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只能这样吗

> 这辈子,只能这样吗

克利斯汀 著,连映程 译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8

为何我们习惯自我挫败

  人都一样。将目标设低,然后达成期望。

  ——帕屈克·怀特《佛斯》

  Patrick White,Voss

  圣诞节的前两天,下午三点半,我刚认识的新朋友奥古斯特,好心开车载我穿越巴黎市区。我刚到这个城市,一切都还不熟悉,我租的房子要先油漆后才能搬进去,油漆师傅特别指定要某种特别的颜料,一定得去巴黎北边的商店购买。他希望在圣诞节过后动工,所以我们的任务是以最快的速度把颜料漆准备好。

  塞车很严重,花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才离开市中心。奥古斯特诙谐有趣的言谈,让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过了一个路口后,我发现他的情绪突然转变,他懊恼地说,我们应该在之前就转弯,现在他不确定还能不能开得回去。我说可以帮忙查看地图,他说自己一时疏忽,把地图留在家里了。

  接下来的五分钟变得很漫长,我们完全动弹不得。终于,奥古斯特打破沉默,说不知能否在店家关门前到达。当时我还没意识到严重性,轻松地说一定没问题。那时才四点半左右,就算巴黎的商家都很早关门,假设六点好了,还有一个半小时,应该绰绰有余。

  我们继续以龟速移动。突然间奥古斯特刹车停住,不发一语地冲下车,穿过车流到前面的出租车去问路。他回来时神情开朗了不少,直说出租车司机帮了大忙。我们在下个路口转弯,终于远离堵车长龙。然而,没过多久,我们迷路了。奥古斯特把车停在某个地铁站出口,研究看板上的地图,试图保持镇定。然后,我们往另一个方向出发。几分钟后,不像靠近目的地,反而有越来越远的感觉,我们是真的迷路了。

  他拦下一个遛狗的女人询问,聆听,点着头。沿路又问了一个在路边修车的人、路上的行人、两个警察、骑摩托车的人,还有另一个出租车司机。每个人的指示都不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保证我们离目的地不远了。整个过程他都只是专心聆听,点头表示知道,并没有抄下任何东西。奥古斯特试图依照着他的记忆前进,但就是到不了。离六点差十分时,他打电话给店家,看有没有人可以等我们一下。没有人愿意带路、没有任何理由、没有同情……今天是假日,我们必须关门了。

  奥古斯特感到万分抱歉,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却没有达成目标。这天下午,变成了一堂四个半小时关于“捷径诱惑”、“理想落差”的学习课。

  下面是似曾相识的一个例子:一个叫查理的病人曾告诉我,他宁愿问人家十次路,也不愿花工夫带地图。查理聪明、迷人又热情,是我遇过最有魅力的男人。他凡事喜走捷径,在电脑刚开始兴起时,他以专家和组装博士自居,既没有看书也没去上课,在别人迷惘退缩时不顾一切地挺进。在他的大胆尝试下,发明了许多神奇的方式来破解电脑问题,但却无法解释出个所以然。他的太太和朋友渐渐发现,虽然他暂时解决了电脑问题,但电脑却无法像之前一样良好运作。他自己的电脑也时常死机、硬件烧坏,花了他更多时间修理。

  像查理和奥古斯特这样聪明伶俐的人,循规蹈矩对他们来说是很无聊的,他们习惯省略自认为不必要的步骤,但却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比方说:如果刷油漆前不先在地上铺好布,完事后就必须花时间整理地板。

  再比方说:不注意财务平衡造成超支,之后就要花更多时间收拾残局。

  奥古斯特亲切又聪明,在各方面都很有成就。按部就班规划路线,对他来说绝不是问题。但他似乎比较相信,除了地图之外,他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到达想去的地方,虽然有时会晚点,但一路上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迷路,他马上寻找救援;如果让别人久等,他总是打从心底里感到愧疚,魅力十足地道歉,诉说着沿路的有趣故事让等他的人消气。同样的,查理一味将问题归咎于电脑不稳定,却没有检讨自己的方法。

  笃信简便方法虽然不时会让查理和奥古斯特任务失败,但对他们来说,创新大胆的方法更具可行性。成功了,就佩服自己的天才;失败了,他们的态度是“真遗憾,不过人生很难十全十美”。

  省略步骤的处事策略,可能会导致自我设限的行为模式。如果你不愿在必要时耐心且有系统地做事,那么,你就不会努力打拼,宁愿坐享其成。再伟大的事情都有它琐碎的部分,省略步骤绝对是不可行的。

  “高潜质族群”(High Potential Persons,简称HPPs)习惯于自我设限,导致他们无法发挥天赋。在本章中,我将勾勒一个HPPs的基本形象,以及他们自我设限的情况,列举低成就者的人格特质,并描述自我挫败、抑制潜能等行为模式。另外我要强调,自我设限的习惯绝对是可以改变的。

你是不是这种人?

  这说的是你吗?

