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与婴幼儿的个体差异
作者: 孟昭兰 / 6922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月03日
来源: 人教网心理研究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q(b vPL%u"z0  亲子关系与婴幼儿的个体差异

v+?0i t0?1Jl*kp[0 心理学空间*_ R9s q:kEr

  为什么有的孩子适应新环境比较容易,有的孩子则比较困难?了解儿童具有先天性和社会化的个体差异,以及从心理上进行分类等问题,可能有助于家长理解孩子的特点,有助于老师识别孩童之间的不同性格而区别对待。心理学的知识是教育教养的基础,为教育教养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解决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钥匙。一般来说,人们的注意集中在儿童的智力发展上。其实,决定儿童最优发展的主要心理因素不是智力。这是由于,除了天赋聪颖和智能迟钝这两种少数极端儿童以外,绝大多数儿童的大脑为正常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智能。然而,使儿童发展达到全面而最优的更重要的条件,是最初建立的亲子关系,以及与其相关的感情和社会化发展(也就是目前所说的“情商”)。因此,早期亲子关系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心理学空间${]^9U ^1^+b-Nlj&f

心理学空间wV!z)W*u-c:y g

一、早期亲子关系建立的差异

yW3q^,m$L \,H0

`B.qj6z`Lh%~0(一)“母婴感情联结”的早期建立是婴儿生存的必要条件

&b5I-j6f f,S0 心理学空间!pPa PBn4G

对于儿童的生存和生长,心理学十分重视早期亲子关系的建立。早期亲子关系的内涵是婴儿先天生命力与母亲敏感性的结合。这种结合的质量决定着婴儿生存和生长的质量,也是影响婴儿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空间(V7c)B KK.G+f~(W"o^

心理学空间8l0~4G.vggJ4?*@

新生儿生来具有自发的协调有机体活动的能力,称为婴儿的生命力或活性。新生儿出生即处于与母亲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情境中。婴儿需要的表达、母亲对其需要的理解和满足,以及为此婴儿作出反应的前因后果,使婴儿得以生存。在此期间构成了母婴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母婴交往的生物学基础。但是,沟通母婴之间联系的桥梁,不仅是物质上的供给与接受,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信息传递。而此时,传递的信息不是语言,而是感情性信息。母婴之间的信息传递能调动母亲对婴儿下列先天机体反应的敏感性:(1)身体器官活动协调,如吮吸、吞咽、消化、排泄、呼吸、睡眠、觉醒;(2)感官活动协调,对外部刺激的接受与协调,如注视―保持―离开,静息―倾听,接受成人的抚摩,排斥强光与强噪声;(3)表情协调与感情监测,如饥饿、疼痛,寒冷时哭叫、皱眉,舒适时活跃、微笑。心理学空间%?h Ua z;~ Lq

2n-\-F7G0a8C0(二)亲子关系建立中父母的主导作用

+ub&B4OeZ [&A2X0 心理学空间|0kD3ok0Dp

亲子交往的建立既含有先天基础,又包含着社会因素的渗透。由于父母的个性特征各有不同,诸如父母对子女养育知识的不同,父母社会生活交往、职业、性格等的不同,与孩子的交往从一开始就各有不同,因而婴儿所接触的亲子关系环境也不相同。父母双方对待婴儿的差异,是婴儿社会环境差异中的重要方面。越是细心、敏感的父母, 对婴儿的身心需要理解得越具体, 反应就越及时,对婴儿的成长越有利。因此,早期亲子关系的建立,渗透着自然和社会性两方面的因素。从新生儿时期开始,个体自然属性的差别与社会环境的不同两方面的结合,形成了儿童个体日益发展和显现的个体差异的根本来源。

