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心理诊断的一般理论问题
作者: 郑希付 / 13790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月01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0| z(DA$_#e#e;^T
 第二节 心理诊断概述
,_.Kx1Gk!~0一、心理诊断的定义心理学空间hN H@$eU Oh

k3_E0M*py0《心理学大辞典》中的定义:心理诊断(psychological diagnosis)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差异及行为表现,判断其性质和程度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以个案法、会谈法、观察法、实验法和测验法获得临床资料,通过资料的分析和综合,对当事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智力水平及人格特征作出诊断(林崇德等, 2003)。心理学空间 R)\1xDt:u*M%^

C? A+Kl"F0《心理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在心理学中,诊断主要是指心理功能的评估。社会心理诊断是指对就诊者的心理因素、社会功能、心理状态及心理品质等作出综合评价(《心理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1995)。心理学空间|.W&}D L'B4z
心理学空间MxA-j}$c
综上所述,心理诊断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来访者(包括正常的人和病人)的心理和行为功能进行诊断,以确定其性质和原因的方法。心理学空间+L1j6t-zO#B x

j{5v`Z_0二、心理诊断的原则
L;i]F8U0心理学空间O&F6IS7bT
(一)客观性原则
N9m1t;q_J0
`6DYR%q0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诊断对象,避免过分依赖心理测验结果,单凭心理测验结果进行诊断。心理测验结果只能作为一种诊断的辅助,而不是绝对的标准。避免单凭来访者的主诉对问题作出判断。一定要充分利用会谈、行为观察以及通过量表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用多种方法相互印证。心理学空间kcmV6c3nO)u
心理学空间8z#ru d8?$H_
为了更好地做到客观诊断,心理诊断工作者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收集资料时,必须如实、详尽地记录来访者的情况;(2)在资料的处理、结果的分析整理时应尽可能地用某种客观的尺度来评定,避免受主观偏见的影响;(3)在下结论时,要根据客观的事实作判断,不要作过分的推论(张仲明,2005)。心理学空间 X2IF2I%V/r r,E-L!W

LAf5]*n0YR0(二)科学性原则心理学空间qp'm[k5_'Rv

s+j(}m5RQ`S m0态度和诊断方法要科学,对诊断结果的解释要慎重。在诊断的过程中,要参考可靠的诊断标准,如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以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等。世界卫生组织曾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对精神障碍诊断的可靠性进行研究,发现临床医生之间在疾病诊断上存在差异。分析差异的原因包括: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不同;医生所使用的术语和对术语含义的理解不同;交谈检查的方法不同;所采用的疾病分类法和诊断标准不同(杨志寅,2000)。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外的精神病学专家制订了一系列诊断标准,并且编制了标准化的量表,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心理学空间"YAI er.Z ]L'_}:Az
心理学空间Rb4h0O*o
另外,一定要采用标准化的量表。标准化的测验保证了诊断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并且保证了诊断结论的科学性。
(L+{ E~Cs M3BQb4M0
!e,t D3_.?3Lc0(三)整体性原则
e'Xid#o:Aw0
v:I"c V%D&zYa'Xy0防止凭主观臆测或凭片面认识而进行判断。要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全面分析各种信息,把握对象的整体心理特征。
?1Z,z5y3T%E\0心理学空间e"L R!EZPz)o-^
(四)发展性原则
e#zd@w2b8\X2]1{0
e(k?C`9I0任何问题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咨询者在作出诊断的时候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人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咨询者的心理也一样是动态发展、不断变化的。所以,即使咨询者已经对来访者的问题作出了初步的诊断,咨询者还是应该继续观察来访者的心理变化,观察在咨询或治疗的过程中来访者哪些方面得到了改善,哪些方面没有变化,而在哪些方面又出现了非咨询者预期中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咨询者对个案作出确切的诊断,以调整咨询者的方案与计划。心理学空间,l1M%Dz j&~H

