏离而已。以一个“个人”身份,毋需惜着“替中国找出路”的 名义,而斗胆反映一己与文化之间的异化,这已经是一种立场——也就是我主张的确立“个人”的一个表现。
  此外,就是对本书有否严格地采取了结构主义方法的质疑。在这里我必须澄清:我的“结构”概念是一个比喻。它并不像列维一施特劳斯那般想确立人类心灵的基本 文法规则。事实上,这类尝试已归失败。如今,对“叙事”有了解的人,都只把它看作一种意义的编织。任何叙事都能说明一些现象,甚或“发明”现象之间的一些 关联。在此意义下,思想与艺术创造的距离应可拉近。

编辑推荐

  大约在十七八年前,有一本书悄悄地在大学里流传,与其说书,不如说是一份复印本,篇名叫“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名为孙隆基,据说他是香港人,而 且到美国留的学。那个时候,正是“文化热”如火如荼的时候。文化人见了面,就要谈文化。书也是这样,只要染上“文化”二字,就立即洛阳纸贵,印个四五万 册,是家常便饭之事。在这本书里,孙氏不仅谈文化,而且还是文化的深层结构,这就不能不撩拨起大家的好奇心了。

目录

新千年版序
修订版序
第一版序

一 导论
试从一个新的角度看中国文化
“良知系统”与“深层结构”
中国历史形态的超稳定性

二 中国人的“良知系统”
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
“身体化”的倾向

三 “二人”关系
中国人的“和合性”
他制他律的人格
中国人的代际关系

四 中国人的“个体”
“社会”对“个人”的极权主义笼罩
“人”被当作生育的工具
私人状态的不发达
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五 国家与社会
“让”外必先“按”内
逆来顺受
“存天理,灭人欲”
不敢让自己太有吸引力
“心理形势”的问题
“弱者道之用”
中国人有无“自我扩张”的人格?

六 对待世界的态度
中国式的专制主义
“大一统”的倾向
“小国寡民‘的倾向
铲平义主的倾向
对待世界的态度

七 “现代”中国人政治行为的“文法”规则

书摘

中国
作为远东文化主流的中国,也出现类似的摇摆,其幅度比日本更大,内容也不尽相同,而且至今尚未跳出这个摆幅。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被击败后,并没有如日本一般立刻作出反应,只是在被迫的情形下作出有限度的“开国”——亦即是将“洋鬼子”羁縻在几个通商口岸中。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日本的历史性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具有动态的“目的”意向性,早在德川时代,日本这个“神国”将在历史过程中展现其“国运”的意向,已经从统治阶层下渗到广大的农民与町人之间,因此,一受外界的触发,就出现了“上下一心”的阵仗;至于也是“心的文化”
的中国,其历史性文化“深层结构”中的“目的”意向性,却是“镇止民心,使少知寡欲而不乱”。因此,这个二千多年来的“超稳定体系”,在面临西方人挑战时,却用讨伐“叛乱”的方式对付它。在“讨逆”之师败绩后,仍然将它当作是暂时的挫败,因此只待机将“洋鬼子”逐出“天下”之外,以便回复正常状态。因此,虽然中国人被迫“开国”比日本还要早,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却仍然是一副“匪夷所思”的态度,平白浪费了二十年。
但在经历了英法联军陷京的惨痛经验,同时又得依赖洋人雇佣军平定太平之乱后,清廷终于开始改弦易辙,推行“洋务运动”。这个运动,既然是在慈禧太后、恭亲王等投降派将主战派镇压了下去的基础上施行的,因此“洋大人”的因素遂开始抬头。然而,整个运动的意向性仍然是:自强了以后就将“洋鬼子”逐出“天下”之外,回复正常平衡状态,唯一多了的新因素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因此,“洋务运动”的精神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不是日本那样的“文明开化”。


标签

文化 文化研究 中国文化

评论0

最新评论

社会心理学 » 本土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