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和思考
作者: mints / 6983次阅读 时间: 2009年6月01日
来源: 中国认知语言学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7p Ll)Ek|

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和思考心理学空间'rd5K4M%d.I

心理学空间m"S2ji"x\H9Vk(f&F$Ew+k

王文斌心理学空间/jT!H ^(wKX-^

K E-u"A?[&rJ"|mx0(原载《外语研究》2004年1期)

I)x)stD k3bv p}0

]/s&f)sq0提要:本文从概念合成理论的发展轨迹及主要思想、在国内的研究与应用、主要功绩、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该理论的检验这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本文主要通过对幽默言语在线认知解读机制的探讨发现,概念合成理论所提出的“四空间”模型并不能充分说明幽默言语的在线认知解读机制,因为幽默言语幽默效果的达现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建基于相似性,而往往是以各相关空间之间的彼此冲突为触发机制。本文还发现,就某种程度而言,隐喻言语的认知解读机制其实也离不开空间冲突这一心理机制。本文因此提出,在正确把握幽默言语和隐喻言语的认知解读过程时,应重视空间冲突这一触发机制。心理学空间]Vi2\a"}O'ea"H

@X8T/L*l4E {'u dR0关键词:概念合成理论;隐喻;幽默言语;在线意义构建;认知机制,空间冲突心理学空间+ghr/hL ?/n|'n

心理学空间4wyHe8Yqv

0. 引言心理学空间AOZq@0y iC

心理学空间$_Q*|RE

近两三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的研究与应用大有重兵压境之势,而且这一势头目前有增无减,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一理论进行一些梳理,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本文拟从该理论的发展轨迹及主要思想、在国内的研究动态与应用状况、其主要功绩、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该理论的检验这五个方面展开论讨。心理学空间}6cx-zg-]#t

心理学空间2O*XKQ'XS _)Q6^3v/J

1. 概念合成理论的发展轨迹及主要思想

"mQ:X(J k\X0

m*Y1|i\0概念合成理论的滥觞者是以Fauconnier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学者。该理论中的“概念合成”,是指心理空间的合成,而心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conceptual packet)(Fauconnier & Turner 1996:113)。Fauconnier(1997:11)在日后的研究中又提到:“心理空间是局部结构,随着我们的思考和交谈而扩展,使得我们的话语和知识结构的细密切分成为可能”。实际上,心理空间就是指心理空间域,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建立起的临时性在线动态概念。因此,所谓概念合成理论,就是关于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就是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on-line construction)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心理学空间2~w*^3p#y,b}

*o YK/P+jc0概念合成理论的介绍、研究与应用,在我们国内只有近两三年的短暂历史,可在西方国家,迄今已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其雏形是心理空间理论,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是《心理空间》(Fauconnier 1985)一书。此书的大部分内容是Fauconnier于1979年至1983年间分别在比利时、法国和美国的一些大学讲学时宣读或论讨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全书于1985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并在1994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再版。该理论的源头,是Lakoff & Johnson(1980)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结构映射。Fauconnier注意到,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间,隐喻是跨心理空间映射的结果。在《心理空间》一书中,他集中探讨了自然语言意义在线构建过程中心理空间通过各种语言形式而得到建立、所指和辨认的诸种具体情况,指出(Fauconnier 1985:1):“对所相关的语言组织的理解,这会将我们引向对空间域的探究,而这些空间域是我们在谈话或听话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并且我们是借用各种语义要素(elements)、各种角色(roles)、各种策略(strategies)及各种关系(relations)来建立这些空间域”。他还进一步提出(Fauconnier 1985:1-2),这些空间域实际上就是彼此具有相互联系的心理空间;心理空间并不是语言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不是语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语言却不能没有心理空间而存在。反过来,语言在构建心理空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语言能确立各心理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心理空间中各语义要素之间的联系。心理学空间q-a fLU `+d^m

