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的天赋

> 内向者的天赋

多丽丝·迈尔亭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7
9787111601982
49.00

前言

寂静的奢华:为何安静者所拥有的,却是喧闹者还在寻觅的。

我们在文学和电影作品中见到他们。歌德描写的维特,简·奥斯汀塑造的沉默寡言的达西先生,《哈利·波特》中的赫敏·格兰杰和《饥饿游戏》中思维缜密的女主角凯特尼斯·伊夫狄恩,这都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得到他们:女演员艾玛·沃森、高尔夫运动员马丁·凯梅尔、女时装设计师加布里埃·斯朵艾、脸书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悄无声息中达成目标。他们保护自己的私生活,使之不被窥探;他们不自负、不张扬;他们成功、耀眼而风趣,同时又内敛、敏感甚至害羞。这正是内向(introvertiert),即“向内转”,由拉丁语“intro”(入内)和“vertere”(转向)派生而来。

拥有内向型人格的人比比皆是。下面这些人很可能是内向的:当她第一个来到办公室,没有人分散注意力并且盯着她看的时候,这位女同事能做出最为精妙的构想和推理。

某位信息技术专家迸发的灵感能帮助公司成为行业翘楚,但当他站起来并在公司聚会上说几句话时却会脸红。

某个孩子更喜欢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天马行空或者冥思苦想,而不愿去学校参加生日聚会或者去踢足球。

某位受欢迎的演说家可以在济济一堂的听众前登场,却害怕看似轻松的闲聊。

某位母亲在儿童游乐场时更喜欢埋首于杂志中,而不是加入妈妈们的闲聊。

某位老板在听取建议时只能一心一意地专注于思考,到了晚些时候才发来一封邮件:“你的建议非常不错。请继续完善!”从不多话的朋友,一旦谈到自行车赛车和最美的阿尔卑斯山山道,就会变得活跃起来。

偏于自制和矜持的内向者与众不同。他们与当今时代提倡的性格(乐于交友、平易近人、善于交际)格格不入。见面热情打招呼、主动讲话和大方出场,这些事都与他们无缘。这种差别被性格外向的人视为性格缺陷,甚至有时也会视为对自己的侮辱,从而被激怒。在积极参与并与他人打成一片的人们看来,内向的人较为冷淡且举止拘谨。这种人如果拥有耀眼的成功还具备明显的感知力,没准儿还要经受对其所谓狂妄和傲慢的谴责。

实际上内向、腼腆和敏感的人并非没有快乐或不善交际,他们只是处于与外向者不同的另外一极。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他们天生表现出更活跃的思维,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更强,对多巴胺这种提高感应能力的神经递质的刺激更敏感。日常生活中其意义在于:内向的人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摆脱日常的喧闹,重新振奋起来。外向者吃完饭会与朋友看场电影,内向者则宁愿窝在家里看蓝光影碟,并非他们害怕外部世界,害怕他人或者寒暄,而是因为他们需要私密性。外向者乐于追求盛大的生日宴会和庞大的交际圈,而内向者在个人世界、二人世界或熟人的小圈子里才更为快乐。

内向者与外向者感受世界的方式如此不同,以致有时他们之间像外星人和地球人一般陌生。如果你属于比较安静的那一部分人,许多日常生活场景会令你感觉像来错了星球。高铁中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就像好友婚礼前三天的景象:世界是为喜欢熙攘喧闹的人而不是为生性谨慎安静的人创造的。

但是时代在变。在颇受瞩目的《安静》(苏珊·凯恩)和《安静之人》(希尔维亚·吕肯)出版后,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区别开始为人们所注意。《安静之人》登上了德国《明镜周刊》甚至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后者通常只有安吉丽娜·朱莉或iPhone这些“大人物”才能登上。经济界也预感到,那些不太显眼的独来独往的员工具有一些优秀特质,如更理性、更有创造力和同理心。

那么内向是否就成为“酷”的新标志呢?这样说未免有些夸张。但与过去相比,人们确实越来越看重内向性格的人。原因也许是,在过劳、压力、疲于交际的时代背景下,甚至外向者也发现:精神的复原和内心的幸福才是快乐、思想有深度和轻松的前提。

畅销书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在她销量惊人的著作《一辈子做女孩》中极尽自我嘲讽。在印度的隐修所,她认为通过沉默和克制保持平静是自己的福祉,同时也让自己更为神秘:“我决定,从此不再做这个隐修所里讨人欢心的女孩,不再来回跑蹿、说闲话和开玩笑。我无须站在聚光灯下,也不用抢话,或者为了别人嘴里偶尔蹦出的几个赞美词,是时候改变自己了!”1巴西的明星作家保罗·科埃略吸引了数百万个读者,也是因为他传递了这个信息——思考和冷静会使人生受益。

放慢速度和自我思考的魔力对于安静者不言自明。他们喜欢孑然一身,像法国作曲家、歌手乔治·穆斯塔基唱的那样,以蛰居为朋友,并以此作为好习惯:“我的孤独是我的一个朋友/一个美好习惯”,以及“不,我虽孤独但我并不孤单”。

我们大脑的生物钟给我们留下了纯粹享受休息的时间。若是我们过度劳累,它会强迫我们休息以待复原。外向者绞尽脑汁在日程表中为美好和有益的独处空出位子,郑重其事地戒除网络并沉静数日。这对我们这些内向者来讲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需要时常摆脱忙碌,重新恢复精力,这为安静者带来很多好处。

这一切行于无声,令人信服,但这种安静的行事风格在这个嘈杂的世界是不够的。如今每个人都需要建立关系网,然后引人注意,进而推销自己。这一额外工作耗时、费力,甚至外向型的人都无法消受。对我们内向者而言,被迫自我推销的结果是:我们仍然矜持和内向,但我们比以往更少地躲避,更多地直抒胸臆。我们需要为这种工作、生活和交流找到更为适合自己和自身特点的方式,不然没人听得到或看得到我们。本书将带给你提升你的关注度的知识、信心和策略。

知识:本书带你探讨内向性格的方方面面。内向基因(introDNA)作为安静者独有的最显著的性格特征,为你进行自我评价并取得发展进步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理论框架。

信心:本书旨在传递给你内向是思考、独立、礼貌、创造力之源的理念。对于他人而言,这些深邃的性格资源未必像对你来说那么与生俱来。

策略:本书将帮助你更好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内向性天赋,从而在进步的过程中逐渐超越自己的禀性。

圣雄甘地曾说:“你能以安静的方式改变世界。”这个世界上不止有一个理想的性格类型。影响世界,也未必需要撼动世界。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迈克尔·杰克逊和维克·冯·比洛(艺名Loriot)都曾如此。当今的美国演员索菲亚·科波拉、英国作家J. K. 罗琳、加拿大摇滚巨星艾拉妮丝·莫莉塞特这些内向者真实地活在我们周围。他们的成名表明,安静者有自己成就大事的方式。最终他们的成功与喧闹者相差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