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11—14节)
作者: 荣伟玲 / 6827次阅读 时间: 2011年9月22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1D~0宗萨钦哲仁波切在台北讲述,

7?@6q6{"h0 心理学空间2lY @P*^ k6t:@5? m

畏因居士根据录音整理。

G3ni T)_w"h0

:}1b!{BF!pJ0欢迎读者讨论!

*X9T2m%If%w I%oS0

4`WcaH!T0在座上没有菩萨各地的区别。在座上都是一样的。因为从菩萨自己来说,这么粗的分别,一地二地等,在他证到初地的时候,就完全没有了。心理学空间z q"H5l$z L9F0h'fk&n%f

心理学空间h@KZiY+QK ki

那我们怎么来定义菩萨各地的不同。一种是从众生的角度来定义;另一种是从菩萨座下的角度来定义他。心理学空间"Q7i1m~:fC hyd8]J

心理学空间j2_U)KlzV9@

初地和二地菩萨在座下,有两种与成佛有关的特质。初地和二地的菩萨是源于他们清除烦恼的能力有不同。

iX1FJ)Uny2xT0 心理学空间7FOQ+P2Cx)}9r

各地的菩萨在修般若的六度或十度时,修行的重点不同。比如初地主要强调修布施。心理学空间MZ$C }d:h

.SW%@ v~~ FM!?0就好象没有一个学者能找出天上鸟飞过的踪迹一样,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出座上的菩萨他的踪迹,以及把它表达出来。

3I,_8GeUeg#b0

_u({Z)uZi0为什么叫地?因为它就象大地,可以长出各种各样成佛的功德。所以有十地。心理学空间'R*uGZ:x6h(lP l%OY

心理学空间sa @#L%dhVK)xY

第一个叫极喜地,第二个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心理学空间$T {R2b.v*ZW}$q+v

r0mGh/l/zA0h0进入初地的菩萨被称为佛子。因为他有一种悲心,他自然有一种要度众生的心。他会祈祷,尤其是做普贤的祈祷。百万次,上亿次。而安住在这种状态下的菩萨,就是极喜地。心理学空间Z P'VD6nn:YT$GW

_$dzE/]@ l/Q.AX0普贤行愿有两种。我们现在念的不是修大圆满的人念的那个。

.F h2]OR0

1W#v5WhsWU&z0我们大乘里念的普贤行愿,对初地菩萨是最重要的。这是他主要修的法。

/l0n;y3p{0

UUD2V L1o3w+p_0现在我们开始谈各地菩萨殊胜的功德。证到初地以后,这个人的名字也改了。以前他有一个普通人的名字,现在他只有一个名字,叫做菩萨。

3k-iQN.c-OOH:QS0

:~(c-dd+B(|rm QC0照月称的看法,必须要证到初地,才能叫做菩萨。心理学空间 Q%]'n[M]-x%T

"m+TWH5k0但在大乘教法里,一个人只要升起要度尽众生的心,就叫做菩萨。

]x2OP&v/h;x0SRu'P0

?e{'{o*^?0一个是以见地为标准,一个以行为。

+lhQp!o6v#j#h~0

+V0J[.|l%Z0寂天菩萨讲的是资粮道的菩萨。以行为为标准。

{Em hb0 心理学空间hG f nS}PS8@

这里讲的是以证悟为基础的,初地菩萨。

9U+Q m#?.E0 心理学空间agbuaA}(P,ah"e

他也进入一个特定的家族里面。如来的家族,佛的家族。

Kq:lf y2} {3m"J0

%A)VO:iL0入中论录音第11节

x5iqAmX0 心理学空间/XB/?1Y!ne/v

“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

V|8` }V$Bt0

1q'E@GH+Z0三种结是哪三种呢?心理学空间mOb%^&VD%R5A

心理学空间f]P Eg;q

对于那些未能进入如来家族的众生,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底能否成佛,这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是,进入初地以后,我们知道,不论多早多晚,他们就会成佛。就好象看到太阳出来,你就可以确定白天就会来到。

vH4TC-Z s'q(I N){0 心理学空间b K.P&}n/B7b{

“断除对于五蕴的执著。”这是断除第一种结。心理学空间!A^;a:^P{Y3lT N{

心理学空间3aj+G#H"L

除非一个人完全清除了对于“五蕴是我”的执著,也就是对我的执著,否则他不能免除轮回,进入涅槃之道。

8JV \BsR9h,Vc0

ZyC] pf7p0“疑”是成佛的最大障碍。这种“疑”里面,有一种惧怕的味道。

F` [#~9wG#d0

0~"?cj'GVJ0就好象你问仁波切哪里是厕所。仁波切告诉你了,怎么走怎么走,那里就是厕所。

m3Z\^9o0

x/X ^7FFy.],s0在你把门打开之前,你还是会怀疑,这个人说的是不是真的,我应不应该打开这个门?可能你还是会跑回原来那个地方。

7UPVrR&|s"y j0_1i0 心理学空间?(^H2w9C3[

我们这里说的,是非常微妙的疑,不是很粗重的。

#fk4R;n;WD.S P0

5sl}9z? ]V0a0比如这个杯子。你看的,不是他看的。这是你的决定。你所看到的杯子,没有任何其他人看到。心理学空间 H0@)E B4w

Wo!b0AxB2f8^0仁波切告诉你,观想文殊菩萨,桔色。你会想,到底有多桔啊?这是你自己的看法,你知不知道?这样一种“疑”,甚至这都太粗重了,资粮位的菩萨都清除了。心理学空间c@ R;\(XF~p+Y,B

