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的心靈觀
作者: 劉時寧 / 4825次阅读 时间: 2013年4月02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J/L"YY f2^`M0笛卡爾的心靈觀心理学空间/nJ-p+VluxwBM

;e9Yk-p/M)PN0笛卡爾的心靈觀,主要來自笛卡爾的沈思錄。以下便從沈思錄中的第一與第二沈思,來了解他對心靈的看法。心理学空间/G]z@g6k1L,h

心理学空间*xj i r$N4v;c/J%x

,S3},^R2k+xpK0心理学空间Fl]Du

笛卡爾在第一沈思的開頭就說:「多年來我發現我自幼年起就把許多錯誤的見解當做真實而接受,從那時以後我根據一些非常靠不住的原則建立起來的東西都是十分可疑、十分不可靠的,因此我認為,如果我想要在科學上建立起某種堅定可靠、經久不變的東西的話,我就要在我有生之日認真地把我歷來信以為真的一切見解統統清除,再從根本上重新開始。」心理学空间;T/Di"y$N5f,AU.Ksr

A1S3o c.cYk[0由此,笛卡爾以懷疑論者的立場出發。他認為,在尚未清楚認識時,絕不接受任何事為真,而為了避免判斷上的錯誤,除非事情清晰明白呈現,使我們沒有機會去懷疑,否則都不應接受。

!uGM'b4ABc0

t,u c5eIJ1rBDX0例如我們聽到、看到、聞到、觸摸到的種種感官經驗,並不必然正確無誤(例如有時候會出現錯覺),所以不應接受。他說:「直到現在,凡是我當作最真實、最可靠而接受過來的東西,我都是從感官或通過感官得來的。不過,但是有時感官會欺騙我們,為了小心謹慎起見,我們完全不要相信任何我們曾經被欺騙過的事情。」(第一沈思)

"dfPL@q!cs%o1^0

9gbB-SL'|2] }y0笛卡爾更進一步提出他的「惡魔假設」:「因此我要假定有某一個惡魔,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上帝(他是至上的真理源泉),這個妖怪的狡詐和欺騙手段不亞於他本領的強大,他用盡了他的全部力量來欺騙我。我要認為天、地、顏色、形狀、聲音以及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外在事物都不過是他用來騙取我輕信的一些假像和騙局。我要把我自己看成是本來就沒有手,沒有眼睛,沒有肉,沒有血,什麼感官都沒有,而卻錯誤地相信我有這些東西。我要堅決地保持這種想法;如果用這個辦法我還認識不了什麼真理,那麼至少我有能力不去下判斷。就是因為這個原故,我要小心從事,不去相信任何假的東西,並且使我在精神上做好準備去對付這個大騙子的一切狡詐手段,讓他永遠沒有可能強加給我任何東西,不管他多麼強大,多麼狡詐。」(第一沈思)心理学空间B U9]m(c |

心理学空间+FO+X*LUs#{

笛卡爾的第二沈思就是從「『無確實之物』為確實之事」的命題出發:「我假定凡所見皆為虛假,凡由充滿虛妄的記憶所想起的事物都是從來不存在的。我認為我什麼感官都沒有,物體、形狀、廣延、運動和地點都不過是在我心裡虛構出來的東西。那麼有什麼東西可以認為是真實的呢?除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麼可靠的東西而外,也許再也沒有別的了。」

v?fvp(u,b/to0心理学空间CKo~0B7LPz+v

在這種情況下,有什麼是真實的嗎?笛卡爾認為有的,那就是「我存在」。他說:「如果有一個非常狡獪的騙子,用盡心機的欺騙我,那我就毫無疑問是存在的。不管要如何騙,他就絕不能使我不存在。所以,對一切事物充分思想、考慮過後,就一定會得出結論,而且必須把它當成確定無疑的,即有我,我存在這個命題,…,這個命題必然是真的。」(第二沈思)心理学空间qD`YJV

心理学空间~7NG9t __Qo O

不管惡魔如何欺騙我,總是要有「我」的存在;不管我現在是清醒還是作夢,總是要有「我」才行;不管我的感官經驗是真是假,總是要有「我」才會有感官經驗。即使我懷疑所有事物,笛卡爾認為,但至少有件事可以確定,就是有一個在懷疑一切的「我」存在。

