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与知觉

> 感觉与知觉

Goldstein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8-4

前  言

1976年我第一次开始写作本书的时候,Hubel和Wiesel正在研究纹状皮层中的特征探测器,并于5年之后获得了诺贝尔奖;知觉领域最热门的新发现之一是经验可以影响幼猫的神经元响应特性;人们对于气味知觉的机制还知之甚少。现如今,我们已经利用脑成像技术绘制出了视觉皮层上的一些特定区域,也识别出了视觉皮层上那些能对复杂的视觉刺激做出反应的神经元。研究人员不仅在探究感知客体的机制,也在探究对客体的知觉与如何操纵客体之间的机制。此外,经验可以塑造知觉和神经响应的观点也已经被普遍的认可,研究不再只限于幼猫,而是扩展到成人,并且遗传学方法和神经元的记录也揭示了特异性嗅觉感受器以及嗅觉和味觉的皮层机制。

但有些事情并没有发生变化,教师依然站在讲台上向学生讲授何为知觉,而学生也依然苦读课本来强化在课堂所学知识。教师们对于教材的选择也没改变,他们希望教材对学生来说是通俗易懂的,既要有经典研究,也要包括最新的进展,既会介绍有关知觉的事实,也会呈现包罗万象的主题和原理。

最开始讲授知觉课程的时候,我看着手头上可以利用的教材,感到很失望,因为似乎没有一本书是写给学生的。这些书中描述了有关知觉的“事实”,但并不是以一种看似很有趣或很有吸引力的方式来呈现的。因此,我编写了《感觉与知觉》的第一版,于1980年出版,且在书中呈现了一个个故事性的材料,希望学生们能参与学习的过程。这些故事很有吸引力,因为它叙述了很多新的发现;这些故事又像一本科学的“侦探小说”,揭露了潜藏于感知能力深层的机制。

尽管我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讲一个故事”,但毕竟教材是为教学而设计的。所以,本书除了呈现关于知觉研究的小故事之外,也包含了大量的专栏,这些专栏大多数是为了强调一些特定的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本书特色

■ “演示”专栏。这是本书众多版本中十分受欢迎的一个专栏,它与正文融为一体,并且很容易利用它来解决在阅读时遇到的小困惑,因此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利用好这些“演示”专栏。

■ “方法”专栏。这个专栏对于介绍有关知觉的知识很重要,而让学生们知道这些知识的发现过程同样重要。“方法”专栏与正文讨论相辅相成,突出显示这一部分不仅是为了强调方法的重要性,也是为了在本书后面部分引用这些方法时更容易回过头来查阅。

■ “思考时刻”专栏。这是在每章结束时出现的专栏,这个专栏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特别有趣的现象和新的发现。例如,为什么刺激的物理属性和人对它的感知之间的差异那么重要(第1章);驾驶过程中的分心问题(第6章);听觉和视觉的联系(第12章);普鲁斯特效应(第15章)。

■ “发展维度”专栏。这是从第九版加入的专栏,并获得了较好的评价。所以在本版中依然保留了该专栏,并且对其进行了一些细微的调整。这一专栏出现在每章的结束部分,主要是介绍婴儿期和童年早期的知觉。

■ “测一测”。这是在每章的中间和结尾部分出现的版块,它会提出一些测试题。题目涉及内容很广,学生必须深入地探究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需要学生更积极地进行学习。

■ “想一想”。这是在每章的结束部分出现的版块,它会提出一些思考题,学生需要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或者本章以外的知识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 彩色插图。描述知觉的所有主题时,本就应该是有声有色的。所以,当本书的第七版(2007)采用了全彩版时,我特别高兴。书中的全彩插图不仅看起来清晰明了,而且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本版中共有500多幅图片,其中有85幅是为本版新增的。


本版的变化

本版在结构组织上有了很大的改善,行文更为流畅,逻辑更为通顺。此外,本书新增了约190条参考文献,并且在每一章中也都对所涉及领域中的最新进展进行了介绍。本版中部分新增的内容如下。


