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敏: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作者: 迟毓凯 / 8325次阅读 时间: 2011年12月28日
来源: 世纪心理沙龙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f;U7Q$TiG1y P8~

越来越热的心理学与电视的结合日益增多,但也出现了为了收视需要而出现的暴露隐私、“伪咨询”等问题,如何看待当前电视的心理访谈节目及其困境,如何寻找合适的电视与心理学结合的模式,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作者石惠敏,来源:《青年记者》。——www.xlxcn.net

@$o'n5t Q$p3{6Ov0 心理学空间/WHX_^-w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工作变动、人口流动、竞争加剧等问题使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和困扰现代人的难题。在这一背景下,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应运而生,以其贴近性、服务性的定位,深切的人文关怀,受到了观众的强烈关注。

Q8}-V)a ^:T L)r7T0 心理学空间P0d:`(zW&L%PC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开办了我国第一档以现场个案访谈为电视表现形式的心理栏目《心理访谈》,随后,上海、哈尔滨、深圳、广州等地的电视台也陆续开办了《心灵花园》、《心理时间》、《守望心灵》、《夜话》等栏目。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以其对现代人心理状态的关注、独特的节目定位和人文关怀的节目诉求,以及专业化的心理分析和服务,引起了广大受众的强烈关注和社会反响,成了电视节目的收视“新宠”。心理学空间(k:\eZ(c\0a

;gGTP m9e0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内涵和定位心理学空间6m8H*W n/XA

心理学空间A2Q(a8dG!X._2G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是电视谈话节目的一种。电视谈话节目,是把人们私下的谈话搬到电视这个大众媒介上,借助人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的一种传播形式,它是一种一般由主持人、嘉宾和(或)现场观众就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或辩论的电视节目形式。心理学空间)WC$tj.nG.yXHkz

!f&R"Q+noho:F0目前的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多为“真实的心理案例”与“心理专家点评”相结合的“1+1”模式。心理学空间'\T[:hL2Qf

心理学空间*zglkP&uS.}#C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大多定位为服务类节目,和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北京电视台《快乐生活一点通》等以往的服务类节目不同,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提供的是心灵服务,是帮助现代人提供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深层服务。心理学空间Kkb5eS6~-u8oNw[

心理学空间&{'Xb;Ud3qc$V

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特点心理学空间(ajK W!~ N'Dp

心理学空间Rr0P3| S#c2U5~AAP

(一)节目形态

,I-wE%m To ]cG0 心理学空间Q g0JTLk

1.节目选题的细分化和小众化心理学空间:qv D"x"E#[f;P

心理学空间 bO@RD Ep

以现代人心理困境和心理问题作为节目选题,是电视节目题材不断细分、从大众走向小众、不断填补不被人重视的传播空白点的表现。如深圳卫视少儿频道的心理访谈类节目《守护心灵》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作为节目定位,紧贴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从深圳本土发生的真实案例入手,剖析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历程和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Dv'B*j0 心理学空间*jX$HTWz5}a ]x

2.注重互动性

q,I}iuTd Z0z0

cuQ@K5]%`M0互动性不仅是沟通观众、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也是检验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法宝。如《心理访谈》在央视国际网站设置栏目的观众互动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第一手材料或当事人;《守望心灵》栏目开设了短信平台,除了热线电话外,观众只要发送短信,栏目也会有专人整理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观众。同时,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还不定期地举办一系列公益活动等。

Aw_R{0Ylm}p a0

_PR0ae)r&Bj03.多种电视表现手段的运用心理学空间n4BE&~'B,r-[*a

xY yM2\ AtjU#C0丰富多样的电视化手段的运用,如演播室现场个案访谈、外采的模拟短片、心理测试游戏等,不仅可以增强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服务性,更增强了其电视表现力和观赏性。心理学空间N(`#j[sy

QV!K)]a'Lt%x0演播室现场个案访谈:多为有心理症结的人向心理医生求助,医生当场帮其诊治心理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如央视的《心理访谈》,将心理专家与咨询者在诊室中咨询沟通、探讨治疗的全过程搬上荧屏,现场展现心理学专家为咨询者化解心理矛盾、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

