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消沉于完美中
作者: 李孟潮 / 13945次阅读 时间: 2010年9月03日
标签: 完美 消沉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M3|Z;u3wg Fgw)b

完美消沉于完美中
6FgdJCw0心理学空间2@[r-ho:S S'|2}
李孟潮
.c7e @{ cW0
7Cl~1Q c IG0心理学空间5}.k!uw;c'C?
心理学空间Xn5i G D?U3}
1970年代有首儿歌,叫做《好爸爸、坏爸爸》心理学空间)G6S1MRS4O'GpNdI
歌词如此:
}7E3i}Ya w0“我有一个好爸爸
/\a9es3v0做起饭来,锵铛铛 锵铛铛心理学空间h4?X ob7A t(U&P
洗起衣服,嚓嚓嚓 嚓嚓嚓
&W)JF"VB+Z lW0高兴起来,哈哈哈 哈哈哈心理学空间&T d@:Fjx*Z
打起屁股,啪 啪 啪啪啪啪心理学空间ff:D&Pg
嗯 真是稀里哗啦心理学空间Xw/QTaI4G q"_
爸爸 爸爸 爸爸 爸爸 好爸爸 好爸爸
SJ^P(hQcD/zE a0我有一个好爸爸心理学空间q jrKc`
哪个爸爸不骂人
/dZ KVCE&~0哪个孩子不害怕心理学空间.v.JaiTa} OI
打是亲来骂是爱心理学空间v,YsUVE;O.?-]`3Os?
哪个不是好爸爸”
sQgu3m J.Id0心理学空间-IwVf7O rz$z0sT

在这首歌的前半部分,“好爸爸”的定义为做饭、洗衣服,还有提供快乐体验,这是父亲五大功能中(供养、护佑、规训、传道、胜利)中的“供养”功能。
j(_2O2qr BhKs0这些事情也是“母亲”可以提供的,所以“好爸爸”之所以“好”,就在于他像一个好妈妈一样“好”。
~*A]4\-|0然后,一个暴力场景出现,“打起屁股啪 啪 啪啪啪啪,嗯 真是稀里哗啦”。心理学空间1C*l0B+[`#l
这从表面上来说,应该是父亲的规训功能的体现。
A;n6k1X%ze0特别在传统的“严父慈母”的家庭文化建构中,父亲似乎总是应该承担起“打屁股”的功能的。心理学空间?;U1kq-d[r
当然,现在有不少心理学家提出,规训和殴打不是必然联系的。殴打被认为是父母无能和虐待儿童的表现。心理学空间dU-N$} t7H;@(O
而在许多传统文化系统中,不打儿童才是无能和不负责的表现。比如说,至今很多农民会感激农村老师殴打体罚他们的孩子,认为这才是真正对孩子用心的好老师。
+V@6@M7^9xm${ w0话说回来,规训功能,也就是给孩子设定限制和禁令,在实际生活中,其实很多时候也不是父亲执行的,而是母亲在打屁股。心理学空间j+U#R7q8hc#U)kyl
也就是说,父亲打屁股的权力,必须得到母亲的支持,有些时候甚至要得到母亲的批准。比如说,贾宝玉他爸要打其屁股就是很困难的事情,大不多时候不能打,即便打完了自己也要被自己的妈妈威胁打——打了也白搭。心理学空间&v*t0["g5c;R
有些时候,所谓“父权”的强大,来自于母权的转让和租借。心理学空间 oOYE!aAvUo?
当儿童面临一个“打屁股”的爸爸妈妈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困难,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叫做“部分客体”整合为“完整客体”的机会。心理学空间3q9b$B;z|d
也就是说,儿童要能充分意识到“打屁股”的坏客体和“喂奶的”好客体其实是同一个客体的不同功能不同侧面。心理学空间m.o6lU$E)F x
他要能够既体验到爸爸妈妈的“好”(喂我奶、给我洗衣服、陪我玩让我快乐)又能够体验到爸爸妈妈的“坏”(不允许我做这做那)。
L5Af r8K#T`7jj0当这个孩子能够同时体验到对同一个人的爱恨交织的感受后,据说,以后他就能承受亲密关系中的变动性、多重性、不确定性,具体的说,就是失恋后不容易得抑郁症或物质滥用。
e-z)F}X_&{_4a-h0
"`wt@M0在《好爸爸、坏爸爸》中,在面对客体爱恨交织的情感时,产生了一个心理过程。
q1SKmy[ ]f0这个过程中,“打屁股”的坏爸爸突然就变成了“好爸爸”,就像魔术师突然把一只兔子或一具自由女神像突然变的“没有”了一样。心理学空间)Zh2] n6b9L
这个话语魔术,也是系统性治疗或者NLP或者种种戴着“后现代”帽子的心理治疗流派最喜欢玩的一招——这招叫做“改观重构”,其变种之一便是“阳性赋义”。
D-BMF \7Qv2xU0^1y0“爸爸打你,老师打你,不是恨你,而是爱你,这是爱,不是恨,你知道了吗?”
!MbXQln0所以,这个孩子学会了,“身体上的痛加上心里面的委屈、愤怒=爱”。
cgk,M9CA!eP0
3iY#]B.^4Ky0据说,注意,我只是说,“据说,”,“据说”的意思就是作为这些文字的作者,我既不完全赞同“据说”之后的说法,也不完全反对“据说“后的说法。
T L2? e [0我和你一样,和唱《好爸爸坏爸爸》的孩子们以及他们的父母一样,很复杂。
M v:gS)fv0eu0但是亲爱的读者们啊,为什么你总是读到你幻想中的因“你”而生的“我”,却没想到“我”并不完全存在也并不是完全不存在呢?心理学空间|0~#s)L'P