知觉原则(第1—4章)

■ 新增的讨论强调了物理属性和知觉之间的差异。

■ 新增了质疑谢弗勒尔错觉和赫曼错觉的侧抑制解释的研究(Geier & Hudach,2010)。

■ 视觉分类在大脑皮层中的分散式映射(Huth et al., 2012)。


视觉特性(第5—10章:客体和场景;注意、动作、运动、颜色、深度和大小)

■ 贝叶斯推理和客体知觉(Geisler,2011;Tanenbaum et al.,2011)。

■ 梭状回面孔区对于面孔的单侧化反应(Meng et al.,2012)。

■ 海马旁回位置区对于三维空间感觉的响应(Mullally & Maguire,2011)。

■ 注意与大脑皮层中的神经活动的同步性(Baldauf & Desimone,2014;Bosman et al.,2012)。

■ 驾驶过程中的分心(Hickman & Hanowski,2012;Strayer et al.,2013)。

■ 2014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关于大脑中的“全球定位系统”的研究(O’Keefe,Moser and Moser’s research;Moser,2014)。

■ 修订了关于赖卡特运动探测器的叙述。

■ 扩充了关于Newton颜色实验以及三色理论和拮抗加工理论史的讨论。

■ 关于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的讨论。


听觉(第11、12章:音高,定位和组织)

■ 音高知觉的生理基础的更新反映了思想的转变,从Békésy的位置理论转变为基底膜的滤波作用,并强调了时间因素。

■ 对可分辨和不可分辨谐波的音高知觉(Oxenham,2013)。

■ 音高在听觉皮层上的定位(Norman Haignere et al.,2013)。

■ 隐性听力丧失(Kujawa & Liberman,2009;Plack et al.,2013)。

■ 新增了音乐知觉部分,强调了节奏、音乐组织以及对于音乐的躯体运动反应(Chen et al.,2008;Grahn & Rowe,2009;Krumhansl,1985;Patel et al.,1996)。


言语(第13章)

■ 知觉失真的言语(Davis et al.,2005)。

■ 皮层对于音素和音位特征的响应(Mesgarani et al.,2014)。

■ 语言产生和知觉在大脑皮层中的联结(Mesgarani et al.,2014)。

■ 婴儿言语知觉的社会闸门假说(Kuhl,2014)。


肤觉(第14章)

■ SA1和PC神经纤维对于粗糙纹理和精细纹理的反应(Weber et al.,2013)。

■ 药品对于降低疼痛的期待效应(Bingel et al.,2011)。

■ 对于社会疼痛和生理疼痛的比较(Eisenberger,2014;Woo et al.,2014)。


化学感觉(第15章)

■ 嗅觉缺失症的社会影响(Croy et al.,2013)。

■ 修订对可辨别的气味数量的估计(Bashid et al.,2014)。

■ 气味分子在梨状皮层上的分布式表征(Omanski et al.,2014)。


本版的写作要记

本书前九版的写作是由我独自完成的。如今,由于圣母大学的James Brockmole的加入,使本版的写作变成了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在第九版的基础之上对本书进行了修订,我负责第1—5章和第11—15章的修订,Jim负责第6—10章的修订。让Jim修订这几章有很多好处。首先,文中新增了他的一些观点,例如,进一步修订了有关赖卡特运动探测器的解释,补充了Newton、

Helmholtz和Hering对色觉进行讨论时的一些历史逸事,他也创作了数个发展维度专栏。其次,这些章节的修订过程是我们合作完成的。我们交换阅读、互相评论对方所修订的章节,并提出一些建议,比如新增或删减哪些内容。另一个合作者是一直与我配合的开发编辑——Shannon LeMay-Finn,他是本书成功的关键,他确保我们能够准确翔实地叙述书中的内容,并且保证本书风格的连贯性。本版不仅继承了先前版本的优点,还涵盖了新的研究以及各领域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