2b?G?0ul:wb xr0

x-Y\@X0但是,「我」是什麼?心理学空间!I OL,q3K.A]g

心理学空间 i3an/W,a[:e @

笛卡爾接著說:「我曾把我看成是有臉、手、胳臂,以及由骨頭和肉組合成的這麼一架整套機器,…這架機器,我曾稱之為身體。」但他不認為這身體就是「我」,理由是:身體「能以若干方式被移動,不是被它自己,而是被在它以外的什麼東西,受到那個東西的接觸和壓力,從而被移動。」(第二沈思)簡言之,「我」有主動性,可自己推動自己,而身體只能被推動,所以身體不是「我」。心理学空间;c:rs|LZ5P0~

8zx5m9aV*|5n+rP h0若「我」不等於身體,那麼是什麼呢?會是心靈嗎?像行動、感覺、思考等等都是心靈的特性,若「我」是心靈的話,那麼是心靈的哪一種特性呢?笛卡爾認為,如前述第一沈思所懷疑的,行動、感覺等等都可能不真實或被矇騙,而且「如果沒有身體,就無法…走路和感覺,況且睡夢中也曾以為感覺了許多,卻在醒來時發現只是虛假的幻覺。」(第二沈思)所以這些不會是「我」。心理学空间(x_ Vb-[R8dhu:u

S0I)T(VH5g(u0因此笛卡爾相信,「我」可以用思考這個特性來確立。他說:「現在我覺得思考是屬於我的一個屬性,只有它不能跟我分開。有我,我存在,這是確實的;我思想多久,就存在多久;甚至,當完全停止思想,也就同時完全停止存在。現在,我不承認任何並非必然真實的事物,所以,我是真實的、真正存在的;我只是一個在思想的東西。一個心靈、理智或理性。」(第二沈思)心理学空间r4c p4V7lo7m

4@ L7rJ,\R^8L0

Ru$P'_u0

9AG s f$?Kn0至此,笛卡爾論證出「我」是一個心靈,一個在思想的東西(thinking thing)。這個結論簡單說就是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在這樣的觀點下,心靈有幾個特點:

9eUxP+iq4|/v0心理学空间,uo6f?:[Z'm NG

1. 心靈獨立於其他事物(如果有的話)而存在。天地山川、鳥獸魚蟲,不一定存在;即使存在,也不見得是我們看到、感覺到的那樣。但心靈之存在卻不容懷疑,因為懷疑本身就證明了心靈之存在。心理学空间 T%~ ],K%L(e,j

心理学空间5r s!rG9f}O

2. 同樣的道理,心靈也可以獨立於其他心靈(如果有的話)而存在。我們可以直接知道自己在想什麼而且不會出錯,但無法直接知道其他的心靈在想什麼,只能透過觀察及推測間接地了解。

_6U0~/p\Y8~(h0心理学空间'|FpQ0E T

3. 心靈既然是在思想的東西,它是有內容的。不管我們在懷疑、理解、肯定、否定、意欲、想像等等,都有其內容。

zsti*u5H#]0心理学空间;s0VMP:bo

------------心理学空间%]|$w#u+x)v

心理学空间{#o0|+G%sH3f

佛洛伊德的哲學觀

[(LYTB0K'm`pw0

0HMr!n#M7B0許多人不喜歡哲學,但是哲學真的像馬蠅,既使不喜歡也不可避免。心理学空间 R z B*Qgnt \

心理学空间5}EMR7Yp;?SK

每個人都有其人生觀、價值觀等等信念,這些信念背後及隱含某些假設,這些假設,追根究底,都是哲學的議題。

0LI#R(LN.z!gP6p7T0

a"m_'zF9y b0例如妳相信「善有善報」。這不是任何科學定律可以證明為真的事,所以妳如此相信,背後勢必有某種形上學的假設,比方說,認為自然法則(如因果關係)與道德法則(如善惡之辨)綁在一起。

"H#C.^Ix'qyX5`0

"z/\+}}QAX/M0

M%OrczP0心理学空间-CxZ)hxd+P;F{

佛洛伊德唸了許多哲學的書,但他也不喜歡哲學。但是,雖然不喜歡,無法例外地,他也避免不了哲學。既然佛洛伊德理論主要在探討心靈各種現象,我們不禁要問的是,他的理論背後隱含了哪些對於心靈的假設?亦即,他的心靈觀是什麼?心理学空间D1C H {7vH%uH

心理学空间'd jahN0t7p,Y(p

Ernest Jones所著三大冊的The life and work of Sigmund Freud之第一冊第17章,以「佛洛伊德之心靈理論」(Freud’s theory of the mind)為題,敘述佛洛伊德對心靈哲學裡一些重要問題的看法。

