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王浩威醫師的親子門診
作者: 王浩威 / 8967次阅读 时间: 2012年6月10日
来源: 心灵工坊 标签: 王浩威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X\ s8^a/Y0《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王浩威醫師的親子門診》
5H;pbHX;_Y0Not Born to Be Parents心理学空间-] Z1f3q N9PG8Lo

_:vIQLt ?0作者: 王浩威
SF/vo,I8{6I0書系:Caring 064
'PQ.o:i}P A+U0定價:280元
i'F.YEDH8e_0頁數:264 頁心理学空间}A$BWO8D]%f-IZ
出版日期:2012 年 02 月 03 日
T/S3K5HpCQHP0ISBN:9789866112386
/xFK3` pC~+h0
t[:oe)V-z6^)T0特別推薦:洪蘭、李偉文、陳藹玲、張學岺、盧蘇偉
s\s%Y%~0--------------------------------------------------------------------心理学空间 t*L(E*u cu H'L p
在王浩威醫師的親子診療室裡,出現過各式各樣的父母:焦慮不安的父母、氣急敗壞的父母、憂心忡忡的父母、不願長大的父母、溺愛而軟弱的父母、疏離而忙碌的父母、無助茫然的父母、好強不肯認錯的父母、暴怒失控的父母、愛孩子卻說不出口的父母、承受著上下兩代重擔的父母、正在學習面對死亡的父母…。心理学空间5E'@ Tn.]D4H)Y?
心理学空间 T7\%iu"hdt0O]
在這裡,也出現過各式各樣的孩子:拒絕上學的孩子、沉迷網路的孩子、叛逆的孩子、自戀的孩子、活在霸凌陰影下的孩子、聰明優秀一路跳級卻交不到朋友的孩子、為了心疼父母而失去童年的孩子、永遠無法達成父母期望的孩子、不斷離家的孩子、憂鬱症的孩子、暴食或厭食的孩子、自我傷害的孩子…。
6p+`$j9n:s|O0心理学空间.Hb I)d9V3qY
這年頭,當孩子很難,當父母更難。王浩威醫師以溫柔的傾聽,聽見了親子之間難以交流的心聲。心理学空间4eK[1R3Xj7\
心理学空间!`2UM OR8z
每個父母,都曾經是個孩子。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關於如何去愛、接納、包容、承諾、適時鼓勵、建立規範、溫暖的擁抱、信任與放手……這些美好卻艱難的智慧,都是在陪伴孩子長大的笑淚交織過程中,一點一滴學來的。心理学空间.\7C:BGJ

N@)z H^zcX6c9l0謹以這本溫柔好書,獻給跟孩子一起成長的父母!
0N9T'}BCuG"a v0
W3r"d3LKY~5T-[DyR0作者序
:Px#t'^ y0書序作者:王浩威
j"E? rc \r0
C#J&RY)b+]WHb0要怎樣才能做好父母的角色呢?這個問題是我在《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這本書原本要「試著」回答,最後才發覺可能只做到「描述」,描述父母角色的當今狀態。
"P,l Rp|:\ _0心理学空间+iby?.v9} w8Is
在前一本書《我的青春,施工中》出版時,媒體也許有些討論,讀者也給許多回饋,大致是在意料之中的,大多是書寫時就預期可能出現的反應。倒是有些朋友們扮起讀者的角色,給我的一些回饋,卻是當初所意料未及的。
4q;o*X/f h@7R0
-g+yHvZ3T0有兩位朋友的反應是相近的。一位電話裡噼哩啪啦地說了我一頓,啥不瞭解父母辛苦心情之類的,然後就掛掉電話了。另一位較不熟的朋友則是貼心多了。她說她自己家裡有兩個青少年小孩,覺得青少年在我的書裡也許被瞭解了,但父母則是不見的。「父母真的沒想過你說的那些嗎?」她最後是語重心長地提醒。心理学空间lJ7?nP8~0VxE-D

oh$g2c$bFO0另外的朋友,還有更多的讀者,則是以充滿沮喪的心情,表示自己作為父母,看了書,才發覺自己很失敗。類似這類的反應還不算少,幾乎每次相關的讀書會演講都可以聽到。
G/o*z8vvB0
,K)u_4G.}0W&p2^*J rd0《我的青春,施工中》的寫作,原先只是想為青少年說說話,而不是為父母。在我們的社會裡,青少年雖然不是最弱勢的,但也算是相對弱勢。但是,青少年這一階段卻是不擅長表達的,甚至因為太多無力表達的豐沛而矛盾的想法,經常招惹了不必要的壓力和阻撓。當初是這樣單純的想法,想讓青少年的處境被真正看到,也就完成了先結集為《台灣青少年記事》,後來再擴充成《我的青春,施工中》一書。
(\9J't|o _P0
Eu.Q.W#h!O S1I0朋友們的反應,倒是我始料未及的。1998年結輯成《台灣青少年記事》時,也沒遇見過。也許當時就認識的朋友大多數的小孩還沒到青少年階段吧。現在大家的小孩長大了,以父母的立場出發的感受也就特別多。心理学空间?8Kpm*r