o F g+A"[n0F6w B$Q0

!U|d X&]9EMJE0婴儿早期表现的心理协调能力是在母亲──主要是母亲──的抚育中由母亲的面孔、面部表情和声音表情所激活的。这时婴儿的感觉和情绪反应,如哭叫、皱眉、撅嘴、微笑、全身活跃等,是婴儿早期智慧的闪现。细心的父母能意识到婴儿早期闪现的这些智慧火花,及时地强化它们、巩固它们,使其在同样的情景中反复出现,是婴儿心理发展的前提,也是日后个体差异发展的前提。因为,母亲敏感性的发挥以及其自身的感情反应,又激活着婴儿的情绪,强化着婴儿的欢乐与痛苦,发展他们多种情绪,如快乐、兴趣、爱与眷恋、痛苦、厌恶、愤怒、恐惧等。这些情绪都服务于儿童生活的需要。这些情绪及其行为的发生,一方面表明婴儿适应生存的心理能力的增长,另一方面日益显露出婴儿个体的人格差异(孟昭兰,1992)。这就是说,母亲对婴儿的分化反应觉察得越早,敏感性越强,强化得越多,婴儿认人的能力和对成人的亲近反应就出现得越早,个体发育的差别显露得也越早。

^u6z5H&B!`3q`$A0 心理学空间(p/vp X%Q$r{U6_-w

婴儿生长到半岁至一岁时,由于婴儿各自环境的一贯性的影响,开始出现一种情绪惯常性。经常处于母婴间快乐交往的孩子,将更健康,更经常快乐,愿意接近人,愿意探索外在事物。而健康不良的孩子经常体验痛苦,更爱哭,形成痛苦的情绪惯性。得不到成人足够细心的照顾,缺乏快乐的强化与交流的孩子,则易于形成感情淡漠的惯性。这种由亲子关系形成的情绪惯性,会注入儿童的气质、性格之中,甚至能贯穿一生。因此,父母对婴儿感情需要的敏感性和母性行为的质量是儿童情绪色调、性格色调和个性的统一性的基础,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个体差异的基础。心理学空间s!R}S3W5Q@CA

心理学空间%F0D]Y{

二、母婴依恋关系与依恋类型差异心理学空间E]lQm

g0c$[n]~P#t2a'B4N0(一)依恋安全感

7}/b)_.u` GnGfwW0

8[b4XF.LZ}-rx&z0儿童生活到一岁,婴儿和成人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情上的密切联系,称为“依恋”。婴儿从与母亲的依恋中产生安全感,称为“依恋安全感”。母婴之间依恋关系的质量决定婴儿是否能够建立起这种安全感。它是由母亲这一天然角色与她对婴儿反应的敏感性所决定。母亲对婴儿信号的敏感性的不同,导致婴儿对对方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因此,依恋是母婴双方感情上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最重要的心理―社会化现象。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婴儿获得快乐的唯一来源,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最初保证,也会导致儿童个体在感情特质、性格特征上的差异。心理学空间8kN/c-F/DuX+g6|(A;c-v

5_|-A,Hm]O,@}&} jJp0(二)感情环境与分离焦虑

7O~8`r9UjVv0 心理学空间X8a1{)^2n+p6Gs

婴儿依恋安全感的建立说明,婴儿需要生长在良好的感情环境里。成人对婴儿的哺育,仅仅靠物质上的供给是不足以使他们健康成长的。长期生活在得不到成人经常的感情抚慰和感情交流的保育院、寄养所的孩子,容易感情淡漠、时常哭泣,甚至身体瘦弱、不够健康。他们往往是不快乐的,也缺乏探索环境的兴趣。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感情欠缺,成年后也难以成为心理功能健全的人。研究表明:较早与父母分离的孩子产生的感情问题称为分离焦虑。早期的分离焦虑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反抗,大哭,呼喊妈妈,拒绝他人,十分痛苦;第二阶段,绝望,停止大哭,时而伤心,失望,感情冷漠;第三阶段,解脱,对接近的另外的成人表示接受和交往,他们的痛苦似乎已被淡忘,他们似乎用代替的防御机制来抵制分离带来的焦虑。这似乎说明,如果此时婴儿的处境有所改善,可能不会有长期的不良效果。但是,婴儿早期的感情经验对其后人格发展可能产生关键的、持续的后果。在个体差异上,他们或许永远带有淡漠情绪和冷漠性格的印痕(孟昭兰,1997)。心理学空间U(C1RDYHR