心理学空间'@3vD;GH7q T*RP

心理空间理论尽管揭现了自然语言中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过程,可具体的心理工作程序却依然模糊不清,只是停留于笼统性的理论框架。Fauconnier本人对此有十分清楚的认识,并长期以来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力图揭开深藏于自然语言意义在线构建幕后的奥秘。近二十年以来,他独立发表或有时与他人合作发表了许多的相关论文和专著,在此仅举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例子。1986年,他发表了“角色与连接的途径”(Roles and connecting paths)一文,1990年相继发表了两篇论文,一是“空间域与连接”(Domains and connections),二是“隐性的意义”(Invisible meaning)。1994年,他与Turner 合作,发表了“概念投射与中间空间”(Conceptual projection and middle spaces)一文。1996年,他与Sweetser 合作,发表了《空间、界与语法》(Spaces, Worlds and Grammar)一书。同年,他与Turner 合作,发表了“作为语法重要过程的合成”(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所有这些论文和专著均聚焦于同一个主题:心理空间的生成、通过彼此的互动作用产生心理空间的合成并由此达现自然语言意义的在线构建。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于他在1997年发表的《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这一专著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并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在学术界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并由此奠定了Fauconnier作为认知语言学家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他在1985年发表的《心理空间》一书在学界未曾引起足够的刮目,那么《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一书的问世立即产生了轰动,并由此带动了《心理空间》一书的影响力。在《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一书中,他翔实论证了各心理空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勾勒出了一个“四空间”①交互作用的自然语言意义构建模型。关于此模型的详细内容,国内一些学者(如刘正光 2002;汪少华 2002a;张辉 2003;等)已对此作了介绍,本文在此不再赘述。这一模型的主旨就是揭示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在线构建及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Fauconnier(1997:1)在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各空间域之间的映射是人类所独具的生产意义、迁移意义和处理意义这些认知能力的核心,而语言的结构和使用为潜在的空间域之间的相互映射提供了依据,可显性的语言只是隐性意义构建这座认知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意义的构建随着我们的思维和交谈而向前推进,属于高层次而复杂的心理运作过程,既发生于各空间域之内,又发生于各空间域之间。继这本专著以后,Fauconnier在1998年又独立发表了“心理空间、语言的情态与概念整合”(Mental spaces, language modalities and conceptual integration)一文,并与Turner合作发表了两篇论文,一是“概念整合的诸种原则”(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二是“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1999年,他在第6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体验的整合”(Embodied integration)的论文。同年,他又与Turner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转喻与概念整合”(Metonymy and conceptual integration)。2000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方法与类化”(Methods and generalizations)的文章,并与Turner合作于同年发表了“压缩与整体性洞悉”(Compression and global insight)一文。2001年,他发表了“概念合成与类推”(Conceptual blending and analogy)一文,在2002年,他再度与Turner合作,发表专著《我们思维的方式》(The Way We Think)。在这一本专著里,这俩位学者集以往几年的研究成果于一体,提出,概念合成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认知机制,极具强势,可其运作过程极其复杂,常常隐匿于语言运用的幕后,不易为人们所察觉;认知语言学的根本性任务之一,就是要发掘概念合成过程中的各种原则和机制。循着这一思路,他与Turner声言(Fauconnier & Turner 2002:310-311),概念合成富有活力的结构性原则就是部分的跨空间映射、对合成空间进行部分并有选择性的投射,并在合成空间中产生新显结构(emergent structure);这些原则就是概念合成的组构性原则(constitutive principles);实际上,概念合成还受到另一层面的原则的制约,这一层面的原则就是管制性原则(governing principles),具体表征优化新显结构的各种策略。他们同时指出(Fauconnier & Turner 2002:312):管制性原则还体现于其他方面:结构、范式的完善、整合、诸种关系的强化、网络中各种连接的维系、合成空间中的清晰性、在整个网络合成空间中结构的关联性。不论是建构性原则还是管制性原则,所有这些原则的中心目标就是获取具有人类尺度(human scale)的概念合成;这种具有人类尺度的概念合成,就是指在人类易于理解的熟知框架中具有直接的感知和行为。心理学空间]/RDiq2k'G{ U

