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猫语】将来访视为人,而非“问题人” | 心得E
时间:2018年05月26日|1057次浏览

首先,设定一下讨论的框架,避免概念乱用,误导公众。我选择在心理咨询这个工作架构里来讨论这件事,指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的态度体现,这种态度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如何与来访者工作,如何看待Ta们,它决定着咨访双方会建立怎样的治疗联盟?

那么,什么是心理咨询框架下所说的问题呢?

所谓“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价值判断,类似于坏的、错误的、不应该的、需要改正的、需要摒弃的……当然也包括带来困扰的,令人痛苦的,无法承受的(包括自己或他人)……

当我们的描述一上升到“问题”层面,似乎就很严重了。而通常情况下,也许我们会说自己或他人有***特点,而不是问题,对吧?

接下来当问题与人相连,有问题的人又是什么?

这个问题背后恐怕就是对一个人自我认同、自我价值的否定与批判了。在我有问题和我是问题之间的界限会变得很模糊,就会出现无法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认同自己的局面。咨询师的语言里也自然会呈现出有问题的人的样子,比如“这个来访有着什么什么问题,Ta还意识不到,我是希望Ta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会解决Ta的困扰”……

对咨询师来说,如果抱着Ta是有问题的人的态度与之工作,那我们想做的可能就是修正Ta的问题,令其放弃一些东西,或将之改变而后快。这有什么不对吗?来访者不就是来寻求改变的吗?表面看来没什么问题,但是细思极恐啊!“我是有问题的,我的问题是***,我得把它改掉,否则我就是坏的、不应该的……”可那就是我的一部分啊,我却要把它处理掉,仿佛才是正确的选择……

如果咨询师首先把Ta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关心的就会是这些所谓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影响着来访的生活的?它造成来访生活中的困扰了吗?是可承受的吗?哪些是难以承受的?需要改变的?还是别人觉得这是问题,需要改正?Ta的生活经历如何塑造Ta成为现在的样子?这些所谓的问题是有渊源的吗?那些无奈的必然性被注意到了吗?Ta内心的愿望到底是什么?有机会表达吗?表达了会有人倾听吗?有人会重视我的愿望吗?尤其是那些生命中重要的关系,是如何回应Ta的呢?接纳和改变哪个是Ta更想要的?……

作为咨询师我们有太多的东西要跟来访一起去了解、理解,找出线索,接近Ta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简单的修正Ta的问题

其实语言能表达的十分有限,这样去区分两种状态似乎感觉不到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也可能是我语言能力的溃乏,无法将想传达的东西表现出来吧。我会觉得这个区别是具大的,甚至是影响着我们整个工作的态度。

我认为不同的工作态度真正影响的是我们的好奇心——如果把一个人当作问题人,我们关注的就是其问题,解决问题就成了自然的目标,象园林工人修枝剪叶,把一株散漫长着的植物修理的工整,可被欣赏。我们对这个人就不太会有什么兴趣去了解,就更不太会发生理解了。因此,我认为不可以把一个人简单化的理解为问题的人。只有我们把每一个来访真心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去想如何修剪Ta,我们才有兴趣、有好奇,想要去了解Ta、理解Ta,以及跟Ta一起去探索其内心世界丰富的样貌,帮助其体验到所谓问题到底是什么,带来的影响究竟是什么,接下来要怎么样面对就可以有一个属于个人主观意愿的选择。接纳也好,改变也罢,自主性的回归可能是更关键的事情。而这一切的发生仰赖于咨询师的好奇心,对具体的人的好奇!


文|路梅


—————————————

关注【路梅心理】公众号!


标签: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  新手咨询师  精神动力学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