-O7Uo C%`0}S|y;H S0(五)保密性原则心理学空间p4e4C,UnWlL
心理学空间RV'B$dXf9X4h3x
心理诊断的资料是咨询内容的一部分。根据心理咨询原则,我们要为来访者保密,尊重他的隐私权。在许多国家,职业心理学伦理特别强调对有关个人的资料要绝对保密的原则。为遵从保密性原则和保护人格的原则,许多国家的职业伦理条例还明文规定了心理评估资料如何归档和储存(Kurt Pawlik等,2002)。
/^5w @3w{ G1k0
J&~X7XZk4i0对于心理诊断的结果,应该向来访者传达,让其了解情况,鼓励来访者进一步验证或修正我们的诊断结果。但为避免对来访者造成标签效应,以有利于咨询或治疗的进行,对于诊断结果的告知应有选择性。
zH-h S]I0心理学空间:e#{/t2Q.u@?
三、心理诊断的方法
C1k ]6]I(e6g0q.y0心理学空间 dLs,u7u!fg3Of j
心理诊断的方法有个案法、会谈法、观察法、测验法等。在此将具体介绍会谈法、观察法和测验法。
'BK1ljT a~0
;rpNe#z+G FrE!A0(一)会谈法
1pycRQ.bg0
{XicG)f Ns0一般来说,首次会谈的目的有两个:(1)心理咨询者可以通过会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培养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感;(2)咨询者通过会谈的方式收集来访者的一般资料,了解来访者的基本问题,包括来访者的主诉、成长背景以及健康史等。只有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咨询者才能察觉其问题的存在,了解其内容,分析其意义。
%p ` y-LbdW fN0心理学空间3hE1o6g5sz*H
在会谈的过程中,有时来访者急于说出自己的苦恼与问题,可能开始的表达毫无头绪,咨询者可帮助他们从中选择出一件事先讲,然后再说另一件事,或先了解其主要的治疗目的,然后帮助来访者围绕着这一目的展开谈话。在这个过程中,要让来访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又必须引导其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切勿让其空无目的地泛泛而谈。在收集信息的阶段,咨询者一方面应注意引导对方的思路,另一方面亦应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不是在特殊情况下不应随意打断来访者的话题,以免扰乱来访者的思路。倾听他们对目前所遇到的问题的描述以及他们对问题的想法,这个问题给他们所带来的困扰。咨询者要在对来访者的问题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的基础上,捕捉来访者提到的那些复杂的人物、事件当中的重要信息,以利于对问题的诊断分析。要善于询问,注意询问的方式,利用询问收集咨询者作出诊断所需要的信息。心理学空间&Dy6tU} n1h%G

"G*r&A/KK`0]01.主诉心理学空间 bE[+_:y
心理学空间.f V'I1x+\6U @
主诉,即来访者对自己问题的陈述以及感受,这是从来访者的角度了解问题。他的诉说一般都是他对事件的感受和看法,所以,咨询者首先要注意区分事实与主观描述。咨询者更要注意来访者对于自身、他人及有关事件的看法,注意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活动,以及来访者是怎样处理自身所遇到的问题的。对来访者思维与情绪的认识,有助于了解思维与情绪之间的交互作用,以便咨询者判断来访者是否存在理智与情绪不协调甚至对立的情况。
)s:KT&HX&a*p"],e0
1L/Y%F!l7{}O0当然,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者会碰到有个别来访者主诉很少或者主动言语很少的情况。当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咨询者可以通过询问来来访者或其家属的方式,来了解来访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最近是否有特殊事件发生,以及来访者在事件中的反应及表现。
:TrW5|:W$K!jn2u0心理学空间H9Qk ~I7c
当咨询者了解来访者的主诉问题是什么之后,要进一步确定咨询或治疗的目标,根据确定的目标,对主诉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以便对主诉问题的形成背景作完整的了解。
lN5`M j#\0
Z&`_f%a02.资料收集
JKq G H0心理学空间&]2j}!d7N*~
心理问题的产生一般都与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有关。对于来访者背景资料的收集,不但有利于咨询者对来访者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咨询者对来访者问题的分析,找出其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心理学空间;p-oc;D|%T.Q Ou