-V*P2S8q)lib+z3N(g0 心理学空间O&D8aq?-a

外采的模拟短片:模拟短片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真实案例的情境重现,还有些是热播电视剧中的经典镜头。

Xy8ARj0

Fv9K i2f#[^0心理测试游戏:如“你住在森林中的小屋里,晚上突然有人敲门,你想进来的会是谁?”等趣味心理测试游戏。

J?[/NW4US k&e0

)NR Cz5p4cv0(二)心理学的解读视角心理学空间7[%odc_(tY ON

心理学空间t ? T/F9F(k5}1I hQ

在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中,采用了心理学的解读视角,“提示大众所不熟知的心理背景信息,并能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进行开掘,并试图为当事人提供解决方案。”

IvD'M-Z.F9@ a9T0 心理学空间[)O6B*u8p J"bJ

央视《心理访谈》的制片人梁红认为,“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栏目选择的当事人绝不仅仅局限于‘有心理问题的人’或是‘心理病’的个案,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或在不同人生阶段都存在着心理困惑,这在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心理压力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栏目的设置着眼点不是在‘病’或‘问题’上,而是在‘压力与健康’上。当事人的烦恼大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

*Or2] ~/F-H0 心理学空间B9c+@O0f-d)s/pe

(三)价值和文化诉求心理学空间4b-zg7l(nKx

心理学空间!s5U)X q? `FS

越来越关注于人们的精神需求,体现出越来越浓厚的电视人文关怀,是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最重要的价值和文化诉求。这一点从各个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主题词和宣传语就可略见一斑。如“以案例扣击偶然背后的必然,用真情抚慰灵魂深处的隐疾。”(深圳电视台少儿频道《守望心灵》);“心理访谈,健康人生从心开始。”(央视《心理访谈》)。

5yn {(U"M,_J0 心理学空间h d#LK*sv;g^ZK

同时“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贯穿于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制作理念、节目策划、制作等各个环节。如央视的《心理访谈》,节目鼓励当事人出镜,但如有不愿意暴露自己身份的人,经其同意,节目会在演播室现场设置一屏风以遮蔽当事人的形象,或者给当事人戴上墨镜、帽子等,进行遮掩,或者进行声音或图像的技术性处理等。

(W1O:yWs0 心理学空间 fh?,J;z)W

电视心理访谈节目“升温”的原因

F(A:W#fh M&sf0 心理学空间9B:\Q#_)S;ML

央视的《心理访谈》自开播以来,尽管播出时间并非黄金时间,首播时间为23:20,但仍然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除电视剧外收视率最高的栏目。深圳卫视少儿频道的《守望心灵》前期没有声势浩大的宣传,也没有安排在“黄金时间”播出,但是,一经露面,便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强烈关注,赞扬、咨询、求助等等观众要表达的心声让《守望心灵》栏目的热线电话响个不停。心理学空间{g3EQ$m9C;{'s

'X5H2ad0z9nF-z0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的悄然升温,成为中国电视媒介生态中值得关注的现象,而这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受众心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学空间8Tn&z.T|p

心理学空间G/r/qe+b&g

(一)适应社会转型期和“情绪负重年代”的新要求心理学空间T2Y0o*Cg7t qemE

(fJ?n:rte(D/a0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快速的社会变化与发展、繁重的生存与工作压力、无法释怀的心理负担、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各种矛盾、压力、冲突引发出种种心理的不适,使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人形容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因此,关注人类的幸福感、引导人们拭净心灵之窗、远离隐形杀手,就成为对电视媒体工作者提出的新的任务和挑战,那么,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应运而生也是“时势造英雄”的必然。心理学空间e&~8H u'w%Iyl(a

心理学空间 e m^o@nw WVc/CW&L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不仅为“情绪负重年代”不堪重负的现代人试图提供心理问题解决方案,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服务,还有力地引导了受众心理,避免大众不良心理情绪的累积,传递和消除大众的心理矛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心理学空间X;L.^ Dl

