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指南

> 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指南

詹妮斯·L.迪露西亚瓦克,黛博拉·A.格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8
9787111476047
115.00
总序

团体辅导、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作为专业的助人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进中国大陆后,因其有效性强、受益面广等特点,逐渐在学校系统、医疗机构、企业组织、军队司法以及社区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在帮助那些有共同发展课题和相似心理困扰的人时,团体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这已经成为专业助人工作者的共识。作为助人工作者,无论你的专业训练背景是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学,还是社会工作、医学、护理学;无论你的理论取向是认知行为治疗学派,还是精神分析治疗学派,或是人本治疗学派;也无论你的工作场所是在中小学校、高等院校,还是企业组织、医疗健康部门、社会福利机构、军队、司法或其他地方,专业的心理服务无外乎就是一对一服务的个别咨询和多人参与的团体咨询两种形式。团体咨询与治疗的有效性已经被大量研究证明,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与促进成长的方法。相比个别服务而言,团体的效果更好,因为它和人们真实生活情景非常贴近,就像一个生活的实验室,在团体中学习到的态度和行为、改变了的情感与认知,更容易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其实,人的成长和发展从来都离不开团体。人从一出生就在团体中生存、生活与成长,用团体的形式帮助人更自然、更真实、更有效。当然,团体咨询与治疗可以让专业助人工作者在有限的时间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心理服务,这也是当前国内心理健康服务最急需、最迫切的任务,因为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非常强烈且涉及各类人群。我个人从事团体咨询与治疗20多年的教学、研究、实务和培训,我坚信,团体的魅力和团体的效果不仅可以增进个人的心理健康,更可以造福我们的社会和国家,造福于我们的组织和家庭。

但是,由于团体咨询与治疗的过程非常复杂,团体动力千变万化,团体领导者必须从个人层面、人际层面、团体层面三个层面关注团体和干预团体,这使得团体领导者的培训更加不易,要求更高。现实最让我担心的是系统的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培训还比较缺乏,那些学过一点团体的人来不及得到专业的指导就匆匆上阵,误把带领结构式团体练习当成带领团体咨询,从而无法达到团体咨询应有的效果。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是经过大学正规的相关专业(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工作学)研究生学历教育,再经过实习机构数百上千小时的实务技能训练,再通过专业资格考试的人。这样培训出来的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必备的能力。例如,在美国学习心理咨询专业的研究生必修的八门核心课程中就必然包括团体咨询(包括咨询理论与技术、团体咨询、生涯发展/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验、多元文化咨询、统计、心理疾病及诊断、专业伦理及实习)。在台湾,大学的咨商与辅导心理学系所培养的咨商心理师,必须经过四年硕士层级的研究生教育(包括两年的基础和专业课程、一年全时实习、一年撰写硕士论文),毕业获得学位后才有资格考咨商心理师的专业资格。在研究生学历教育过程中,团体咨询也是必修课中的核心课程(以台湾东华大学咨商与临床心理学系为例,核心课程包括五门:心理评估、心理测验、心理衡鉴;个别咨商与心理治疗;团体心理咨商与心理治疗;社区心理卫生推广;临床伦理法规)。核心课程学习阶段至少要有三学分以上的团体咨询或团体治疗的学习。台湾心理师法规定,全职实习阶段必须有六种实作训练,其中之一的团体咨商与心理治疗有明确的训练时数。政府组织的“咨商心理师”考试的六门科目中必须考“团体咨商与心理治疗”。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掌握团体咨询的技能就像掌握个体咨询的技能一样,是基本的,必需的,必要的,必备的。

但遗憾的是面对民众日益增加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国内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尚未形成规模的学历教育,而大部分在职培训中由于缺乏师资,团体咨询的内容常常不考不教,使得专业的训练有一种缺胳膊少腿的感觉。虽然,自2000年以来,我已经在人社部心理咨询师与卫生部心理治疗师的培训教材、教育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骨干教师培训教材、员工援助师的培训教材等众多相关的专业培训教材中,负责撰写了团体辅导、团体咨询和团体治疗的有关章节,也坚持开展了持续20多年团体心理咨询的专业培训。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仍然摆在面前,接受团体心理咨询系统训练和掌握团体咨询技能,并能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有效提供团体咨询与治疗服务的专业人员实在太少了,急需开展和扩大培训。无论是对于正在从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或是在校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学生而言,都需要学习和演练团体工作的理论与技能。

