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与教育入门

> 脑科学与教育入门

小泉英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

  婴幼儿时期形成的神经回路是最基础的神经功能,这些功能与人长大以后具有的高级神经功能(如推测和判断功能等)相比有所不同,这些基础功能的形成也有临界期。基础神经功能大多是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的,比如前面说的睡眠节律就是其一,人只要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就会具备这些功能,不会有任何问题。反而是人为原因导致昼夜颠倒,使本该自然形成的睡眠节律无法形成。

  最近的研究认为,“神经可塑性”有两种类型。所谓“可塑性”是指脑神经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发生自由变化的特性。

  第一种是“经验期待型”,这种说法现在还没有形成一套完美的理论,但是最近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常常提到这种说法。指的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基本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形成与此环境相适应的神经,这是定规,所以人在生长发育初期就会形成最基础的神经系统,以适应各种现实环境。

  还有一种是“经验依存型”。虽然我感觉这种说法不太正确,但是它也被人们普遍地使用着。这一观点认为,人从小要在各种各样的学习和经历中成长,大脑为了高效处理信息,神经网络的联结就要不断改变,回路也要不断改变。这一理论与“神经突触”的联结消融原理有点相似,只是性质不太相同,神经突触是最小层次的,要相互联结,也会消融,往大去想就是“经验依存型”的原理。

  “经验期待型”与“经验依存型”的原理完全不同,“经验期待型”不主张给小孩子灌输这个那个,学这学那,而是认为只要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充分接受自然刺激就能形成很好的神经功能。认为“充分学习”其实是不着边际的学习,孩子们是从小开始形成神经网络的,如果什么都学的话,很有可能是虽然记住了一大堆东西,但是更重要的神经功能的基础却没打好,这是很大的一种损失。

  有一个典型的错误观点,认为“越早走路的孩子发育越好”,这是大错特错的,很多不会爬行而过早走路的孩子存在脑功能障碍。爬行非常重要,它并不只是一种移动方式,猴子是不会爬的,会爬行的只有人类,猴子那种走路方式与爬行是完全不同的。

  爬是走的基础,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学习爬行,学爬时要慢慢学会手脚交替使用,那些总是同时出右手和右脚、同时出左手和左脚的孩子其实是脑子的问题。

  最近的研究也认为,爬行非常重要。对婴儿来说,移动身体需要意志和欲望,在意志支配下手脚才能产生有节奏的动作,这是随着大脑深处基底核的生长发育才学会的技能。研究还发现,大脑基底核不只与运动有关,与许多大脑的精神活动也都有关系。所以,爬行看上去虽然只是运动行为,其实与今后的精神问题是直接相关的。

  儿科神经科的医生曾接诊过一名非常特殊的罪犯,发现他小时候有过很奇怪的行为,就是长到该会下楼梯的年龄时还不会下,必须背朝下一阶一阶往下退着走才行,说明他在移动行为上是有障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