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生命缘何如此脆弱
时间:2012年01月18日|1983次浏览

年轻的生命缘何如此脆弱 
 
新华网山西频道  2004-09-13  来源:太原新闻网 
    9月6日,一名18岁的女学生因不堪高考落榜的压力,竟在铁路上割腕自杀,被太原火车站派出所的民警发现后救助脱险……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这一天,人们对青少年自杀现象又平添了一丝沉重。 

    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 

    今年3月14日晚,我省一名15岁的女中学生因担心考不上高中,竟服安眠药自杀,幸得及时救治才脱离危险;4月16日上午,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南校区一位女生因与同学发生口角,竟然要跳楼自杀,幸亏老师和同学及时发现,才避免了一场惨剧;7月21日下午,太原市牛站西巷迎泽苑小区,一个抱着绒毛狗玩具的16岁少年从14层高的楼顶上纵身坠下,就此结束了其花季般的生命;7月29日,长治平顺县一中考考生因落榜遭父母冷落,一气之下,竟服下了一瓶农药自杀……据统计,我国平均每2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每年有28.7万人选择用这种非正常的方式踏上不归路。 

    还没有真正认识生命、刚在生命旅程迈出了一小步的少年们,有多少承受不了的生命之重?难道踏上“死”路是解决生命一时之“难”的唯一选择? 

    快乐健康从哪里来 

    太原十五中的女生小李告诉记者,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平日里自己就“解决”了,譬如听听喜欢的歌曲或看碟,若遇到特烦心的事就会找要好的同学说说,但她是不会去找父母的。问她为什么?她说有些事父母知道了更糟糕,会适得其反。 

    省医科大学的女研究生小冯表示,遇到事主要是看自己的心态调整,还要看平时为人处事的方式,而这些又受家庭教育、学校氛围和社会压力等方面的影响。她认为自杀的人不会是真的想死,只是在离去的前一刻被失望和抑郁“打”败了。平时“珍爱生命”的话说了多少遍,但真正怎么做没有人告诉我们。她就听说有同学去医院做心理咨询的,但还是悄悄的。 

    匆匆行走的李女士听到这个话题便停下了脚步,她说独生子女、单亲家庭、过度期望、强加意愿、心理成长忽略等都会是导致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低能”的诱因。她认为应该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们也去上上学,学习如何才能做个合格、称职的家长。 

    孩子上初三的高先生说,他家有个邻居的孩子就因同学一句刺激的话而自杀过,当时老师没和家长反映,家长也没发现端倪,孩子差点就丢了一条小命。现在省城的中小学校有了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他希望他们在关注孩子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同时,能及时和家长反馈、交流,只有如此,他们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生自杀救助遭冷遇 

    “我部开通一年来,几乎没什么学生来咨询或请求救助。”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部的刘建平主任说,人们对学生自杀认识不到位,对学生出现的自杀倾向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近期发生的几起学生自杀事件就是发生后才被人们发现,学生自杀的干预工作几乎成了空白,其自毁行为的成功率也相对较高。 

    有关专家分析,导致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有三大类,即家庭不和、教育方法失当和同学关系不友好。由于中小学生的父母正处于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可能忙于工作而暴躁地处理家庭问题,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学校重学习成绩、轻素质培养,采取高压灌输式教育,学生没被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对待,于是产生了一些有损学生人格的教育方式;学生之间的关系受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也存在着普遍的恃强凌弱、歧视弱小的现象。 

    如果学生忽然由原来的开朗活泼变为沉闷独处、饭量减小、睡眠欠佳、持续烦躁和偶尔捶胸打头等自虐行为,应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并要及时与其交流谈心,找出变化原由,从而及早阻止自杀意识的产生。上述变化亦是抑郁症的前期症状,如稍遇不如意的突发事件,学生就会出现自杀行为。 

    专家呼吁,自杀干预是全方位的社会行为,每个人都有阻止他人走向自毁的义务和责任。媒体也不应大肆渲染自杀细节,以免让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模拟“榜样”。人与人之间要学会相互关爱,及时疏导心结,并通过专家进行行为矫正,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遏制自杀行为的发生。(山西商报记者 费建法)

标签: 高考落榜  太原火车站  发生口角  女中学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