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创伤与哀悼
时间:2017年04月05日|1828次浏览|1次赞

一年一度的清明就到了,天气也是一阵阴雨一阵晴。古时的风俗中,清明是个色彩情调都浓郁的大节日,家人们借此机会团聚,或游玩观赏春景,或上坟祭扫先人。诗人杜牧有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说的就是这个时候的他,一个人在旅途的心境:断魂般的凄迷纷乱。小时候读这个不是很有感,如今读来却分外觉得贴切:似乎是一个人失魂落魄,找不到归属,活脱脱一副因时节而创伤激活而无法哀悼的样子。

心理学上,有“创伤”二字,用来描述那些一个人生命中带来重大心理影响的物理或心理事件。某个角度来说,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经历创伤的过程。出生时与母体分离,儿时不断受挫,长大经历竞争,工作面对挫折和打击,甚至,天灾人祸,亲历或目睹。然而这些所有之中,什么样的事件才会是对一个人真正重要的创伤事件呢?在3月进行的创伤聚焦工作坊上,两位加拿大老师带来他们的理解:个体自己的定义。即,你认为什么事情对你而言是重大的心理创伤,那么那就是你的创伤事件,无论那件事情在其他人看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或者受伤得毫无逻辑。


那些我们认为是创伤的事件,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呢?

创伤性事件,会从不同的层面和时间长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生理上,也许我们会变得不断地回忆起那些片段,做噩梦,或者完全不记得,也许我们会在面对同样情境时身体感觉到很难受,紧张出汗,陷入动弹不得,又或者会直接逃走。而心理上,我们可能会从此对自己有一个认识,“我不行”,“我是。。。样的人”,“周围的人都是可怕的”,“不会有人能帮到我”,“我会过不去的”。。。

创伤里面,“代际创伤”,“替代性创伤”,是一个很重的话题。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都曾从父母辈那边听到许多关于家族的故事。而那些未曾言说的故事,则经由我们的身体,细胞,神经元,依然被继承了,并且因未言明而更多了幻想的成分。创伤聚焦治疗的老师会说,每个来访者,都是带着他们的家族中的人一起过来的。创伤经验会随着时间影响我们的思想、身体、情感和精神。


因为痛苦,通常,人们采用的是沉默。然而,若哀思不得述说,不得倾听,不得哀悼,只会更加成为沉重的负担。与创伤记忆和情感的阻隔,带来看似表面的平静,却让人失去了其生命的流动、经验和智慧的传承、力量的来源。一个没有祖先的人,是无根的,只能如“断魂”游离于世间。


在课程中,国内一位很有心力在做着这些事情的老师提到,“我们身上有许多鬼魂,通过认识他们,命名他们,就可以把鬼魂变成祖先。”


这些以故事流传的,或无意识中继承着的代际间的创伤,其实也是一些有关生命生存和成长的知识经验,教会我们何时去信任,教会我们何时去迎接新的生活。当鬼魂变成祖先,我们就能去继承其力量,而不必背负其创伤感。

所以,好在我们有清明,可以去祭扫先人,可以在坟前悼念,可以与家人絮絮。祭奠是一种哀悼,通过叙说,而非淹没伤感其中,我们可以将创伤的部分与我们自己分离,安置在那个过去的时间,解读家庭故事真正的意义,选择自己想要继承的部分。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借个力,歇歇脚,暖暖身,为自己身上的“断魂”寻个合适的去处吧!


|吴科英,心理咨询师,本文原创,图网络。原文已发“南嘉心理咨询中心”公众号。

|如果你想心理咨询或体验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疗,请联系18721752239(微信、短信、电话)、QQ::3425659361(加好友注明:咨询)

|个案及体验者招募,见公众号内【咨询体验】文

聚焦取向心理治疗一对一体验者招募(长期有效)

深入探索之旅——精神分析长程来访者招募(成人)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