心理学空间"h5Oa%nyl v9{,DG _

情绪有一种感染的作用。敏感的父母亲和婴儿之间能够互相感染彼此的情绪。敏感的父母亲时刻知道婴儿的物质和心理需要,诸如感情体贴的需要,认识、操纵外物的需要和与人交往的需要。孩子合理的需要应及时给予满足,不合理的需要应根据不同年龄妥善处理。要让孩子在无助、恐惧、焦虑时,感到父母是他们安全保证和依靠的基地。婴儿从小能经常感到安全,意味着他们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良好的依恋关系是父母和婴儿获得快乐的来源,是婴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最初保证,也是年轻父母增长对孩子的慈爱之心和责任感的来源。在母亲之外,如果作为非母亲的成人具有敏感的“移情态”,也能与婴儿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使托养儿童受益。家庭并不意味着一定是良好的感情环境。不良的婚姻环境、单亲家庭、父母过度忙碌或不够尽责等,都会影响家庭感情环境的质量。母亲或照看婴儿的人可以分成几种类型。(1)敏感的或粗心的父母。敏感的父母及时地发现婴儿显露的特点和变化。粗心的父母与婴儿接近时没有感情,不关心或忽略婴儿的的感情需要,他们经常来去匆匆,无暇顾及。常此以往,婴儿将表现更多的负性情绪,如悲伤、烦躁或感情淡漠。(2)温柔的或粗暴的父母。婴儿和儿童都需要爱抚,爱抚使他们产生安全感和对父母感情及时的反馈和回报,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粗暴的父母简单化地对待儿童,对孩子往往漠不关心或粗暴训斥,责任心差,从而使孩子产生恐惧和疏远心理,这对他们个性的形成起着极坏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家庭环境也是儿童个体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

!Y1]B,`f dq4c\0 心理学空间p;\og r8hb[

(三)依恋类型心理学空间1I:c"[xs*WVdW w/g`#X

心理学空间3td7XT"p

过去对依恋类型的研究是用12个月婴儿进行的。这个年龄意味着他们在先天基础上已经受到社会抚育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最早的依恋分类已经是后天的产物。依恋类型的这一性质告诉我们,父母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在抚养方式上要从开始即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一般的家庭抚养婴儿为对象的研究发现,依恋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

NH[;{W{0

k? ?Jv5r01.安全型,占65%,行为特点是:

6B3b k:\ d2L0 心理学空间s@%V!X x3y(ROy

(1)具有快乐的情绪常性,虽然也有痛苦或发脾气的时候,但比较起来更为快乐;

;p4x0~^ X0

ZQzz8h%QO/pDiR s0(2)以母亲为安全基地,愿意依恋母亲,但相对不怕母亲离开,苦恼或哭泣的时间较短;

k,\%L6c4?0RVS0 心理学空间{ p W"T P8b4q0X

(3)对陌生人有所警觉和陌生感,但比较不惧怕陌生人,与陌生人相处一会儿就会试图接近和表示友好,喜欢与人交往;心理学空间"gE3{H*d'@ O-Z

心理学空间C2erO,h[o C

(4)更多地能够独自玩耍,喜欢探索新异事物,愿意与人分享他的成功与喜悦;

]%Q)D7I'|0

.U%_B APg*s$Xfd0(5)容易成为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良好的人;心理学空间b/ka#` Q R9PUPt'R

5H gX'Xm&^ q3t:\yfF0(6)在认知、智慧和创造性的发展上,容易成为热情、进取、乐观和自信的人,成为易于接受任务和克服困难的人。

)CJo7R:g,H_o5P@0 心理学空间.j8O:^"rZ w5y^

2.平淡型,占20%,行为特点是:心理学空间 HYr `K|

K t5O:QjX0(1)具有比较忽略、回避母亲的倾向,对母亲离开表示淡漠,很少因母亲离开而哭闹,似乎没有形成与母亲的亲密感情联系;

%GO;^4w)X0

Z @ PfJtq @!@!T0(2)比较不惧怕陌生人,会自然地、平静地与陌生人交往;