&q:g s3V:M^m }B&m0朋友們這些反應出乎意料地強烈,我才注意到《我的青春,施工中》雖然不是為父母寫的,但那樣角色的敘述,確實觸及了當今父母的痛處。也因為這樣的領悟,心中才浮現這樣的想法:如何從父母的立場出發,思考父母的處境,進而推想可能性。
,?jU)Le.P#Ph0心理学空间t` fHLfk
用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齊殷的說法,如果過去我的思考(譬如在《我的青春,施工中》一書中呈現的),是為青少年在當今社會體制尋找網絡之間可能的縫隙;那麼,現在這本書的書寫,則是想從父母立場出發,想為在當今社會體制中的父母,尋求屬於父母的縫隙。
sFm/OYK/Cx0
@k1xku)@ML0依我看法,父母從來不是青少年子女的對立面。父母和青少年關係之所以緊張,其實是雙方都身處於這個社會結構,而社會結構隨著時代前進對內產生了持續的壓力,進而形成一種不得不卡住對方的困境。青少年也好,父母也好,其實都受制於我們不夠明白的當下社會;只不過,父母往往不自覺地被社會結構逼迫而扮演社會體制的代理人罷了。心理学空间,GMR;x~prh1^
心理学空间u` \!IZ6m5Qt*E(Lu
這樣的想法雖然開始在我內心深處萌芽,但是,真正的實現是相當困難的。收在這本書《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中的文章,大多是2011年一整年發表的,可以看出我的思考和目前的侷限。
z@~!L+\ n!q~OzBM0心理学空间4h'E(o4vg(X%l
我試著描述父母的困境,試著為父母清楚勾勒出他們所面臨的真實社會,也試著指出親職的存在(不論是過或不及的親職)對孩子們成長的影響。然而,這只對父母所處的世界做一個現象學上的探討,離原本要做的結構分析還離很遠,更談不上其間縫隙的尋求。
*@^*ekbm:T^]0
!~8^ s-N%F*vmJlF`5C0這困難在哪裡呢?面對當前的社會,我們總以為自己是看得十分清楚的,尤其在努力收集了四處充塞的資訊以後。然而,我個人卻以為,我們以為清楚看到的這個社會,其實是個幻象,是個錯覺。或者說,當今的社會一旦讓我們研究透徹了,這個當今社會已經變成過去的世界了。我們以前看到的當今社會,其實是昨日黃花。我們每天生活中所面對的世界,也就是真正的當今社會,是百分之九十仍存在於濃霧中,從來沒清楚出現過。
[n dd_0心理学空间#j0Gw [L%y1y
描述父母的處境都已經如此艱難了,更何況要做好父母的角色。面對這樣不可能清楚掌握的世界(這是永遠不可能的任務),父母開始要學會放手:對小孩子放手,也對自己的苛求要放手。只要覺得自己盡力了,就不再自責無法做到的部分──因為自責或求全,經常是惡性循環地產生更多的破壞力。這樣的放手態度,也就是英國兒童心理大師溫尼科特(D. W. Winnicott, 1896-1971)再三提出的「盡力就好了的父母」(good-enough parents)。
2[?r c;S*K0心理学空间B)uI4c0~7r1X'O.E.{
好父母是不會自責的,甚至是享受和孩子們的互動,甚至衝突。這一切都是樂在探索,樂在不確定的態度,才能在後天的體驗裡累積的。心理学空间(c%R"[R&n#\5C ~9`_

I'uwh,Aa~0
7M&GR5_"_0這些文章的發表,特別感謝張老師月刊的高惠琳小姐、親子天下的編輯江美滿小姐和國語日報的編輯蔣秀娟小姐。謝謝她們的耐心和包容,才有了這些文章的完成。心理学空间@F7CW5rE4e
心理学空间z [l+{%L
我也感謝心靈工坊的黃心宜、祁雅媚、賴慧明、總編輯王桂花等人,謝謝他們的努力,才有這本書的完成。
0L7?k0d|0心理学空间%n@ wK m%y0B@
推薦序一心理学空间#mU1sB e6d
書序作者:洪蘭心理学空间H7Q go.y7w2L1E
心理学空间j8e'{4f_I
很多青少年問題專家都說:大部分的問題兒童出自問題家庭,這句話印證在王浩威醫生所寫的這本《做父母是後天學來的》中,難怪英國有句諺語「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父母若常覺得孩子不夠好、不爭氣,會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產生自卑感。在國外教過書的人都覺得台灣的孩子跟外國學生比起來,幾乎都沒有什麼自信心,總覺自己不如人,這觀念怎麼來的呢?從書中看到,台灣的父母從小就把孩子跟別人比,比不過時,自卑感就產生了。心理学空间+E5|7sr`Y8]+`'x$B1X
心理学空间te3PYDh2d M
近年來,因為腦造影技術的精進,大腦科學家可以在活人的大腦中,看到大腦線上的工作情形,我們就看到來自同一個家庭的同卵雙胞胎,在做同一件事時,大腦活化的區域及血流量有所不同。你會問:他們先天基因相同,後天環境也相同,又做同一件事,為何大腦活化的不同呢?這是因為他們後天的經驗不同,沒有兩個人有一模一樣的夢,因為沒有兩個人有一模一樣的經驗,所以父母不可以把孩子跟別人比,每個人的基因不同,成長的環境不同,相比是不公平的。
cm)E Hek8bS0
R dj}8I&@msf0王醫師在書中呼籲父母帶孩子要有耐心,這點很對,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每個孩子學習的快慢很不同,不可期待每個人學習的速度一樣。台灣有句害人非淺的話就是「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其實這句話一點實驗證據都沒有,它是一個廣告詞,而且是語帶威脅的廣告詞,恐嚇父母不來補習、不買這個益智遊戲,你就誤了你孩子的一生。試想,如果「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成立,你又如何解釋「大器晚成」?歷史上,很多名人是大器晚成的,如愛迪生、愛因斯坦、王陽明,他們開竅的晚,但一開竅後,所有的表現都跟別人一樣,甚至更好。父母只要一擺脫競爭相比的心理,孩子就立刻快樂很多。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天賦的強項才有機會真正發展出來。心理学空间,?dx}/F7ie

