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与教育入门

> 脑科学与教育入门

小泉英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

为什么英语难学

  说到语言,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他创立的“生成语法”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之间存在着一个普遍通用的语法,形成语言差异的原因是语法上的某些“变数(parameter)”在起作用。

  那么,导致英语与日语差异的变数是什么呢?研究认为:“语序位置(head position)”不同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比如英语的“吃苹果”是“eat apple”,而日语是“りんごを食べる(苹果吃)”,语序是完全相反的。而汉语与英语的语序是相同的,于是日本人在学习汉语时常将汉语反向标记后阅读,这样便能够自动明白其中的含义了。

  在讨论如何学习外语的问题时,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很重要。日本学者中研究“生成语法”理论的先行者是神田外国语大学的校长——井上和子老师,我曾经邀请她在国际会议上从语法学的角度就外语学习问题发表过演讲。井上老师感慨地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演讲有关学习方面的内容。”确实,在这之前,语言学与外语学习之间是无关的。

  当时我个人的想法是,充分理解“生成语法”理论及语言的本质以后,也许能够发明一种前所未有的最有效的外语学习方法。这种想法现在已经有了全面的实施,以神经语言学家荻原裕子老师为首,以及井上和子等许多老师正在开始探究一种将神经语言学与“生成语法”相结合的最原始的、最理想的外语学习方法。

  语言学研究最早是从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期开始的,然后又经过修辞学的发展,形成了研究各门语言语法的古典研究体系。乔姆斯基提出的令人震惊的“语言是一种器官”的观点把只有人类才有的语言定位成一种身体机能,认为人类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全都是相通的,只是因为几个基本变数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不同语言猛一看好像语法都不一样,其实只是“按钮”输入方法不同,基本语法原理是相同的。

  如果说语言是器官的话,当然就要研究大脑了,于是便萌生了神经语言学理论。

  语言研究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自动化”。虽然讨论这个问题一点也不新奇,但从语法学家的角度看的话,语言与自动化等是没有关系的,而从脑科学方面看,自动化却是一项重要内容。我对此是非常感兴趣的,想知道为什么人在说话时一般不需要提前考虑文章组成和单词就能说出来。

  虽然我们在说话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是并不需要考虑用哪个单词更好这样的细微之处,人类说话交流通常并不是想好了才说的。英语应该也是一样的道理。但是,这对于缺乏英语训练的日本人来说却很困难,常常因为想不起来某个英语单词而卡壳,这是说不好英语的关键所在。

  日本人往往要一一去理解英语的意思,再用前面说的变换“语序位置”的方法调换单词顺序,大脑很多区域都要工作,因此处理起来要花相当长的时间。

  处理时间加长当然就说不好英语了,必须在非常短的时间,自动化地形成语言,“啪”地一下说出来才行。如果必须在大脑里形成一个个的神经回路,再一一想起来,等大脑前额叶发出语言指令再说,那就太晚了。

  用书面翻译的形式去学英语是绝对不行的,这一观点已经被脑神经科学所证明。

  但是日本的外语教育中存在一个关键性的错误,比如英语的“这是笔”(This is a pen)翻译成日语是“これはぺんです”,“これはぺんです”这句话一定要与“This is apen”这句话连在一起学,至少我在中学时代是这么开始学英语的。

  如果在讲“This is a pen”时,只是让学生看见“笔”这样东西,向他们展示“这是笔”的一个概念,让他们知道与这个概念相当的英语就是“This is a pen”,就能省去很多神经处理时间,我认为英语的学习就应该建立这样的直接关联,否则就会导致说得慢、说不出来的后果。

  说英语时为了不让以往错误外语教学下形成的书面翻译式的神经回路处理信息,就必须对这些神经回路加以控制,切断想要运行的神经回路,这样我们在看到“笔”时才能直接反映出“This is a pen”的英语来。

  但是,因为以往的翻译式训练的缘故,大脑很容易运行原来那种神经回路。为了不让它运行,必须做这么一件事,就是在原有神经回路的起点处设置一个牢固的“警卫”,让大脑直接反映出英语。那么,今后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培训这个“警卫”,这项训练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要培养专业艺术家,如果小时候给他灌输了错误的东西的话,那么一切就都完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脑神经回路一旦形成,是无法简单地推倒重来的。

  编写计算机程序也一样。如果编好的程序中有某一部分错误不想要了,而重新设计又比较困难的话,就要给程序打“补丁”,让程序到?里以后不要往原来的方向运行而是向新的方向运行,这时需要增加许多运行步骤。渐渐改良后的程序里就会存在很多无用的东西,而且为了不让某个程序运行或者只让它运行一点点然后跳过去,还要增加很多步骤。于是整体看来,运行速度就会下降。

  所以,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选择从零开始,将那些对整体无用的东西全部删掉,与其修改还不如重新编写。

  但是,人脑一旦形成的东西是无法重来的,所以,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教给他们错误的东西还不如不教,今后改起来非常麻烦,必须“打补丁”、“贴胶布”才行,这要浪费很多时间精力,而无法学习正规的东西。

  日本的英语教育是完全错误的,所以现在想要引进正规方法也非常困难。外国的相扑选手到日本来的时候就让他们住在只有日本人的地方,只说日语,身边又没有翻译,为了生活他们就必须说日语。于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就得直接说日语,慢慢形成一种自动化的转换模式,不久就能脱口而出了。

  可是日本人学了六年、八年的英语还是只会那么几句,这在外国人实在无法理解。我们大家也都有同感,认为是说得少所以才不会说。即使能理解,可是学了那么长时间却还不会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在学习的时候老师总让我们“反过来说、反过来说”而造成的。趁这个问题现在大家还不是太在意的时候,必须尽快解决好才对。

  学习外语最初的入门很关键,一定不要用“书面翻译”的思路。其次,语言的基础是声音,所以最初要从耳朵听开始。我是在应试英语教育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所以到现在为止英语对我来说都是很苦恼的一件事,小时候印到脑子里的“书面翻译”的毛病必须一点点努力改掉。特别是参加全是北美国家代表的委员会而且要产生某些决议时最要命。碰到这样的会议时,我即使时差没倒过来也要一大早起床,说上一两个小时的演讲内容,将大脑转换成“英语模式”,还要听稍快一些的英语录音,进行跟读,而且听到“so”接续的文章我就迅速反应,马上用“Because”说出来,不快速反应的话,磁带的内容就过去了,所以没有时间思考,只能是反射性地说出来。还有将“I”开头的文章换成“They”开头说出来,“my”换成“their”,动词也都改成复数形式,训练自己的快速英语反应,达到无意识的程度才能跟上磁带速度。这样,大脑就切换成了英语世界的模式。

  最近,在国际会议上用英语发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所以,从脑科学的角度改善基本的英语学习方法已是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