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
时间:2017年05月08日|1523次浏览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

韦耀阳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  湖北武汉 430072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和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安全感量表(SQ)和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对36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学业成就-努力、背景、外向、内向与心理安全感存在显著相关。人际关系-背景、运气、外向与心理安全感存在显著相关。②学习成就-努力、背景、内向、外向维度,人际关系-背景、运气、外向维度的高低分组在归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安全感对学业成就归因和人际关系归因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且回归系数均显著。其中人际安全感对学业成就归因的倾向性归因的解释率为3.9%,对人际关系归因的倾向性的解释率为5.1%学业成就归因及其各维度对归因方式显著的回归,回归系数均显著,学业成就-努力、内向归因对心理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业成就-背景、外向归因和学业成就总分对心理安全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归因倾向性相关显著,互为因果,能够相互预测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归因方式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safety of College Students

 Wei yaoyang  

(Education DepartmentWu han University Wu han  43007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safety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A total of 360 hubei normal university’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by Multi-dimensional - mostly attributed to the causal Scale (MMCS) and the Insecurity scale (SQ). Results①Academic Achievement - efforts background outward inward have a signifcant correlation with psychological safety. Academic Achievement - efforts background outward inwardbesides Relationships - background luck extroverted dimension have a signifcant difference on the grade of attributional style. Psychological safety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regression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ttribution and 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were significant. Interpersonal insecurity explain 3.9% varia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ttribution  5.1% variation of interpersonal attribution.④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its various dimensions have a significant regression on attributional . 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wer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 efforts inward attribution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gression on psychological safety. Achievement - background outward and the total score of attribution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regression on psychological safety.ConclusionStudents' psychological sense of security and attribution tendency is closely related as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each other's .

Key wordsAttributional style;Psychological safety;College Students

1引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心理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1]心理安全感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和体验,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水平。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发掘自身的潜力,使得人性及价值得到充分实现[2]。归因3]是指根据行为和事件的结果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内部加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归因方式,也称为“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指个体在过去经验和当前期望的基础上,对不同事件或行为以一种相似的习惯性的方式做出原因推理的倾向性4]。海德(Heider)将归因分为内外部和可控与不可控归因。韦纳(Weiner)在海德归因理论基础上增加 “稳定性”维度,将归因行为又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归因是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情绪、心态、心理健康等有深远的影响5]

已有研究表明,归因方式与自尊、自我效能、人格和家庭教养方式、人际信任等因素密切相关。[6、7、8、9、10]。有关安全感的相关研究表明,安全感与人格、自尊、家庭教养方式、人际信任、自我效能等因素密切相关[11、12]。由此可见,归因方式与安全感具有某种程度上联系。关于二者关系尚未有实证研究证明。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安全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为大学生学会正确归因,提高心理安全水平提供借鉴。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体抽样的方式从湖北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中抽取36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回收问卷327份,有效回收率为90.8%。其中男生159人,女生168人;文科生168人,理科生159人;大一学生83人,大二83人,大三84人,大四77人。

2.2 研究工具

2.2.1安全感量表(SQ)

该量表是我国学者丛中和安莉娟编制的,是目前国内比较权威和应用较广的安全感量表。共有16个项目,包含人际安全感和确定安全感两个因子。人际安全感主要反映个体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安全体验,确定控制感主要反映个体对于生活的预测和确定感、控制感。该量表采用5 点记分法,得分越高安全感越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其中同质性信度为0.7958,分半信度分别为0.7177和0.6740,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42。该量表与马斯洛的安全—不安全量表(S-I) 呈显著的相关,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人际安全感因子与确定控制感因子与总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为0.1857 0.1870,说明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3]

2.2.2归因方式量表是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

 该量表是Lefcourt等人编制的包括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的因果信念。总共有48个条目,24个涉及学业成就,24个涉及有关人际关系。每个部分又分成有关成功和有关失败的12个条目。MMCS提出了四类可能的归因,即属于内控性的能力和努力,属于外控性的运气与背景。最终评定可分别测查被试在以上四个维度上的内控或外控倾向明显。从这个多维度量表可获取多种得分,因条目为0-4的5级评分制,总分范围在0-96,分数越高,外控性越高。该量表内在一致性信度为0.88,重测信度为0.70,聚敛效度为0.62,说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13]