u*w%q)eg:M2EX02. 概念合成理论在国内的研究动态与应用情况简述

A'^6L2}7c#y0 心理学空间 [f'yO.veS

国内第一篇介绍概念合成理论的文章系汪少华所作,发表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上。据粗略统计,从2000年至2003年7月为止,国内研究概念合成理论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语言诸方面的论文共20余篇②,其中发表于外语类核心期刊的共16篇,但就专著而言,迄今为止惟有张辉撰写的《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张辉 2003)这一专著面世。在这些论文中,有些是专题介绍并论述该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和认知力(如汪少华 2001;苏晓军、张爱玲2001),有些是对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进行了比较(如黄华 2001),有些是考察该理论与关联理论的互补性问题或将这两种理论的互补性应用于幽默言语的解读机制(如蒋勇、马玉蕾 2003;王文斌、林波 2003),有些是将该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如王斌 2001;孙亚 2001;陈道明 2002),有些是将该理论应用于诗词意象探索(如汪少华 2002b;余渭深、董平荣,2003),有些是将该理论应用于对某些语言现象的探究(如张辉、李佐文 2001),有些是对该理论进行阐释和提出质疑的(如刘正光 2002),等等。张辉(2003)在其专著中,以概念合成理论为视角,系统性地探讨了听读者头脑中汉语熟语意义常规化的心理表征和汉语熟语在线理解中的幕后认知和意义构建,由此丰富了该理论对汉语熟语现象的解释力。

Zy"R Y-v&R0

Y0R!d"H!kz0从以上这些业已发表的文章和专著不难看出,概念合成理论是认知语言学这一学派继概念隐喻理论以后的又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学者们试图从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诸方面证明或究问概念合成理论的解释力。心理学空间 A0P5]N]$G

t)m!T4]k'z ~0对一种学术观点的研究与应用,形成一股热潮,既是一件好事,也可能是一件坏事。说是好事,是因为通过众人的努力,能将某些相关问题研究透彻;说或许是坏事,是因为容易滋生效尤和盲从。因而,面对任何一种学术流派,我们都需保持应有的理性和冷静。至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学理论被证明是万能或完美无缺的,在各自具有其独特的长处的同时,均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某些缺陷,传统语法是如此,结构主义语言学是如此,生成转换语法也是如此,作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概念合成理论恐怕也不会例外。在下文,我们将集中探讨概念合成理论的主要功绩及存在的问题。心理学空间1s%|,g(`S:h

心理学空间H5B/D Q8^L

4.概念合成理论的主要功绩心理学空间0gtj I I+y

sx:~N(U0Iu0D e0如上所言,概念合成理论是对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言语解读中各心理空间的建立、彼此的映射与合成机制的在线认知运作便成为概念合成理论的核心问题。该理论的主要功绩也因而主要体现于对这一核心问题的论述。心理学空间 P:Pt*iq8e0EM

` b-r/b \R{~ L#}0不论是传统语法,还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抑或生成转换语法,均在很大程度上仅聚焦于语言形式的静态研究,而很少顾及语言意义如何在线生成这一动态的探索。作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概念合成理论,其注意力主要投放于言语意义的在线生成和解读问题,更确切地说,是关切言语意义的在线构建,因而显然是一种动态研究。这是对语言学研究的一大贡献。第二,概念合成理论富有独创地提出,言语意义的在线构建,主要在于心理空间的合成,这是语言的普遍性规律。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依据这一理论,隐喻是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而概念合成理论对隐藏于隐喻幕后的在线心理认知机制作了更为深入的揭示,并提出,隐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心理空间在概念上的合成,并且主要是诸心理空间中各相关语义要素的合成,由此在业已合成的空间中产生新显结构,隐喻意义的在线构建即在于此。这一观点显然将隐喻研究推向了另一层认知深度—隐喻言语的在线解读过程。况且,概念合成理论开宗明义地提出,该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透视藏匿于言语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第三,Fauconnier & Turner(2002:310)十分明确地提出,以人类的认知能力为对象的理论不但要解释人类创造力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且还要昭示这种创造力得到导引(guided)的方式。导引这种创造力的方式,就是各种导引性制约因素,而这些制约因素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概念合成的建构性原则,二是管制性原则。与其同时,他们还具体描述了实现这些原则的具体途径,如压缩、解缩、优化、关联、结构、递归等。所有这些原则是对言语解读认知机制的高度抽象,为人类正确认识自身的言语心理认知能力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诠释。心理学空间&i(e-e+B&c a ?M

