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强迫症认知行为理论的研究探讨
时间:2018年11月26日|1357次浏览

强迫症已经被认为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患病率在 1%4%之间。 众多的研究表明, 认知行为理论( cognitive-behaviour therapy) 是解释和治疗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有效心理模型。然而, 与其他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一样,认知行为理论对强迫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被试上,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实证研究则相对较少。

1.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界定及其流行病学调查在症状学上,儿童青少年的强迫症与成人很相似, 其共有的特征是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研究表明,儿童的强迫观念常与脏、攻击性(伤害或死亡)、对称性、精确性等主题相关,而青少年的强迫观念则与宗教和性观念有关。强迫观念常被认为是无意义和不恰当的。强迫行为被定义为有目的、重复性的或仪式化的行为以减轻由强迫观念引起的困扰和负性情绪。青少年的强迫行为包括洗涤、核对、排序、触摸、重复和寻求保证。同时, 强迫行为也包括了一些隐蔽行为,比如删除某些想法、默默祈祷或计数等。然而与成人的强迫症状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是,儿童青少年的强迫症状的表现形式总在变化,不像成人那样固定为一种模式。大部分青少年既有强迫观念又有强迫行为,但两者也有可能只出现一种, 而另一种不出现。 研究报告显示儿童强迫症的发病年龄差异很大, 一些证据表明 3 岁~ 4岁的儿童容易患上强迫症,儿童强迫症平均发病年龄在 10. 4 ( 6. 9 岁 ~ 12. 5 )。 儿童强迫症完全缓解的比率大约为 10%15%。成人强迫症的发病年龄可能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发生在青春期,( 30%70%的成人回忆在青春期出现症状) , 第二个高峰期发生在成人早期(平均年龄 21 )。强迫症严重程度的评估与发病年龄、与其他障碍的共病情况、症状持续时间、家族史等因素密切相关。

2.强迫症认知行为理论的解释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理论整合了早期的行为理论和对强迫症治疗的认知理论。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强迫症是对侵入性思维加剧反应的一种结果。这种理论认为强迫症的强迫观念与正常人的侵入性思维没有质上的区别。关键的区别在于对侵入性思维的意义解释不同。当个体将侵入性思维解释为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是一种危险行为且自己应该对造成的伤害负责任的征兆, 那么他们也将经历负性情绪(比如焦虑, 内疚)和中和反应(如强迫行为,寻求保证) , 这也是强迫症的特征。 除了负性情绪外, 还包括: ( 1)注意和推理偏差(过分集中注意在侵入性思维本身和能引起侵入性思维的环境); ( 2)增加对侵入性思维的思考; ( 3)行为反应 , 包括中和反应,即个体试图减少或逃避责任的一种抵消行为 。 这些强迫行为对患者来说可以压抑或消除强迫思维, 虽短期可以减少痛苦和不适,但增加了侵入性思维产生的频率。此外, 一旦中和反应和侵入性思维建立起联系 ,与之相关的责任感的降低和不适感的减少, 便逐步形成强迫行为, 并长期持续存在。 这些功能失调的信念或错误的思维, 以关注结果为中心。其中一种错误思维是认为思想可以影响事件,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思想-行为融合。   

青少年的强迫症研究发现青少年强迫症存在思想-行动融合( TAF)、伤害可能性及严重性的认知偏差。但结果同时表明, 这些认知偏差在其他焦虑障碍青少年也同样存在, 而不是强迫症所特有的。

    已有的研究证实了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是强迫症的一个亚型,与成人相比, 家庭作为儿童青少年直接以及重要的生长环境之一, 对儿童青少年身心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在解释儿童青少年强迫症心理病理学模型时,应将家族遗传,父母教养方式, 亲子互动模型等家庭环境因素纳入其中, 以便更好理解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模式。对儿童青少年强迫症认知行为理论模型的探讨,对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