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理学手册

> 荣格心理学手册

帕帕多普洛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03

马里奥•亚考毕

为什么要在荣格去世将近半个世纪之后出版一本新的《荣格心理学手册》呢?近些年来,关于荣格心理学的作品层出不穷,不断地描述、诠释、论述、称赞和批判荣格思想的创新之处,而且其中不乏十分优秀的作品,如乔兰德•亚考毕(J?Jacobi)的《荣格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C?G?Jung 1939)、玛丽路易斯•冯•法兰兹(M??L?von Franz)的《荣格:我们时代的神话》(C?G?Jung:His Myth in the Our Time 1975)、埃利•亨伯特(E?Humbert)的《荣格》(Jung 1983)、波利•扬艾森德斯(Polly Young?Eisendrath)与特伦斯•道森(Terence Dawson)合编的《剑桥荣格读本》(1997)、莫瑞•斯坦的《荣格的灵魂地图》(1998)等。但是,直至2006年,关于荣格的主题还完全没有结束。

但在我看来,这部手册来得非常及时,而且会很受欢迎。因为这是一部由大量知名且富有经验的第二代和第三代荣格派分析师共同完成的作品,其中大部分作者的母语是英语。他们知识丰富,根据自己对荣格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并结合自己所擅长的主题独立地写成每一章的内容。他们将现代和过去的理论观点整合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将这些理论内容和自己的经验与理解相结合。因此,他们的临床治疗实践和根据时代的要求做出的调整使读者能够对荣格原始的思想有更深的理解。整体看来,这部作品再一次表明弗洛伊德派分析师和荣格派分析师之间的不和与敌视抵消了不少,无论是好还是坏,两个深蕴心理学流派之间有了更多的融合,特别是在临床领域。

我无法在序言中介绍讨论手册中所有的主题,实际上,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的一个主题,因为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独到的视角去理解建立在荣格理论之上的潜在原则,并反映出该书中其他作者所写的主题内容,这便是本书的编者帕帕多普洛斯教授所写的《荣格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尽管作者将大量的重要内容浓缩到这篇哲学论文之中,但这是一篇非常值得深入阅读的文章,因为作者充分地论述了荣格的两种截然对立的认识论,而荣格本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帕帕多普洛斯将之称为荣格的“苏格拉底式无知和诺斯替式知识”。

什么是“苏格拉底式无知”?可能每一位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熟悉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即“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帕帕多普洛斯将这一点和荣格在自己临床工作中(特别是在释梦的时候)的态度,即“坚决反对任何一掠而过的‘仅此而已’之类的论述”联系在一起。他引用荣格的原话进行支持:“应该避免对梦的母题进行刻板的诠释……即使你对这些事物经验丰富,在每一个梦面前,也应该一次又一次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并摒弃任何先入为主的想法,为完全出乎意料的内容做好准备。”(Jung,1948 Complete Works 8:par?543)但与此同时,荣格的作品中又充满概括性的语言和固定的信念,帕帕多普洛斯将之称为“诺斯替式知识或诺斯替式认识论”。因此,在帕帕多普洛斯看来,“荣格的不可知论式和认识论式的开放性与荣格自己的诺斯替主义交织在一起,其特点是他对自己的断言和一般理论的正确性拥有不可动摇的信念”。

具体到临床情境,这种“诺斯替式”认识论在荣格身上产生了一种与他的苏格拉底式开放性截然相反的态度。正如帕帕多普洛斯所说,荣格也以为接受他分析的人提供相当详尽的指导而著称,他会告诉被分析者具体做什么,为他们的人生提供指导。在他的通信中有很多人们向他寻求建议的例子(C.G.Jung:“Letter”,edited by  G.Adler and Jaffé)。

在我看来,无论是对于荣格派学者还是荣格派分析师而言,认识和区分这两种对立的方法论是十分重要的。或许两种认识论都有自己的优点,但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充分认识到我们在使用哪一种方法论。一方面,苏格拉底式的问话所具有的开放精神是最重要的:苏格拉底式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称为助产士,因为他能通过问话带来新生,即产生意识性的觉察,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坚定态度。另一方面,人们为了能够安全地立住脚,也需要某些信念。对于大多数早期的分析师而言,信念的支柱来自对荣格思想的完全认同。因此,尽管有很多内容需要再评估,但“荣格常说”已经成为认同荣格思想的合理表达。

无须再为书中的内容做过多的介绍,因为每一章的内容都是最好的诠释,每一位作者都不是在鹦鹉学舌般重复荣格的观点,而是进一步发展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从而用自己的方式向荣格致敬。因此,对于想要系统地学习荣格心理学的读者而言,《荣格心理学手册》可以称得上一部及时、权威且无价的著作。

马里奥•亚考毕(Mario Jacoby)博士

苏黎世荣格学院和分析心理学国际学校讲师、训练分析师和督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