  ■凡事力求简便,只做最低程度的努力,即使是很重要的事情。

  ■花很多时间“准备”工作、或找别人“代替”你的工作,但就是不“投入”工作。

  ■做事不持久,常常徒劳无功。

  ■无法乐在其中,即使是面对你人生中重要的活动或人际关系。

  ■犹豫不决,无法作决定。

  ■“订立”计划、“谈论”计划,但就是无法“贯彻”计划。

  ■无法达成任何长期目标,因为缺乏适当的计划和持久度。

  ■总是对新鲜事物感到兴奋莫名,当新奇感消失后便开始失望倦怠。

  ■追求目标的动机错误,变动频繁。很快感到无聊,总是渴望开始新的事物。

  ■无法完成重大计划,无论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接近成功的时候,就萌生放弃的念头。

  ■做事拖拖拉拉。

  ■只参与低于你真正能力的工作,因为这样不必全力以赴。

  ■常被非传统的事物吸引,一心回避传统、按部就班的工作计划或老板的命令。

  ■有些事情你认为一下子就会过去,却老是深陷其中。

  ■总是害怕无法达成自我或他人的期望。

  ■总是担心自己是虚有其表,而且即将被拆穿。

  ■无法力争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东西,因为你不想失望或失败。

  ■对于“成功的先决条件”的认知不切实际。

  ■避免作出重大承诺,因为想要有更多选择。

  ■老是分不清“机会”和“冒险”的差异,习惯性承担无谓的风险,或是太过害怕失败,或是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或是他人过失,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觉得自己有社会适应不良症,认为自己落后于同辈,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

  ■总有一种“快没时间了,自己却还没开始”的感觉。

  ■常陷入沮丧的情绪中。

  不跳舞的舞者,没写作的作家

  上面是HPPs的特质摘要,主要是从我辅导过的人身上,归纳出的自我设限的惯性模式。你的答案可以提醒你,你正用什么方法限制自己的?赋。你回答 Yes的次数越多,代表你可能已经深陷泥沼。

  别担心,你并不孤单。自我挫败的习惯、退而求其次的期望,搭配二流的努力,其实是很常见的。有太多舞者放弃跳舞、太多作家停止写作、太多运动员原地踏步——有才华的人总是太容易放纵自我,身上的光芒转瞬即逝,这种人太多了。在会议室、卧室,在高档酒吧,从运动场到医学院,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活动种类,不分人种民族、社会经济地位……人们成就的远比所能成就的还要低,或是直接放弃他们真正想追求的东西。

  如果你在这份清单中看见了自己,也不代表你正在走下坡路,或是被?出局、一事无成。用外人的眼光看来,搞不好你的表现还不错呢。然而,你可以做得更多,不要安于“未满”的状态,或因袭简单、传统、取巧的方法,也不要放弃寻找让自己热血沸腾的梦想,或是把梦想弃置在一旁。

  也许你多才多艺,而且很早就已显现出来;在学校时学习的速度比别人快,在舞蹈、诗歌、体育、音乐等方面,表现得比同龄人突出;也许别人勉强才能完成的事,对你来说却是轻而易举。你有成就的潜力,然而,一路走来,事情就变成这样了:在工作、创意、人际关系或某些重要活动中,你就是无法完全发挥;关于你的目标和追求的方?,?觉就是少了些什么。

  哪些东西不见了?有哪些内在潜能尚未被开发,阻挠着你成功?“才华”本身是否变成了你的负担,甚至造成你的成就不足?或是你的内心有种恐惧,让你不敢发挥天赋,实现梦想?

  可惜的是,当我们深入探讨个中原因,发现越有天赋的人,越容易陷入这样的情境,成为低成就的族群。针对高中优等生做调查,很让人惊讶的是:50%的学生在大学表现不佳,这样的统计数据令人错愕和不解。

  当天赋异禀的人在无意间挥霍他们非凡的才能,浑浑噩噩地生活时,难免引起人们的关注。你可能听过某人EQ很高,大学一帆风?,也漂亮地完成了论文,就快要拿到博士头衔,只剩下口试这一关,但他在最后关头却放弃所学,成日放荡不羁。或是你可能听过才华横溢的作家或天才音乐家,也是这样挥霍天赋。大部分的人都会说,当初只要再努力一点,就可以做得更好,觉得自己已经完全发挥潜能的人,几乎少之又少。

  逃避,真的可以换来永远的自在吗?