A"v%w'W1m2{~3_!o-S0

+F Z-FH {$KP@5r0(3)经常主动地独立玩耍,较少找人为伴和依赖他人;心理学空间j*TCe,mP`R:h

心理学空间0bG1s!o3r;[fT

(4)情绪平淡是其最大的特点,对母亲也是如此,倾向于成长为缺少感情色彩、心境比较平淡、举止平和、缺少热情的人;

N0@QDS+H'^a0

6T@p!`r^^ cI0(5)经常喜欢独自操作、玩耍,独立性强,有可能形成独特的爱好和技能,智慧和创造性的发展也少见不良影响,但倾向于形成内向的人格。

/r2BR)e'G%p0

N/|,`$n'C,i&_0形成平淡型依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母亲对婴儿的情绪不敏感,很少表示亲密感情,久而久之,儿童的感情也变得冷漠,为了避免缺少温情回报的痛苦而采取冷漠的防御措施。国外研究把此种类型称为回避型,即认为回避行为是一种防御措施。二是母亲忙于工作,婴儿没有形成依恋的特定对象,从而对母亲感情淡漠。实验表明,中国儿童有更大比例的平淡型儿童(35%)。这种差别可能是由于:中国人的传统民族性格趋于内向;当代年轻母亲参加工作的人较多;婴儿从小在三代人同居的大家庭中成长。中国儿童生长的这一特定环境,导致中国平淡型儿童人数较多而负性反应较少。因此,我们建议,用平淡型代替回避型来标示,至少对中国儿童是合适的。这种回避的防御措施对人格的作用并不一定很好。无论是防御措施,或只是没有对某一人形成依恋,在一定意义上讲,冷漠的回避行为对儿童成长应当是不被鼓励的,他们日后难以形成热情、开朗、乐观的个性。心理学空间6V6V6^x@

心理学空间o ?Fl&]

3.焦虑型,占15%,行为特点是:(1)经常容易处于警觉状态,害怕母亲离开,母亲离开后极端痛苦,母亲回来后又对母亲发脾气表示拒绝,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平复;(2)不愿意探索新异事物,缺少兴趣,不愿意独立玩耍;(3)不愿意与他人接近,在社会适应上表现消极,缺乏安全感,缺乏对成人的信赖感;(4)长大后不善于社交活动,愿意独处,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5)由于紧张的情绪常性,导致胆小、紧张、多疑、感情脆弱的性格;(6)由于适应力差,容易形成谨小慎微、心地狭窄、畏缩不前、难以承受困难和接受困难任务的性格。心理学空间}#FV,Zsp

h]#^s {/E#E0焦虑型儿童有可能属于困难型气质,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教养方式上的不当造成的。如母亲忙于工作和离开,缺乏与孩子密切的感情交流,如果母亲对孩子的依恋不耐烦、粗暴,使儿童经常体验负性情绪;母亲有时对孩子亲近,有时又“不告而别”,这种反复无常使孩子惶恐不安,对大人产生不信赖感;他们不能预期在需要时母亲能够到来,不敢离开母亲,不敢去独自玩耍,也不信任他人(胡平、孟昭兰,1996)。心理学空间B!hs9z0Q Vt4vV4y

c:op7K0kc0三、儿童的气质特征

Lh,YV0gEBg0 心理学空间'jYE/gr(e6Y%{+d,Hk

气质作为一种先天特性,通过社会环境影响,与依恋一样,也成为一种先天特性与社会环境整合的个人特质,它赋予性格形成上带有其特异性的色调。气质是注入影响儿童个体差异的另一个基础变量和因素。可以把气质特征引申到认识儿童的性格特征的范畴中,最后揭示儿童的个体差异。心理学空间'}?/Ur6X