心理学空间,tb#A/]/V{Jd ^

5.概念合成理论存在的问题心理学空间 DJ8nX.b@(T.?He;e

W#I S:\;Vl0一种语言学理论,应尽量对一切言语样式作出具有包容性的解释,可至目前为止,概念合成理论似乎尚未完全做到这一点。

`7~1\r%~0

}vG&W Sa0首先,概念合成理论是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尽管以独到的心理空间理论为出发点描述跨空间映射,可概念合成理论依然是以隐喻为主要对象对言语的认知展开论述的,因而依然带有隐喻研究的特质,况且,对隐喻认知解读机制的考察也未必已尽善尽美,对此,我们将在下文展开论述。第二,尽管概念合成理论声言该理论是对自然言语意义的在线构建作出解释,也就是说,是欲揭示所有样式的言语的意义在线构建过程。然而,根据Fauconnier & Turner (2002:310)的看法,所谓概念合成,就是指跨心理空间的概念映射,而且是部分的跨心理空间映射和有选择性地对合成空间进行投射,这显然主要是对隐喻的意义构建进行阐释,因为隐喻的认知解读显然是以各相关空间某一方面的相似性为基础。可如果说该理论是对日常一般言语的在线意义构建进行阐释,那么概念合成理论的界定是不够充分的。这是因为如果是日常一般言语,那就不太可能仅仅是部分的跨空间映射,而应该是全部的跨空间映射,其原因是日常一般言语在整个语流的在线解读中具有自然的连贯性,每个大大小小的语言单位的意义往往彼此衔接,不太可能存在只是部分的跨空间映射,如“The man, who was a son of a millionaire, didn’t get married until 45 years old”。当然,如果是将在言语解读过程中对某一一词多义的词仅取该词其中一个意义这一现象也当作部分或有选择的跨空间映射,那就另当别论了。

)mX YE$X&N0 心理学空间 {$AA;Rk0O

再说,概念合成理论也无法完全解释幽默言语的在线解读现象。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部分进行详细的论述。

%aEG"a a h"G:_0 心理学空间%Z f3rJJ L&w'} T

6.对概念合成理论的检验

r$n%Z"?A+I LOYdl0

0b7?)I,xR{0概念合成既然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的言语认知机制,那么这一理论理应对人类一切样式的言语具有解释力,可事实是,这一理论并不是像它所声言的那样具有如此强大的说服力,如幽默言语,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往往言此而意彼,让人在回味与顿悟中领会幽默言语的奥妙,发出会心的噗哧笑噱。对于这样一种言语样式,概念合成理论到底有无强势的解释力?我们对此需要加以检验。试看下面一则幽默例证:心理学空间L1y;U+I ]y.lHZr(K

心理学空间+r.pel l:bb2G

“I left a bottle of Scotch on the train this morning.”心理学空间3xaO-o0X.k _-U

i(m~,@'X)_0“Was it turned into the lost and found department?”

*F&n-z9P PYm0

8F`_S9|^0“No, but the fellow who found it was.”

$@;U FUX5K S0 心理学空间!?r3It W4P#N8g5u

(周道琨、王亦男,1996:189)

4QKL?;A+_2p0 心理学空间 ac+NSuQ5H

这是一则关于醉汉的幽默言语,空间输入1是一名乘客说自己在早上乘坐火车时丢下了一瓶苏格兰威士忌酒,空间输入2是失物招领处的工作人员问道:这瓶酒是否已经交到了失物招领处,空间输入3是这名乘客回答,交到失物招领处的不是这瓶苏格兰威士忌酒,而是发现这瓶酒的那个人。根据概念合成理论的“四空间”模型,有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即反映各空间输入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决定各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这种类属空间相当于Lakoff (1987)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有助于心理空间的建立。受众以这一类属空间为基点,对输入1、输入2和输入3进行概念合成,再在概念合成这一心理空间中产生新显结构。然而,问题并不是如此简单。只消我们稍作仔细的考虑,便会发现,概念合成理论显然难以对这则幽默的认知解读作出合理的解释,因为我们依然不清楚输入1、输入2和输入3是怎样合成的,从中又是怎样产生新显结构的,即幽默效果是怎样实现的。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触发了受众去作这种空间合成?即其触发机制是什么?另一个问题是,根据概念合成理论,新显结构产生于合成空间。若果真如此,人类怎样才能知道这一新显结构就是正确的语义解读呢?关于这两个问题,在概念合成理论的“四空间”模型图中均没有得到显示,在其理论体系中也没有得到令人了然的阐述。我们认为,幽默言语的认知解读过程牵涉到至少六种类型的心理空间的认知机制,即空间输入、空间对接、空间冲突、空间转接、空间合成、空间核实。除这六种类型的认知机制外,还有两种思维形式在起作用:一是推理,二是关联。在借用这些认知机制来具体分析幽默言语的解读过程之前,现在我们拟先对这些认知机制及推理和关联这两种思维形式作一粗略的界定。心理学空间G.y5k;ig/T@d