-h[3V i2A!Kc;r%If0据说,一个孩子的心中如果形成了这样的等式,“身体上的痛加上心里面的委屈、愤怒=爱”。
&C*t I&Px!G)d U8k Q S0他长大后就会不断地寻求这种体验,“痛、委屈、愤怒、困惑”,而这些体验会统统被“解释”为“这就是爱”。
H/OvCn6} s3Dz;L0据说这就是受虐,据说“受虐”可以解释中国人个性中的超高忍耐性,据说这就是中国无法形成民主社会的原因。心理学空间 {Y9AF8X G
当然这只是“据说”而已,精神分析者对于社会心理、国民个性基本上一窍不通。
i6]F Y(na*R0精神分析者可以肯定地说的一点是,这个孩子去做心理治疗的来访者,他会很在意治疗师是不是一个可以“搞定我”的权威;心理学空间.{$rbZOqv }(e
这个孩子长大了去做心理治疗师,他会很在意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搞定”来访者的治疗师。
$h-D5~VhL[0也就是说,他们都很在意,在治疗室里面,有没有一个“打屁股的爸爸妈妈”存在,因为有“他”在,才有“爱”。心理学空间@3~$VO hYs7Cq}

/i!U2?;fl%q U!Uy0把“痛、委屈、愤怒、困惑“等体验阳性赋义为”好”只是这个心理机制的第一步,这一步的成就就是“打是亲来骂是爱”。心理学空间]#NP#e:W_8G.T5]R*m
接下来的第二步,是“哪个爸爸不骂人,哪个孩子不害怕”,这是理性化的心理机制,孩子需要说服自己,在群体水平上,一个“不骂人爸爸—不害怕孩子”的父子关系是不存在的。心理学空间UG9QQ} j~'k)`nj
这样,孩子就会放弃继续寻求“更好的爸爸“的欲望,从而达成对父亲暴虐性的容纳。
.g)r@&s+k4h|0
4N%Kr Z8D6F"U M8n*]0这个孩子要保证自己心情稳定,最好就不要看到,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另外一种父子关系或母子关系存在,在那种关系中,父母规训孩子是坚决的,而不是暴力的。心理学空间_+o*UOk
一旦看到了,他就会要么愤怒、要么抑郁。心理学空间{/P#oMt5BX
心理学空间 v8}Jk4L9A
通过魔术化的改观重建和理性化的泛化,孩子达成了对父母的包容。心理学空间.lM T[sN$O"RZ
孩子在符号造人系统中被建构为“包容父母的孩子”的机制,当然不仅仅在1970年运作,1990年代有另外一首流行歌,叫做《听妈妈的话》。
0v1jFd'?c0
歌词开始,描述了一个小孩的困惑:心理学空间0HnWE _
为什么“别人在那看漫画,我却在学画画,对着钢琴说话,别人在玩游戏,我却在靠着墙壁背abc;我说我要一架大大的飞机,我却得到一只旧旧的录音机,为什么要听妈妈的话?”心理学空间UK;p]2d_i1s _
然后这种困惑被通过以下三个机制打消:
$J"^J(j(rl}\7X0第一,预期未来。要求小朋友具有长期投资的头脑,现在的辛苦学习是为了未来,“跑的比别人快,飞的比别人高,”,也就是“出人头地”;心理学空间,R`$E%L*l!A+z*L_$Je
第二,资源取向。或者叫做选择性注意母亲“好的”方面。“妈妈的辛苦不让你看见,温暖的食谱在她心里面”。——妈妈给你做饭做菜,已经很辛苦了,你就不要顽皮了。
]+M5uV?x~;{6b'o0第三,最关键的是,认同一个妈妈的抚慰者,包容者,保护者角色。“有空就多多握握她的手,把手牵着一起梦游,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他。”
:Z D]7m"V t0这里歌曲中孩子,面临着《好爸爸坏爸爸》一样的认同选择,他需要成为母亲情绪的一个外在调节者。心理学空间-b!Hn B&T N6z
而他调控母亲情绪的手段就是从小“听话”,好好学习,不要早恋,日后出人头地,给母亲带来面子和荣耀。
N"Bo!G H(Jn F9S|#g0《好爸爸坏爸爸》中的孩子要理解包容一个暴力性爸爸,而《听妈妈的话》中孩子要包容理解的是,一个容易受伤的母亲。至于这个妈妈为什么容易受伤就不得而知。心理学空间$V0\ LtxMH
有可能是她丈夫不爱他,有可能是这个孩子不是她心甘情愿想生的,也有可能她有抑郁症,当然,只要有前两条,这个妈妈难免抑郁的。心理学空间0je!y;Z,d4fr'B