2.3 施测程序

    将两个量表编制成册,一起施测,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施测,现场做完立即收回。

2.4 数据处理。将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归因方式的相关分析

由表1可知,在学业成就-努力、背景、外向、内向与心理安全感、人际安全、确定控制感存在显著相关。人际关系-背景、运气、外向与心理安全感、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存在显著相关。具体参见表1。

1 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及其各维度与归因方式的相关

因素

心理安全感

人际安全感

确定控制感

学业成就—能力

-0.034

-0.036

-0.027

学业成就努力

0.199**

0.209**

0.157**

学业成就背景

-0.214**

-0.173**

-0.218**

学业成就运气

-0.104

-0.070

-0.119*

学业成就内向

0.113*

0.119*

0.089

学业成就外向

-0.183**

-0.140*

-0.194**

人际关系能力

-0.019

0.030

-0.061

人际关系努力

0.091

0.114*

0.055

人际关系背景

-0.157**

-0.074

-0.210**

人际关系运气

-0.254**

-0.206**

-0.258**

人际关系内向

0.042

0.083

-0.003

人际关系外向

-0.259**

-0.180**

-0.291**

注:* P<0.05,** P<0.01,*** P<0.001(下同)

3.2 大学生各心理安全感组的心理安全感与归因方式的差异分析

安全感总分高于高分前27%(高于平均分0.180个标准差)为高安全感组,共89人,处于低分后27%(低于平均分0.267个标准差)为低安全感组,共89人,其余为中间组。由表2可知,学习成就-努力、背景、内向、外向维度,人际关系-背景、运气、外向维度的高低分组在归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2  高、低安全感组在归因方式得分的平均数与标准差(M±SD) 及方差分析

因素

高安全感组(89)

中间(149)

低安全感组(89)

安全感全体(327)

F

学业成就—能力

18.6966±3.287

18.2685±3.170

18.6517±3.079

18.4893±3.175

0.665

学业成就努力

22.3483±3.561

21.0872±3.528

20.0899±3.990

21.1590±3.751

8.487***

学业成就背景

15.2584±3.967

16.5570±2.981

17.1011±3.023

16.3517±3.354

7.520**

学业成就运气

17.0337±3.598

17.8255±3.234

17.8427±3.243

17.6147±3.348

1.852

学业成就内向

41.0449±5.448

39.3557±5.435

38.7416±5.980

39.6483±5.646

4.150*

学业成就外向

32.2921±6.516

34.3826±5.478

34.9438±5.356

33.9664±5.825

5.454**

人际关系能力

18.4494±3.510

18.7651±2.928

18.4719±3.368

18.5994±3.210

0.364

人际关系努力

19.8427±3.041

20.0805±3.055

19.1461±3.795

19.7615±3.282

2.315

人际关系背景

18.4270±3.144

19.2081±2.771

19.3258±3.048

19.0275±2.966

2.574*

人际关系运气

13.6180±3.746

15.6510±3.265

16.4382±3.444

15.3119±3.607

16.189***

人际关系内向

38.2921±5.818

38.8456±5.167

37.6180±6.289

38.3609±5.674

1.316

人际关系外向

32.0449±5.768

34.8591±4.963

35.7640±4.817

34.3394±5.343

2.963***

 

3.3 心理安全感对归因方式的回归分析

以心理安全感总分及其各维度为自变量,学业成就归因和人际关系归因为因变量,采用全部纳入法进行回归分析。由表3可知,心理安全感、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对学业成就归因和人际关系归因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且回归系数均显著。其中人际安全感对学业成就归因的倾向性归因的解释率为3.9%,对人际关系归因的倾向性的解释率为5.1%。

