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底帕斯情結新解

> 伊底帕斯情結新解

Ronald Britton
五南 2003

导读

自从佛洛伊德发现伊底帕斯情结之后,它一直被认为是人类心灵中最主要的冲突(包括冲动、幻想、焦虑和防卫冲突)的核心。因此,它也成为精神分析工作中的最主要部分。有些人依然误解克莱恩的临床概念只注意婴儿和乳房的关系,而不注重父亲的角色以及伊底帕斯情绪。事实上,所有能理解克莱恩著作的人都清楚克莱恩最早期的发现之一是早期超我的形成,以及在性器期之前所出现的伊底帕斯情结。她发现了伊底帕斯情结的原始形式(primitive forms) ,并发现前性器期不能与前伊底帕斯画上等号。她认为父亲、真实的父亲与幻想中的父亲,从儿童生命的初始即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她开始分析小孩时,她非常惊讶地发现,才刚满两岁的儿童,即已呈现出伊底帕斯幻想以及与之有关的强烈焦虑。儿童由于伊底帕斯幻想,而对于原始迫害者感到害怕(这原始迫害者可能是母亲、父亲或者是联合起来的父母亲),这害怕是造成孩子恐惧焦虑的核心,例如梦魔与怕黑等。由于婴儿期性特质和施虐特质的投射,婴儿认为这些幻想中的人物具有口腔、尿道和肛门的施虐特质,并且会从事阉割式的威胁,这些幻想与儿童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相互吻合。克莱恩认为在性爱中结合起来的父母是造成儿童精神病焦虑的主要因素。这幻想中的人物部分来自于对父母亲性交的否认,所以小孩需将两个父母亲结合成一个怪物,这同时也是小孩对于性交的敌意的投射,因此这个幻想中的人物成为一位具威胁性的人物。

克莱恩认为伊底帕斯情结在生命的起始就已经开始,它基本上受到小孩与乳房关系的影响。婴儿对于乳房的挫折(特别是在断奶时期所经验到的挫折),使她转向父亲的阴茎,同时也意识到三角情境的存在。在她早期的著作中,克莱恩提到这阶段是施虐特质量最强烈的阶段,并认为对于乳房的挫折激起了伊底帕斯情境,她也认为伊底帕斯情结更是在“恨” (而非欲望与爱)的协助下开始。在她整个分析小孩的工作中(参见《儿童精神分析》 , 1932 ) 和许多分析儿童与成人的论文中,她持续发展并扩展她对于伊底帕斯情结的观点。1928 年她写了一篇与这主题有关的文章《伊底帕斯冲突的早期阶段》。

在她形成忧郁心理位置这个观念时,她对于伊底帕斯情结的一些主要面向已经有了不同的看法。她将伊底帕斯情结和忧郁心理位置做连结。处在这种心理位置中的婴儿渐渐将母亲视为一完整的人,并与之建立关系,母亲在婴儿眼中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不再受制于婴儿,有她自己的生命,其中还包含了与父亲的关系,这关系隐含的是包括被排除的感觉、忌羡和忌妒。

在忧郁心理位置中,偏执焦虑降低,婴儿也比较能整合爱与关怀,且同时能超越恨。渐渐地,克莱恩理解到伊底帕斯情结的起始与施虐的高峰无关,相反地,它却和施虐的减弱有关。对于父母亲爱恨交织的意识,以及面对父母亲彼此之间的关系,使小孩有了防卫,其中包括退化到使用分裂,并且以偏执焦虑、作为对抗罪疚感的防卫。然而这同时亦带来了修复的冲动,目的不只在于重新活化乳房及母亲,而且同时活化一对好的父母配偶,和一个好的完整的家庭。

在她1945 年的文章《由早期焦虑看伊底帕斯情结》中,克莱恩很清楚地解释其观点的改变,并清楚地呈现哪些观点有异于佛洛伊德。这是她对于这主题所写的最后一篇文章,纵使她在之后的文章中几乎都提到了伊底帕斯情结。例如,她曾经写道:

婴儿能同时享受与父母亲的关系(这是婴儿心智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特质) ,以及由于妒忌与焦虑而想要分开他们的冲突,有赖于婴儿能够将父母亲视为两个不同个体的能力。与父母亲的关系越整合(这与婴儿满脑子想隔离父母亲,使他们无法有性关系截然不同),意味着婴儿已经更了解父母亲之间的关系,这给婴儿一个希望,亦即她能愉快地让父母亲手牵手,并且将他们连结起来。