^ I-ha,@0書中一再強調父母要適度的放手,孩子才會快樂。很有趣的是,完全放手的父母,他的孩子也不快樂。他們會懷疑父母是不是不愛他?不在乎他?為什麼隨便做什麼他們都說好、好、好,沒有意見?這現象不只是王醫生在門診中有碰到,我在很多孩子身上也有看到,曾有一個非常叛逆的國中生,當他被父母吊起來打時,會笑。他後來說,父母肯打他,就表示父母還是關心他。孩子常會以各種手段來引起父母的注意,甚至不惜犧牲皮肉,這種渴望,令人心痛。玉不硺不成器,適度的管教是必要的,父母一定要了解,管教孩子是父母的天職,責無旁貸,不可推給配偶,更不可推給老師。教好孩子不難,只要第一,以身作則,不要孩子做的,自己也不要做;第二,孩子做錯事時,立刻糾正;第三,糾正時,要解釋理由,不解釋理由的禁止常會弄巧成拙;第四,管教的規矩不能因人而異,更不可一人扮黑臉,一人扮白臉,父母兩人態度要一致。看到書中有這麼多已經受傷的例子,很替這些年輕的生命惋惜,一個心靈的創傷是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修復的。心理学空间Z%}-z3N+r~1LXeT.d

*{C9^&K5Ja1AZ S?c_0一個行為偏差到學校寫條子叫父母去談以前,就已有很多的跡象,父母只要有關心孩子,看他放學回來神色不對,就應該要問今天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親子溝通管道的暢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孩子無論發生了什麼事都要能回家跟父母講,父母也不要先罵,要先聽。我覺得一個在校受了委屈又無人可以訴說的孩子是最可憐的孩子。
]/H4CzfEH0
9j.P g S(r-a8I9I0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本書提供了父母很多很好的經驗。如果問題兒童出自問題家庭,那麼就請大人給孩子一個正常成長的機會:請控制你的情緒,善待你的配偶,給你孩子一個溫暖的家。人生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但是要不要痛苦卻是你自己可以選擇的,因為人類可以因為心態的轉變使人生轉變,帶來痛苦的常常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事件的看法。了解到這一點,你就發現,教養孩子其實沒有那麼難,人生不滿百,何苦常懷千歲憂?心理学空间5D\"I:e0O.Fo

Q.Gm(cWJW*a0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孩子的命運,這世界不缺少美,少的只是看見美的眼睛而已。孩子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投資,回家陪伴你的孩子吧!你會發現你的出現會帶給他無上的快樂,他以後會在你年老時,出現在你的養老院,帶給你同樣的快樂。
xL#k Y4]0
ELPTu7f*j0推薦序二 不作直升機父母,不作虎媽
Um!w7l%}+p#h9@y0}'o9g0書序作者:富邦基金會執行長 陳藹玲
}*b{c&Afr/t1F;@0心理学空间`6c:eCC,JX JG%k
因為基金會工作之故,很久以前就知道王浩威是一位很棒的作家、很有心的醫者。但真正見識他的高明,是因為成了王醫師病患的家屬。心理学空间Y\,nv4b J?G2h D{5d
心理学空间v_ fO7[YB E'm\%@.m
第一次在診療間見到浩威醫師,大約是12年前,帶剛進小一的女兒去看門診。敏感聰慧的她,在幼稚園是老師稱讚朋友愛的「搞笑女王」。比姊姊小三歲多、比哥哥小一歲多,看著兄姊穿著帥氣制服、背著方正書包上下課,已經羨幕很久了!我心想、有哥哥姊姊在同一所學校,上小學肯定對她是樂事一樁。哪知沒兩天的時光,她開始拒絕上學,一提到上學就驚怕萬分,好像學校裡發生了什麼事。我嘗試跟她溝通,原來是跟上廁所有關。幼稚園讀的是蒙特梭利式學園,只要有需要、可以隨時去洗手間。上了國小,上廁所突然變成只有下課時間可以去,而且還要排著隊去!她焦慮的問:「萬一來不及怎麼辦?」心理学空间 @yh3d|[~&PW5w
心理学空间)k\+hE"W#dv$K{
我心想哥哥姊姊怎麼都沒有這個問題啊,一定是妳太緊張了! 不過我還是說:「可以舉手跟老師說你要去啊!一年級老師都好好,不會不讓你上課中間去上廁所的。」
yWRp _ [Ol0
%R ]Ew.}#l0「但是廁所很遠、來不及褲子會濕……」心理学空间Bz%|g Y B C F!t5L(|