&IZ ms0DF'GZ+@(L'h0(二)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求

#Bb2CyO] W]0

KL-s+{LV'V01.探究心理心理学空间,r.Mo} \&s

C X P+k!W,KVBn*Wu&R0受众在接触传媒时,往往在探究心理的驱使下,对传播内容产生探究、好奇的心理与行为。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选题贴近性较强,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有关“压力与健康”、“心理”等方面的个案,如讨论夫妻关系、男女朋友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上下级关系等一些最普遍的关系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如对个体自我心理状态的关注,“没来由地想哭,是抑郁症吗?动不动就发火,是狂躁症吗?看见吃的没有胃口,是厌食症吗?”这些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中广泛加以讨论的选题,和节目中采用的心理测试游戏等生动的技术手段,很容易引起人们自然关注和感兴趣的心理指向,即“直接兴趣”,于是引起“注意”的心理活动,从而去悉心观察和探究。心理学空间yVP[J|1C"|(c{

心理学空间(]`,EcJ'A@ oD flx

2.角色学习和角色扮演

j1g/RmAGD-kZ8A0

z'fL5C)gO0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占有一定的社会位置,也有自己所应学习和扮演的社会角色,如母亲、妻子、儿子、医生、教师、工人等,并且一个人可以兼任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之符合角色期待和角色规范。心理学空间Z.a!md_z?HM!iM

g*V8F |.A0|0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以其针对性、服务性、贴近性和丰富多样的电视表现手段,为人们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排忧解惑,帮助他们消除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冲突和实际困难。

o2Hs/j2U6Z0

9}b ]/Q%g{2V03.得益心理心理学空间6H]/O(y8}R/l_

M&kFH;U S0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往往带有满足个人需要的得益色彩。从电视心理谈话类节目里有相似经历或能产生共鸣的故事中,可以帮助受众认知自己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并能够给予适当的方法和建议,受众便可以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获得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另外,心理访谈类节目当中出现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如心理测试,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关注自我心理状态、希望了解自己需求、揣摩自我的强烈需要,因此也大受欢迎。

zi!N9z*w&D0

#W0z:KM/t'O Hu&MB@0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困境及应对策略心理学空间U5^ jh5i5pi Zbv q

`0HTgTz:A.^0讲述个人隐私,进行心理测试,接受专家意见,是目前大部分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必备模式“三部曲”。而趣味心理测试的环节,在不少情感类和娱乐类节目中也大行其道。而它们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心理学空间`e-z H9O(M

心理学空间7xpOVj}1wy DN

(一)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面临的瓶颈和困境

|_6n8};iLS0 心理学空间/V(e)k5j+~(IH*j

1.隐私权保护问题心理学空间LV*?*S^"p

W\ w8Z0U(R0有专家指出,美国有法律规定,医生不能公开病人的隐私,所以在电视上直播医生跟病人的对话,应该是不可能的。而从专业的角度上讲,这个接受访谈的人今天在这个状态中他同意上了电视,但是在他未来的人生中这个节目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不可控制不可预期的。虽然心理访谈类节目从愿望上来说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来解压,但是牺牲这个节目中的个案来满足大众,本身也是不对的。

7pe0l OQo0

DA[|+{0s5|X)Q2mx02.专业标准问题

%rsA)q P!v0

/s_ z myG` qo0目前,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有些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上所进行的心理测试,其实并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比如说关于内向和外向的测试,中国和日本的量表以及标准就是不一样的。另外,诸如时代、文化背景和个人不同的生活状态的差异等因素,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

Ev*ad%}1acPg4FQ/?0

\"C.~mA0另外,专家指出,心理是容易接受暗示的,有些时候,并不要轻易相信娱乐性的测试所给予的答案。比如说,根据一些测试,就可以判断出丈夫有没有外遇,遇上那些比较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人,往往会对号入座,对丈夫疑神疑鬼,没事情的也搞出一些事情来了。心理学空间F a\k_rnO l

心理学空间8NRL3ECt U!~p

(二)应对策略

Gx9y We9N%_N0 心理学空间,QC,unM/|)f

1.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为基准点心理学空间Zym2G}N R0YX

心理学空间8V%x8Hg(W0U%H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是电视节目,而并非心理分析课程。所以,电视手段的运用、个案的小角度切入是它的一大特色,否则就会陷入枯燥乏味的误区。如何在提高观赏性的同时,又不涉及到侵犯隐私权,是电视工作者应考虑的问题。深圳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守护心灵》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它采取了演员演绎真实个案的“模拟拍摄”的方法,还有一些对声音和画面的技术性处理,都是对于当事人隐私权的保护,都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心理学空间V^3J;sP\