4I{"\/fpYD5zU0初地菩萨完全清除了这种疑。这是他清除的第二种结。心理学空间{2qV0`0IYU5R[)p

心理学空间y3|6[*iSkr

第三种不能说是慢。戒禁取。这种对于戒的心。一个和尚持了很多戒,觉得自己了不起。弥勒菩萨说过,除非一个人能完全断除持戒的骄慢,否则持戒不能圆满。心理学空间J{"\$j8L)q

}t^Kyq:Ly0这三种烦恼完全清净了,所以他有胜欢喜。两个大劫的修行,他已经过了轮回的边界。这种菩萨都会唱歌,唱很多歌。“我已经度过了眼泪之海,我已经爬过了骨头之山。今天我把我的手变成和天空同样大小。”同时,他每一刹那都能看到一百个佛。有这样的胜欢喜。

0]'FI5C0|9mL5[0 心理学空间P1z1`[/B_(w4U\'G_&P

他可以震动、搅拌一百个世界。

#c;_QU?Gy~e0

1^4}/w3^Yp|7F,{2x0我们谈到了哪些功德?他的名字已经改了,生于如来的家族里面。断除了三种烦恼。还有胜欢喜。

S;\ X)N7g Fph)rcU/j0

n _/|c9M5s0下面又谈到他如何更进一步的功德。心理学空间 [6A"o)c2V'{Pb9] u

心理学空间ScI*QX)XR

任何时间他想要进步,他就可以进步。而不是象一个众生一样,进步很困难。众生有一个困难,他没有精进的热忱。因为他没有看到精进的结果是什么,也没有看到他不精进的坏处是什么。

*y~o+U3`7m G0

q-N&Rz.MV0G0对于这个菩萨而言,轮回已经完全终止了。心理学空间}-J([E6[;Y\O

ug ?/j'HP&|0入中论录音第12节

!qbn&l4Ox%c0 心理学空间!Y V.o*goK&t:v

七地菩萨能够在每一个刹那进入空性,也可以从空性里出来。这种能力,声闻独觉想都没办法想到。心理学空间#GL|l&p0ut1y

心理学空间P_8Y5Q|

一般认为,声闻缘觉不在意清除所知障。因为他们只在乎脱离轮回。脱离轮回只要消除自我就行了。但这里看来,声闻缘觉对于“法无我”,还是有一点了解的。

'~*v)o2kQ4oqc;`0

Z:l"wG!Z+Ae E0@ r0而初地菩萨,主要强调的是布施。心理学空间 ~/K V[;A.Uw7n~"H

$w UOL I0就算布施给狮子自己身上的肉,他也有这种热忱。心理学空间:O5oB-FuQm&T/d[

心理学空间CO;~3mpS+J'h Y

记住,布施不是他在座上的状况。这是他在座下的功德。

%]c7^`7d7e { D0 心理学空间7N1m.[xOe-@(r8h

他在座下布施的这种状况,即使是平常人也能看到。我们平常人看不到他内在的功德,但我们可以看到他外在的行为显现的功德。心理学空间7H Jk"rRX5@ G W

sb uPjk~],D0除非他证到初地,否则众生不应该把肉身割下来供养。心理学空间m'H)]S(\ o/q0H

心理学空间sP4}9S1?R

所有的众生都希望快乐。众生的快乐都要有资具才能快乐。没有资具就没办法快乐了。释迦牟尼佛他知道,一个人如果不布施的话,他不能有成佛的资具。心理学空间 z]-wM%XP}

心理学空间k*Qs-O6W"Bsd-M

能够富裕是好的。越富裕越好。就象山啊海啊一样多的黄金,我们也不应该说我们不要。这样你可以做很多事。当然你也应该知道,这样有什么短处。如果你了解到这些,你每有一点点黄金,你都会有快乐。