为此,我在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培养中,已经摸索和尝试建立了六门课程组成的团体咨询与治疗专业技能培训体系,包括个人的团体体验、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题、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治疗工作坊、临床心理实务与督导、临床心理实习,至少250个小时以上的团体技能专业训练。近20年来,我们已经编写了《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身心灵全人健康辅导模式:中国文化与团体辅导》《团体心理咨询:理论、技术与设计》《结构式团体咨询应用案例》等专著与教材。初步构建了专业助人工作者团体带领能力的学习和提高培训模式。

但是,要培养出扎扎实实带领不同类型团体的领导者,培养具有胜任力的团体咨询师和治疗师,当前最需要的是参考国际上最有代表性的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的教材和书籍。近年来,国内虽然在翻译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国外专业图书方面进展很快,但是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相关的译著很少,仅有3~4本,很难满足不同岗位、不同服务对象的团体工作需要。

2011年10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团体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很荣幸成为团体专委会的第一任主任委员。团体专委会是一个学术机构,肩负着推动团体事业繁荣发展的使命,其中任务之一就是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书籍,作为培训和教学的参考,作为学习和实践的工具。为此,我们精心挑选了几本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团体咨询与治疗书籍,形成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译丛,推荐给国内的专业人员。经过团体专委会及我的工作团队的讨论,依据如下原则选择入选丛书:①具备工具性指南作用;②介绍基础知识;③对团体工作的应用有指导作用;④不同流派不同形式的团体。基于此原则,我们初步选择了《Handbook of Group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The Counselor and the Group:Integrating Theory,Training,and Practice》《The Art and Technique of Analytic Group Therapy》《Cognitive Therapy in Groups:Guidelines and Resources for Practice》《Principles of Group Psychotherapy》《Basics of Group Psychotherapy》《Psychodynamic Group Psychotherapy》等书,涵盖了宏观介绍,理论知识,不同流派(认知行为、心理动力学等)的团体应用等方面。例如,最先完成翻译即将出版的《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指南》,就是一本团体咨询与治疗的百科全书,无论你是从事学校教育、心理咨询、临床治疗、医疗机构、企业组织、社区服务,还是军人管理、监狱矫治、危机干预等特殊领域的工作,你都能从中找到符合你的需要,对你工作有参考价值的内容,该书必将成为团体咨询与治疗学习的极好的参考书。

国外的专业书籍能否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翻译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组建了专业的翻译队伍,翻译者几乎全部来自我的团队,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访问学者以及我培训的学员,还有团体专委会的青年骨干们,他们首先具有对团体工作极大的兴趣,多年跟随我学习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既具备团体工作的理论知识,又有团体带领的实践经验,而且都有国际的视野和熟练的英语水平,愿意投入时间到丛书的翻译过程中。根据每本书的内容,我把译者分成小组,负责每本书的翻译。他们每周交流读书心得,切磋重点难点,讨论合适的翻译语言。我相信这样的一支懂得专业的翻译队伍,是能够把这套丛书的精髓精准地翻译出来,从而在宏观方向、理论基础、具体实操以及应用领域内推动国内对团体工作的理论学习和应用攀上新的台阶。

在团体工作的科研和实务方面,团体专委会也将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伦理规范继续推动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的规范化。相信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与成功经验的借鉴,有基于本土环境的实践探索和总结,更多优秀的团体领导者将迅速成长。期待着中国内地的团体咨询与治疗事业能够健康发展,蒸蒸日上,为中国人的幸福,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我们专业团体人的力量!

本丛书的出版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李欣玮女士欣然应允与团体专委会共同推动此系列丛书的出版,深表感谢。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授/副系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ounseling andPsychotherapy译 者 序正如读者所感受到的这本书掂在手里的分量,这是一本团体工作领域的百科全书、皇皇巨著。能参与到这本书的翻译工作中,我们全体译者都感到不胜荣幸。

团体工作(包括团体辅导、团体咨询和团体治疗)在中国的发展年头虽然不长,却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中国相比于西方,素来有集体主义文化的传统,因此团体的工作形式,较之于个体咨询和治疗,在国内更容易被人接受,更不用说它具有成本低和受益面广的双重优势。在学校、社区、医院、军队、工厂甚至监狱里,越来越多的助人者开始运用团体的形式工作,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因此而直接或间接受益的人群,更是不可胜数。