*H*h/M#D1T0所谓空间输入,就是指言语交际过程中受众所接收到的一个较为完整的临时性概念。所谓空间对接,就是指在幽默言语解读时人们试图将一个空间输入与另一个空间输入进行概念连贯缺省性(default)指望值的连接,以求对这两个空间的彼此关系进行理解。这种概念连贯缺省性指望值的对接,体现出人类往往根据常规对言语交际中的概念链具有连接贯通特性的预设性期望。所谓空间冲突,就是指空间对接一旦失败,人们就会意识到各空间输入彼此之间的相互矛盾,由此引发对彼此关系进行新角度的思维和理解。所谓空间转接,就是指经各空间输入对接失败而随之产生空间冲突后,为消解空间冲突而将一个空间输入转嫁到另一个新的心理空间的过程。我们认为,受众触发空间转接机制的根本性动因,就是发觉幽默言语中的空间冲突,即发现言语交际中各空间输入之间的概念不协调(out-of-placeness or incongruity)。受众感悟幽默,便往往肇始于此。所谓空间合成,就是指从空间输入中有选择性地提取部分结构(partial structure)并将之整合到一个新的心理空间。这个新的心理空间往往源于对语境的某种推理结果。而所谓的空间核实,就是指对空间合成成功与否的最后认知确认。空间合成成功一经核实,新显结构便自然产生。当然,空间核实需要调用人类储藏于大脑中的一切背景知识,包括社会文化知识和百科知识等。我们还认为,概念合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跨空间映射过程,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心理认知程序,除以上谈及的这六个认知机制之外,还牵涉到人类的推理能力。尽管Fauconnier(1997:99-129)曾多次提及推理在言语意义在线构建中的重要性,可在其概念合成理论的总体框架中似乎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在阐述概念合成的“四空间”模型中,也未曾顾及推理这一十分重要的思维形式。我们认为,推理尽管是人类判断客观事物诸种联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可在幽默言语解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往往贯穿于整个幽默言语解读的始终,在我们透视其心理认知诸种机制时理应得到应有的重视。

m N2K'\5`O|#B9k#c0

9s*O+p_ oHk0另外,空间对接的心理基础是各空间输入的彼此关联,这是因为我们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幽默言语是关联的,除非发话人有思维障碍。纵使发话人的言语看似不关联,那他也是故意设置的,这就是说,表面上的不关联其实是关联,因为发话人故意的不关联是有某种意图要传递。况且,关联本身也是一种推理,是对两个空间输入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判断。正因如此,我们认为推理与关联也密切关涉。再者,我们还应注意到,语境是一切形式的推理的依据。任何推理,均有两个组成部分,即以依据为依据的判断和由此推论出的新判断。前者可称为前提,后者可称为结论。语境就是推理所依循的线索。语境有多种,有社会语境、文化习俗语境、语言语境、言语语境、情景语境等等,它是动态的,随着言语交际的推进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言语交际一旦发生,语境便自然出现并发挥作用。有鉴于此,我们在图1中未标示出语境这一因素,这并不意味语境在幽默言语的解读过程中不重要,而是因为认为语境是言语交际和推理的基本条件。若没有这一条件,任何阶段性的结论都是难以达成的。我们现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在上文提及的这一则幽默。