心理学空间hn3b'_-@ M4~9lL w

气质的本质首先是一种先天特性,它基本上是由神经系统活动特性显现的行为方式,或说是一种行为风格。我们说一个人的气质好,往往是指他的仪态、仪表、风格、风貌上的优化和美化,表现在他的动作方式、表情、言语方式、语态上。在成人,它注入了更多的社会文化内涵,比如说一个人温文尔雅、仪态大方、礼仪端庄等。但从气质的根本性质来说,它是与生俱来的,是由神经系统活动特性决定的。由于早期婴儿的社会环境影响较为简单,气质主要表现在儿童基本的活动方式和情绪表达方式上。社会环境既影响依恋类型的形成,也影响一个人的气质改变。依恋类型和气质类型将逐步融汇在形成中的人的性格之中,也就是说,依恋和气质都是影响个体差异的因素。

v| dy.r3a2}'}#y0

}7Iv,o"\0(一)气质类型心理学空间&S9b1yW.iiz,Q

心理学空间"t}JCY"w`

由于气质的先天性质,每个人一生都会带着各自固有的气质特性。从新生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个体的不同,如新生儿的活动水平、反应阈限、反应强度、趋避性、适应性、注意集中性、节律性、情绪性等,均有差异。这些属性的成分和程度在每个孩子身上表现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可区分的、各个人不同的气质特征。婴儿时期的气质可划分为下述三种类型(Ainsworth, 1978 )。心理学空间P0IR"Y"M7g

%R |3Z {zlS'c$y01.抚育困难型

{1Z:y _/Dg]o3t'j0 心理学空间 ujZu*N+L'c {Wk

最早的表现是生活节律难以形成,父母难以掌握和培养诸如睡眠、喂食、排便的节律,负性情绪较多而强烈。稍稍长大时,不喜欢接近陌生人,对新刺激反应消极,如不喜欢没吃过的食物,吃药困难等。

-k*m4D)N*H&V:\,S P_0 心理学空间-TUy { qR_(J

2.容易抚育型心理学空间R1hOM&J5i1L

Si@ g6?sa7`0生活节律容易形成,正性情绪较多。稍稍长大时,新异刺激易于引起注意并感兴趣,愿与陌生人打交道,适应能力较强,适应新环境较快。心理学空间5]mk F)W,s\wR?l

#{ e%];V0W03.启动缓慢型

Q*|+T Q^ AX0

9cHV5cj0对新事物反应中等,负性情绪较多,生活很有节律,但适应环境、启动动作缓慢。心理学空间0^C1]r2~,y+wy8d"O

心理学空间d,wg+S'y's aK

这种分类是从新生儿开始并在婴儿一岁左右显现的,是基于适应行为划分的。显然,这种类型差别对儿童成长有影响,至少影响父母以及其他成人对婴儿的教养方式。例如,困难型儿童由于难对付可能受到更多的照顾。但也可能由于负性反应和不良情绪较多,易使父母产生精神忧郁或厌烦,从而导致教导方式不当,加剧孩子的负性气质的本性。情况严重时,甚至产生临床方面的问题。如学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由于得不到感情上的关怀,有可能出现心理性厌学或心理性病痛。例如,小学生由于在适应性、坚持性、灵活性和注意力方面处于劣势,会干扰他们的学习和操作能力及时得到锻炼,也会影响老师对他们的肯定反应。

(@-X `J3gv4n0

%{#YmS@M0容易型儿童在利用环境刺激和加速发展方面比困难型儿童有更多的优势:他们容易引起大人的喜爱,与大人有更多的积极、愉快的交往,导致他们更健康,心理上更快发展;社会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强,易于得到大人的肯定反馈;如果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好,就更容易得到老师的喜爱和帮助,学习成绩也更容易提高。但由于他们的独立性较强,也容易受到大人的忽视,日后也会影响他们的发展。

?W;P'F;_0

F;Y"{;j.G'`0缓慢型儿童负性特点较多,往往受到社会上负面的影响。他们的缓慢行为和动作往往引起大人的不耐烦或斥责,后果会与困难型儿童类似,产生恶性循环。父母应顺应他们的特点,使他们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和学习。过于苛求,更助长那些负性特点在他们的性格中固定。心理学空间1@Ij+A#}

