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实用的记忆策略

> 高效实用的记忆策略

刘儒德
华东师范 2013-9

序言

记忆是学习的守门人。每一次学习都是以先前的记忆为基础,并以记忆中的变化而告终的。人的高级认知活动,诸如问题解决和创造,都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试想一下,如果脑中无知识,谁会说你有能力呢?无论当今教育如何强调培养创造能力,记忆基础知识依然是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许多学生来说,记忆实在是一件苦差事,既要花时间、费脑筋,又得有毅力、能坚持。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强迫自己费了一番劲,花了老长时间,仍然深陷在忘了又记、记了又忘的死循环之中,将学习演变成了一次又一次与遗忘的斗争,记忆俨然成了一副压在学习之上的沉重的十字架。

摆脱这种记忆困境需要做到三个字。

一是“知”。记忆是有规律的。我们整天跟记忆打交道,就需要了解一些记忆规律。自从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遗忘规律,100多年来,心理学对记忆的实验研究从来没有减弱过,相关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例如,有研究表明,人一般可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主动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复习同一个知识,尤其是与同学讨论,给同学讲一讲,效果将大大提高。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规律,就根本不会意识到这些记忆的方法,更不会主动加以运用了。我们了解的记忆规律越多,就越能判断自己的做法是否科学、有效。

二是“会”。仅仅知道记忆规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善于利用规律,将规律转化为一些可操作的记忆方法和技术。例如,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是很快就会发生的,而且开始时忘记的较多,后来忘记的较少。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就要及时复习,于睡前醒后将当天的学习内容在脑子中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有遗忘处及时补救。之后进行分散复习,开始阶段每次复习的时间长一些,每两次复习的时间间隔短一些;后期阶段每次复习的时间短一些,每两次复习的时间间隔长一些。如果将每天学的知识都做出一个复习计划表,复习的工作就在平时轻轻松松做完了,不至于拖延到考前搞总突击而不堪重负。一些大学生在考托福、GRE时,就是利用遗忘规律在短期之内记住海量英语单词的。

三是“行”。知道了规律,会按规律做,接下来,我们还必须在日常学习中不断使用策略,从而产生实际的效果。在多数人看来,记忆是一个简单脑力活儿。《科学》杂志上有一篇文章,提出一边记一边回想(自我检查)不仅是一个信息提取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巩固的过程,这比单纯的重复学习效果要好。但许多研究(包括我们对一些高中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知道自我检查比重复学习效果好,但在真实的学习任务情境中,他们之中更多的人选择了重复学习,因为重复学习比自我检查需要付出的心理努力要小一些,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懒得用心。我们多数人并不愿意花时间去将已知的信息重复一遍又一遍,这种事毫无新意可言,多枯燥乏味啊!再加上有时我们又懒得动脑筋想法子,“行”因而就难以坚持了。

其实,巧妙的记忆可以看作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甚至可以变成一项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如果我们多动一点脑筋,就可以少花一点时间。对于有些内容,我们开动脑筋,创造出一些巧妙的记忆方法,就可以一劳永逸地牢记在心,省去了不少复习时间。

例如,有人这样记忆李渊建立唐朝的年份——“李渊见糖(建唐)留一把(618)”(谐音联想),有人用“爱神丘比特”记住电流强度公式(I=Q/t)(谐音联想),有人用“掏内兜”记住英语单词“tornado”(龙卷风,意思是龙卷风大得将你的内兜掏出来,音义串联法),有人用“千万孤独”记住柳宗元的诗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首字联词),等等。看,记得多巧妙啊,一次动脑,永久记牢。

当然,对于有些内容,即使挖空心思也想不出绝妙的记法,我们仍然需要花时间复习,但可以利用规律少花一些时间,或虽花了相同的时间,但能使记忆的效果更好、效率更高。例如,系列位置效应表明,人对开始与结尾的部分记得更牢。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每次学习的开始与结尾处,或者每次复习时,不断变换开始与结尾的位置,确保许多部分都有机会处在首尾的位置。如此,重复的次数一样多,但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所以,记忆需要使巧劲,要显示出自己的轻灵和智慧。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对待每一项记忆任务,就会感觉自己像在解数学题,不断迎接智力挑战,不断体验成功与满足,甚至会抱着“玩”的心态来记东西,不至于因为简单的重复记忆而感到倦怠。

这本书在“知”、“会”、“行”三个字上下足功夫。

首先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记忆过程由识记、保持与再现三个环节构成。心理学家们在这三个环节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一些经典的规律。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其中一些最实用的成果。

其次要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本书基于这些规律提炼出一些记忆方法,并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大家有机会用一用,体会其过程与效果,从而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下选择并执行这些方法。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要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学习之中有机地运用记忆规律和方法,生成一个又一个学习产品,获得实实在在的学习效果。

为了做到这一点,本书特地从中学师生们的成功经验中选取了大量实例作范例和练习。这些实例本来就是中学生必须记住的内容,学习这些实例就是在完成平时需要完成的一些记忆任务,这本身就是在“行”了。而且,这些实例堪称典范,蕴涵着智巧和灵秀,有时让我们会心一笑,感到惊异、钦佩和顿悟,从而产生一股激情,愿意去琢磨出一些自己的法子来。这将有助于我们未来的“行”。

古人说,授人“鱼”,更授人以“渔”。这句话强调教学者不仅要教授内容,更要教授方法。但对于这本专讲记忆方法的书,这句话的顺序刚好要倒过来,不仅要教授“渔”,也要教授“鱼”。作为一本记忆方法书,强调教授“渔”是自然的,这“渔”就是记忆的规律、方法和技术,但本书还强调教授“鱼”,这“鱼”就是大量来自中学的实例和经验。如果只片面地强调“渔”,则可能演变成一种形式训练,这种形式训练往往注重一些记忆的方法,但训练用的材料是没有实质性价值的。例如,按照某种方法来记忆毫无意义的圆周率后面多少位数字,或者记忆人工制造出来的词对等。学生的学习任务都很重,谁有工夫学习这些无用的东西呢?

本书远离形式训练,强调学用结合,活学活用,纵使你没有学会书中的记忆方法,至少你也记住了大量实用的知识,这一收获也是实实在在的!

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