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曼陀罗绘画分析:理论与实践

> 儿童曼陀罗绘画分析:理论与实践

陈灿锐,高艳红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7
9787566818560
55.00

文摘

当然,我们所举的《十一面八臂观世音菩萨唐卡》属于完整宗教式曼陀罗,所以它能体现出自性的所有动力。在实际中,病人绘制的曼陀罗千差万别,这常常是他们的自性阶段不同所致。

那么,病人所绘制的曼陀罗,我们是否要进行分析和解释呢?这是在临床治疗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先看看斯坦因(2015)的理解:

象征是自性体现的半途阶段,介于全然无觉和有意识的整合之间。象征的内蕴意义正从原型之核心的深处移往意识自我;在它冒出的这个阶段,它所呈现的意象和故事尚需假借更多能量才能被意识全然觉察而完成个体化。在这移往意识领悟的过程中,诠释常是必要之助力,但也可能造成误导和破坏。当心灵内容正试图移往意识之际,错误的诠释会因扭曲或误解这内容而伤害灵魂。

从斯坦因的理解来看,他认为分析和解释是双刃剑。它们既可能帮助病人促进领悟,也可能造成对病人心灵的破坏。我们认为,分析和解释必须同时考虑原型的动力、意象及情感的关系。自性动力不仅在意象上有差异,而且情感体验也明显不同。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自性动力,我们必须综合考虑意象和情感两个方面,同时结合对病人的自我力量评估,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

三、自性评估情感

在自性动力发挥推动作用时,它所引起的自我体验就是自性原型情感。不同阶段的自性动力以及动力发挥是否顺利,会引发自我不同的情绪体验。在心理分析和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来访者的情绪体验及其象征意象来理解自性动力。依照自性动力的七阶模型,我们进一步阐述自性动力所引发的积极与消极感受:

保护动力:在遇到危险时,自性发挥保护自我的力量。如果顺利便会不断增强自我的安全感,自我会有安心、踏实的体验;倘若自性保护功能受到阻碍,自我便会感到不安、焦虑和恐惧。

分化动力:在危险解除后,自性会推动自我获得更多新的经验,自我会体验到好奇和充实;如果分化功能受阻,自我便会感觉到枯燥、单调。

凝聚动力:自性推动着自我把注意力凝聚在符合原型动力的事物上不断深入,自我会体验到专注与忘我;如果凝聚功能受阻,自我便会感觉到浮躁、心烦。

整合动力:自性整合心灵中自我与其对立面的和谐(被排斥在注意之外的内容),自我能够感受到轻松、愉快;如果整合功能受阻,自我便会感觉到矛盾、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