rB)TbOg;T0为什么小娃娃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会受到伤害或者大发雷霆呢?
(Kkc9@TZ q$_S T0一个处于潜伏期的、哼唱儿歌的儿童是不可能知道的或者深思这个问题的。
&E4] c;i KrJI.Hl0他要一直等到青春期后期,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后,才可能开始分析这个问题。
vP5G#zVC#lc0比如窦唯的歌曲《噢,乖!》就是一个青年对家庭动力进行分析的结果。
MX6v/a0y(g'wH0
在一片“噢,乖,听话,乖”的规训声中,这个青年开始对家庭动力进行新的诠释。心理学空间bc|E#Ppa
他认为家庭的现状是,“没有一个能感到温暖的家,从来都是担心和从来都是害怕”,心理学空间 [V!R~,{+d
他反对“还要我去顺从你们还要乖乖听话,都说那是儿女对父母的报答”,
(O6F#N)|+Xpv6KU0也反对“你们说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会学会接受不要说什么废话."
8W)wf+]_0他虽然知道“哪个孩子不害怕”,但是还是在恐惧之中发出了违抗的声音,“站在一旁默默说爸爸不要吧,胆颤心惊默默说妈妈不要吧。”心理学空间l-K&WKau:X!]-_
他开始体验到一些愤怒,“没有能力去维护完整的家,不知他们当初是怎样一种想法,我那无可奈何的爸爸,我可爱可怜的妈妈。”心理学空间9q\^#Z)C{'d9H
可是他也感到无奈,“被迫我接受你的错我的梦”心理学空间;U*e T8]#?T;V
自我调节的方法,就是“好难过对自己说这一切无所谓”,或者遁入梦境。前者的专业术语叫做“情绪隔离”,后者叫做“地形学退行”。心理学空间 {Tl9o.IX)Bx
心理学空间 Q/Al |3~@+z
在恐惧、不满、同情、委屈、无奈中中,这个青年变得“不爱多说话,也不说有什么想法”。
JH7t3P+Hmx0他希望父母能够原谅他,他希望父母能够成熟起来,“你们应该知道,这样下去对我们谁都不好。”这已经在对父母进行家庭干预了。心理学空间%n(b$opx q(e0f0R L
所以,不少青少年在这个时候,会对父母提出建议,‘你们怎么不离婚呢?”心理学空间 H4~;K,O"h4L
往往得到的回答是,“还不是为了你”,“离婚了谁来养你?”心理学空间;N-~dXW$Y i0]K
所以孩子再次担负起为包容一段不幸福婚姻的责任,他需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名牌大学无上的荣耀看起来光鲜而幸福的婚姻,要抚平父母的伤口。心理学空间W&h |lr4INa
因为父母的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就在于——“看到你们做儿女的一切都好。”
6Ho;QSA`3]0
@Va:zsO2L0这个青年的未来有三条发展路线:心理学空间$^T L#R/y4A1W)`5`
第一,不认同父母投射过来的这个“好孩子”表象,被抑郁和内疚淹没,最终日益变得“麻木”(这一切无所谓),或者沉溺于幻想和梦境,最终具有分裂样人格的特质。这是延续了《噢,乖》的路线。
4I2y C:I4xOn*I+ie0D0第二,他终于解开了这个迷惑,“没有能力去维护完整的家,不知他们当初是怎样一种想法”。心理学空间)p8\.Na L MW~ uo
他终于明白理解和接受——往往是在青年成人期后期或中年期——自己的父母的确没有能力维护完整和温暖的家,不仅父母这个能力不足,父母的父母可能这个能力更差。
cg^(WZ1h#pQ0而父母把所有希望寄托到自己身上,正是一种试图维护家庭完整幻想的努力,“只要孩子好就一切都好了”。
Wk)a#_9BR.F0他能够区分清楚,这是父母的生活和期望,那是他们生命的悲哀和无奈,而这是我自己的生活、我的欲望和快乐,我没必要把自己扭曲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也没必要为了和他们不一样就拼了命的不一样。心理学空间&p]8@)M%s ?&G
这样,他维护家庭完整和温暖的能力,比自己的父母又提高一点,至少他的子女能够明白爸爸妈妈的抑郁和愤怒,不是因为我不够“完美”,完成不了父母的梦想引发的。
:?9Fm;z/I-\e0他能够理解,也许父母生活的那个年代本来就没有选择幸福家庭的可能性,“不知他们当初是怎样一种想法”,大概是因为他们当年生活情境是不允许一对青年在结婚前有”想法“的。心理学空间Kl*rr;c/F,u