由于“忧郁心理位置”的启动,它连带在心智结构中所引发的一连串改变与其枝枝节节是非常庞大的。它们包含了发现爱恨的两极情感、失落感和罪疚感、内在与外在现实的区辨、象征能力以及其他种种。忧郁心理位置所带来的不仅是客体关系本质的改变,且是整个心智功能的重要转变。

克莱恩1945 年的文章写于她的主要著作《一些有关分裂机制的笔记》之前,在这篇文章中,她详述了“偏执分裂心理位置”。她从未清楚说明这项新发现对于完整的伊底帕斯情结理论有何意涵,可是她却一再重复提及这种原始的结构对于伊底帕斯情境的重要性。例如在《嫉羡与感恩》一文中,她强调倘若嫉羡而非忌妒主导伊底帕斯情结,则会带来灾难式的后果。

本书的其他三章即第二、第三、第四章的内容皆源于克莱恩所提出的一些主要概念,例如忧郁心理位置与伊底帕斯情结之间的关联、逐渐接受父母亲为配偶关系,并承认真性关系是具有创生意义的、区辨性别及代与代之间的不同。

克莱恩经常强调小孩必须能够容忍伊底帕斯焦虑,且能跨越此焦虑,小孩需要能和乳房与母亲建立起一个好的关系。她的许多著作皆根基于此概念。她对于“偏执分裂心理位置”中“投射一认同”所扮演角色的发现,早已经被人研究并开展,它帮助我们更仔细了解早期的心理病理学,特别是病态形式的投射一认同。而本书其他三位作者皆引用比昂(Bion )的“涵容者及被涵容”等概念,认为它是觉知父母亲或体验父母关系的原型。

比昂将克莱恩的投射一认同概念延伸,进而加入了原始心智沟通与互动。婴儿将他自身的焦虑以及一些未开发的原始具体因素(brta因素) 投射到乳房。一位能够涵容“投射一认同”的母亲会在潜意识中处理这些投射,并且以恰当的方式响应婴儿的需求。当事情如此发生时,则婴儿得以重新内摄进去这种经由了解而被修饰过的自我投射,同时也得以内摄进去一个可以涵容并且足以面对焦虑的乳房,这就是所谓的涵容者。这也是婴儿拥有面对焦虑能力的基础,籍由了解而产生的修饰作用,将beta 因素转化为到alpha 因素,意即转化为较高层次的心智功能。根据比昂“涵容者”与“被涵容”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是晚期象征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的基础。可是,当这段关系因为母亲不恰当的反应或因婴儿的嫉羡,而被严重干扰时(常常是两者同时干扰) ,则我们可预测晚期精神疾病的发生。

本书的后三章主要在谈论伊底怕斯情结的早期形式,包括关于联合父母或父母配对、“投射一认同”的角色,以及早期精神病式的伊底帕斯情结。这些现象或是来自于退化式的防卫,或者因前伊底帕斯期的精神病运作过程,使恰当的伊底帕斯情境无法出现。涵容者与被涵容者之间的不良关系,严重地影响伊底帕斯情结的发生。比昂(1970 )认为如果涵容者和被涵容者之间能建立好的关系,便能使两个客体得以让三方都获利的方式共享第三者。反之,一个不好的(寄生)关系则会“制造一个令三方皆受伤害的第三者”。

根据我的看法,为了与乳房保持一种可被容受的关系,婴儿分裂了乳房和他自己里面可恶的部分,并且制造另一个可恶的第三者,父亲的阴茎则理所当然地成了这种投射的涵容者。在本书三章中所提到的诸多案例,他们的幻想生活皆被如此一位可恶的人物所掌控,因这位可恶人物的入侵,使病人觉得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就要大起风波。病人也都使用了分裂机制。在第一章中,梅兰妮•克莱恩描述理查德对乳房的早期分裂是如何左右他的伊底帕斯情结。他将理想化的乳房一母亲以及可恶的父亲分裂了,同时也将“好乳房一母亲”与涵容父亲的“坏阴茎一母亲”给分裂了。然而这些分裂与投射比较像是退化到一个正常的“偏执分裂心理位置”,并非如布黎顿和费德曼医生以及欧夏尼西夫人所提到的那些比较严重困扰的病患。欧夏尼西夫人描述了一种特殊的分裂,她称之为“撕裂( fracturing)”父母配偶关系,这种分裂直接攻击父母异性关系的创生能力,配偶被撕裂、分离,或者被劈成两半的性交物体: 一个是施虐的阳具,另一个则是被弱化的受虐女性,两者皆让病人在幻想中感到随时准备好在同性恋的联盟中对抗另一个。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分裂,和克莱恩的个案理查德比较起来,它充斥着更残暴的素材。