i,Ov'WY1Y)E0 心理学空间)t8f)[6\1R2jE)J

如上所述,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类具有概念连贯缺省性指望值,反映出人类往往根据常规对言语交际中的概念链具有连接贯通特性的预设性期望。显然,在这一则幽默中,空间输入1和空间输入2两者之间具有概念上的连贯性,彼此的空间对接不成什么问题。乘客在失物招领处说,他在早上乘坐火车时丢下了一瓶苏格兰威士忌酒,工作人员问道:“这瓶酒是否已交到了失物招领处?”。这属于日常一般言语交际,不存在空间冲突。但是,空间输入2与空间输入3之间的空间对接就超出了概念连贯缺省性指望值的要求。输入2是一个疑问,在句法上表现为一个一般疑问句,其概念连贯缺省性指望值是期望输入3给输入2提供一个答复。既然输入2是疑问这瓶酒是否已交到了失物招领处,那么输入3所回答的对象应是这瓶酒。可出乎意料的是,输入3的答语不是关于这瓶酒的情况,而是在火车上发现这瓶酒的人。这与概念连贯缺省性指望值不相符,使得输入2与输入3这两个空间难以对接,引发了彼此的空间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受众所思考的前提是,输入2和输入3应该是关联的,那名乘客不太可能无缘无故说出一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所以受众只能另辟溪径,进行空间转接,将空间输入3转接到另一个心理空间。那么这个新的心理空间是什么呢?通过当时的语境,受众可以发现,这就是依然与这瓶酒有关的那个被交到失物招领处的人,他把酒喝完了,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所以交到失物招领处的,不是那瓶酒,而是那个捡到那瓶酒并且喝了那瓶酒的人。通过这一空间转接,输入2与输入3之间的冲突便能迎刃而解,同时能将输入3与这一新的心理空间进行合成。可这样的空间合成还需进行空间核实,借以检查这两个空间合成的正确性。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如同失物一般被交到失物招领处的,惟有当他自己神智不清时才会有这种情况。那么什么使得这个人处于这种状态呢?从语境可以得知,那显然就是那瓶乘客丢下的酒。那个人可能是一名好酒之徒,捡到酒以后便不能自己,最后喝得烂醉如泥,被人交到了失物招领处。空间核实一经完成,新显结构便自然产生:乘客在失物招领处找到的不是自己遗失的那瓶酒,而是找到了那名捡到了那瓶酒并喝得酩酊大醉的人。这一新显结构就是这一段言语交际的幽默效果。

?/YAuHRNBYC.f0

6N4pG _rG \Ua,[8v0现在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被概念合成理论当作其研究基点的隐喻言语。我们发现,隐喻言语的认知解读仅需要除空间转接之外的五种类型认知机制。在分析具体的隐喻言语之前,我们需要指出的是,隐喻认知解读机制其实也牵涉到空间冲突,但这种空间冲突有别于幽默言语认知解读机制中的空间冲突。隐喻认知解读机制中的空间冲突是部分的空间冲突,而不是整体的空间冲突,仅牵涉到在进行空间合成时各空间输入不能对应的部分,即不能被投射的部分之间的冲突。现以“The moon is like a banana”这一隐喻言语为例。大家知道,“月亮”是一个天体,而“香蕉”却是一种水果,两者在本质上毫无相同之处。因此,受众在将空间输入1“月亮”和空间输入2进行空间对接时便发生空间冲突。这种空间冲突必然会迫使受众从别的途径去寻求两者之间的空间合成,因为如上所述,人类具有概念连贯缺省性指望值,反映出人类往往根据常规对言语交际中的概念链具有连接贯通特性的预设性期望。说“月亮像一根香蕉”,受众推想,“月亮”与“香蕉”这两者在概念上肯定具有连接贯通的特性。尽管两者在内质上迥然相异,可毕竟不是毫无类同之处,只消细想一下便可发现,两者在形状上具有相似之处。说“月亮像一根香蕉”,那无疑是指一钩弯月,在状形方面看起来像一根香蕉。这样,对这一隐喻言语的解读就无需进行空间转接便可对两者进行空间合成。但是,这一空间合成同样需要空间核实。说“月亮”像一根“香蕉”,无疑不是指“月亮”像“香蕉”一样可以食用,或抚摸起来像“香蕉”一般柔软,而是将“香蕉”的形状投射到当时看起来宛如“香蕉”的“月亮”之上。这时候的“月亮”,不是“圆月”,也不是“弦月”,而是“弯月”。因而,尽管本来“月亮”就是“月亮”,“香蕉”就是“香蕉”,就本质而言,两者在心理空间上存在冲突,难以合成,可两者在形状上的类似为空间合成铺就了路径。空间合成一经核实,新显结构便自然产生:月亮弯弯,犹如香蕉。由此可见,隐喻言语的认知解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以空间冲突为其触发机制,尽管这是一种部分的空间冲突。这种部分的空间冲突或许恰恰能促进抑或突显空间合成时的相似部分。关于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心理学空间bmp7L Kq:l u9_,@

心理学空间'xZz"|'sF7T \

7.结语

3V!m#pnvq x0 心理学空间8d S'X;w[jC*{?