这条路线是精神分析的路线,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心理学空间2^;gpA/NFeOJ_
精神分析者科胡特走的就是这条路。作为一个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也是走到生命的最后,这条路才走通。心理学空间6I+RLu%] wi/d
那一年,他在和妻儿度假过程中,突然离开会到工作室,奋笔疾书,写下来精神分析历史上的经典案例,《Z先生的两次分析》。心理学空间(Y2z |E%Dp4zG
Z, 代表着结束。
6t/W%@ Rb0在此之前,科胡特走的是第三条路线。他是一个精神分析的“好学生”,“好老师”,“好分析师”、“好老公”、“好男人”。
-dzPUP R|0一个大“好人”往往不能感觉到生命很美好。心理学空间 e,Y7OqR
心理学空间8rY(aCT5G lL
第三,自恋路线。自恋路线就是回到《好爸爸、坏爸爸》,《听妈妈的话》的路线,一个儿童在包容父母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自己的无所不能。心理学空间#@Dz1Jo
因为父母在精神上是如此地依赖我,需要我,他们需要我提供给他们生命的希望和意义,所以我就是父母心中的太阳神。一旦我收敛起自己的光芒,父母的精神就要崩溃。心理学空间%e[ pV/lQ"bi
儿童在此过程中体验到了强烈的无所不能感。
0J"@#S#[4Y0这种感觉推动他过关斩将,搞定奥数竞赛和清华大学,并驱使他迈向从高尔夫别墅、劳斯莱斯幻影到诺贝尔奖、国家领导人各种逐级上升、遥远辉煌的目标。心理学空间|ySj4Fu
在此征途中日益快乐和恐惧,兴奋莫名和黯然神伤。
V&t6w/~ AY ?0
1iCG`O(o*rU E3kq0自恋有很多起源,其中一个起源就是,一个人在童年并没有得到过多的爱,而相反,他们被期待要成为一个付出爱的人。心理学空间UnUw,pyE
在不断地体验到满足他人(尤其是父母)的需要中,自恋者一方面感觉到自恋的欣快,一方面他隐隐地感觉到了生命的空虚和孤独。心理学空间3I/Kh-Wv4{Qw!N
在重男轻女的文化背景下,在这条自恋路线上奔忙的大多数是男性。
o x1DJ$\}o~0重男轻女背景下的男儿,至少要承担父母三重的愿望和幻想:心理学空间3sG9^8T N4_}y
一,养老送终。
~"JB @W5D0二,让父母觉得“有面子”,也就是让父母现实生活和头脑梦境中的“别人”对父母产生崇拜、羡慕、嫉妒和自卑,乃至最好因此可以贬低、打击“别人”的子女,“你们家小三怎么那么好,哎,我们家小四要有你们家小三一半好,我们也就知足了”;
.I'w2C hvz/W RB0三,传宗接代,幸福地生活下去。带给父母生命的意义,让他们觉得自己这一生没有白活,活得无怨无悔了。心理学空间h(@OB T+C0S
所以,如果你离婚了或者得失业了,最好不要告诉父母,这样他们心中信仰“儿子一定要过得很幸福,才不辜负我们一生的付出”就崩溃了,会比你更加痛苦。心理学空间3D9],}!x;yK6fDf
至于你想要独身一辈子,或者是同性恋者,或者想要丁克一辈子,这就相当于孙中山年轻时候把泥菩萨的手指头给掰断了一样大逆不道。
U`@x;o7W Q`#K5G0a0
3hu!jLm3aO4xP{!s0也就是说,男儿相当于要成为父母的保险公司、心理医生和宗教领袖三重功能。
nO9|[7~^v7r^0父母是如此地在物质和精神上双重依赖儿子,就像婴儿依赖母亲一样,在此母性-婴儿崇拜位置中,占据了母性位置的儿子当然也很容易体验到母性-婴儿的那种融合的、夸大的、无所不能式自恋。心理学空间\B5h4e!Wps~B-d
这种自恋容易被发展为成年后的原发性自恋,主要有以下特征:心理学空间N)NV:k'T
1自我夸大;心理学空间)]O.a.C-[k
2幻想无限成功或爱情;心理学空间!Q9yZfMMq$h
3相信自己天赋异禀,只有高级人才才能和自己对话;
g3n Di:Qu"c04渴望被人崇拜;
5]V5_OSY.k4cA05有优越感,需要他人特殊对待
8yiurtS.?$W_06利用别人,损人利己。心理学空间 FVo|+U9h1D+xj
7不能体会他人的感情嫉妒别人或认为别人嫉妒自己;心理学空间,\Y0cBC2p)l+c-lq
8自我中心;
|-ZS;m1JXa)A0原发性自恋者在一面面成功的镜子中,看到了一个个完美的自身,他想要投身进入这一个个分裂的自身,但是一堵堵玻璃大墙却挡住去路。心理学空间7?7f(DU+F
他驻足不前,在空虚中开始体验到自身崩解的愤怒和无奈,他在虚弱中无法哭泣,就像一个挖藕为生的农民无法对淤泥痛苦流涕一样。
u9n8x-p1?*Y2{We0n4ur0
2BLJ D7Y#U,@\j1^0