三位作者皆异口同声(特别是费德安医生所描绘的案例)认为病人对于父母关系本质的幻想,不仅影响其客体关系品质、以及焦虑和防卫的本质,甚至严重地影响了他的思考模式。费德曼医师明确指出在这些幻想中,父母配偶关系如何共处(例如他们是充满活力地、快乐地共处;或是具杀伤力地共处),将决定小孩心智中的思绪如何作连结。“思考”(不可避免地)指的是做连结,包括与父母亲之间的连结,这样的连结对于一位早期伊底帕斯情境受干扰的病患而言,是无法被容忍的。这种现象在布黎顿医生的病患身上又再次被清楚地描绘。这位病患将分析师的思考诠释为父母亲之间的性交,因此大叫:“停止那操他妈的思考! ”

在梅兰妮•克莱恩开始分析小孩时就提到了“求知驱力(epistimophilic drives)”,她认为这是一般想要探索母亲身体的原始欲望,她亦将学习障碍与对母亲身体的偏执焦虑做连结。而本书三位作者也都强调“求知驱力”与“发现父母交媾”两者之间的连结。

布黎顿医生很有趣地将忧郁心理位置中的伊底帕斯三角,定义为是一种在三角界限里面的特殊心智空间( mental space)。在这心智空间里面,小孩得以分别和父母亲建立关系,同时接受父母是配偶关系的事实,而他自己则是一位旁观者(这与连结父母的原始关系不同) 。这种心智空间的存在是使心智能自由运作的基础。根据布黎顿,这种心智空间是比昂所描述的“涵容者”与“被涵容”者原始关系之延伸。确实,“涵容者”与“被涵容”者的原始关系是晚期阴茎和阴道关系概念的基础。尽管如此,它们之间有一项很重要的相异之处。在原始情境中,小孩是一位参与者,也是关系中的受益者。认识到父母配偶关系的存在,使得小孩必须面对一个事实,亦即在一段好的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中,他是被排除的。它也逼迫小孩要面对分离的事实,亦即分离本来就是跨越“忧郁心理位置”的一环。他也被迫认识父母之间的连结,是和父母与小孩之间的连结不一样的,且父母之间的连结竟然与他毫无关联。这是比昂概念中的一种有趣的延伸,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观念。简言之,它说明了在忧郁心理位置中,心智功能的一个项重大改变。

在此,我想对布黎顿医生的观点做一点小补充。婴儿与双亲的关系,和父母彼此之间关系的主要不同,不在于父母彼此之间所给予的性满足,我认为其中更具关键性的是父母的性关系,会造成另一个小婴儿的诞生。在幻想中,甚至在现实中,小孩总是认为不可能有新弟妹会出现。当我思考布黎顿医生所提出的三角形(存在小孩与两位父母亲之间的空间)时,我想这空间隐含着的是一个涵容新婴儿的房间。若一个小婴儿在尚未完整建立起如此空间之前,且在小婴儿仍然强烈幻想着想回到妈妈肚子里面时,妈妈怀中又有了新婴儿,就像O Shaughnessy夫人的小病人一般,则很容易诱发精神病问题。

所有的章节皆以克莱恩所提出的主要概念为基础,但是也都呈现出对于这些基本概念的衍生与发展,例如:虽然克莱恩提出“原始”与“精神病式”的伊底帕斯情结,然而这些章节则呈现出,在临床上他们对于克莱恩所指出的早期现象的深入研究。他们也指出对于这些素材的进一步理解,亦即这些早期运作过程与幻想对于心智功能的影响,特别是知觉以及思考上的影响。所有的章节皆指出这些都与思考的扭曲有关。

所有的章节也同时提及了分析技巧,这是在克莱恩之后最显著的发展之一。他们关注的是在分析情境中,所引发的一些原始的行动化。他们也描绘了治疗师如何感受到压力,被迫去扮演原始伊底帕斯戏剧中的角色,以及如何干扰分析师自己的思考。就精神分析而言,理论和实务总是有着紧密的关联。在临床所经验到在技巧上的挑战,可以帮助分析师修饰并重新确认他的理论架构。精神分析的理论也在此情况下逐渐成长。我认为本书章节已经具体呈现出佛洛伊德和克莱恩的概念如何被活化并且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