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呼吸心生活

> 身呼吸心生活

罗伯特·库尔茨班
中信出版社 2013-8

心灵/身体程序设计

20世纪40年代,瑞士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沃尔特·海塞在猫的大脑实验中发现,通过刺激动物下丘脑的不同区域,可以获得完全相对的两种能态。一种是指向剧烈活动的“加挡”提速状态,另一种却是深度休息和放松的低能耗——身体的“空挡”状态。

20世纪80年代,R·基斯·*博士和赫伯特·本森博士记录了人在进行冥想时的一种类似的深度休息和放松状态。本森接下来的研究证实,任何形式的暂时性全神贯注都可以引发这种状态。当人们精力集中时,他们可以抛开平日的担心和纷扰,聚精会神于自己的心灵,他将这种内在的下丘脑机制称之为“放松反应”。

当放松反应被唤醒,心率会减缓,血压会降低,呼吸频率和耗氧量会因为能耗减少而显著下降,脑电波会由警惕性β节律转向松弛的α节律或者θ节律,流向肌肉的血液减少了,血液被输送至大脑和皮肤,从而产生温暖的感觉和放松戒备的心理状态。正是通过学习激发放松反应,才使我扭转了以前足以将自己送进急救室的压力状态。

当初压力究竟是如何引发这些症状的呢?科学家们发现,放松反应能够保护我们的机体不致筋疲力尽,并使机体在压力后恢复平衡。大自然给我们配备了所谓的“加挡提速”装置,也就是我们称之为“非战即跑”(急性应激)反应。我确信你有过很多次这样的感受:当你突然感到恐惧,或者当你确定有人破门而入,或者当你感到飞机遇上气流突然下降,在你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之前,你变得呼吸急促,手心冒汗,口唇发干。这种“非战即跑”反应会使你的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肌肉紧张,瞳孔放大,浑身起鸡皮疙瘩。

这种综合性反应几百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它确保机体对最微小的危险征兆作好准备。今天,即使在这个更加纷繁复杂、危险可能无处不在的世界里(例如那些尚未支付的账单、乏味的婚姻生活,或一些无法言表、纯属臆想的担心等),我们的机体依旧具有这种反应,它内置于我们的信息系统之内。在面对这些危险,战斗或逃跑时它并非总是行之有效。“非战即跑”反应所造成的焦虑会使血压升高,压力导致肌肉紧张,进而造成多种疼痛、痛苦、机体功能紊乱。

这种反应是与生俱来的——是内在的。当你蹒跚学步的孩子突然跑到车来车往的大街上,你不必思考如何启动你的自主神经系统,它会在恰当的刺激——危险——来临时自动激活,这里的关键词是“恰当”。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一些看起来很可怕的事情,可在其他人身上却不会激发这种“非战即跑”反应。但是,当我们被迫习惯(条件反射式地)以一种不当的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那么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就没有太多选择余地了。当然,就在大脑设计新的中枢神经通道,对不恰当的刺激作出“非战即跑”反应时,我们可以学着从我们的身体/心灵系统中将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