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人格心理学

定价 ¥65.00

点击在线试读 人格心理学

本书从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毕生发展论、特质论、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等角度展示了多位心理学家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介绍了每种理论的假设、定义、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并揭示出这些心理学家的个人生活与专业研究怎样影响他们各自理论体系的建构,还探讨了在人格研究与人格评估中,种族、性别与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并提供了大量案例、图表与数据,强化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人格心理学:全面、科学的人性思考(原书第10版)

作者:杜安·舒尔茨,Duane P. Schultz  西德尼 艾伦 舒尔茨 Sydney Ellen Schultz 

译者:张登浩,李森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7 华章心理

平装:16开262页

ISBN:9787111539643

定价:65.00

丛书:美国名校学生最喜爱的心理学教材

目录

目录  Contents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人格:评价、研究与理论1

人格研究2

人皆有之2

描述你的人格2

人格是如何建立的2

人格在心理学史中的地位3

对意识的研究3

对行为的研究3

潜意识的研究3

对人格的科学研究4

人格的定义4

他人眼中的我们4

稳定性与可预测性5

独特性5

人格、互联网和社交网络5

人格的种族与性别问题6

跨文化心理学7

人格评估7

信度和效度的概念8

人格的自我报告测验8

线上施测9

投射技术9

临床访谈11

行为评估11

思想和经验取样12

评估中的性别和种族问题12

人格研究16

临床法16

实验法16

虚拟研究法17

相关法18

人格理论19

正式理论和个人理论19

人格理论中的人20

人性问题21

本章小结23

第一部分 精神分析取向

第2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26

弗洛伊德的生平(1856—1939)26

早年26

可卡因阶段27

神经症的性基础27

儿童期性虐待:事实还是幻想27

弗洛伊德的性生活28

成功的巅峰29

本能:人格的驱动力30

本能的类型30

人格的层次31

人格结构31

本我31

自我32

超我32

焦虑:对自我的威胁33

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33

焦虑防御34

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35

口唇期36

肛门期37

生殖器期37

潜伏期39

生殖期39

人性问题39

弗洛伊德的人格评价理论40

自由联想40

梦的分析40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研究41

弗洛伊德概念的科学效度42

弗洛伊德理论的扩展50

自我心理学:安娜·弗洛伊德50

客体关系理论:海因茨·科胡特和梅兰妮·克莱因51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反思52