4g7Y2ViSa{w0

.gPe8D~:sM0
而重男轻女文化背景下的女孩,往往出现另外一种自恋——补偿性自恋。心理学空间)vE!{z_*deeA
其特征是:
.j5E(VLg01自卑和低自尊,需要制造卓越不凡的假象来补偿.
_hM] G02以夸大骄傲的自我表述来加强自尊感.心理学空间~\k t&^"qw8k
3将自夸归功于工作晋升、受到赞誉等心理学空间.yRJ0JbI
4对他人有根深蒂固的矛盾情感
O)~v'V#|05有时非常犹豫不决,既想自己负责又想让别人承担。
&o BL+O6Is%LE06获得声望或者赞美的动机很强,但却常常期望能不劳而获心理学空间jmT8A3@4XxE
7对轻蔑、批评、反对意见过于敏感心理学空间aT|tk4jX:vq:R[
8倾向于发怒、抱怨、指责心理学空间Z+@ E\RiU)v
补偿自恋者核心自身概念是,“我不是完美的,我只有通过超越他人才能成为完美者,而这种超越是否成功也是要由别人来判断。”心理学空间%q8Z{3gP {:G8XF$[g|T
而原发自恋者恰恰相反,“我天生就是完美的,这无须证明。别人,不都是应该为我服务的吗?”
q7?xs"e0心理学空间Co#T3UF h\"x
补偿性自恋会形成女性的两种类型个性,一是“女中英豪”,一是“完美女人”。
_&{E;h xH+n.Sd r0女中英豪的补偿机制体系是建立在对女性身份的否认基础之上,很多女中英豪小时候就是个“假小子”,直到月经、性交和生育等生理现象打破了这种对男性的认同幻想。心理学空间zyl6U L&W }B^*j
不少女强人要遭受的月经之痛、性交之痛和生育之痛,不仅仅痛在身体上,也痛心疾首于这些解剖学特征生理学现象无一不在提醒她——与男孩的竞争的必然落败的命运。心理学空间Er%\0zZ
因为,当“成为男孩”被设定为成功标准的最高台阶话,女孩特征的存在便已经被定义为最低的一级台阶。心理学空间yLAA#Zo)fu'I_
心理学空间e+MP @&O#YhF6F:nJ
更加积极地方式,当然就是定义“女孩”有她自己的价值,不但不如男孩,相反胜男超男。这样,“完美”女人就诞生了。心理学空间|CG T7e(wD5q
一个完美女人,可以吸收所有别人(父母)的眼光。
'bw2{x^-x0重男轻女的别人-父母本来看到男孩,眼中才放射出欣喜光芒的,如果他们看到一个“假小子”,当然也会快乐,但是那种眼中的光芒毕竟有所黯淡的。心理学空间TfHU0|/\9YV4?4?X
但是,完美女孩出现了,她自己浑身闪现光芒,可以马上把所有眼光吸引过去。
$D$yZ/u#F5]H n0如果男孩可以算一个小太阳的话,完美女孩就是一千亿个太阳,把这个小太阳压下去,盖下去。
A5c9l bc7s1x|Z0完美女孩是不需要在男孩面前自卑的、也不需要让自己变得像男孩,她是天造之才,她在空中唯我独尊地闪耀。她可以自在地欣赏自己。心理学空间2G |"eL"tyL;V S2K
虽然但愿红颜终不老,但是“完美女人”这个梦境这个幻想仍然会随着衰老和死亡的来临逐渐破碎。心理学空间A.jj'O3c
积累了一生的奋争、委屈终于转化为临终的哀怨和凄凉。心理学空间%mP(b'd}&]2uqB
             “一场梦断箫声咽,秋风无限寂寥天。