  辛蒂今年37岁,约会频繁,却从不考虑结婚。除了一次撑过三年的恋情之外,其余的交往都不超过一年半。

  一直以来,她等待着Mr. Right的出现。最近,那个人现身了,她的危机却也浮出台面。对方多才多艺,很关心?,她也深深被他吸引着,但这种陷入的感觉,却在辛蒂的内心引发强烈冲击,她开始对以往的感情关系进行省思。辛蒂自认在她的人生中,尚未成就什么有意义的事。她的房地产事业起起伏伏,虽然算得上是一个成功的业务员,但那却不是自己的兴趣。她知道该是改变的时候了,自己正身处抉择的十字路口。

  而另一个主人公——雷诺,此时正注视着窗外,眼神阴郁,他摸着胡子说,也许当初不应该放弃想当教授的念头。他有点激动地说,当初他以为那是他的天职,他喜欢那样的工作环境及氛围。然而,上学的时候,他发现博士课程非常狭隘,而且教授都??自大。

  他换了几次主修科目,数度休学,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在他眼中大有问题,这让他觉得困扰。停下来再次评估自己的目标后,他决定从事可以体验真实人生的工作 ——在维京群岛当酒保、在丹佛开出租车、担任泰国和柬埔寨团的导游。他始终相信,旅行是最好的学习,大街小巷处处是教材。他随时写日记,想象着有一天他的经历可以成为旅游纪录片的题材。

  在短暂的医学预科课程中,他认识了护理系学生蒂娜,进而相恋。为了节省开销,他们开始同居,然后结婚。之后,蒂娜的工作支付了大部分的开销,让他们可以自在生活。但他渐渐感觉到?的不耐烦,连他自己也感到不如意,他觉得自己应该要走得比现在更远、混得更好才是。

  为了支付学生贷款,他接下了药厂业务员的工作,却老是和内科医生畅谈人生哲学,没有积极地去签单。他从没放弃回去深造的念头,但心里更清楚,这样一来将会耽搁更多时间,累积更多债务。38岁的他感到沮丧万分,他希望以往累积的人生经验,可以在某方面派得上用场。

  再来看下46岁的史黛西,她非常有魅力,朝气十足。她是个素食者、有机园艺家,经常运动健身。十几岁的时候,前方有无限可能在等着她,她是个好学生、才华横溢的画手、?秀的体操选手,游泳和潜水的表现都非常突出,舞也跳得很棒,但她却慢慢荒废了这些才艺。举例来说,她放弃体操,只因不想参加正式比赛。为了要继续学舞,她晚了一年上大学,但之后有专业舞团邀请她加入,她却突然放弃,转而跑去念大学。后来她休学了,20年没再回学校。搬到圣地亚哥后,她换了许多工作,像是空姐、酒吧女招待、房地产经纪人、有氧运动教练,并以销售护肤产品和食疗养生品为副业。非常会做菜的她曾经认真考虑开家素食餐厅,但到最后关头又因为太费时费力而作罢。40岁那年她搬到湾区,断断续续在健身中心工作,规划包括营养菜单?按摩治疗的完整课程,但从没发展成专职。只要她开始着手的事,几乎都可以做到顶尖,但她的兴趣从不持久。

  深入访谈之后,史黛西坦承她长久以来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舞蹈家。尽管一直从事舞蹈相关工作,但她从未达成这个目标。当我问她为什么时,她将手放在胸前小声地说:“如果,到最后我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是那块料呢?”

  史黛西的生活从不乏色彩。她选择了自己的路,并从中累积了许多经验,但她一再地在人生的重要关头,选择用安全的方式逃避,时至今日她才有所醒悟。她想结婚吗?生小孩会不会太晚?要不要拥有自己的事业?她?白自己再也不能闪避这些问题了。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必须下赌注或作出重大承诺的时候。面临这些考验时,辛蒂、雷诺和史黛西一再选择退却观望,最后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曾经听过一个惊人的事实,艺术学院的毕业生中,大多数人最后一次的创作,居然就是他们的毕业展作品。离开学校之后,远离了教授、作业压力、课业期望、同行竞争,以及支持他们创作的环境,他们便停止创作。该如何解释他们放弃了近乎生命中心价值的东西呢?他们最后都告诉自己天分不够?或是从“艺术系学生” 到“艺术家”这条路本来就是令人气馁??

  有些艺术家、运动员、作家、音乐家或数学家放弃了他们的天赋和热情,因为他们选择追求其他更重要的东西,或是改变表达的形式。但更普遍的原因是,他们面临抉择,却选择逃避下一个阶段的承诺,因此放弃了这些在不知不觉当中丰富他们人生的兴趣或天赋。

  放弃机会,你敢保证将来不后悔?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面临抉择。该追求更深入和主导的人际关系,还是满足于当下流于表面却比较安全的关系?应该接下责任更重大的新职位,还是维持现状?

  面临重大抉择时,选择观望、退缩其实是人之常情,甚至是合理的反应。你?告诉自己,你就只有这么多时间、精力,为什么不走轻松一点的路呢?更何况,人本来就无法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有时你必须重视现实甚于热情。而且,如果你投入了心力,结果却失败了,那该怎么办?反正你就是想得出一堆理由来说服自己,为什么要当个工作狂?为何不好好享受人生?