-vP9u'Nm0(二)观察法心理学空间e0@;@.]0jM&S `
心理学空间3IxP cjK$m
观察法就是通过对来访者心理和行为的观察进行心理诊断的方法。主诉只是表达了来访者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感受,来访者的语言有时并不代表其最真实的想法,或并不能说明现实的情况。而当其说谎或者某些问题引起他的焦虑的时候,咨询者往往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很多信息。除了可以在现实情境中观察来访者的行为,咨询者更多的是在进行临床会谈时进行行为观察,包括来访者与咨询者的互动、与环境的互动,以及独处时的行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于来访者的观察,既包括观察其态度及说话的语调、语流、语速和情感反应等,也包括观察其眼神、表情、动作特点、姿态、行为有无异常等。咨询者要利用来访者表现出来的各种身体语言,以更好地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剖析。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者要特别留意当咨询出现“冷场”或双方处于沉默阶段时来访者的反应。例如,在询问来访者某一问题时,来访者突然陷入沉默中,那么,这个时候咨询者一定要仔细观察来访者出现的所有细微的表情与动作。咨询者从来访者的表情可以推测,这个问题对他来说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还是已经对他造成某种程度的焦虑,他是否在试图回避该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他来说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等。对于言语表达困难或言语很少的来访者,行为观察的结果几乎是咨询者作出诊断的主要依据。
5E)Lp\oh.Xv Y0
Md q9{8cp0t0各种身体语言给咨询者传达的信息包括如下方面。
+Eg(A/h |(B5[0
Lp _A!wV0(1)咧着嘴笑、手掌打开、双眼平视等传达的是一种开放与接纳的态度。
bS0V u8JF P#\0
-A6BF~4yZ)M!u0(2)谈话时,身体前倾、坐在椅子边缘、全身放松、双手打开、解开外套纽扣、手托着脸等表示对对方的谈话内容感兴趣,配合对方。
#J E`e)[z0
%[}C ey(C0V0W0(3)抬高下巴,坐时上半身前倾,站立时抬头挺胸、双手背在身后,手放在口袋时露出大拇指,掌心相对、手指合起来呈尖塔状,翻动外套领子等是自信的表现。
7J$Nw(T~!x F0心理学空间6kp0\Or"kcE
(4)吹口哨,抽烟,坐立不安,以手掩口,使劲拉耳朵,绞扭双手,把钱、钥匙弄得叮当响等反映了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空间q {)^gL4J*QY
心理学空间^Sye?,CN Hn$G
(5)捏弄自己的皮肤、咬笔杆、两个拇指交互绕动、啃指甲等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心理学空间 Y8EJO)I `C*K

W!n%s&S&y E\S2vj4Ws0(6)双臂交叉于胸前、偷瞄、侧视、摸鼻子、揉眼睛、笑时紧闭双唇、紧缩下巴、说话时眼睛看地上、瞪视、双手紧握、说话时指着对方、握拳做手势、抚摸后颈、摩拳擦掌、双手交握放在后脑勺、整个人向后靠在椅背上等是自我防卫的体现。
} FF;]0j;hH.u0心理学空间T$u;];y]gX#U
(三)测验法
{_*i$A1D5FrM0
"Cx x|"gP+|0心理测验是一种测量的技术。心理学家常用心理测验来测量、评估人们的某种行为,作为判断个体心理差异的工具。因而,美国心理学家阿纳斯塔西(Anastasi)认为,心理测验实际上就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心理测验的种类很多,但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心理门诊一般运用较多的有三类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以及心理评定。
/j;giP*JK P!E0心理学空间3lB oyefF
1.智力测验心理学空间$_{{ ?s

5Uq}S0oAh0这类测验的主要功能是测量人的一般智力水平。如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韦克斯勒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等,都是现代常用的著名智力测量工具。智力测验用于测量人的智力,评估人的智力水平,主要目的是测定一个人的心理能力的水平,对一个人的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评定,可以以智力测验获得的资料对一个人的个性是否混乱进行诊断。在进行测验的过程中,咨询者还可以对其进行行为观察,获得一些测验之外的信息。这类测验可在来访者有特殊要求时以及怀疑来访者存在智力障碍时使用。
~{!lx&R5VD8t-I0心理学空间@+D$d;h*p M
2.人格测验心理学空间/c pP"`T.b-?0gd
心理学空间f)c O"Y:zE
根据心理学对人格的理解和看法,对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进行测量和评估,这类测验的功能就是按这种要求对个体的人格特征进行测量。人格测验有助于咨询者对来访者人格的了解,帮助咨询者找出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关于人格的测验一般有两类:一类是问卷法,一类是投射法。这两种测验可以在使用中相互印证。常用的人格测试量表有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简称EPQ)、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简称16PF)、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MMPI)以及投射测验。其中,MMPI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人格量表。投射测验包括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Test,简称RIT)、主题统觉测验、绘画测验等。罗夏墨迹测验是使用最普遍的投射测验,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进行心理诊断。心理学空间 a y/C o*J-Z&y wH

ES/oWi6q!MyCB03.心理评定心理学空间z#{.Qk*|)rCQ*[1j6E
心理学空间t m%V-a#b zH
心理评定的发展是心理卫生研究方法中最重大的进展之一。在心理诊断工作中,应用评定量表可使研究结论具有客观性、可比性和可重复性。评定量表的分类就其内容来说,有诊断量表和症状评定量表。一般使用较多的是症状评定量表,这类量表有精神病评定量表、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恐怖量表和躁狂状态量表。现在世界上常用的症状评定量表有几十种,并且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还不断有新的量表出现。心理学空间 r ISg2b:J@T:y c

,egVgD#b$~-wj@X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第三章 咨询者的条件与要求 郑希付
《郑希付》
第五章 心理诊断方法(上)——认知功能的评估»

 郑希付

郑希付,1963年生。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应用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版专著、译著十多部,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