^ BL6X:Y:M!A@O2I0连理千枝谁家树?相思一叶梦空寒。           我心思君如明月,一见知君即肠断。心理学空间 Zo]?Oq
明月如初人如故,几时沧海已桑田?           红颜旧梦不知时,美人如花隔云端。心理学空间$a5Bt,I Gm
昨日萧郎已路人,聚散离合竟无缘!           锦绣成灰香不存,一曲悲歌舞空旋。
U,jb6Y`n;jd5mN0故曲乡音声非故,故国渐远飘渺间。           茫茫前路身如醉,谁人知我往何限?心理学空间!{,] X^!a|KI8ph
             惟愿尘埃落定时,两心相逢如初见。”
Mb@OzI+V'NY$E0
@ qHR|)K?i.h0无论是天生自恋的男人,女中英豪、完美女人、还是抑郁内疚的青年、沉迷游戏的少年,都有可能来做心理治疗中。
` o"P!l4jv!Lr*Xn0在治疗中,他们终于明白理解和接受,父母把所有希望寄托到自己身上,正是一种试图维护自身和生命完美幻想的努力,“只要孩子好就一切都好了”。心理学空间%hI\ P+g B`9Z
他能够区分清楚,这是父母的生活和期望,那是他们生命的悲哀和无奈,而这是我自己的生活、我的欲望和快乐。
"d"e*Hr5d&b6k7D0我没必要把自己扭曲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也没必要为了和他们不一样就拼了命的不一样。心理学空间Sl)V4^G_ W_
她也可能继续默默扮演这个家族中传递过来“神性自我”的角色,以一种游戏的态度,他同情父母,了解到如果生命中如果没有这个“完美孝顺的子女”,其生命意义就要崩解。
ux-lW;yc{ S7t0所以愿意为了满足他们的这些幻想和信仰舍弃自己的一些自由,乃至犹如传说中的老莱子“戏彩娱亲”。心理学空间*@)F)\D|Ohu5aVK
心理学空间D,Iw2Na S8`o
“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之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心理学空间uX \-cY Q3Vr
为了不让爸妈伤心,70岁的道家行者老莱子成了一个家庭中滑稽戏演出者,
'V7Ksw_&M'V5Yx0他的孝行被人们用诗歌赞颂,“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闲。”
}8dz2M(B x-a!L0如果老莱子穿越时空,御风而来,看到苏州昆曲博物馆的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心中会有何感想呢?
'vuDckmw/p0心理学空间Y4ixK9U5p w"gM

心理学空间5CC(M4XtI[9V|\V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完美 消沉
«一拍两散,可以吗? 科普杂文
《科普杂文》
母亲的欲望必须满足»

 李孟潮

李孟潮

李孟潮,个体执业者,心理医生(精神科主治医师),精神分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