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重关系到团体——整合的一点思考
时间:2016年03月25日|2070次浏览|1次赞

        可能是因为前几天的沙龙的缘故,这两天一直在想着咨询中的双重关系怎样去理解。聊天中跟一位朋友讨论她的困扰,忽然发觉自己就处在了双重关系之中。怎么来看呢?
        比如你跟我聊天,看似是跟我聊天,但我并不知道你提到的那个人是什么样的,我的所有信息都来自你的描述,那么我的回应是不是其实也只是代替你自己说了你自己没说的那部分话呢。 事实上,我没有任何站在我的立场上的对那个人的认知,所以没有“我”的存在。
        然而正是这种没有“我”的存在,形成了一种可以在封闭的咨询室完全呈现出来访者的状态的情形。说白了,看似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两人对话,其实是来访者和他自己平时不出现的另外一部分(某些流派称作子人格)在对话。
        但是另一个层面,我又是认识你的,孩子的关系,学习的关系,这些放在一起,就形成了各种在这个讨论之外的关系。这就是双重关系。这个双重关系使得我们之间的对话,无法抛开以往经验的的基础。
        所以咨询或者说对自己的真实的呈现和认识很难在咨询室外进行。这也是双重关系之所以要被纳入到咨询的讨论之中以及团体的动力之中来考虑的原因吧。
        咨询是呈现出自己跟自己的内在关系的。为了这个呈现,需要其外的关系越简单越少越好。
说的再深一点。来访者跟关注的人的相处,往往也是跟自己的相处。“那些不舒服,其实也都可以看做是跟自己的某一部分的关系紧张。她不过是个载体。当你觉得跟自己的关系好了,那她无论怎样的行为,也许你都不会那么在意了。”
        被排斥的,往往也是耗了最大的能量去排斥的。这些能量,总归会引起情绪。情绪则呈现为对某个人或者某件事的关注。
        同样的,考虑到团体,当一个来访者在一个团体中,呈现了冲突也得到了处理,觉察到了自己的模式,继而有了接纳和成长,往往在团体之外的各种状况就会觉得没那么关注,一笑置之的态度就会越来越多。这也就象是一个人的内在各个子人格冲突得到了沟通和处理,这个人对于外界的冲突也就没有那么在意,甚至说冲突也就少了。看不到即没有啊。
        从双重关系到内在系统再到团体,最后仍然回到个人的内在整合,这或许才是咨询中真正发生的事情。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