  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下次面临抉择时,你会用同样的理由说服自己。然后你会养成习惯,选择比较不用付出太多、比较不具威胁的路,一次又一次地放弃机会,无形中限制了自己的满足和幸福,生命也渐渐失去光彩。如果你惯性放弃那种追求过程中才有的愉悦,不去学习?你有意义的东西,到最后你会变得呆滞无神。许多中年危机都源于自我认知而产生的焦虑,后悔当初错失了多少机会,不明白为什么就这样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有时你需要一段时间,才会了解自己有多么随波逐流、避重就轻。你甚至很享受抗拒命令的感觉,觉得可以躲掉工作是很聪明的事,自认足智多谋,脑筋比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更灵活,嘲笑他们枯燥乏味的人生。有些HPPs进入中年之后,还会滔滔诉说着自己曾经躲过什么事、用了哪些花招骗过什么人,好像那就是他们人生的精华了。

  面对想要启发他们的人,HPPs常常表现出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很多大企业投注心力在员工训练或奖励制度上,但是后来发现这些激励鼓舞的方法,对于 HPPs成效有限,有时还会引起反效果——激起他们的抗拒心态。

  因此,试图帮助他们的人最后都放弃努力,抱着模糊的期待,希望这些人可以获得帮助,重新站起来。其他人则干脆放弃,把HPPs定义成“没救的人”。例如,福特汽车公司曾选择花钱请这些聪明却低成就的员工离职。

  如果你常被密切提醒“具有某种天赋,应该有所作为”,那么,你也可能拒绝改变。有时候我们很难分辨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因为这牵涉太多外在的期望和压力?然而,你必须在心底有条明确的界线,一旦厘清了,你就会像其他人一样渴求改变,朝着目标挺进。

  不管你现在走到哪里、已做了哪些尝试,本书提供了帮助你真正进步的必要步骤。想要有显著的转变,就要先了解自己真正的敌人。

  故意选择“低成就”的人并不是所有的HPPs都会变成低成就者,有些人或多或少还是发挥了潜力;但更多的HPPs故意选择低成就的人生,或是在无意中为人生设限。本书针对的?就是这类因为自我设限,导致低成就的高潜质族群(Self-limiting High Potential Persons,简称SLHPPs)。

  你在各方面都限制自己发挥的程度。就算通过考试,或是经由专家肯定了你的才华,你也不去发展这项天赋,成为一个创意十足的厨师、优秀的技工、厉害的运动员或是杰出的教师,这种行为就叫作“自我设限”。没做好“自己可以做得好”的事,就是一种自我设限的行为。

  自我设限的行为是一种“选择”,这个结论可能和你的人生经验完全相反,你甚至觉得被扣上了罪名,想不出自己曾经做过任何自毁前程的决定。你可能也觉得,现在?情况绝非自己所愿,你相信自己已尽了全力追求成长,只是运气不好或环境不佳。也许,这两者都是真的,但今天的不如意,跟你当初的“选择”密不可分。

  首先,你不一定知道或意识到“选择”的存在,你可能已经做了选择却不自知,甚至当你决定不去选择时,也是一种选择。

  你可以做一个测试,试着把手表拿下来,戴在另一只手上,维持一整天,看看会不会不自在,感觉有什么不同。当然,手表戴在哪一边,只是习惯问题,跟你的天性无关。你不妨观察自己擦护手霜或刮胡子的方式、洗澡时进出浴缸的方式,并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看看自?感觉如何。我要强调的重点是:你会持续一些没用的、自暴自弃的习惯,只因习惯成自然;也会拒绝一些有益的转变,只因为它们一开始感觉很怪。

  不论是不是天性使然,限制你自己、不做完全努力,就是一种自暴自弃的行为。前面我们已经看过奥古斯特和查理的例子,以下还有更多自我设限的例子:

  确信自己化学期末考试一定过不了关,奥菲利亚决定不花时间准备。当然,她也真的没过。

  克里斯非常痛恨上台,因此拖了很久才完成重要提案的幻灯片,他没什么准备就上场了,报告当然很烂,也没机会再来一次。接下来的员工考评中,这?事被记上一笔,他被要求交出一份自我改进的报告。年终奖金也低于他的预期。

  戴蒙今年19岁,即将转学到一所新大学就读。他必须在六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这样才有机会加入水球校队。从未在七分钟内跑完一英里的他,有三个星期的时间准备,却始终没上跑道好好练习。他妈妈曾是游泳选手,这给他很大的压力,所以他宁愿把水球当作兴趣。

  在棒球上的优异表现,让艾德得到全额的运动奖学金,进入著名的大学。但他在第一个球季开始前就休学了,因为他和教练闹翻了,也不喜欢校园的感觉。他放弃奖学金转学他校,才知道转学条款限制他出赛?季,非常生气的他不想等了,再度转学。一年后,当他注册进入一间两年制的大学时,他还是一事无成,也没参加过半场比赛。

  长期失业的丹是个电脑工程师,他抱怨面试时受到不平等待遇。在治疗过程中我发现,靠太太的收入过活虽然让他感到很不安,但他仍不确定是否要回去工作。不想改善自己的心情,也不想跟太太讨论,他就这样一直拒绝一些小公司的邀约,同时告诉自己和太太,他一定会再找个工作。丹自暴自弃,企图让太太相信他是受到误解,现在找不到工作,不是他所能控制,或许是因为那些公司不能赏识他的才能。事实上,她了解他的矛盾?以及他想要掩饰的心态,但他从不坦诚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已经危及两人的关系。