然而,与实践层面的燎原之势并不相称,团体工作在理论和研究层面发展得并不顺利。原因在于,团体过程是多个个体不断互动的产物,变量太多,相互关系也太复杂,远比研究单个个体的行为特点要困难许多。很少有人愿意对它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索。相反地,如果只是想学习“带团体”,看似并不困难,甚至比个体的咨询和治疗更为容易。因此很多人愿意成为实践者而非研究者。尤其在国内,更会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局面。

可惜,脱离理论,只凭经验进行团体工作,绝不是长远的发展之道。在很多地方,团体工作已经沦为了“玩游戏”、“搞活动”的代名词。领导者仅仅凭借着几招精彩的活动,就可以让一群人玩得热闹、聊得开心。但是热闹开心过后,收获却不大,没有什么值得回味的体悟和持续的改变。这是国内很多团体辅导的现状。而另一些人剑走偏锋,一味地依赖“直觉”,按照他们自己所理解的“动力”或“气场”,试图在团体中制造更深刻和神秘的内在体验,更可能让团体变成“灵修”的一种,不但不能让参与者受益,反而可能与现实越走越远。

这就体现出理论和研究的重要性。其实,团体工作既不肤浅,也不神秘。它是一种有效的、专业的助人方式,同时又不是随心所欲、兴之所至,而有着明确的规律可循。近一百年来,西方的研究者已经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数据,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揭示出其中的大量规律。正如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才会看得更远,了解了这些规律,我们才可以走得更远。这些凝聚着无数前人心血和汗水的宝贵探索,就收录在这本厚厚的、团体工作的“百科全书”里。

我有幸跟随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樊富珉教授治学,受到她的指点,开始对团体工作产生兴趣,虽然只有两年的时间,却深刻体会到这一领域的趣味和挑战性。我平时也接触过不少一心致力于实践的同行,他们的深厚功力让我望尘莫及,但他们对团体的理解却可能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层面,于是常常在下一个突破口前徘徊往返,不得其门而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非常清楚,如果把理论的学习与他们个人的体悟相结合,必定可以带来如虎添翼的效果。这本书,我相信就是为这些同行打开突破口的钥匙。

这本书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不同的章节。其中,第一部分“团体咨询与治疗领域的观点:当下和过去”从历史、疗效因子、领导者,以及过程和结果四个角度,对这一领域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点评,系统总结了团体工作中已经被发现的规律。第二部分“团体的最佳实践”则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分门别类地阐述了在培训新手、选择和使用活动、干预、过程分析、评估、督导和伦理等不同环节中,现有的理论和最佳实践原则。这些环节对于任何种类的团体工作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每个同行都极具学习和参考价值。

第三到第六部分将更具有针对性。第三部分“多元文化下的团体”,论述了不同的文化对团体的影响。虽然一部分内容更针对美国的情况,例如针对美国土著或非裔美洲人的团体,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也必然会面对越来越多的文化问题,例如对留学生的团体等,都可以在这一部分找到具体的指导。第四部分“不同设置下的团体”,囊括了学校、退役军人、医院、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私人开业、犯罪和强制治疗、工作单位、保健机构等多种设置。第五部分“不同性别年龄的团体”分别论述了儿童青少年、成年女性、成年男性及老年人的团体特点。第六部分“特殊主题的团体”则针对不同团体主题,包括进食障碍、儿童期性虐待、哀伤、抑郁、愤怒管理、物质滥用、家暴和探险进行了讨论。这几个部分的信息量丰富而全面,阐述了不同文化、不同设置、不同成员特点及不同主题对团体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处理方式。

最后一个部分是“关键问题和新兴主题”。它对团体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批判,并展望了团体工作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一些新兴的团体方式,例如网络团体、预防性团体、同辈互助团体和短程团体治疗,也进行了详尽而富有趣味的讨论。

这本书的作者有数十人之多,大部分来自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亦有从事实务工作的实践者。但他们在各自专精的领域中,都是国际上首屈一指的专业人士。合数十人之力成此一书,可以想见信息量之大、专业性之强。我相信很多前沿的理论和思考被介绍到内地来,这本书尚属首次。即使是专业的团体研究者,读这本书也一定会有所获益。