C)`!RxK6}*Ygy0

]2\tsH [+L0

4V2] X|L"uK-lS0心理学空间 uf/F7_W*_ `

心靈哲學的核心之一是心物問題,即,心靈與物質的關係為何?把這問題向前推一步,就是心靈與大腦的問題:心靈與大腦有什麼關係?心靈和腦似乎有截然不同的特性,但好像沒有腦就沒有心靈,不過有腦也可能沒有心靈。對此笛卡爾提出了一個看法,即赫赫有名(或惡名昭彰)的「實體二元論」。笛卡爾認為,所有實體(substance)分為兩種:物理實體和心靈實體,兩者可以各自獨立存在。物理實體佔有空間,可被分割,且被物理學定律所決定。心靈實體不佔有空間,不可被分割,且以意志而非物理學定律為其運作規則。一實體若非物理實體,則必為心靈實體,反之亦然。物理實體和心靈實體有完全不同的性質,且兩者可以各自獨立存在。

"`cOV&O;HSQ0心理学空间`;]2N5M9E5S;E np

笛卡爾的說法在哲學上影響極大。後世哲學家們常藉由批判與反省其二元論而提出各種心靈觀,除了二元論衍生出不同的變異之外,也有各式各樣的唯心論(此論者認為世界完全由心靈和心靈內容構成,物質世界本身是一種幻覺)和唯物論(此論否認世上同時存在著心靈實體和物質實體。任何實體都是物質實體,心靈只是適當地組織起來的物質),以及一些無法歸諸唯心或唯物論的理論。心理学空间 K[:yn K_.~[:\

o/q#G+q)Gb5L,e0心理学空间o:F3zZ.y+ih

心理学空间7f$w/z9^m

有趣的是,佛洛伊德必然受到當時哲學與科學思潮之影響,但他似乎沒有興趣釐清自己的心靈觀。(或許他是個很「實際」的人。)Jones說:「我們可將佛洛伊德歸屬於唯心論、唯物論、甚至現象論者的行列,因為從他不同時期的作品中,皆可引出支持上述任一觀點的段落。」(前揭書,頁367)所以從哲學的標準來看,佛洛伊德似乎沒有一致的心靈觀。不過即便如此,我們也可以劃個大致輪廓。以下是我的勾勒。

H4DR(r4Y6[^M0心理学空间 D.k0v,q}Vip E

EVdaka2O0

4Q P!S&]4ENW2n3UK;x0先回到笛卡爾。笛卡爾的二元論把世界一分為二,擺得穩穩的,而且相當符合我們的直覺。不過二元論的麻煩之一是:顯然我們的大腦、身體是物理實體,顯然我們的心靈和我們的大腦、身體之間會相互影響,彼此有因果關係。例如,心想著要吃蛋糕,身體就移動到冰箱前,手把冰箱門打開;站在豔陽下,體溫上升了,於是有了熱的感覺。但如何解釋物理實體和心靈實體之間的作用?沒有體積沒有重量的心靈如何導致物理實體的運動及種種變化?反過來說,物理實體又如何影響那沒有體積重量的心靈?笛卡爾一度認為松果體是兩者的媒介,但這完全沒解決問題。松果體顯然是一物理實體,心靈如何透過這物理實體作用於其他物理實體,還是說不清。這關鍵在於二元論製造了一道鴻溝,鴻溝兩邊之性質、法則完全不同又不相容,造成這鴻溝難以跨越。

D [|]#W.O!E4p0

,I%WQ&r2i v0當然,我們可以一不做二不休,就認定兩種實體之間可以有因果作用。又沒有人規定不行。若果真如此,且物理實體和心靈實體可以各自獨立存在,那身體「死了」心靈還可不滅,靈魂悠遊於太虛,依然能作用於塵世,則更開啟各種「超自然現象」的可能解釋,豈不妙哉?

+_-y`G:I'_ |+g0心理学空间 f2d A'r%w gc

然而這種說法要付出的代價是否定了因果的封閉性。所謂「因果封閉性」,即認為只有物理實體才可對物理實體有因果作用。若心靈實體對物理實體也有因果作用,那麼因果作用就不封閉於物理實體了。然而,因果封閉性是自然科學的基本假設,承認因果封閉性才可能有科學的研究、驗證等等。試想,如果不承認因果封閉性,蘋果掉下來砸到頭的時候,怎可能推得有地心引力之結論呢?心理学空间"x)n` a2E6Q RBY*D'Q

F|(C z;O&{w;TJv3h0所以,妳如果承認這幾世紀以來科學研究的成果,妳如果還坐在冷氣房裡打電腦看電視,那麼放棄因果封閉性應該是行不通的。那麼,如果我們不想放棄二元論的話,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解釋兩種實體之間的作用嗎?