  像丹这样的自暴自弃,是一种在不知不觉中引发的危机。有些自我设限的后果立刻显现,有些则要经过一段时间才看得出来。以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自我设限的模式:

  ?他们隐约感觉到,有些东西好像不见了,他们感到空虚和失落,但并不深究原因、找出解决方法。有些人就是不想深入探索自己的好奇心、兴趣、雄心或天职。因此他们的生活失去力道与重心,没有使命,也没有热情。

  ■有些人觉察到自己的愿望,但将它束之高阁,变成一种“假设的可能”,仿佛拥有梦想就足够,真要付诸行动,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一位好友三十年来的梦想就是去南极旅行,他老是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捕鲸台和破冰船,一直说哪天能亲眼见到该有多好。但梦想永远停留在“要是能去南极,不知该有多好”的阶段,从未往前跨出过一步。

  ■有些人跨出了一些,他们研究过追求梦想的可能性,但很快便放弃游学、学吉他,或像傻瓜般捏陶器等心愿。他们没有坚持下去,将抛弃梦想视为“长大成熟”和“落入实际”的象征。或是以年纪太大或太轻、已婚或未婚、胆量不够为理由,放弃追求梦想。

  ■有些人非常确定,也许现在还做不到,但等到“环境允许”,他们就会行动。但环境的压迫一波接着一波,因为种种原因,永远都不是“最好的时机”。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只是从未“开始”。

  黛儿翠今年42岁。四年来,每季她都会拿着市民艺术课程目录,把“初级绘画班”的项目圈起?。连续十六期她都计划报名参加,但每次都让期限过去。有一次她甚至已经汇出学费,但最后关头还是退缩,要求退款。

  相反的,有些人是成功了,但他们靠的是天赋和服从,而不是凭借热情。他们不必太投入,生命不必太有意义,也不一定要完全发挥潜力,就可以平步青云。

  吉姆是个大学教授,已婚。他说:“我已经快45岁了,从来没有尽全力完成过一件事,因为那都不是我想做的事。我克服困难,达成别人对我的期望,但我怀疑是否曾经为自己活过一天。该是改变的时候了,我希望找到一件可以激发我热情的事。”

  吉姆事业有成,因?他坚守在权威传统的学术领域。但他从不曾体会过那种由内心驱使的狂热状态。他遗失了某件重要的东西。

  仔细想想你的情况。拿出纸笔,写下你在哪方面限制了自己的能力,然后检视这张清单:你是怎么削弱自己的?在正式的场合,你是否太过随便?需要纪律时,你是否太过懒散?你是否明知该用轻松点的方式进行比较好,却还是过度严苛?你做事是否拖拖拉拉,没有全力以赴,或老是赶不及最后期限?

  你的清单中可能包括了从“不准时”到“因为害怕失败,所以决定不去尝试”等各种状况。注意自己是“什么时候”、“在什么状况下”做了这?抉择的。特别留意那些可能会危及你的财富地位和自我形象因而选择放弃的部分。

就这样,你困住了自己

  自我设限的高潜质族群(SLHPPs)总是一再重复自我挫败的做事方式。如果你习惯性地在某个重要领域中限制自己的成就,那么,在其他领域你也可?会裹足不前。这样的倾向?将会导致全面性的自我设限行为。然而,自我设限没有固定的模式,你可能在自己或别人身上发现多种符合的特性。以下叙述未必罗列出所有的可能,只是让你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习惯性避免或错过的机会。

  ■沉睡者(Sleepers):这些人成长的家庭或社交圈没有高成就典范。他们对自身能力没有太多认知,因此长久以来,他们都没有察觉自己的天赋,甚至永远也没想过要去探索。

  多明妮克今年34岁,在南部小镇长大。虽然她是个好学生,笃信福音派的劳工阶级双亲却不鼓励她念大学,不想让她太有主见,所以很少谈论她的聪明才智。因?,虽然她知道自己蛮聪明的,也很想念大学,但从来没机会释放自己真正的能力。她的父母没有能力让她去念圣经学院,又很怕她受到世俗无神论教育的影响。

  之后多明妮克在军中服务,快30岁才进入大学,入学测验的优异成绩让她进入重点班。如今,成为中学老师的她很迷惘,不知这个选择是否背弃了自己的热情和理想。

  缺乏支持、机会和辅导,是“沉睡者”无法在早期就发现自己才能的原因;一方面也是因为父母不想宠坏他们,或让他们自我膨胀。有很多人像多明妮克一样,最后选择跨出一步,自我探索。有些则是一?沉睡下去,不去探索自?的可能性。

  ■漂流者(Floaters/Coasters Drifters):这些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也看见了机会,总是有人在向他们招手,但他们很少真正采取行动。有些人反复、犹豫,迟迟不肯加入,更有人直接表现出情绪化的退缩、懒惰、缺乏雄心。“漂流者”的主要人格特质是消极、缺乏上进心,凡事都不想投入。