这本书的译者团队均来自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包括:鲁小华(第1、2章),张丽雯(第3、4章),李松蔚(第5、6、7、8章),贾烜(第9、10、11章),徐胜眉(第12、13章),何瑾(第14、15、16章),张晓明(第17、18、19章),张秀琴(第20、21章),涂翠平(第22、23、24、25章),杭承政(第26、27、28、29、30章),阎博(第31、32、33、34章),黄思媛(第35、36章),邵瑾(第37、38章),张娜(第39、40章),邵啸(第41、42章),金明珠(第43、44、45、46、47章及附录),几乎全是跟随樊富珉教授学习团体咨询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我们本身都致力于团体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虽然如此,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时时感觉到自己的不足。跟团体工作这一领域的博大精深相比,我们所理解到的远远谈不上透彻。这种水平上的不足可能会体现在翻译中。即使如履薄冰,我们依然尽最大的努力对待这本书的翻译,错漏之处想必难免,有待各位读者的指正。

最后,我谨代表本书的全体译者,感谢编辑李欣玮女士为这本书出版所付出的大量努力。感谢在这个过程中关注、支持并指导我们的许多老师和朋友。特别要感谢的,是促成这一书系的指导者,同时也是这本书的审校者樊富珉教授。她用专业知识和声望为我们搭好了前进的路,又满怀热情地鼓舞我们一路向前。我们深知在这条路的前方,樊老师看到的是团体工作在中国更深入、更蓬勃和更加专业化的发展。这一点,相信是我们每一个人——也包括你,我们的同行——共同努力的方向。所以,也感谢我们大家。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李松蔚写于清华大学伟清楼2014年6月Handbook of GroupCounseling andPsychotherapy前  言詹妮斯 L. 迪露西亚瓦克(JANICE L. DELUCIA-WAACK)黛博拉 A. 格里提(DEBORAH A. GERRITY)辛西亚 R. 卡伦娜(CYNTHIA R. KALODNER)玛丽亚 T. 丽娃(MARIA T. RIVA)在考虑撰写这本手册的时候,为完成这一任务,我们使用了一些关键理念和价值观来指导我们的决策制定和编辑过程。首先,我们相信这本书涵盖了团体的方方面面,包括历史和理论,研究和实践,以及一些关于生命历程、多元文化、各种临床问题以及不同设置的话题。第二点,与第一点有关,我们认为团体研究者和实践者应该日益紧密地合作来更好地服务于团体咨询和心理治疗。随着在不同背景下团体的数量和类型的增多,团体的研究也日益增加,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如何带领团体,团体内进行的有效因素,如何测量团体过程等。我们也知道很多团体实践者在很多领域有专长,如果与之交流,他们的视角会在很多议题上给我们额外的导引,如怎样组织团体,如何选择团体成员,如何进行辅助性的练习和干预,如何进行治疗性的团体等。来自团体实践者的信息较难获得,很多研究的进行通常没有得到有经验的领导者的参与。这本手册的一个很重要的考虑便是涵盖了研究者、团体咨询教育者和团体推动者的声音,而且每一章的撰写都是带着这种合作的思想来写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邀请了有经验的团体带领者和研究者来撰写此书。过去出版的有关团体咨询和治疗的书籍往往偏重一方,或偏重实证研究,或偏重小团体的领导实践,而未能兼顾。我们尝试将这两个重要的领域整合在一起。

为本手册提供基石的另一个价值在于团体咨询和质量是多元文化的,团体领导者和研究者需要足够敏感且能够胜任与多元文化的团体成员和研究被试一起工作。本手册有一部分专门针对多元文化团体,连同其他章节一起强调团体中的文化和多样性。

另一个推动力量源于与团体咨询和治疗特定相关的伦理的重要性,绝大多数与伦理行为相关的文字都是在个体心理咨询中。鉴于团体咨询远比个体咨询复杂,因此,在某些特定章节强调不同类型团体的伦理议题并且讨论团体工作的禁忌,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目的是提供源于理论和研究的最佳实践,紧跟时代的信息。团体咨询和治疗已经扩展到了很多不同的领域,应用在不同的人群之中,为不同年龄、不同问题的人群服务。我们尝试回应团体当下应用于其中的丰富的方式,并且展望未来团体可能的发展。

本手册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我们对章节和内容的讨论,以及不断与作者进行沟通以发展和细化他们的思想这一过程而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在每一个层面,从题目的改变,到部分结构的改变,到每一部分个别章节的改变。手册中的7个部分,47个章节以及附录,是所有这些努力的最终成果。作为编者,我们对团体咨询和团体治疗的知识以及欣赏之情毫无疑问得到了提升和扩展,我们希望这本书也能够让其他人获知并得到启发,以发现治疗性团体巨大的力量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