3 心理安全感及其各维度对学业成就归因、人际关系归因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

自变量

B

Beta

t

F

R

R Square

学业成就归因

人际安全感

-0.314

-0.199

-3.651***

13.331*

0.199a

0.039

确定控制感

-0.321

-0.218

-4.017***

16.140*

0.218a

0.047

安全感

-0.189

-0.227

-4.210***

17.722*

0.227a

0.052

人际关系归因

人际安全感

-0.303

-0.226

-4.188***

17.543*

0.226a

0.051

确定控制感

-0.302

-0.242

-4.504***

20.288*

0.242a

0.059

安全感

-0.180

-0.256

-4.776***

22.812*

0.256a

0.066

3.4 归因方式对心理安全感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学业成就归因及其各维度、人际关系归因及其各维度为自变量,以心理安全感为因变量采用全部纳入法做回归分析。由表4可知,学业成就归因及其各维度对归因方式显著的回归,回归系数均显著,学业成就-努力、内向归因对心理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业成就-背景、外向归因和学业成就总分对心理安全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人际关系整体及其各维度对心理安全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4  学业成就归因、人际关系归因及其各维度对心理安全感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

自变量

B

Beta

t

F

R

R Square

心理

安全感

学业成就-努力

0.478

0.199

3.663***

13.416*

0.199a

0.040

学业成就-背景

-0.576

-0.214

-3.956***

15.651*

0.214a

0.046

学业成就-内向

0.180

0.113

2.052*

4.210*

0.113a

0.013

学业成就-外向

-0.283

-0.183

-3.360***

11.291*

0.183a

0.034

学业成就总分

-0.273

-0.227

-4.210***

17.722*

0.227a

0.052

心理

安全感

人际关系-背景

-0.478

-0.157

-2.874**

8.258*

0.157a

0.025

人际关系-运气

-0.635

-0.254

-4.740***

22.470*

0.254a

0.065

人际关系-外向

-0.437

-0.259

-4.836***

23.389*

0.259a

0.067

人际关系总分

-0.364

-0.256

-4.776***

22.812*

0.256a

0.066

 

4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学习成就的努力、内向维度与安全感有显著正相关,学习成就-背景与安全感有显著负相关。人际关系于与安全感有显著负相关。学习成就-努力、背景、内向、外向维度,人际关系-背景、运气、外向维度的高低分组在归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学业成就-努力、内向归因对心理安全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业成就-背景、外向归因和学业成就总分对心理安全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人际关系整体及其各维度对心理安全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安全感对学业成就归因和人际关系归因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原因在于归因于努力,内向维度的个体擅长从自身找原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提升了能力,因而安全感水平高。相反,遇到问题采用背景归因,将原因看成自己运气不好或是问题太难等,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个体一旦丧失对外界的控制感,受外界的因素左右,将感到焦虑,紧张和担忧等情绪,进而安全感低。人际交往中常采用背景、运气和外向归因的个体,用消极悲观的态度来对待他人,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水平。人际交往面窄,社会支持不足,安全感自然不高。

高心理安全感的大学生由于更加自信和积极,具有较强的独立人格特征,心理依附性较之于低安全感的大学生更弱,能够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和发表看法,所以在进行归因时更倾向于内部的稳定因素;而低安全感的大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和确定感,处理问题时容易产生更多的怀疑和焦虑,而为了解决问题对外部信息的依赖性高,所以做归因时会更多地考虑外部的不稳定因素。

安全感对归因方式有负向预测作用的原因在于心理安全感程度高的大学生一般比较自信、乐意与人交往,并且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强,有较高的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当遇到问题情境时,较少做背景、运气和外向型归因。相反,心理安全感程度低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处于不安、焦虑、多疑,无确定感,没有自信,不信任他人,戒备心强等负性的情绪状态下,由于自己缺乏控制感,对事情的控制能力低,所以在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的归因方面更偏重于背景、运气和外向等不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 Maslow AH. The Dynamics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Insecurity[J].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199210331.

[2] 安莉娟丛中. 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8-699.

[3]王慧慧.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6)158-160.

[4]Metalsky G IAbramson L Y.Attributional stylesToward a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ization and assessment. New YorkAcademic pres s.198113-58.

[5]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

[6]贺小华张建育.大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71-72.

[7]高丽,张向葵,田录梅 .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1):111-113.

[8]王纯,张宁.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格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53-54.

[9]王 燕马 宁.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505-506.

[10]孔繁昌周宗奎.青少年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1371-1372.

[11]裴国洪,刘爱书,张若萍.大学生安全感与自信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0):896-897.

[12]汪海彬,张俊杰,姚本先.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0:785-787.

[13]韦耀阳.影响大学生交往归因的因素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101-102.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