  戴夫今年38岁,感觉自己一事无成。他的志向不大,也不太留意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只想毫不费力地念完大学。那时他觉得校园电台很有趣,想有一天过去看看他们在做什么,但直到毕业他还是没有把时间空出来。

? 他还让很多事就这样“过去”了,包括有人邀请他参加辩论比赛、教授推荐他加入研究计划的机会、两段非常有希望的感情,都是这样付诸流水。这些机会都需要他采取行动,但他就是没有动作。想到这些被他放掉的机会,他觉得非常痛苦。

  戴夫主修贸易,不过并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对之后从事业务相关的工作也没什么热情,也不怎么成功。几年来人们不断建议他去做很多有趣的事情,这些机会都需要他积极参与,但他觉得自己没动力。最后他总结:“也许我跟这些事情无缘。”

  像戴夫这样的“漂流者”,上进心不够,安于固定的人生,只因?这样比较随意和简单。他?也可能平庸地游走于社会边缘,毫无成就感。他们通常通过朋友推荐或是态度随缘,从未自己主动、积极地寻找工作。理想抱负只是人生的点缀,因为目标似乎遥不可及。结果,他们从没采取行动、没有经历意义重大的转变,即使是只差一点努力就能成功的事,他们还是选择放弃。

  ■进退两难者(Checkmates):这种人通常怀抱多元却矛盾的理想,所以总是无法达成,他们因而感到绝望而动弹不得,觉得不论自己多么挣扎努力,还是无法冲出逆境。“进退两难者”并不消极,只是无法从众多分歧的愿望和理想中脱困而出。

  娜蒂亚今年35岁,她同时挣扎于四个重要的心愿,弄得自己心力交瘁,因为专注于一个,可能就必须淘汰另外三个。她想要有个小孩;也希望更专业,提升工作素养;又想要先?广告业放在一旁,回学校攻读心理学硕士,考取婚姻、家庭和儿童咨询的执照。但另一方面,她又想维持现状,继续留在公司和同事一起打拼,因为这些人尊重她的创意,帮助她的事业起步,薪水也很不错。

  像娜蒂亚这样动弹不得的人,通常都是完美主义者,因为不自觉地害怕转变,而使得他们根本不可能改变。“进退两难者”来接受治疗时,通常都带着矛盾复杂的情绪,很怀疑有方法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对于“改变是可能的”这样的建议感到恐惧。很多SLHPPs会挑剔每个解决方法、每条路、每种可能性,让自己陷入左右为难的状态,因为如此一来他们?有理由可以不必行动。

  ■绝不冒险者(Extreme Non-Risk-Takers):这些人毕生追求的,就是将冒险减到最低。这不代表他们的人生枯燥乏味,只是有时略显平淡。他们尽力避免失败,只愿意追求没有挑战性的工作、感情和活动,不肯面对自己真正的兴趣。史黛西,之前我们提到的那位素食的舞者,就是典型的例子,她从未试探自己的极限潜力。

  有些“绝不冒险者”会将自己的梦想崇高化到甚至不容许自己去追求的地步,生怕一旦失败将会破坏这完美的形象。他们的恐惧一方面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那样的梦想,一方面则?害怕失望。不管是哪种状?,他们宁愿不去多想。

  ■拖延者(Delayers):这种人将“拖延重大决策和承诺”视为他们生命的主题。不是因为有什么长远的考量而避免某些行动,“拖延者”基本上是拖延所有的选择和承诺,不分大小。他们总是反复思量,什么事都想稍后再决定,所以他们拖延、错过期限,待办事项堆积如山。

  除此之外,“拖延者”不想长大,他们想要逃离大人世界的价值观,例如持之以恒、承诺、投入和认真。他们是SLHPPs中拒绝定下来的一群,可以拖多久就拖多久。他们对很多事都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地尝试一些可能性,却?有全心投入。

  ■功亏一篑者(Stop-Shorts):这些人怀抱着理想、知道自己的能力,也有明显的进步,但他们避免完全达成目标。他们害怕完成人生的某个阶段、扮演某些角色,或承担某些责任,因为这代表他们已经完全实现长久以来奋斗的目标。

  “功亏一篑者”总是努力到某个程度,却顽固地保留差一点就成功的努力,凡事都差了临门一脚。譬如说他们修完了课程,却不完成论文;拿到了执照证照,却不从事相关行业;念完了法律系,却从来没上过法庭;渡过写作的瓶颈,还是无法完成小说,等等。他们以各种方式,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扮演边缘人的角色。如此他们便可?阻绝要求和期望,减缓内心的恐惧,避免自己筋疲力竭或压力过大。

  有时他们无法跨越的障碍,甚至是不可思议的琐碎小事。

  玛拉今年31岁,在一家知名大学的郊区分校完成了硕士学位。后来学校决定结束分校,他们请毕业生与校本部联系,以取得正式的学位文凭。五年后,玛拉还是没有跟学校联系?

