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表攻击性(aggression): 旨在伤害或造成身体或心理痛苦的故意行为。
利他主义(altruism): 任何有益于他人但不利于帮助者的行为,往往涉及帮助者的一些个人成本。
杏仁核(amygdala): 与攻击行为相关的脑核心区域。
情感和评价成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特定对象的一种好的或坏的评价。
态度(attitude): 一种特殊类型的信念,包括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描述人们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
归因模糊(attributional ambiguity): 被污蔑群体的成员在解释他们自身的工作或行为的反馈方面表现出困难的现象。
真实性(authenticity): 我们放弃给人留下好印象并呈现出自己真实一面的能力。
易得性便捷判断(availability heuristic): 人们在认知判断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体验规则,指的是基于我们很容易想到具体例子的判断。
女性看上去有利的一种态度,但实际上是一种应对之策;表面上对女性持积极的刻板印象,但却隐含着女性是较弱和不称职的假定。
善意的性别歧视(benevolent sexism): 对偏见盲点(bias blind spot): 认为我们比大多数人更客观、更少偏见的信念。
归咎于受害者(blaming the victim): 责怪受害者的倾向,将他们的困境归因于他们自己的性格、残疾或行为。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当另一个旁观者或其他旁观者倾向于抑制有益的行为时发生的情况。
宣泄(catharsis): 具体来说,就是释放能量。弗洛伊德认为,除非人们被允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否则攻击性能量将集聚,压力将增加,由此产生的能量将寻求出口,导致暴力或精神疾病的症状。
说服的中心路径(central route to persuasion): 包括权衡论点、考虑相关事实和数字、系统地思考问题并作出决策的路径。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当一个人同时持有两种不一致的认知(思想、态度、信仰、观点)时,便会出现的一种紧张状态。
认知吝啬者(cognitive misers): 人们寻找保存认知能量方法的考量;他们通过尝试采用简化复杂问题的策略来做到这一点。
共有关系(communal relationship): 双方都不算计的关系,感觉从较长时期看会达成公平的现象。
伴侣之爱(companionate love): 一种更温和、更稳定的经历,以相互信任、可靠和温存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