&L ?kqc D$K(_0我再三掛保證,跟她說媽媽可以跟老師先說好,還有其他的同學也會跟你一樣。但第二天早上還是沒法子說服她上學,連哥哥姊姊的勸告也沒效!不知哪來的靈感,我說:「我們去找醫生想辦法好不好?!」
FK}j v0心理学空间#L Y!DYX4o'H0[%y
接著,神奇的事就在王醫師的診所裡發生了。在王醫師耐心誠懇的聆聽與引導下,我提出我的想法:「怕來不及上廁所,衣服會濕,要不要帶弟弟的尿布啊?」女兒想一想就說:「不行!太大了。別人會看得出來!」喔喔,瓶頸!
EIo$d"E#d FT ?0心理学空间tJ!A4M!e4S%r
「那媽媽的布布好不好?媽媽也有耶,妳看不出來吧!我每個月都要用幾天耶!」 大概被我的努力和浩威醫師的認證說服了吧,「恩……」女兒點點頭同意。心理学空间5d$m h%Y,wr/@

#_4[u0z-N\+sMtB?0試用不過二三天,她發現即使帶了也派不不上用場,就此解決了上學恐懼症!
)@.}0LS|dE0心理学空间e%O s#jV V
回顧這個故事,除了想說明,父母眼中的芝麻小事可能是孩子心裡的大石頭,認真的同理並積極處理,絕對不是傻事!以醫病關係正式的請教王醫師親子教養問題,雖然診斷費很讓人心疼,但結論是值得的。中國人常常諱疾忌醫,對於心理醫師更是避之唯恐不及,深怕被貼上「精神有問題」的標籤。對比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都會地區,將婚姻親子個人生活等問題都依賴專家的協助,應是過猶不及吧?參考專家的建議,並有及時充分個人反省與劍及履及的執行力,才可能達到允執其中的中庸之道。
X'T:r4RS,xM0
,fwDKA0誠如浩威醫師說的,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尤其是數位時代的父母,面對數位原生代子女,不論思考模式、行為習慣、性格等等,都迥異於數位移民的父母,如果用自己的成長經驗帶孩子,不僅會讓自己處處碰壁,還可能傷害親子關係甚至耽誤孩子!學習不做有求必應的直升機父母,也不需成為「虎媽」(您知道虎媽的嚴厲教育只適用於五到十二歲的孩子?),做個好父母除了認真付出,還需要與時俱進的方法。
9b-yV+E+q(rlA0心理学空间e;R@kE)WX0Q~'D%U
其實,做個稱職的母親是我最大的「志向」之一。雖然我自認付出很多心力時間,也努力求知,只要有好書推薦一定買來看,遇到朋友老師也總是不斷請教,但一路上還是跌跌撞撞,有過許多心力交瘁,甚至自責煎熬。但是每過一關,總是讓生命更進一階,更豁然開朗了一些。親子之間是人生的一大課題啊!有處理過後的智慧學習,就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心理学空间3uO.f0j{*|;@

1[ oU \+nD/@h4s0用故事代替說理,浩威醫師的書集結了許多父母孩子的心路歷程,用心讀一定有所獲!
\7v3I1}o0
?v\!w }R;\'C0科技新父母,親子新挑戰
2u!_v9J;}P7F \C^0
Y+V&a-?7^5P V0一位中年的母親說起她和大學的女兒如同姊妹的關係。
M} _"h&^I*AU0心理学空间~ g8za:rW
她說:「女兒高中的時候,我們一起去逛五分埔;考上大學去東京玩時,一起逛新宿。」慢慢地,也說到了這一次的衝突。
O p NUROI0心理学空间 v2hk"s?4o
當初女兒聊起臉書,她以為女兒是鼓勵她也加入這個社交網路,卻不知道為什麼待她加入後,女兒竟然氣得離家出走。心理学空间n:lB8}r,@,| s
心理学空间_!q9g1P I WI/C
只是氣她加入臉書?我問媽媽。心理学空间0~T/?Em.q"W

