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

> 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

伯恩
轻工 2014-2

一、社会交往

《沟通分析心理治疗》[1]已用了相当大的篇幅介绍社会交往理论,现概述如下。

Spitz已发现[2],婴儿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抚摸,往往会陷入不可逆转的机能衰退,最终死于并发症。这便是他所称的情感剥夺会导致致命性后果。这些发现产生了刺激渴望(stimulus-hunger)这一概念,并表明人们最喜欢的是以身体亲密形式提供的刺激,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便不难接受这一结论。

参与感觉剥夺实验的成人被试也会出现类似现象。实验条件下的感觉剥夺可导致短暂性精神病,或至少引发暂时的精神障碍;在过去,社交剥夺和感觉剥夺对被判长期禁闭的人也有相同影响。实际上,哪怕是对躯体暴虐无动于衷的罪犯,禁闭也是其最害怕的惩罚之一[3,4],如今这也成为一种声名狼藉的诱导政治顺从的方法(相反,公认的对抗政治顺从的最佳武器是社会联合[5])。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情感剥夺和感觉剥夺有可能引起或促使器质性改变。如果脑干的网状激活系统受到的刺激不足,至少会间接性地引发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化。这可能是由营养不良引起的继发效应,但就如消瘦症患儿遭遇的那样,营养不良本身可能就是照管者情感淡漠的产物。因此,有可能存在一条从情感和感觉剥夺开始,经由淡漠到退行性变化并至最终死亡的生物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刺激渴望对人类机体生存的重要性犹如食物渴望。

实际上,刺激渴望不仅在生物学层面上如此,在心理和社会层面上它也有很多方面和食物渴望平行。诸如营养不足、满足、享受、暴食、猎奇、禁欲、烹调艺术、烹饪大师这样的词汇可以很容易地从营养领域转移到感觉领域。进食过饱与过度刺激是平行的。在这两个领域中,一般情况下当供应充足、内容多样时,对其的选择主要受个体特性所影响。可能有一些甚至有许多个体特性都是先天决定的,不过它们跟本书所涉及的问题关系不大。

社会精神病学家所关心的是,婴儿在正常成长的过程中与母亲分离后会发生什么。已有的看法可总结为一句“俗语”[7]: “如果没有得到安抚,你的脊髓就会萎缩。”因此,当与母亲亲密无间的阶段结束后,每个人尽其余生都在面临命运与生存的两难困境:一面是社会、心理和生物学力量在阻碍个体继续获得婴儿式的身体亲密;另一面则是他对这种身体亲密的永恒追求。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会妥协。他学会了以更巧妙,甚至是象征性的方式来处理这种需要,以至于仅仅是他人的点头认可便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其需要,即便其对身体接触的原初渴望依然不减。

这种妥协过程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升华”;但无论称谓如何,其结果都是婴儿的刺激渴望部分转化为认可渴望(recognition-hunger)。随着妥协的复杂程度增加,每个人对认可的追求将变得越来越个体化;正是这种差异带来了社会交往的多样性,并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一位电影演员可能每周需要来自匿名或普通崇拜者的成百个安抚才能避免脊髓不枯萎,而一位科学家可能一年只需要一位敬重人物的一次安抚便能维持身体和心理健康。

“安抚”(stroking)可作为亲密身体接触的总称;但在实际中它可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有些人就像其字面意义表示的那样抚摸一个婴儿;有些人拥抱或轻拍婴儿;还有些人则是好玩似地捏他或者用指尖轻轻逗弄他。所有这些形式都存在相对应的沟通风格。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如何谈话,便能预测他将如何对待一个婴儿。如果将“安抚”的意义扩展,那么它可以用来通俗化地表示任何认可他人存在的行为。因此,安抚可以作为社交行为的基本单位。对安抚的一次交换便构成了一次交互作用(transaction),交互作用是社会交往的单元。

游戏理论认为,在生物学意义上任何形式的社会交往都要胜过完全没有交往。S.Levine[8]著名的老鼠实验已证实这一原理。其实验发现,触摸不仅对身体、心理和情感发展有积极影响,而且还能影响大脑生物化学甚至可以对抗白血病。这些实验的重要特征在于,温柔地抚摸和痛苦地电击对促进动物的健康而言具有同等效用。

以上理论的确认让我们更有信心来继续下一节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