心理学空间"S?nj@0i4r!D*F6Q

可见,容易型儿童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容易得到较好的发展条件。另外两种类型的儿童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帮助,他们会体验很多痛苦,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是不利的。父母,特别是老师要更加关注这一部分儿童,肯定他们的优点和成功之处,增强他们的信心,强化他们的快乐和兴趣,使他们产生努力和改正缺点的动力。

/kHShT#P}B0

1gk!| o n0(二)气质与依恋的相互影响

4Jp&h8m}v g.e)Y0

)A.T;D%o(kY Y}01.气质对依恋的影响心理学空间Q wt{RVg9?-V

A"X1aa9l0婴儿从出生起,气质类型的不同就对他们的生活发生影响。例如,抚育困难型婴儿的生活节律性、适应性较差,给父母的养育带来许多不便,孩子哭闹多,兴趣少,从而父母对他们的社会行为降低要求,减少强化,否定的态度增长;婴儿稍大,活动增加,父母的指责和限制增加,由于孩子的反抗,双方的冲突也随之增加。这种情况会削弱双方互相期待的要求,减少互相依恋的机会,干扰了良好依恋关系的形成。随着儿童的成长,这种关系必然导致儿童的性格向着内敛、倔强的方向发展,他们自身也是不快乐的。在人际关系上,他们回避与人交往,难以感受他人对自身的感情,从而也就缺少对他人的关怀与同情。同时,儿童也不够乐观和进取,较少兴趣,这阻碍了他们智力的充分发展。缓慢型婴儿也容易导致类似的后果。而安全型婴儿由于适应性、趋避性强,注意力、反应性敏锐,容易更多地得到成人的强化,母婴相互交往的机会无形中增多,这就有利于良好依恋关系的形成。有依恋安全感的婴儿经常快乐,勇于探索,得到成功的机会也多,更容易自信和乐观。由此可见,不同的气质类型(从自然生成方面)对婴儿依恋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心理学空间N$gv8gza8wg

,q;\Q-c#_d:Is-K,E02.依恋对气质的影响心理学空间SbK9RWj

心理学空间'd2VH ob

依恋也会影响气质。安全型依恋为儿童提供经常体验良性情绪的机会。这就增加了儿童与成人交往的机会和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增加了他们活动的主动性和社会适应性。因此,良好的依恋关系可能使容易型气质儿童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从而更加巩固其原来的气质类型。

S*R-}e'{0 心理学空间+Y bh/nk e f

即使是困难型的气质类型,通过父母的敏感意识和耐心应对,也能帮助他们适应变化和来自外界的要求,让他们体验快乐,帮助他们克服负性情绪,增加他们成功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乐观和责任感从而使困难型儿童的气质得到改善。

qY5rl3v0 心理学空间 F-\ l3t3o4o ^*d7N4h

与此相反,母婴依恋关系淡漠或有时发生冲突,无论对容易型或困难型儿童,都没有好影响。这些孩子较少从父母那里得到鼓励,从父母的反应中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他们将更加失去与社会交往和探索环境的兴趣,注意力更加指向自身内部,渐渐变得内向和孤僻。这就是说,依恋类型是从社会性影响方面,使气质的本性有可能改变。

$xY-}qaA0 心理学空间o Dr ?t

四、儿童性格特征雏形心理学空间:[)Ea:v1G

心理学空间nX)o'p+N

亲子关系、依恋、气质诸因素的复杂整合,会印刻在幼儿的心理结构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个人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日益复杂化,构成我们称之为性格的不同倾向。