概念合成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尤其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该理论的“四空间”模型是以相似性为基础表现新显结构在合成空间中得以产生的过程,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自其诞生之日起,许多学者均从语言诸方面对其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但如果说,概念合成是语言认知的普遍规律,那么这一理论对各种言语样式均应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解释力,可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似可发现,概念合成理论所提出的“四空间”模型并不能充分说明幽默言语的认知解读过程,因为幽默言语幽默效果的达现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建基于相似性,而往往是以空间之间的彼此冲突为触发机制。况且,隐喻言语的认知解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建基于空间冲突这一触发机制,尽管这是一种部分的空间冲突。我们认为,在正确把握幽默言语的认知解读过程时,应该重视幽默言语幽默效果得以实现的触发机制、概念连贯缺省性指望值以及空间对接、空间冲突、空间转接、空间合成、空间核实等认知机制。在探究隐喻言语的认知解读机制时,我们也应考虑空间对接、空间冲突、空间合成和空间核实这些心理机制。诚然,隐喻言语的认知解读是以各空间输入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可这种相似性并不是各相关空间输入之间的完全相似,而仅仅是彼此之间存在着某一方面的相似,其他不相似的部分必然会造成空间合成中的冲突。心理学空间|rH ]/\"u:mwS V

心理学空间a&L3Hq)q,Qi2|

概念合成理论虽为我们正确认识言语解读过程中的意义在线构建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但若要真正实现概念合成理论所声称的揭示言语解读认知机制的普遍性规律,这似乎还有一段长路要走。

yk~ iJ v5R C@0

Q`Bm x\X`k0参考文献

`D&A.yD rC6gL0 心理学空间h(F pv h)J

Fauconnier, G. 1985. Mental Spaces[M].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Y4D1uT5Jk'p0

0Wje'r `,L+F0Fauconnier, G. 1986. Roles and connecting paths[A]. In C. Travis (ed.).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C].心理学空间8A[[Cu9W$f

心理学空间-C$f's$w,SJ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Z1fxS'o~[4V%j c5N0 心理学空间7E)N;hy8l

Fauconnier, G. 1990a. Domains and connections[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1.心理学空间*M:b5{ B{O

d Xg Id\0W+E8|0Fauconnier, G. 1990b. Invisible meaning[J].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16.心理学空间-IfR~;p/T-A Ng

tnS*\C3io;O0Fauconnier, G. and E. Sweetser, 1996. Spaces, Worlds and Grammar[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心理学空间4p!c a:WL4Dz5J!\#V

'v/v6z4xwv SDwMY0Fauconnier, G. and M. Turner. 1996.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A]. In Adele Goldberg ( ed.).心理学空间6M xGu$B7K;W

S\'D}$^C0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C].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Pp. 113-129.

7A$IE2|P6C Nj0

T9\_0epw,j-mKO0Fauconnier, G. 1997.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9T0Z5f%g[ H9O0

3I7t6SF h p|6I:c0Fauconnier, G. 1998. Mental spaces, language modalities and conceptual integration[A]. In M.Tomasello (ed.).

ho]'GPUvRD\%J0

ZOtVU4Z:]s!}!U1|0The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Cognitive and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Structure[C].心理学空间ll"Cx5kP;B.C

]%?CM1Ej0dtv0Lawrence Erlbaum.心理学空间^d^e4y

心理学空间BY/c2X)v[6_ zT5^

Fauconnier, G. and M. Turner. 1998. 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 In J.P. Koening (ed.). Discourse and

n@4Cnbj|s)F0 心理学空间(Ki%~}"B^k$W T2P:N

Cognition [C]. pp.269-283.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心理学空间i't'L:q\;Y

心理学空间 W#\]~ [7^#B:D-IC

Fauconnier, G. and M. Turner. 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J]. Cognitive Science, 22, (2):133-187.

#P$Y6t0I#sZ0 心理学空间 A0MuE6{I3x

Fauconnier, G. 1999. Embodied integration[Z].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gnitive Linguistics

sP G"Z!D0

:L t/w#{4s0y,N?0Conference.心理学空间W UInZH.k.i? Zo3`

-Z`m@Xy0Fauconnier, G. and M. Turner. 1999. Metonymy and conceptual integration [A]. In K-U. Panther & G. Radden心理学空间5`-oM,i'K

"C4SWv1o6n {[U9o0(ed.).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C]. pp 77-90.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心理学空间 m&PI yeS#J0VT8V

心理学空间l?6Lg1[8?

Fauconnier, G. 2000. Methods and generalizations [A]. In T.Janssen and G.Redeker (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g,_H(N-\ ^0

kw\7_3ib;k h5J0Foundations, Scope, and Methodology[C]. pp: 95-127. The Hague: Mouton de Gruyter.

