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与心理治疗

> 心经与心理治疗

马宏伟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9787543498167
李孟潮 序
  国内写佛学和心理咨询结合的书籍,数量极其稀少,质量也大都令人不敢恭维,究其原因大概在于,不少作者们抱着写书交差、评职称的心态来写的。
  而宏伟此书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没有那许多抄来的套话,有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例子。
  看得出来,他一直在思考,佛学智慧如何贯穿到临床实践和生活经历中。
  在书中,除了佛理的阐述以外,我也看到了定学修行的技术操作,说明了宏伟对禅修技术的了解。
  闲聊中得知,他也颇有佛缘,颇具福报,曾得在柏林禅寺修行生活禅。柏林禅寺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少数几家坚持禅修的寺庙,听说宏伟兄还曾经准备去此处闭关修学。想来随着他修行日深,也会有更多有关佛学和心理治疗的成果出来。
  此书非常适合入门期的心理咨询师阅读,其中有很多心理咨询关键操作、关键理论的讲解,从佛学见解入手,让人看了会有猛然醒悟的感觉。
  特别是此书从小见大,并没有泛泛而谈整个佛教,而只是集中于短短的《心经》,力图从《心经》的空性智慧出发,返照日常的各种现象,并且配合了很多生动的故事。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心经》虽然简短,但是包涵着佛学最高深的智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词句,说起来简单几字,实则是描述了一种极高阶段的修行体验,即“甚深般若波罗密多”。
  要实践这个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至少有十多个步骤,每个步骤少则3-5年,多则十多年。据说极少数已经累计了无数前世修行体验者,才可能今生只用一辈子的时间就修行完成这些步骤,如实体验到“甚深般若波罗密多”。
  把《心经》的智慧和日常生活融摄起来,相当于一个人既能够变成一个基本粒子,穿梭于量子物理学世界,又能重返经典物理学的世界,作为一个人吃喝玩乐逍遥自在。
  这个工作既然如此“宏伟”,当然了,我们也不能苛求宏伟通过这本一部小书就完成。
  而是整个心理治疗界,尤其是有佛教信仰的临床心理学家们,无数世代的人要不断前进努力的方向。

  整合心理治疗和佛学的研究,比较为国人熟知的,应该是1980年代热过一阵子的《禅宗与精神分析》,铃木大拙和弗洛姆合著的一个小册子。
  当然今天看来,那本书未免显得过于简单,不够具体。其中一个原因是,铃木没有任何临床经验,弗洛姆在修行界也只是一个小学生。
  铃木和弗洛姆的对话发生在1950年代,在那之后,一直有一批人在对心理治疗和佛教的整合,做着工作,只不过国内几乎没有介绍而已。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十数年来,以正念训练为代表,开始成为了临床心理治疗界的主流,这都要感谢美国的一批临床工作者。
  他们既是有丰富禅修经验的老修行,又是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把佛学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代新的治疗风潮。
  这个消息传到国内的时候,大部分国内学人的反应,都是欣喜赞叹,同时也不免有些不平之心:佛教本来是东方的东西,何以被美国人拿去了,出此大成果?
  这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我个人的答案是——这是因为国内的知识分子,缺乏理想,而又不自知造成的。
  我认识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其实只有人生目标,而缺乏人生理想。
  所以不时地会看到如此怪相——一个医院院长和一个商人比钱多,一个精神科医生羡慕一个大款开跑车。
  一个有稳定而明确人生理想的人,必然有稳定的职业身份认同,了解自己人生的使命是做一个精神科医生,必然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钻研专业技能,创造更有效的疗法上面。
  从而,他只会和同行比专业,而不会跨行业去和商人斗富,羡慕嫉妒恨的对象也应该是同行业的佼佼者,而非另一个行业的领袖。
  进而言之,因为他在乎的只是创造更好的方法,故必然不会在意,这个方法是来自东方还是西方,换言之,正因为他已经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身份认同,所以他不再受限于民族身份认同,也不需要一个民族身份认同来填补自己理想的空虚。
  而一个理想空虚的人,必然会沉沦于名利和食色,在其中度过一生。
  现在很多人其实挺聪明的,可是一会儿做咨询,一会儿做培训,一会儿做教师,一会儿做经营,一会儿像心理咨询相关产品批发商,一会儿像心理咨询畅销产品代言人,总之缺乏稳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自然也写不出作品来,更不要说写出好作品,去和美国同行竞争了。
  但是我相信这个情况终究会得到改观。60后,70后、80后这三代人,之所以功利主义、缺乏理想,是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中缺乏理想教育,而他们的父辈是在饥荒时代长大的,保命尚且困难,何谈理想,些许的革命理想也终究被历史的风沙掩埋。
  但是最终,在他们人生走到下半场,看着自己那基本上无任何信仰的父母辈,在空虚和恐惧中死去,看着自己那功利主义的目标,是如此容易实现又如此无聊透顶,必然会从这一片临近死亡的抑郁中奋起,寻找和发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并把这种理想贯穿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
  实际上,现在这批知识分子,对精神分析的狂热,就是源于把一个宗教性超越性的理想(如自由、幸福),投射到了精神分析上面。
  所以把精神分析和宗教进行比较整合,这样的论题,对理想空虚的人来说自然而然,对理想明确坚定的人来说其实颇为荒诞。
  因为对后者来说,宗教负责的是人生的总规划和总体理想,而精神分析是一种职业技能。这两个东西要相提并论,就像要把《圣经》和阑尾炎手术整合起来一样,让人觉得奇怪。
  比如说,如果我是一个理想明确坚定的佛教徒,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话,自然而然地,心理咨询工作就是我修行的一部分,就像我吃饭喝水,拉屎拉尿一样,都需要以修行的心态去融摄。
  就像很多信仰基督教的治疗师的著作,通篇没有《圣经》,但是基督耶稣的大爱,在字里行间也就传递出来了。
  我们这几代活跃在中国心理治疗舞台上的人,对传统文化儒释道,和心理治疗的整合感兴趣,恰恰是说明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对宗教生活也不太熟悉,更不要说把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职业生活融为一体了。
  而佛教本身的特点,加剧了治疗师们在信仰和职业之间的困惑和混乱,因为佛教本身是一种心理化的宗教,在其神仙系统的外表下,核心是一整套的调整身体和心灵的心理治疗性的技术和理念。尤其是南传佛教,几乎和现代心理治疗可以直接接轨。
  正因如此,佛教也激发了历代治疗师们不懈地探索和挖掘。相信总有一天,我国大部分的治疗师们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信仰,或者是人生第一次成  为了一个有信仰的人,其中不少人会是佛教修行者,也会有依《心经》修行的,此书可以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一个激发兴趣的点。
  当然,随着宏伟兄修悟增长,也必定会有更多、更深刻的有关《心经》和心理治疗的理念和技术,得以发展出来,会体现在此书的后续版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