N?bel2d+? Ush0 心理学空间$Nr%o K [%|

直到幼儿期,性格只是一种尚待发展的雏形。当代研究认为,性格可分为五大类,称为“大五”(Caspi,2000,参见孟昭兰,2005)。“大五”可描述如下:(1)亲和度──欢快活泼或文静、和蔼可亲、善于交往、对人友好、感情真挚、讨人喜欢,相对于对人态度轻率、举止粗鲁、较少谦让、攻击性强;(2)外向度──外向、喜欢热闹、善于交际、善于参与、爱冲动、活跃,相对于内向、退缩、害羞、喜独处、自我保护性强;(3)严谨度──遵循规则、有条不紊、做事认真、有责任感、被人信赖,相对于生活无条理、动作凌乱无序、行动无所遵循;(4)情绪度──情绪稳定、快乐、开朗、乐观、自信,相对于情绪不稳定、敏感、焦虑、急躁,防御性强;(5)坚持度──善思索、有想象力、有创造性、有进取倾向、善于克服困难、愿意接受任务,相对于坚持性差、忍耐力差、缺乏思考与想象、拒绝新鲜事物、尽量躲避困难。心理学空间'D[P*jilD

x l:O ^ g5CC.z d0性格特征包含的是一个人的社会性、情绪性、活动坚定性等多种特征。从中可看出,无论是依恋的安全型、焦虑型,或是气质的容易型、困难型,都贯注在人的性格中。早期依恋的类型和质量,会像一种淡漠的背景对行为和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气质的原本属性也会被生活经验与适应行为所遮盖。

!|1ow%PP?0

}Z#f2H1}Xnm/_U0总之,婴儿心理发展历程显示了一个结构性的框架。心理学空间 ET$Cbs&_

心理学空间e e5KV Oa-Ro

1.婴儿成长的心理结构是多层次的。个性的形成有其自然、先天的基础,脑和神经系统提供心理发展的物质可能性,社会环境决定着心理发展的质量。心理学空间#l E `HL

AeG1Z7ji02.在婴儿发展中,亲子关系与母婴依恋是自然与社会影响结合的第一个层面。

L_%l-?/M(U`0 心理学空间,P Wi8@3@-j!tx

3.气质作为人的自然属性与已经渗透着社会因素的亲子依恋的结合,这是自然与社会影响的第二个层面。

Jd"F"Y-_7l Z T&m [-I0

^ u_ ^#n8|5Ua04.气质受社会影响的改造或掩盖,成为性格形成的基础。亲子依恋关系对气质的改造起着背景的作用。心理学空间9feCKTW([SG8fd

心理学空间*H6H&{a"r)t

5.性格结构中,除气质因素外,其各种特征主要是社会文化和教育教养的结果。然而性格包含着早期依恋类型、气质类型诸因素的渗透,这是自然与社会影响的第三个层面。成长中的人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所形成多样的性格特征构成人的完整的然而是个人差异的精神面貌,即人的个性,或称人格。

hGDGOc%cq0 心理学空间i9b~F e^O4]J

参考文献

9je|T#@+{s]J0

wEl9N&mn `&MA0胡平,孟昭兰(1998).中国婴儿依恋类型分类及其文化影响.华人心理学发展研讨会报告.心理学空间[!~I7i$P W `

心理学空间!@ ||s{K

孟昭兰(1997).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a ~` IUq#nt0 心理学空间Nqp4}/c!ASS&m0Gm;G

孟昭兰主编(2005).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z&@/A D1B j(rjEu0 心理学空间3f^^qtG{*b I2u:|

Ainsworth, M., et al.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Hillsdale, NJ: Erlbaum.心理学空间7ko4sJq

心理学空间;St];pxh

Caspi, A. (1998).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course. In W. Damon (Ser. Ed.) and N. Eisenberg (Vol.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3). New York: Wiley.

AL-y{hwh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脑科学研究的情绪含义 孟昭兰
《孟昭兰》
思想困惑与心理调适»

 孟昭兰


  孟昭兰先生是我国情绪心理学研究的开创者。情绪研究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见证。其一,理智与情感是公认的(无论是学术性的还是通俗性的)人类两大心理领域。有时甚至有“情大于理”的情况。有理智而无情感,那是冷血的。正是理智与情感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才使人之所以为人。孟先生在情绪心理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正是情绪与理智的相互关系。其二,我曾接待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位著名的从事认知心理学的教授。我告诉他,我研究的领域包括情绪。他很感慨地说,这是最后剩下的心理学家还没有很好地研究,也是很难研究但十分重要的领域。听到这话,我心里更感觉到孟先生在国内开创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