T E8lE8}!]#jt0 心理学空间?Tn2Y(H2w(OQf

你要有钱,要么你有做生意的头脑,要么你要有功德。这种功德与你内在的光芒有关。但是这种光芒,有时候会因为你的贪婪,你的忧郁,而被掩盖了。

"aDPZ+Y`0

.LB!e3I~8~1mc3n+FF#Q0所以积聚功德很重要。

E4b6IQZl&j0 心理学空间8k(a(A,Oy

不慈悲,不敏感的,永远都想到自己。这种众生他也要得到富裕的东西。怎么得到呢,要布施才能得到。

)Wbb}'cN;q-e0

!cXe0p(O7H-],b7f0第十和十一个偈颂,认为布施是清净暂时痛苦的因素。心理学空间?_-O0h g:]?(?S%vL E

心理学空间}0}G CYz^

第十二个偈颂,认为布施是清净永远痛苦的因素。有时候,布施的时候会遇到圣人。

:]*uh OS9^$O RF?cK0 心理学空间#Gf8o,Vj|q!cQ

当你用布施来积聚功德的时候,功德的大小当然跟你的动机有关系,也跟你布施的对象有关系。你给一群乞丐每人一分钱。这群乞丐中有一个圣人,这个因缘就可以让你永断三有,证得寂灭。

^:}#]J }_ Ze0 心理学空间)`a#_1d Z

一个众生,当他们布施的时候,因为他有期望马上得到回报的心,所以他不能马上得到快乐。当布施的果报没有马上出现的时候,他可能觉得布施没有结果嘛,那他可能会停止布施。但对于那些不要求回报的菩萨来说,这不能停止他布施的行为。这种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他马上就能享受布施的快乐。

i"C&zmhV0

2b,h ~{-quv/[c0他想要布施的结果,是希望得到布施的人快乐。所以,当他布施的时候,他马上就会快乐。这样他就会变得越来越乐于布施。这是菩萨式的布施。

K'{)sK ~1tuv0

$c(UT/z1I/d0入中论录音第13节心理学空间 | ts;@^ @[:l

NHSN#fJ0这种菩萨一布施,就能享受布施的结果。对这种菩萨来说,他所想要的结果,就是接受布施的人能够快乐。所以,当他布施的时候,他已经感到快乐。这样的菩萨,不会停止布施的行为。这就是菩萨式的布施。心理学空间8V x y/c C5P v

心理学空间 sc&t!Tp ww/K)b

当他听到一个乞丐说,给我一点东西,那种快乐就相当于修声闻缘觉的人证到了声闻缘觉的快乐。他的快乐就有这么大。

V(Ipx_W0 心理学空间9uW4C~$r

当他割下自己的身体时,有点痛。他把这个痛跟地狱中的众生比较一下,他会对地狱道的众生产生非常大的悲心。他不仅不会犹豫,还会更快地把身体割下来布施。

rF C}Q0 心理学空间 h4_'?kr'`-Q(O/fG*D?

现在谈到两种般若蜜。

^:S4FJ!f)O0

NTF!gI0如果一个菩萨已超越过了施者、受者、施物的概念的话,就叫出世般若蜜多。如果执著于这三者,就叫世间的般若蜜多。但你还是要回向,回向给出世的目标。

6|^!pZ#?:[0

p7a'gU4?0w:X0但我们这些人往往不仅执著概念,也没有回向。心理学空间-]:NNqL&p!B

7B'n#yl$C/W-f YRy0这种菩萨就象是月亮。为什么象月亮,因为它清除了一切无明的黑暗。

X Ps| y!NTO.G8I0 心理学空间1?t)[V|&` |

这种菩萨已经得到了殊胜的胜利。

W l#h2WP@/fy"XS0 心理学空间Uv)J] h

这就结束了关于初地菩萨的讲解。心理学空间la7CS0[

心理学空间:oR ?y"Bn W-H

问:“有人假装乞丐我们也应该布施吗?”心理学空间bz2if e+g,sz(FY

心理学空间RoUgh$k sEl

仁波切答:“是,也应该布施。”

3D SE Z#q%R0

5t?)CU!L|#pF0问:“什么构成众生?”心理学空间8avqxyhVT

心理学空间&b2fF} lz3wD

仁波切答:“藏文里众生的意思是有情。”

4uT&N_!G0

'S0VS-b/RS0问:“末法时期具足法缘悲的上师有什么条件?”

GZ0Uaf)iLJ0 心理学空间)b5B ]W.pVu8N z2Bn

仁波切答:“要了解无常。”

#Gq%`Y7Y1~0

y^w.b+J.q0仁波切提问:“月称菩萨最喜欢的是什么?”

g#`8H[%L/O/O)Y0 心理学空间C!| I*GO&Gnq9I

答:“大悲心。”心理学空间#{Q@(~,O*Tg;T

+sl?Y.|0仁波切问:“为什么月称菩萨第二喜欢的是无分别慧,而不是菩提心?”

5m*C4f'B(pW0 心理学空间G.o)e"^7K.LLC

无人回答。

s$Q]%H l ND7G:z:J0

1Z;P,U#ytnx ]_/^7H0入中论录音第14节心理学空间"^idR[2e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小心钥匙 荣伟玲
《荣伟玲》
金刚经悖论的日常运用»

 荣伟玲

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硕士研究生,德中精神分析连续培训班成员。历任重庆荣格心理咨询所心理咨询技术总督导、成都博时心理110咨询中心主任、成都心理咨询师联合会会长等职,有多年从业经历,是国内较早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型心理治疗师。研究方向为宗教哲学心理学。http://blog.sina.com.cn/weiyinj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