)@Z3On'`2`7R.x^0她猶豫了一下,說,好像也不是。原來她加入臉書成為女兒的朋友後,也主動邀約女兒的所有朋友成為自己的朋友。
1RGPrQ0
.N4Q"L~nc+[[0一開始女兒也覺得沒甚麼,也就沒反應。直到女兒發現自己的一舉一動,特別是跟朋友互動之間的話語或活動的任何細節,媽媽都摸得一清二楚,一股說不出的憤怒慢慢累積,才有後來發生的小磨擦,引發出媽媽所謂的「忽然一衝動就氣得堅持搬出去住」。心理学空间/t2A:s cw
心理学空间;xO9[7n S5k7?g p6PZ
這讓我想到另外一位父親。心理学空间P+^Qb)\3}_I"V
心理学空间3G9]~E6Kf1IhY T?)n
在兒子連續好幾年央求讓他一個人去國外自助旅行後,這位向來自認開明的父親,最後是不得不答應了。
k.LO%?!vV'Z7M0
H(un"dMzsbN(n0不過,他先做了一些功課,調查了哪些國家沒開放手機的國際漫遊(緬甸、北韓等等),哪些國家手機訊號覆蓋的普及率偏低。這些國家都是不准去的國家。然後要求兒子交換條件:每天手機要開著,每天要主動打電話回台灣。
3mQ.A8h.R0
3B%I E2{1A^*n4{2E0一位留學生向我抱怨,他家人的不合理要求。
PwLv^ K%H.w%M0心理学空间C:m._!~4^+}-L._
他說:「出國找好落腳處,架好電腦後,我習慣將Skype整天開著,家人可以隨時打招呼,也就沒有離家的寂寞。」心理学空间 JX-r+Oh(S

SA5a jf~6o0只是後來,每天透過視訊看到他租屋的媽媽,老是嫌他房間亂,還「威脅」要到美國東岸幫他收拾房間,他索性就藉口電腦的鏡頭壞了,將Skype改成只剩聲音的。心理学空间%` f%q`.r'~3MHiR

0C4S @H2|@q&c0沒想到,後來的發展是,父母以為他不會修電腦,央求堂哥到東岸出差時,特別繞一圏飛到他學校,就是為了幫忙裝一個新的視訊鏡頭。
yO3y!j8q!{)ik8A0
v T`E!}XQ0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最常聽見的故事是,父母如何破解小孩電腦密碼去瞭解他們網上的活動;或小孩手機是登記在父母名下,父母也就可以要求通聯紀錄等等。
\5|K0Is z w"C0
Z\n)aX0]2M\0高科技的發展,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開始變得十分多樣;或者誇張一點說,變得可以沒有距離。
!@3q9T!o c_v0心理学空间9L jZ.XD g
這對各種人際關係都產生很大的影響。
d P7Wb:gj/ai|0心理学空间 I.sw D YS7R y
在親子關係上,一個人從青少年邁向成年的階段,在過去發展相關的心理學、不同的學派之間,也許會有不同的語詞來形容,譬如分離(separation)、個體化(Individuation)、離家(leaving home)、自我認同形成(identity formation)、火箭發射期(launching stage)等等。這些術語都是強調分離的必然性,將孩子的發展過程中,他∕她和家庭的距離拉開視為是獨立能力或完成自我個體化的必要條件。心理学空间&OCLZ&m.fR
然而在這一個時代裡,不只是台灣,甚至也不只是亞洲,也許是在時間上和經濟上都比過去富裕,也許是世紀末氛圍讓人不自主的擔心,父母們將自己的功能不知不覺延伸擴大了。於是在一般的狀態下,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父母對子女似乎有永無止盡的擔心,也就有永無止盡的關心。
| bz:Y)r!qrA0心理学空间5]3F F9Lg,}T,cK'Z&SV;c
每一時代的父母都有每一時代不同的資源和不同的特色。在這樣無止盡擔心的氣氛裡,同樣是在高科技產品中長大的新一代父母,因為擅長運用科技,過去以心理學所描述的這個分離階段,也就更不容易發生了。心理学空间3i)}3CKA;T1Y B9_9Q B
心理学空间8^,c"Zs)P[-N5B
父母也是有演化史的。如果說九○年代出現了擅長利用心理學和溝通技巧的父母;那麼,二十一世紀後的新父母則擅長運用科技的助力。只是,在這一切變化(演化?)後,究竟是心理學教科書該改寫,還是親子關係會出現更多的新挑戰?
h}Wy:MWU8q0
PM8Z9M*n0孩子為什麼說謊?心理学空间7{y%W?-Ce\d
心理学空间ZD'E Ei7z0iO
打電話給劉瑜時,聽聲音就知道他還在睡覺。他知道我是問何時可以安排見面的,急忙說自己感冒已經好些天了,暫時沒辦法。我知道這是謊言,還是回答說:「過兩天好一點了,找時間碰個面吧。」
7i-[Sc;b`0心理学空间hMz"i'z M)q
劉瑜是我以前的個案,當年還就讀某個知名的私立初中時,因為欺負其他同學而差一點被退學,最後學校還是要求轉學,才由父母帶來的。只是,他父母就像這城市的許多父母一樣,都太忙碌了,經常在家庭聯合會談時臨時取消。比起金錢的富岷裕,他們在時間上是恰恰相反地匱乏。他們寧可爽約白白付就診的費用,也無法挪出時間來。心理学空间X+PV bX~s+u