  有些“功亏一篑者”几乎已经尽了全力,但他们喜欢在达成某种特殊成就前,预留一点空间。最常见的就是那些完成博士课程,却没有完成论文的人,他们的名字被冠上phD. A. B. D.[独缺论文(All But Dissertation)博士],仿佛这是一个获得承认的学位称呼。

  基于完美主义和焦虑的心态,“功亏一篑者”不允许自己达成目标,只因为一种自己也无法解释的恐惧。

  ■自我怀疑/自我打击者(Self-Doubters/Self-Attackers):这种人凡事都设下自己几乎无法达到的超高标准,所以他们很少奋战,也因此阻断了成功的路。但他们不会把?改归咎于他人,反而选择毫不留情地批评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对自己已经做到的部分也不屑一顾。通常他们的野心很大,但因为只能容忍完美的理想,所以不允许自己享受局部的成功,也因此失去尝试的动力。

  很矛盾的是,“自我怀疑/自我打击者”也会以自我批评的方式来为自己找借口。借非难自己的过程,他们会说:“虽然我没有成功,但至少我并不接受这样的自己。”让自己化身为最严厉的批评家,只做最低限度的努力,却又不甘于平凡。然而他们知道,自己其实已经身处另一种形式的凡庸。

  如果他们卓然有成,这些人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侥?,不值得一提。他们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赞赏,因为成功来得太简单或太快,没经过大师指点,也没经过业界翘楚的认证。他们反而担心自己没把事情做好,而被别人批评。

  这种人避免要求和期望,因为他们害怕达不到自己的标准,所以无法适时地作出承诺。“自我怀疑/自我打击者”通常落后他人,然后变本加厉地批评自己,怪自己既不能持之以恒也不可靠。虽然他们害怕失败,成功却近乎是一种惩罚,因为它会带来更多的期望和要求。这些因素让他们变得焦虑、困窘而筋疲力尽。他们是背叛自己才能的逃兵,也是自身成功的受害者。

  ■表面功夫?(Charmers):他们是“好人界”的国王皇后,待人处世满怀善意,却倾向运用人际关系作为努力的替代品。他们总是一派轻松,不像其他人一样认真;事情搞砸了,就用一种逢迎的幽默化解批评责难,因此常给人不可靠的感觉。他们总是错过期限、开会前准备不足、作业没做完,等等。他们频频道歉,甚至让你觉得是自己当初没把事情的严重性说清楚。

  “表面功夫者”常在开始时作出漂亮的承诺,最后却无法实现。所以他们常常在计划进行中突然消失,没有一个电话或任何解释。事后他们将自己的失踪怪罪于他人或计划本身的缺失,还企图表明自己的初?,说自己当初有多么跃跃欲试。当他们不想参与的时候,为了不想失望,也不想被当成不可靠的人,因此他们往往期望计划泡汤或是其他人出错。有时用电话和电子邮件都联络不到他们;即使联络上了,他们的态度也很冷漠,甚至还会恼羞成怒。

  在工作面谈的时候,他们靠着自己十足的说服力,有时就算不胜任或准备不充分,也能安全过关。他们试着用“创新”为理由,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声称自己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有些“表面功夫者”很好相处,只是常利用自己的魅力,去化解艰难的沟通问题。另外有一种人,故意运用魅力指使他人处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或是掩?他自己的过失。这种人巧妙地运用甜言蜜语和策略,吹牛也吹得不留痕迹。日子一久,公司内的人会逐渐无法信任他们。善于操纵的“表面功夫者”有技巧地运用权谋,只为了在体制内生存。

  ■超级冒险者(Extreme Risk-Takers):这种人充满活力、活泼开朗,而且个性冲动。他们总是挑战太多不必要的冒险,因而限制了自身的成就。他们偶尔会有戏剧性的成就,但却无法持久,因为他们不顾一切地横冲乱撞,成效一定有限。这种人宁愿光荣阵亡,也不愿以持久努力获得成功。前面提到那个自学的电脑专家查理,就是一个例子。这类型的人有时会进行不必要的冒险,以此来逃?他们不想要的成功。电影《锡杯》(Tin Cup)中,凯文·科斯纳饰演的就是这种人:一个俱乐部的专业高尔夫球员,每每挑战极限,技艺惊人,但最后还是放弃了美国公开赛的机会。

  ■反抗者(Rebels):他们积极地向一切抗议,反抗权威。他们总是怀疑别人要利用或控制自己,因此他们奋力抗争,或是直接拒绝服从。杰克·尼克逊在电影《浪荡子》(Five Easy Pieces)中,就饰演了这样一个叛逆的角色。他出身于音乐世家,小时候是个钢琴神童,但之后他觉得自己达不到父亲的期望,便抛弃了原有的生活,到加州的贝克斯菲尔德附近?油田做苦工。

  麦克今年31岁,他恨自己的IQ高达160,因为大家都期望他在学校有好的表现,因此高三的时候,他故意让足球成绩差点不及格。对于父母理所当然的要求,他感到莫名的愤怒,根本不想尽力表现,不想让他们有机会说“我告诉过你了吧”或是“真是太好了,天生我才必有用”之类的话。麦克不想让步,他认为这是 “捍卫自由”之战。