本章小结53

第二部分 新精神分析取向

第3章 卡尔·荣格:分析心理学56

荣格的生平(1875—1961)56

不幸的童年56

梦与幻象57

学医之路57

与弗洛伊德一起的那些年57

神经症时期58

心理能量:对立、守恒和熵59

人格体系59

自我60

态度:外向与内向60

心理功能60

心理类型60

个体潜意识61

情结61

集体潜意识61

原型62

人格发展63

童年到成年早期63

中年期64

个性化64

人性问题65

荣格的人格评价理论65

词语联想测验66

症状分析66

梦的分析66

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类型66

对荣格理论的研究67

心理类型67

梦69

个性化69

女性的中年危机69

对荣格理论的反思70

本章小结71

第4章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72

阿德勒的生平(1870—1937)72

童年与青春期72

成年期73

自卑感:人类奋斗的源泉74

自卑情结74

优越情结75

追求卓越或完美75

虚构目的论75

生活风格76

自我的创造力76

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以及社会利用型76

社会兴趣77

出生顺序77

长子女77

次子女78

幺子女79

独生子女79

人性问题79

阿德勒的人格评价理论79

早期回忆80

梦的分析80

社会兴趣的测量81

对阿德勒理论的研究81

对阿德勒理论的反思85

本章小结87

第5章 卡伦·霍妮:神经症需要和倾向88

霍妮的生平(1885—1952)89

对爱的寻觅89

婚姻与职业89

精神分析与补偿90

童年期的安全需要90

基本焦虑:神经症的基础91

神经症需要与倾向92

顺从型人格92

攻击型人格93

分离型人格93

理想的自我意象94

女性心理学:母亲的足迹还是职业路径95

子宫妒羡95

女性成年期的飞跃95

俄狄浦斯情结95

做母亲还是要事业96

女性心理学的文化差异96

人性问题96

霍妮的人格评价理论97

对霍妮理论的研究97

神经症倾向98

女性心理学98

应该的专横98

神经症竞争98

对霍妮理论的反思99

本章小结100

第三部分 毕生取向

第6章 埃里克·埃里克森:认同理论102

埃里克森的生平(1902—1994)102

个人同一性危机102

儿童发展研究103

同一性混乱104

人格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104

信任对不信任105

自主对怀疑和羞怯105

主动对内疚106

勤奋对自卑106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同一性危机106

亲密对孤独107

繁殖对停滞107

自我完善对失望107

基本弱势108

人性问题108

埃里克森的人格评价理论109

心理历史学分析109

心理测验109

对埃里克森理论的研究110

游戏建构110

信任和安全感110

心理社会性阶段111

青少年发展111

虚拟同一性113

性别和自我同一性114

同一性危机114

繁殖感114

成熟115

种族同一性117

性别偏好认同118

对埃里克森理论的反思119

本章小结119

第四部分 遗传取向

第7章 戈登·奥尔波特:动机与人格123

奥尔波特的生平(1897—1967)124

孤立与认同124

大学时代124

奥尔波特与弗洛伊德的会面124

特质研究125

人格的本质125

遗传与环境125

两种不同的人格125

人格特质126

个体倾向126

动机:机能自主126

持续性机能自主127

统我性机能自主127

童年人格发展:独特自我128

发展阶段128

亲子互动128

健康的成人人格129

人性问题129

奥尔波特的人格评价理论130

个人记述研究130

价值观研究130

对奥尔波特理论的研究131

表现性行为131

面部表情的文化差异132

面部表情的计算机识别133

对奥尔波特理论的反思133

本章小结134

第8章 雷蒙德·卡特尔、汉斯·艾森克以及其他特质理论家135

卡特尔的生平(1905—1998)136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取向137

共同特质和独特特质137

能力、气质和动力特质137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137

体质特质和环境塑造特质137

根源特质:人格的基本因素138

能与情操138

遗传和环境的影响138

人格发展阶段139

关于人性的问题139

卡特尔的人格评价理论140

16PF(16种人格因素)测验140

对卡特尔理论的研究141

对卡特尔理论的反思142

行为遗传学142

汉斯·艾森克(1916—1997)142

人格的维度143

外向性143

神经质144

精神质144

遗传的主要作用145

罗伯特·麦克雷和保罗·科斯塔:五因素模型145

跨文化一致性146

因素的稳定性146

相关情绪147

相关行为148

迈克尔·阿什顿和KibeomLee:六因素模型150

人格特质与互联网150

对特质论的反思151

本章小结151

第五部分 人本主义取向

第9章 亚伯拉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54

马斯洛的生平(1908—1970)154

自卑感和补偿154

从猴子到自我实现155

人格发展:需要层次156

需要的特征156

生理需要157

安全需要157

归属感和爱的需要158

尊重需要158

自我实现需要158

认知需要159

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159

超越性动机159

自我实现者的特征160

无法自我实现161

人性问题162

马斯洛的人格评价理论162

《个人取向量表》163

对马斯洛理论的研究163

相关研究163

需要层次164

归属需要164

自尊164

自我决定理论165

对马斯洛理论的反思166

本章小结167

第10章 卡尔·罗杰斯:自我实现理论168

罗杰斯的生平(1902—1987)169

依靠自己的经验169

独特的心理咨询方法169

自我和实现倾向170

经验性世界171

童年期自我的发展171

积极关注171

价值条件172

异化172

机能完善者的特质173

人性问题174

罗杰斯的人格评价理论174

以人为中心疗法174

会心团体175

心理测验175

对罗杰斯理论的研究175

对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评价175

对经验的开放性176

自我接纳177

情绪适应177

对罗杰斯理论的反思178

本章小结178

第六部分 认知取向

第11章 乔治·凯利:个人构念理论182

心理学的认知运动182

凯利的生平(1905—1967)183

咨询的理性取向183

个人构念理论184

预期生活事件的方式185

建构定理185

独特定理185

组织定理185

两分法定理186

选择性定理186

范围定理187

经验定理?187

调整定理187

片段定理187

共同性定理188

社会性定理188

人性问题188

凯利的人格评价理论188

访谈188

自我分类速写189

角色构念测验189

固定角色疗法189

对凯利理论的研究191

认知复杂性和认知单纯性192

对凯利理论的反思193

本章小结194

第七部分 行为主义取向

第12章 斯金纳:强化理论196

大鼠、鸽子和空洞的有机体196

斯金纳的生平(1904—1990)197

寻找自我197

强化:行为的基础198

应答性行为198

操作性行为199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箱199

强化模式200

连续接近法:行为塑造201

迷信行为202

行为的自我控制202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应用203

代币法203

行为矫正204

惩罚和负强化204

人性问题204

斯金纳的人格评价理论205

行为的直接观察205

行为的自我报告206

行为的生理测量206

对斯金纳理论的研究206

对斯金纳理论的反思206

本章小结207

第八部分 社会学习视角

第13章 阿尔伯特·班杜拉:榜样作用210

班杜拉的生平(1925—)211

榜样作用:观察学习的基础211

波波娃娃研究211

榜样作用的其他研究211

去抑制212

社会榜样的作用212

榜样作用的情境特征213

观察学习的过程213

注意过程214

保持过程214

再现过程214

动机过程214

自我强化和自我效能感215

自我强化215

自我效能感或“相信你能行”215

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216

榜样作用和自我效能感的发展阶段216

童年期216

青春期217

成年期217

老年期217

行为矫正218

恐惧和恐怖症218

焦虑218

行为矫正的伦理问题219

人性问题219

班杜拉的人格评价理论220

对班杜拉理论的研究220

自我效能感220

集体效能感223

自我效能感与网络223

攻击行为与电视和网络暴力的关系224

对班杜拉理论的反思225

本章小结225

第九部分 小理论:探索人格的方方面面

第14章 小理论:控制点、感觉寻求、习得性无助、乐观/悲观主义、积极心理学以及幸福与成功229

朱利安·罗特:控制点229

强化的内控点和外控点230

控制点的评估230

年龄和性别差异230

文化差异230

行为差异231

生理健康差异231

童年期控制点的形成231

对控制点的反思232

马文·朱克曼:感觉寻求232

感觉寻求评估232

感觉寻求者的特征233

行为差异234

人格差异235

认知过程235

职业偏好235

态度235

遗传与环境235

对感觉寻求的反思236

马丁·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和乐观主义/悲观主义解释风格236

早期研究237

老年人的习得性无助238

习得性无助和情绪健康238

习得性无助和健康的动物研究238

解释风格: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239

悲观和抑郁241

童年期习得性无助的发展242

对习得性无助的反思242

积极心理学242

评价247

本章小结248

第15章 人格展望250

遗传因素250

环境因素251

学习因素252

父母因素252

发展因素254

意识因素255

潜意识因素256

术语表257

每章复习题、推荐阅读

参考文献

标签

华章心理 美国名校学生最喜爱的心理学教材 人格心理学

评论0

最新评论

心理学分支 » 人格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