}7[@$?3c$C$N0美國的心理治療大師肯柏格(Otto Kernberg)就說過:治療師在診療室裡從自己和個案之間所感受到的情緒和反應,就是個案生活中他周遭的人們會所感受到的相同體驗。肯柏格講的是個人治療,不過,在我的經驗裡,家庭的互動也是吧。
`^,^/`@1V0
1me$ZmuW0於是,在難得的一次三人都出席的家庭會談中,我向父母提出這一點看法:「我知道你們都是十分忙碌的,只是寧可付費也不及時取消這件事讓我困惑。是你們不容易有機會相互溝通,不容易知道彼此的行程?是你們的生活裡相對於時間,錢是較不重要的?如果是這樣,會不會跟劉瑜的相處也是如此,也就是說:錢比時間容易?」心理学空间dB%v_+CViK0s

;}9ujb*d"R0我這三個問題不是一口氣提出的,而是一個一個分開問的。每提出一問題,三人不約而同都沉默了;待反應都夠長時,我才又接下一個問題。
7u r!fI2^yA f3G9~ [0因為有那一次的直接面質,劉瑜才開始和我建立真正的會談關係,不再像一開始時保持遠距離觀望的態度。
a)ht,?c A;s%{0
V)]2d4S:c!o:zID0家庭會談依然繼續取消,和父母的關係沒進展;但個別治療繼續著,劉瑜和我的會談也就越來越深入。隨著關係的穩定,我才問起劉瑜,當初第一次見面時,媽媽當面指責他經常遇到事就撒謊這件事。當時他很直覺而憤怒地說:「我哪裡有!」這,究竟怎麼回事?
~NOT3|Sh ~ E0心理学空间C^y+qXidHE
劉瑜坦然講了幾個例子,都是一些順口撒謊的小事。他說,其實也不過是希望能躲過這一關,不要再被碎碎唸了。
(M;p ?zn/})jFl"UMd-^0
t3VYz6{g`0回想自己的成長,不也是這樣嘛?我年幼時調皮,喜歡耍小聰明;青少年階段更是好玩,不喜歡被管。父母擔心,總是緊張地盯著,碎碎嘮叨也就在所難免。只不過,當時不自覺地找各種理由逗留在外頭,沒有太多撒謊或火爆衝突罷了。自然地,我更可以體會劉瑜這部分的心情。
w `l|py0
JC9Z`mr"ft7QE0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一樣,不僅希望不要再被唸了,甚至希望在父母的眼中自己是十分完美、是十分棒的人。我因此告訴劉瑜說,也許撒謊就是還是在乎父母的看法吧。他似乎有點懂,卻不知道如何接話。我又接著說:「說謊話要說到永遠沒人看穿,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希望別人眼中的自己是完美的,我們就真的要有一些努力。這雖然不容易,但慢慢地累積,自己果真更好了,你就可以體會這句話是真的有道理的。」
upd7jy!O5t5Z0心理学空间(pl2])V&i!}"P
關於小孩撒謊這件事,其實是可以當作成長過程中很正常的過程。當小孩慢慢成長,他對外在的世界越來越多的認識,也就越感覺到自己的不足。然而,自出生以來那種維持完美的欲望卻依然強烈存在。因為如此,他也就越來越覺得自己無法維持住過去一向的完美。這一股不安,也就讓他開始不自覺地會用一點手段,也許是撒謊,也許是偷竊,來達到這樣的目的。心理学空间e3D o6Dh)|1]

+lWgpT P7y EA0這樣的行為,通常在小學四五年級開始出現。只是逐漸地,在這成長的過程,小孩的能力越好,自信也更強了,他們開始有更多的能力。在這同時,他們也慢慢發現:透過偷竊或撒謊來擁有這個世界,其實是很快就要付出代價,而且是很大的代價,是讓自己離完美更遙遠的。於是,他們更積極發展其他的能力,而放棄了偷竊或撒謊。心理学空间Xgi N|l+b
心理学空间}1M,{}xh|d1~O p
只是,當年我遇到劉瑜時,他已經是國中二年級了。撒謊也好,欺負別的同學也好,都是別人早就該因為代價太大而放棄的行為了。如果這些行為還持續存在,可能是他沒有機會對自己的其它能力產生信心,也可能這些不當行為帶給他的回饋,遠遠超過他所付出的代價。
%tqxx js0
0{X8sS%S8pG0可惜,當年我和劉瑜的會談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解決這些問題。當年劉瑜和我的關係越來越穩定時,劉瑜對我越來越強烈的依賴,開始激起父母不自覺的失落感。這是青少年的心理治療常見的情形,只是我沒即時做適當的處置。於是在升國三的暑期課前,父母就以課業繁重為理由,替劉瑜決定,擅自結束了當時的會談。
-zk:o\'B0
d!Bi|+w uhm0這一次,父母又來找我了。上了高中的劉瑜似乎更會撒謊,也不去學校了。他甚至拒絕了父母要求來找我的建議。基於過去的相處經驗,我決定自己打一個電話給他,才有了那通電話的撒謊。心理学空间8v)`+k"v_ki
心理学空间1b,c q7P)nc9_;Oj.W
然而,也因為他的反應是撒了一個明顯的謊,所以我更確定這不是拒絕。他也許還有點遲疑,甚至是對當年我沒阻止父母的結束動作,在意識或潛意識層面仍有著一股說不出的憤怒。總之,他只是沒有充足的準備,暫時回避了。我知道,過兩天再通一次電話,他就會有些勉強的方式來說出他的答應。
c3fXb3t+m0
+x4m&M.lVQ:qO0別著急,更不要露出擔心帶來的不安。我這樣告訴著自己,不要連自己也都對劉瑜失去信心。心理学空间"x[aP$r+\,e.|.[