.v)iN"sIN3Q02.做好荧屏“把关人”,谨防“伪专家”心理学空间%@'b$\ M5\h/B

$mE9{pafr0由于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心理类电视节目比内地早生了近十年,积累了相当数量优秀的荧屏心理专家,这些人自然成为内地新兴心理电视节目的搜索目标。但是,由于经验稀缺,内地电视人在选择专家时,很容易被口若悬河的“伪专家”们蒙蔽。而符合“如果是大学里的专家,他一定要具备心理学教授资格,如果来自医院,则必须有心理学资深医师资格或是全国心理咨询师培训资格”等标准的专家,才可以在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开讲”,保障节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心理学空间@,D-@ L;gd_ O&P

心理学空间DG1X#\j4e ~.d} h+H4AKB

来源:http://cjr.zjol.com.cn/05cjr/system/2009/02/19/015272368_02.shtml

3G&NH%]:@o5S&\;qJk'I0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Lie To Me》:教你识破他人谎言 迟毓凯
《迟毓凯》
大脑如何“体验”喜怒哀乐»

 迟毓凯

迟毓凯,男,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博士联系方式:
地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邮编:510631
网站:www.xlxcn.net
电邮:chiyukai@126.com
微博:weibo.com/chiyukai
博客:chiyukai.blog.163.com/


1992.9-1996.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本科 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6.9-1999.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指导教师:周国韬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教师心理
1999.9-2002.7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获博士学位
指导教师:莫雷 教授 研究方向:学习心理,阅读心理
2002.7-2003.12 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 讲师
2003.12-2005.12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合作教授:徐光兴
研究方向:道德心理,社会认知,学校心理学
2005.12-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 副教授

文章著述:
1998年:
迟毓凯:同伴交往指导-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吉林教育》1998.1
迟毓凯:金庸笔下的“离魂症” ——《心理世界》1998.5
迟毓凯:精加工策略漫谈——《职业技术教育》1998.14
迟毓凯,李大维: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吉林教育科学》1998.12
周国韬、张明、迟毓凯:《教师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1999年:
刘晓明,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中国教育学刊》1999.1
陈宏,迟毓凯编著:七彩迷宫-情绪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迟毓凯编著:心海明镜-障碍心理咨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000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中的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0.4
2001年:
迟毓凯,莫雷:课文表征研究新进展——《心理学动态》2001.1
韩迎春,迟毓凯等:Fan效应与情境模型研究——《心理学动态》2001.2
迟毓凯参编:《心理学》(撰11、12、13、14共4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02年:
迟毓凯,莫雷:情境模型与语篇理解研究——《心理科学》2002.3
迟毓凯,莫雷:金西文本表征理论述评——《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迟毓凯参编:《教育心理学》(撰第十八章:教师心理)(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参编
迟毓凯参编:《学校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刘晓明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迟毓凯:鲁利亚神经心理学研究述评,载《心理学名家名著》(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03年:
迟毓凯,周国韬:教师关心、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4
迟毓凯参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撰第七章: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莫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2004年: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非线索更新——《心理学报》,2004.3
迟毓凯,莫雷等: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心理科学》,2004.4
迟毓凯,莫雷等:时间因素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
迟毓凯,莫雷等:文本表述结构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4.2
管延华,迟毓凯:文本表征中的图式与情境模型——《四川心理科学》,2004.2
迟毓凯: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尴尬——《新世纪教育论坛》,2004.4
迟毓凯:从叛逆者到大英雄——孙悟空个性心理分析,载《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袁立新,迟毓凯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状况调查———《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005年
迟毓凯,莫雷等:角色目标对空间维度非线索更新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1
王穗苹,迟毓凯等:不同性质语篇背景信息激活与抑制——《心理科学》,2005.2
迟毓凯,莫雷: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迟毓凯副主编:《教育心理学》(撰第17、18、19、20章)(莫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会议论文:
《角色目标对情境模型空间维度更新的影响》——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九届心理学会议,2001.11 广州
The effect of functionality on updating of spatial situation models without clue.——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2004.8 Beijing, China.
《孤单与拥挤:内隐的旁观者效应研究》——中国心理学会全国第十届心理学会议,2005.10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