$M;PwWI a,GF-X.b0

As]U erf$\B0Fauconnier, G. and M. Turner. 2000. Compression and global insight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1, 3-4: 283-304.心理学空间"jwG3s"H

"`2d8L7e }qo6e0Fauconnier, G. 2001.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analogy [A]. In G..D.K. Holyoak & B. Kokinov (ed.). The

$k J I7L8w$c0

3M+Z*I:{#H0Analogical Mind: Perspectives from Cognitive Science [C]. pp: 255-286.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FR'w(m~y2AC;Is0

0i;]Gi~F(t0Fauconnier, G. and M. Turner. 2002. The Way We Think [M]. New York: Basic Books.心理学空间*Y3U E~*g

K ps,}DX;n.Mi0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心理学空间 cA%naL~8Qz0Q:k!]

心理学空间/K cV zJBc

Lakoff, G. and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心理学空间u9i1`FD3q/Mf3\ C

!p)h'?;Q:Yf W.u0陈道明,2002,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9期:心理学空间%p\Ix.Lj

心理学空间*gkH2p!f{#Q

黄华,2001,试比较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6期:心理学空间iX]e)|{|*Q\vC

心理学空间3]m,^R4B%y

蒋勇、马玉蕾,2003,SB与RT的整合性研究[J],《外语学刊》第1期:31-36。

:P;b5s)\a&n"uL0

4?N_W(j V^7`zc0刘正光,2002,Fauconnier 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0期:8-12。

2c `(o?2Q!P#g0

9\{tLcye7o0苏晓军、张爱玲,2001,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J],《外国语》第3期:

({R$o^+gq f&I8O0z0 心理学空间 iU+nC*y om:Q;d `*v

孙亚,2001,心理空间理论与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第4期:心理学空间.Y4c"\-VPJ7@

心理学空间%s3oe/j9~I Jq;m1C

王斌,2001,概念整合与翻译[J],《中国翻译》第3期:心理学空间K Wp5Q+_2Hc2l

+d7[ YZZ7P(A0王文斌、林波,2003,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J],《外国语》第4期:32-38。心理学空间\?Y(snW5M

心理学空间~"S9o&]&]O$}[

汪少华,2000,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6期:心理学空间d1K*C CF

']x M `(OQ0汪少华,2001,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第3期:

miK9w)[5y0

(}6N-D0p,e H0汪少华,2002a,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当代语言学》第2期:119-127。

D{;f\"y^h0y8H [0 心理学空间.fs&K4C L9|;gZ:n M? p

汪少华,2002b, 诗歌中视角空间的美学功能[J],《外语教学》第2期:

+W jqU'Bm0 心理学空间D4QD)}W^ly(R`

余渭深、董平荣,2003,合成空间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3期:4-6。

?|`]!y(R9r0 心理学空间+JMW A'_

张辉、李佐文,2001,从“red pencils”和“fake guns”谈起——形名组合的认知语义研究[J],《外语研究》

tN c4ax L-q0

},v#T$X1x"[U;lGp0第2期:心理学空间jJ)~:I[%C,J%?

心理学空间%R.e#fo&A!CAk

张辉,2003,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心理学空间q aB;\h$mr"Y3^

心理学空间0F ~Lz8^-b A t

周道琨、王亦男,1996,英语幽默集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心理学空间#^/Km7g t{(CJX

yCR1@r(a pn3_-H0(感谢王文斌教授提供论文)心理学空间Ln(H L;_SA%vx

心理学空间&GPvg1|/g

①指类属空间(Genetic space)、空间输入I1(Input I1)、空间输入I2(Input I2)和合成空间(Blend)这四个空间的相互映射和互动作用。关于详细内容,请参见Fauconnier(1997:150-151)。

'H3r2i8`h)L9X0 心理学空间%LI$c5d'v4B LL]

②在概念合成理论里,“概念合成”(Conceptual blending)与“概念整合”(Conceptual integration)这两个术语往往交替使用,可实际上均指“概念合成”。参见Fauconnier & Turner (2002:18)。所以,我们在统计时,将探讨“概念合成”或“概念整合”的文章一并考虑为同一主题的论文。

x ~7ejGZh:v0

m8](A:I?T0c9O g\HQ0---发布人:本网---时间:2007-11-12---心理学空间/t1u!^m6j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英语因果构式探讨 语言认知心理学
《语言认知心理学》
“头”的语法化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