&F!o6fw(I@dr(N0除了自由,孩子還需要更多
]^7{:@&s8G0
6i;X'CF__,x6C0在一場演講裡,一位看似家長的聽眾,舉手問說:「要如何培養小孩的自信心?」
K:V rJ;i$^l0心理学空间B@Q Lkha
平常聽到這問題,我腦中會浮現起「適當的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這類可說是自己過去常用來回答這問題的標準答案,或建議幾本市面上我寫得不錯的書。
'jT+I~9kA)K0Y0心理学空间[W%y1P4iha
只是那天,我似乎從提問者的某些地方感受到些許不尋常的地方,一時興起,反問說:「你要不要多講講這位你覺得自信心不足的小孩?」也許,只是因為,我忽然想起早上診間的個案……心理学空间st;li)j VH t

N:Q:M+d'@-_0威廉是媽媽陪來的,這些年來一家三口定居在南半球的某個城市。今年原本是準備大學入學成績的最後關鍵,但威廉選擇了某大學的預科,以避開壓力極大的競爭。為了這點,一家三口有過許久的「辯論」。最後堅持不同意見的爸爸,還是讓步了。爸爸表面上尊重威廉的選擇,其實仍是頗不以為然,直到現在都還有些不愉快,甚至今天的約診也找個理由不來。心理学空间2xj.gM3q6r3nO(@5?%d

](\,|FH/a9u/d w0媽媽也偏向爸爸的意見,畢竟依威廉的程度參加全國成績鑑定,將會有更多好學校、好科系可以選擇。不過媽媽看到更多問題,威廉從小只要可以不競爭,幾乎都選擇較不競爭的方式。媽媽的問題是:為何威廉如此沒有信心?
GuY6J~:^8c6I _G|0
ZE^\:EjJd0威廉的爸爸出生在南部小鎮一個十分傳統的家族,日本式的教育可想而知,包括被逼迫讀自己不喜歡的科系。也因為如此,他們夫妻還在大學戀愛時,就參加八○年代末的教育改革運動。當威廉出生時,兩人的教育方式更是遵守絕不打罵、完全尊重小孩的原則。
BDs-ij8`8U+dp:y F0
h ~S(? e0當我聽到這裡,心裡大概有些概念了。多年的臨床工作,我接觸到的青少年,剛好是八〇年代末台灣教育改革運動獲得社會熱烈迴響後,在這氛圍中逐漸長大的一代。每個當時讀大學的父母,對這運動也許支持程度不一,甚至可能因為政治立場而反對,但杜威式的自由教育態度,幾乎成為當時台灣的時代氣氛,對那時任何立場的年輕人,都產生了一股潛移默化的影響。
g&H'D:\(f'F%m6|0w0心理学空间~~(KXmBEc)[`_
然而,從來就沒有一種教育制度,對所有小孩都適用;同樣地,也從來沒有任何真正誠懇的教育學家或心理專家,敢保證自己教出來的小孩就沒問題。八○年代末風起雲湧的教育運動也是如此。現在回想起來,它的確解決了許多問題,卻也必然遺漏了一些問題,甚至還有更多被誤用而產生的問題。
G0dD el/T0心理学空间d6P+\ n9FRc
我還記得一位高中生,在會談已經進行一段時間後,有一次,忽然遲疑地問我:「醫師,我是不是比較笨?」 
!_3z`}Fw0
5V1k/J5XarR]n0被這樣直率的問題嚇一跳的我,直覺地回問他怎麼會這麼想。心理学空间,I9e(g I/T
心理学空间m-lls-N)P-R U/kE(J
「同學的爸媽都會要他們當醫師或工程師之類的,要他們努力讀書。可是,不管我成績再好,爸媽都說做什麼都無所謂,還叫我去當清潔工!」一時之間,我幾乎是哭笑不得。心理学空间A%gp Uv8W)fYj)m w

