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及其对策
时间:2014年09月09日|2001次浏览

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及其对策

韦耀阳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1

 

【摘要】当前大学生在信任缺失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本文通过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及其改善策略,以期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学习和适应社会,促进他们自身素质的完善

【关键词】 大学生 信任 人际信任

 

The impact factors and strategy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personal trust

 

【abstract】The problem of lack trust in College Students is very serious now, the paper explore the impact factors and th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personal trustwith a view to improvstudents interpersonal level, and enable them to get better conduc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learning and adapting society, and promoting their own quality.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Trust  Interpersonal trust

 

古人言“人无信不立”,换言之,人有了别人的信任才能自立,同时人又需要信任他人。“信”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与标志,是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的特殊要求,也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建立良好的社会信任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提, 也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基础[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对人际信任的有关研究日益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青睐,有关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问题也开始成为国内外心理学和社会学界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了解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状况,并探询改善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策略,不仅有助于他们自身更好的进行人际交往,学习和适应社会,并能促进他们自身素质的完善,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人际信任的内涵:

J. Rotter(1967) 认为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是类化预期的一种[2]。我国学者杨中芳、彭泗清则认为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对对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的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3]。这种保障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放心”和“信赖”,也是人际交往中双方对人的可信或可依赖程度的态度,它不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而且是建立在人们彼此之间互动之状况上的。

 

二、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信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同伴的信任感是大学生进行良好人际交往的基础。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有资料显示当前大学生在信任缺失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有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的人际信任存在问题,和初中生、高中生相比,大学生对社会的信任度最低[4]。而对部分在校大学生有关人际信任的研究资料表明,仅有17.44%的大学生对他人行为的可靠性具有较高的信赖程度,70.93%的大学生只具有一般的信赖程度,不足以协调好自身与他人的关系,而人际信任程度较低者占11.13%,这些学生在集体中很难与同学、老师和睦相处[5]而对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总体差异显著,其中大三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最低[6],也有研究认为大一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最低[7]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状况确实堪忧,也亟需得到改善和调节,才能使他们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才能有利于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1)人格特点与身心状况: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在信任他人的一般倾向性上会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质以及身心发展的状况。由于每个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社会经历不尽相同,因而形成的人格特点和身心发展状况也有差异,因此对他人的信任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在对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发现,精神质、神经质维度与掩饰性、内外向维度对人际信任水平的高低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其中精神质、神经质维度与人际信任有显著正相关,掩饰性、内外向维度与人际信任有显著负相关[8],即精神质、神经质维度得分高的人,更容易相信他人,有较高的人际信任水平,而外向型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则低于内向型大学生。同时还发现人际信任总分与卡特尔16PF16个人格因素有显著相关性。因此,身心健康的个体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人际信任度.

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双方的身心因素也会影响彼此的可信度和可依赖水平。如外貌,气质,能力,品德,声誉等因素。有研究表明,身体吸引会对人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人们均愿意与有身体吸引的人交往[9],而外貌,体态,气质等因素都能提高身体吸引力,从而提高人际信任度。同时,在人际交往中,那些能力强,有责任感,道德品性好,以及拥有良好声誉和口碑的人也较易获得更高的可信度。

(2)过去经历与交往经验:过去经历形成的交往经验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人们在人际互动中会形成一种期望,这种期望与实际情况相差越大,则人际信任水平也会相应的增加或减弱很多。其次,信任双方的行为结果对个体人际信任度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交往关系中的互惠合作行为能够促进双方的信任[10]。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互动中,相互负责任,相互满足期望,便会产生信任行为倾向,使双方之间的信任行为在长时期内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最后双方会产生强烈的信任感。所谓“日久见人心”,正是交往经验信任的一个很好的证据。这种交往累积的经验将长期影响着大学生人际信任行为。

(3)人际认知观念:大学生的人际认知观念,态度,意识等也是影响大学生信任水平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性以及过去形成的经验,就会体现出某种信任倾向性,如倾向于相信权威,相信制度规范,相信亲疏关系等,这种倾向性能反映出对他人的信任程度和信任态度,会直接影响人际信任水平。即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倾向于相信老师,相信学校制度,相信同学和老乡多过于陌生人,这种倾向性就是人际认知观念的反映。同时,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价值观等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二)客观因素:

(1)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制度的弊端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中学时代的教育过于注重追求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注重用学习成绩来说明问题,极其缺乏对学生正确人性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导致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信任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巩固。升入大学之后,由于大学的教育环境过于开放和自由,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过于疏松,且培养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危机。每当涉及到群体内稀缺资源的争夺时(如评“优秀学生”、评奖学金) ,会导致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张,产生焦虑、挫折、冷漠、怀旧等不良心理[11],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际信任。同时,校园文化对人际信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积极健康且具有感染力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人际和谐,校园和谐,不良的校园文化则会产生不利于人际信任的氛围,影响大学生的健康交往。