  所有的低成就者会在某种程度上拒绝服从别人的要求,或是只付出最低限度的努力,从不把要求当作探索自己能力的机会。不过,只有少数人会像“反抗者”那样,强烈表达他们的叛逆。

  ■怀才不遇者(Misunderstood Geniuses):他们总认为自己才能出众,之所以无法成功,都是因为别人的误解、嫉妒和无能。他们总是用各种理由当借口,辩称他们的想法不符合主流市场、太过前卫无法为世人接受,所以得不到他们需要的帮助。殊不知真正的天才在他们的时代都不被世人接受,但像凡·高那样的天才还是会不顾一切地创作。

  “怀才不遇者”的性格喜怒无常,常在舞台、法庭、运动场等各种场合情绪失控、乱丢东西,以情绪化的表现分散别人对自身缺失的注意力,暗示是因为别人的错误才造成自己的失败。他们戏剧性演出的同时也是要昭告众人:他们真的很想成功,而他们是多么努力地在尝试。

  ■宁缺勿滥者(Best-or-Nothings):这种类型的人通常都非常有才华,对他们而言,成功如果不是唾手可得,就是完全无缘。如果有任何可能会屈居第二,他们就宁愿不要参与。如果事情的发展危及他们的权威,他们会马上放弃,因此这种人从不轻易冒险。但因为他们很有野心,所以不会放过可以获得高成就的挑战。“宁缺勿滥者”是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者和绝不退让者,他们认为应该要储存自己的实力和努力,用在值得的事情上,而不是把精力消耗在平凡的目标上。他们并不自暴自弃,但倾向窄化自己的人生,只参与少数自己擅长的活动,因此在他们人生的过程中,不断错过许多有趣和令人开心的事情。

  上述哪些行为模式让你觉得非常熟悉?你认识任何抑制自身潜力的人吗?你自己呢?还是你从配偶或情人身上,反省到自己也有这些习性呢?

  勇敢面对人生的问号

所以,当人们以健康的方式发挥潜能,将会是什么样子呢?难道生活就不再有趣,他们也失去了迷人的特质吗?

  才不是呢。赫尔曼·海塞(Hermann Hesse)的《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中,年轻的悉达多一直在追寻人生的圆满,终于在当渡船人的时候洞悉真我,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他的成就是一种内在的胜利。发自内心想要的简单生活是种选择,踩着别人的头往上爬也许是他人的梦想,但对你而言,却可能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孤单。

  任何公式,就算是本书传授的秘诀,也无法操控你的目标、渴望、幸福和圆满。不过当你开始了解,并懂得发挥潜能,不知不觉中就会有以下的转变:

  ■设定更高的目标,并投注更多的关心和努力经营自己在乎的事情。不再一味顺从,也不会抱持着“有就好”?心态,让自己屈就于平凡。

  ■不再幻想,也不想赌上自己的人生,不再想着哪天会奇迹式地成功,不指望别人来收拾残局,不再找各种借口。相反的,开始向前走,接受挑战,从错误中学习,就算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有所恐惧,也能处之泰然;不再为自己设限,放弃那种自毁式、疯狂接受挑战的行为。

  ■感觉更自由、更轻松、更快乐、更热情、更率直,同时对事情更有好奇心、更清醒、更认真投入。为了自我成长、测试自己的能耐,接受新的冒险,挑战自己的极限。原本充满疑惧的生活,转变成为以学习为驱动力的人生。

  ■为了有?多时?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事更有效率,对于该尽的义务和责任也能有条不紊地完成。你将体会到时间是生命中无法购买或挽回的宝物,所以对时间的运用也更加认真。

  ■你将明白,不论自己多有才华、不论自己选择哪一条路,人生难免会有进退两难、困惑和受到考验的时候,你不一定解决得了所有问题,但不再惯性逃避,而是将其视为学习的机会。

  “改变做事的态度和方式”,认清这样的先决条件,就是自我进步的开始。你需要聚焦检视自己的人生,以及自己运用时间的方式。如果你愿意果敢明确地进行检讨,一定会从中获益匪浅。

? 大?分的人都想要过自己的生活,如果你持续激励自己去达成更高的标准,追寻一个值得自己努力的目标,你会放弃以往的弱势和被动,转而追求更令人满意的成绩,不会为了事业牺牲个人生活,也不会为了个人生活牺牲事业。

  你是成就自己人生的专家吗?你了解自己的才能吗?在你的内心深处,是否一直压抑着某些东西?你的人生在各方面都让你感到空虚吗?

  如果你继续将目标设低,等于是过着删节版的人生。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孩原本依循自然本性,一旦融入人群,在恐惧与潜移默化下接受了一套标准,在心里采取了一些自我保护的做法,将渐渐失?个人的独特气质,荒废了自己潜在的能力。你尽力融入人群,却忽视内心被压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