pQ9b8~,I3`u7jtE0俊忍不住而很想笑出來,是因為我有把握他父母說的就是教改運動時經常可以聽到的那一類說法:「做什麼都可以,只要自己快樂,清潔工也無所謂!」而更深層的卻是一股說不出的難過,竟然這樣的誤解拖到如此長久,已經讓他對自己失去應有的信心。
1Nie'N!r0心理学空间%S Z7H SRZ
面對眼前的威廉,我理解爲何父母認為他自信不足。除了自由,孩子的成長還需要更多:譬如期待,譬如信任。心理学空间wexEW6r:OIhbbV
心理学空间3e/f;{GC U
教養,永遠沒有客觀的尺心理学空间u1?T,v/r%|jSb
心理学空间(lR"r*B T
不知是第幾次遇到這樣的情形了,會談許久以後的青少年,忽然抬頭問說:「如果我真的還不錯,為什麼爸爸、媽媽從不叫我像他們一樣,作個醫師、律師或大學教授的?」
k/B3oZ-Pq.Y |Y?]*G0心理学空间1u+R_,M _8p3W
這樣的個案在心理會談的初期通常是被動而沉默的。父母帶著他們來,往往是因為在學校出了一些狀況,由校方建議找專業資源的。
)dG,{+[@i,P0
P.`0@4Q1A0zW+C0青少年的被動要加以化解,原本就是耗時的。他們整個慢下來的身體,往往意味著關於自我的掌控已經失去最基本的信心,害怕再一次的失敗。這時,大人必須慢下自己的節奏,比青少年還放鬆的陪伴。因為如果大人急了,他的身體又繃緊了,想行動了,對青少年而言又是一次無言的批判:「怎麼這麼慢?」「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嗎?」心理学空间DGfSQ'v Wr7r0i

BV\.e&SA4` a0會談許久以後,和青少年之間建立互信關係了,他們才敢將內心最深的恐懼或羞恥說出口:「為什麼父母從不要求我?」
!Fh \lsH|d(r)Jf@0心理学空间6a(?%sN*L
這樣的父母其實我也認識許多,包括好幾位十分熟悉的朋友或同學。在大人自己還是小孩的時代,他們就被要求要考上前三志願,考上台大,考上醫科,被要求要找到一個響亮的專業作為職業。這些父母當年是多麼痛恨這一切要求對自己成長人格的扭曲,甚至走上街頭,參加要求教育改革的示威人潮。他們被要求太多了,所以他們下定決心作一個不要求的父母。
HQP+bSv3hqo0我問診療室的青少年,你的父母是怎麼說的?他回答說:父母說只要我喜歡,只要我認真,作啥都可以,工人或小販都無所謂。「為什麼他們叫我作工人呢?是不是我天生就比較笨?」最後這句話是他們憋了許多年,終於講出來的。心理学空间)^5uYLm/j#h{T
心理学空间WuD5GQz,Br:A
教養是一件很複雜的行為。過度的要求和鞭策,將人們的快樂能力都磨光了;但是,完全的放任而不要求,又將如何呢?這是沒有絕對答案的。只是,我們想要作更好的父母,於是對過去憎恨的那些面向不自覺地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又走到另一端了。
l-|4x!B/CN?!z0心理学空间)x/|P9xF.]$dX#QY
是的,小孩的自發性是要被尊重的。他們有對於這世界的各種想像。只是,這些想像也是要被肯定和誇讚的。大人的期待,像和小孩一起分享對未來的幻想的期待是最好的,不過只要做到不過度強行加諸小孩身上,都是對小孩自我表現的努力做出適當的回應,也就是一種背書,一種清楚的肯定。心理学空间(Jk;s:v2O@&gz]
心理学空间.Qdv7lI
父母難為,就是因為在肯定和強行要求之間,在適度壓力與過度壓力之間,永遠都沒有一個客觀的量尺,只能相信自己的感覺了。心理学空间 ET_0_!Jx.m{-~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王浩威
«恐懼。笑聲在暗夜裡迴盪 王浩威
《王浩威》
在家庭與自我間周旋的年代 王浩威»

 王浩威

台灣南投人,一位經常出沒在極緻藝術殿堂和前衛怪誕廢墟的觀眾。偶而寫寫評論和文學創作,剛好是專攻心理治療的精神科醫師,目前專職從事心理治療。著有《一場論述的狂歡》、《在自戀和憂鬱之間飛行》、《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海岸浮現》、《台灣少年紀事》、《台灣查甫人》、《憂鬱的醫生想飛》、《打開情緒 Window》、《與自己和好》等。

專長

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
心理學
社會學
個別心理治療
家族治療
社會或文化精神醫學

學歷

高雄醫學院(現為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
經歷 花蓮慈濟醫院精神科醫師代主任(80.10-84.6)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84.10-87.9)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88.3-90.3)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90.8-93.12)

現任

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90.11~)
台灣精神醫學會心理治療學術研究組召集人(92.11~)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96.12~)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
心靈工作室負責人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人

相關著作

一場論述的狂歡
在自戀和憂鬱之間飛行
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
海岸浮現台灣少年紀事
台灣查甫人
憂鬱的醫生,想飛
與自己和好
阿米巴詩選
非洲黑人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