$xhYDuv0

:f)A~(iuc:[0有一種修正的理論叫做平行論(parallelism)。平行論者贊成把實體分成物理實體和心靈實體,但否認兩者可以互相有因果作用。如果兩者互相無因果作用,就可以保存因果封閉性了。不過反對兩者之間可以有因果作用,未免太違背日常經驗。我的手指被針刺到(物理事件A1),導致我覺得痛(心理事件B1),所以我的手要抽回來(心理事件B2),因此我的手就抽回來了(物理事件A2)。在此,A1→B1→B2→A2,心靈與物理實體間的因果鏈是很明顯的,怎麼說兩者互相無因果作用呢?平行論者說,這種因果鏈其實是假象,事實上只有物理實體的A1→A2以及心靈實體的B1→B2,這兩條鏈是平行的,但非因果的。假設甲乙兩地各有一鐘,兩者所差無幾。每天到了5點,甲鐘響了起來,幾秒後乙鐘也響了起來,一個外星人從飛碟上觀察,可能會誤以為甲鐘響起導致乙鐘響,但這兩者並非因果關係只是共變的關係。平行論者認為,心靈的事件與物理的事件也是這種平行共變的關係。

F-sM)NSlwr:Q0

Js$`:B]]0

v FezA:ABJ'|0心理学空间mJ6|-f0M WKX.D2M

說了這麼多,只是為了說一個重點:根據Ernest Jones,佛洛伊德是一個平行論者(psychophysical parallelism,前揭書,頁368)。Jones舉佛洛伊德在Aphasia中的敘述:「神經系統中生理過程的事件鏈似乎與心理過程沒有任何因果關係。一旦物理過程開始,生理過程也啟動,但從某一時刻起,每個(或多個)生理過程之環節便對應於一心理現象。因此,心理過程平行於生理過程。」他更提醒說,在作研究時要避免如下之謬誤:「例如,認為感覺神經的振動會導致知覺,或想法會產生動作。」很清楚,佛洛伊德是平行論者。心理学空间2A/qi:{ pNH"D6g)V

R)P6J0yQ-uV0

%xb7SHO_0SY*t0

Qke%uL5w0不過平行論者會碰到的難題之一是:如果兩個系列的事件總是共變地出現,那麼要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傳統的平行論者將之訴諸上帝。上帝保證了此一共變的進行。在當時的科學觀底下,佛洛伊德當然沒有這樣的想法。在此,他似乎抱持不可知的論點。Jones說:「佛洛伊德不只相信心靈與物質之本質是未知的,也相信它們是十分不同的類別,以致於要將一類過程以另一類之術語轉譯,是邏輯上的錯誤。也沒有任何線索可以闡明兩者間的直接關係。一個視網膜上的刺激如何跟隨有光線或形狀的感知(perception),是一無法觸及的奧秘。」(前揭書,頁368-369)

C3cYWX3~ Jc%y0

Z4Jh$zU#W y_%@0從這段引言,加上前面的敘述,可以看出:心理学空间J,Au0x'd'd

心理学空间&~f*_3e B:M

1.佛洛伊德相信心物二元論,認為心靈與物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

zO6t7L,j$yw4zG#zZ0心理学空间"m?KmTZ4X1f1G

2.但佛洛伊德不是笛卡爾式的二元論者,他不認為心靈與物質有真正的因果關係。如此,他保住了因果封閉性這個自然科學的基本假設。

-Q~'^X(_fj,D0心理学空间!d0?+b*Hu ?6_;Q!K%a9{

3.佛洛伊德相信的是一種二元論的變異型,即平行論。心理学空间C'?'Y8zMhI.j1D,cPv

&l{0ySWW*x04.但佛洛伊德亦非傳統的平行論者,他沒有把共變的問題推給上帝,而是採取不可知論(agnosticism)的立場。心理学空间+e?g!]va)gj'm{ z

V6[L'k2V4a2UV{0心理学空间 _4xp V)Gz

心理学空间Se2@rL

當然,佛洛伊德沒有那麼悲觀,認為我們完全無法了解兩者的關係。他認為心靈過程與生理或物理過程的關係極可能藏在兩者共通的運作規則。他希望能以生理或物理的概念(如能量、張力、釋放等等)來描述心理現象,讓心理現象可被更進一步了解。他也的確這麼做。如精神能量、驅力、灌注、經濟學原理等等,或許都蘊含這樣的想法。

Hd$k1E.T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因果決定論 劉時寧
《劉時寧》
没有了»

 劉時寧

呂旭立紀念文教基金會諮商心理師,長庚大學醫學系畢,專長--精神官症及自體心理學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