(2)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极为重要,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与家庭情况和教养方式有直接的联系,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能够使孩子得到更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使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外向、快乐、自立、善于交际、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还能使子女增加人际信任度,特别可增加子女乐于助人的行为。同时,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也是影响子女信任水平的重要因素。健全的家庭结构和温馨积极的家庭氛围能够使子女健康成长,能够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和良好行为方式的养成,能够增加子女应对外来压力和突发情境的心理动力,从而提高其人际交往水平。 

(3)社会环境因素:有研究表明,社会文化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压力是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外因[1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之所以能够引起人际信任危机是通过压力的方式来实现的。当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带来了整个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变迁和时代特征的发展变化,这些对于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成熟,价值判断和选择缺乏稳定性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冲击和压力。当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些发展和变化时,便会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产生各种焦虑,包括人际关系紧张,人际信任缺失等,从而使人际信任度降低。同时,信任度的高低与社会支持的多少密切相关[13][14]。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精神紧张,使他们能更好地体味来自他人的关注与支持,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形成良好的人际信任水平。

 

四、改善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策略

根据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主客观因素,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来探讨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的策略:

从个体主观因素上来看,首先,大学生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气质,养成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学会站在他人立场考虑问题,尽量为对方着想,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与他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谐共处,同时努力做到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在平等的交往中共同成长共同提高,不断增加和培养自身优良高尚的人格品质,使别人乐于与你交往。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应该努力锻炼自己,培养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维护自身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从而提高自身的可信度和人际信任水平;其次,应该主动的调控自我,构建一个维护自我心理平衡,并能进行良好心理调适的保健系统,对他人的信任期望保持在适当的水平,并能对他人负性行为结果产生的影响给予积极及时的调整,以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同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他人要努力做到诚信,言出必行,能对自己的承诺负责,不失信于人,不授人以柄,尽量不给他人造成不良阴影和挫折交往经验,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应付复杂情景的能力,为人际信任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树立正确的人际认知观念和和谐的人际认知态度,用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引导自己的言行,努力调整自己偏激和错误的想法,不断加强与他人之间的人际信任关系,做到不失信于人的同时对他人也要保有一定的信任意识。

从客观因素上来看,首先,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应该改变过去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思想品德教育的弊端,加强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加强道德修养;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把握,分析和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等不良心理,引导他们在真诚,友爱,平等的基础上与人相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直接促进他们人际信任水平的提高;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创造一个有利的“诚信环境”,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人际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从家庭角度来讲,家庭应该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这种氛围和环境中健康成长,用这种氛围和环境潜移默化的感染孩子,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完善,进而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方式和人际信任水平。同时,家长应该推行“亲子教育”,与孩子一起成长,尝试以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关爱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同时教育孩子理解和尊重别人,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 ,引导他们与人相处,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和能力,从而提高其人际信任水平,更快的融入社会。最后,从社会角度来讲,应该加快社会信任制度的改革,把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要求和标准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规章制度中去,建设一个完善的社会信任制度,用这种制度和规范约束和引导人们,使他们在各种行为和活动中诚实守信。同时,应该建立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来保证信任制度的确立,逐渐激发人们主动去建立一种秩序,然后使人们逐步将这种规范和制度内化到自己的言行中,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行为方式,从而使信任逐步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改变现有的不利于人际信任的因素,这也给人们一种法律和制度上的社会支持。与此同时,社会应该促进各种社会体制的完善,使整个社会体系能跟得上经济的发展,尽量减少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从而降低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的压力,减少他们的焦虑和紧张,给他们更多实际的支持。

    总之,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提高的因素有很多,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明日栋梁的大学生,其人际信任危机不仅是一种现象,还反映出一种病态心理,值得重视。除了依靠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外,还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许燕,王芳,刘嘉等. SARS突发病害与大学生信任感的变化历程[J ].心理学探新,2005,25(4):50-55.

[2] Rotter J B. 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 [J]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67, 35: 651-665.

[3] 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 1999,80(2):1-21.

[4] 郑信军青少年的人际信任的调查研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62-66.

[5] 刘建华. 提高人际信任水平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85-86.

[6] 庞彤彤,宋凤玲.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06,21(83):63-66.

[7]卢光莉,李超然.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的研究.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8(2):117-119.

[8] 伍明辉,宋凤宁.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6,12(6):440-442.

[9] 陈有国,谢钰涵.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2):15-18.

[10]Lindskold S. Trust development, the GR IT proposal and the effects on conciliatory acts on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J].Psychology Bull, 1978, 85: 772-793.

[11]闵永胜,姚本先.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析.皖西学院学报,2007,23, (5):5-8.

[12]李芬,风笑天.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5):20-22.

[13]韦耀阳.高中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菏泽学院学报,2005,27(2):79-82.

[14]王艳芝,李彦牛,孟庆文.大学生信任感及其相关因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007,11(17):3322-3325.

标签: 大学生  影响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